产业支撑是新城发展的必由之路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开发建设与产业发展存在耦合关系, 新城的城市功能是新城产业定位的基本依据, 新城产业是新城城市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本课题运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及耦合论的基本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岛外四个新城的城市主体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基础、影响产业支撑体系的因素等, 分析了岛外产业基础与新城发展耦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新城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 包容发展、高端引领、产城互动” 的理念,以构建“ 创新新城、繁荣新城、宜居新城、幸福新城” 为目标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以主体产业体系、互动产业体系、配套产业体系三个层面构成的新城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的新思路, 同时, 对岛外四新城的支撑体系选择和实施措施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新城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的耦合联动

从《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及《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年看,厦门市总体功能定位凸显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海湾型港口城市。第二,凸显“ 海上花园” 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第三,打造具有现代服务业等核心竞争力的人文宜居城市。 2009年, 厦门市委、市政府做出了“ 提升岛内、拓展岛外,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 的战略决策,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沧新城、集美新城、同安新城和翔安新城。新城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促进聚集经济效益能力的持续提升, 推动厦门市中心城市功能的扩张。因此,加快新城产业体系的发展是新城建设的关键。

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存在相辅相成、耦合联动的关系。一方面, 城市功能的定位影响产业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 产业发展也是实现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抓手, 产业结构的升级往往带来城市功能的提升。在新城建设中, 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

(一岛外新城的主导功能定位与厦门市总体规划的耦合

处理好新城的主导功能定位与城市总体规划功能衔接关系是城市新城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耦合前提。从岛外新城的规划看, 其主导功能定位与《厦门市城

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及《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编有较合理的衔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新城建设功能定位符合

厦门市的城市性质定位; 二是新城建设功能定位凸现厦门旅游城市的定位; 三是新城建设功能定位符合厦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政策选择; 四是新城建设的功能定位符合厦门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定位; 五是新城建设功能定位进一步凸显厦门旅游城市的定位; 六是新城建设符合将厦门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的要求; 七是新城建设功能定位符合建设低碳试点城市的要求; 八是新城功能定位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九是新城功能定位有利于打造城市品牌、培育城市文化。

(二岛外新城产业与城市功能定位的耦合

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和空间经济学所揭示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存在耦合及其在空间上存在重叠关系等理论, 厦门市 (岛外新城功能和产业发展的耦合联动的思路可以归纳为表 1。

表 1:厦门市(岛外新城功能和产业发展的耦合联动的思路

二、构建岛外新城产业支撑体系的产业基础条件

(一厦门市产业体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到 2010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 2053亿元,增长 15.1%。从产业结构看,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1.1:50.0:48.9。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基本接近。

(二岛外四区的产业发展基础状况

1. 海沧区依托优越的港口和基础设施条件, 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工业为先导, 先进技术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产业体系

从第三产业看, “ 十一五” 期间, 海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由19.2%上升至 25.9%。 2010年,海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46.9亿元,比增 47.4%,

增幅连续 4年居全市第一。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79.5亿元,城区商业氛围进一步提升。

2.集美区机械、电子、纺织、化工作为四大支柱行业支撑明显

从第三产业看, “ 十一五” 期间, 集美区现代服务业取得新突破, 商贸、物流、旅游迅速壮大提升, 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37.99%

3.同安区产业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 1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 2005年的 10.1∶ 54.9∶35调整为 2010年的 5.8∶ 53.5∶ 40.7,形成了二三产业良性互动、产业持续优化的良好格局。

4.翔安区工业形成了光电、食品加工、电子、电工等支柱产业

“ 十一五” 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标大幅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 2005年17:51:32调整为 3.8:79:17.2,形成了二三产协同拉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岛外产业基础与新城发展耦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岛内外产业分布不均衡问题

厦门岛内外经济的发展差距, 严重制约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岛外新城功能的形成与发展。一是岛内外各区经济总量差距。二是岛外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差距。三是居民人均收入存在的差距。

2.支柱产业的趋同性明显

从岛外四区的“ 十二五” 规划中涉及产业发展规划看,支柱产业比较多的重叠, 如海沧区和集美区都以化工、机械、电子为其支柱产业, 两个地区的产业分布高

度趋同, 电子产业更是作为四区共同的主导产业发展。这一现象的存在, 不仅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也使得各区之间产生内部竞争, 不利于厦门市的整体发展。

3.区域内支柱产业关联性低

支柱产业之间较低的关联性较低使得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最终会影响到区域的产业集聚,降低区域产业的规模效应。

4.岛外新城主导功能的定位与主导产业耦合性较弱

按照新城规划的要求, 各城区大都是以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为其主导功能定位, 这必然对完善的配套服务业发展形成迫切的需求。但各区的支柱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二产比重过大,三产发展不足。

三、构建岛外新城建设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的思路

(一新城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立足功能定位,强化产业体系耦合。第二,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第三,动态调整产业选择,突出“ 二三产共推进” 原则。

(二促进岛外新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 包容发展、高端引领、产城互动” 的理念, 以构建“ 创新新城、繁荣新城、宜居新城、幸福新城” 为目标,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辐射能力,推动形成高端化、国际化、集群化的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从培育厦门区域资源配置中心以服务周边地区为出发点, 将岛外新城建设成为引领海西产业以及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为了加快岛外新城的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 着重应强化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