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NMR)实验-SJTU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z
=g
e 2M
Pz
= gm e 2M
= gmm N
(4)
式中 m N 称为核磁子,常用作度量核磁矩大小的单位.我们引入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g
相应地有:
g =m/P m Z = gPZ = g m
(5) (6)
2.能级分裂与共振跃迁 在外磁场 B 中,原子核的磁矩与其作用能为
E = -μ× B = - m Z B = -g PZ B = -g mB
3.共振信号 根据波尔兹曼的粒子数能级分布原理,在没有共振跃迁时,处在低能级的原子核数要 多于处在高能级的原子核数.当发生共振跃迁时,由于低能级往高能级跃迁的原子核数要 多于高能级往低能级跃迁的原子核数,所以净效果是使系统从外部磁场中吸收能量.磁场 强度越大,能级间隔越大,高低能级的原子核数之差也越大,因而信号也越强. 这个使外部高频磁场能量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可以检测到的.为了能够产生一个能量状 态变化的过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磁场 B0 ,连续改变高频磁场的频率,这种方法称 为扫频法;另一种方法是固定高频磁场的频率,在共振磁场强度附近连续改变场强,扫过 共振点,这种方法称为扫场法.这种方法需要在平行于静磁场的方向上迭加一个较弱的交 变磁场,简称扫场.本实验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2
动. 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当自转轴与重力方向不平行时,其自转轴会绕着重力方向缓慢
旋转,这种行为称为进动.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种行为与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的 行为很相似,原子核就象一个有一定质量的高速旋转的小磁条,在不平行于自转轴的外磁 场 B 作用下发生进动,我们将看到m 在与 B 垂直的 X-Y 平面上的投影分量在旋转,其转轴 平行与 Z 轴。这个旋转角频率正是w ,旋转频率取决于原子核的属性以及外磁场的大小。 所以g 又称为旋磁比。
【实验目的】
1.了解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观察核磁共振稳态吸收信号及尾波信号; 3.学习用核磁共振法校准恒定磁场 B0; 4.测量 g 因子.
【实验原理】
1.核磁矩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 P,根据量子力学原理,P 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离散值
P = I (I + 1)
(1)
式中 I 为自旋量子数,只能取 0,1,2,3,…整数或 1/2, 3/2,5/2,…半整数;ћ =h/2π, h 为普朗克常数.本实验的样品氢和氟的 I 都是 1/2.同样的,自旋角动量在空间某一方向 上如 Z 的分量的取值也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分立值
PZ = m
(2)
其中 m 只能取 I,I -1,…,-I +1,-I 共(2I +1)个值.
自旋角动量 P 不为零的原子核具有相应的核自旋磁矩m ,简称核磁矩,核磁矩大小为
m=g e P 2M
(3)
式中 e 为质子的电荷,M 为质子的质量,g 是一个无量纲的量,称“核 g 因子”,又称朗德 因子.数值取决于原子核的结构,不同的原子核,g 的数值是不同的,符号可能为正,也
核磁共振(NMR)实验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静磁场中,受电 磁波(通常为射频电磁振荡波 RF)激发,而产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1945 年 12 月,美国哈佛大学珀塞尔(E. M. Purcell)等人,首先观察到石腊样品中质 子(即氢原子核)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1946 年 1 月,美国史丹福大学布珞赫(F. Bloch) 研究小组住在水样品中也观察到质子的核磁共振信号.两人由于这项成就,获得 1952 年诺 贝尔物理奖.
1
可能为负. 原子核的磁矩可以指向任意方向,如无外界作用,它们的指向没有限制.核磁共振测
量的第一步是通过安置一块大型磁铁来形成一个强磁场,然后将原子置于其中,这将使原 子核按一定方式重新排列.
设外界静磁场 B 为 Z 方向,当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处在外界静磁场 B 中时,与外磁场 发生作用,核自旋磁矩在 Z 方向的分量为
(7)
因 m 只能取(2I +1)个值,从而原来简 并的同一能级分裂成(2I +1)个能级.因子 能级的能量与量子数 m 有关,所以 m 又称
为磁量子数,能量间隔为: ΔE = g B .对
质子,I = 1/2,因此 m 只取 m = 1/2 和 m = -1/2,其能级变化如图 1 所示.
如果在与 B 垂直的平面上加一个高频 磁场,当磁场的频率满足 hn =ΔE 时,就会 图 1 在外磁场下,核磁矩能级分裂(I = 1/2) 引起原子核在上下能级之间的跃迁.这种跃迁称为共振跃迁.当发生共振跃迁时有
ΔE = hn = w = g B
(8)源自文库
因此有
g =w/B
(9)
这是一个可测量的物理量,其意义是在共振时,单位磁感应强度下的共振频率.对于 裸露的质子,共振频率 f = g /2π = 42.577469 MHz/T.但在原子或分子中,由于原子核受 附近电子轨道的影响使核所处的磁场发生变化,导致在完全相同的外磁场下,不同化学结 构的核磁共振频率不同.g /2π值将略有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化学位移.这在化学领域中有 着重要的应用.这个高频磁场通常由一个绕在原子核样品外的线圈产生,线圈由信号源驱
在连续改变时,要求缓慢地通过共振点,这个缓慢是相对原子核的驰豫时间而言的.图
2 给出了扫场频率为 50 Hz 时,外磁场随时间的变化及相应的共振信号的关系.从图中可 知道,磁场的变化范围是 B =B0±B' ,即能级间距也对应在改变,所以有一个捕捉范围.当 改变激发频率 f,使 f 进入捕捉范围时,就能发生共振.这时的共振信号的间隔可能是不等 的,如果继续调整频率 f,使得共振信号的排列等间距,那么扫场就不参与共振,从而可确 定固定磁场 B0 的大小.
核磁共振被证实之后,许多科学家加入研究的行列,使得此项技术迅速成为在物理、 化学、生物、地质、计量、医学等领域研究的强大工具,尤其是应用在医学诊断上的核磁 共振成像技术(MRI),是自 X 光发现以来医学诊断技术的重大进展.
核磁共振的相关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本实验通过用最 基本的核磁共振仪器操作,希望使同学能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