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背景:
《月光曲》主要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情感也美,极富感染力。第九自然段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注意变换师生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师:盲姑娘是那么的热爱音乐,那么的懂音乐,贝多芬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弹完一曲后情不自禁的又弹了一曲,这首乐曲就是——《月光曲》。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兄妹俩聆听《月光曲》的语句。(课文的第九、十自然段)
2、教师用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的内容,
(1)提问: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三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明月初升)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2)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师:谁想来当一回作曲家,猜想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的变化
画面一:你觉得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师:曲子非常的舒缓,(板书:柔和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地海边吧
画面二:那画面二的海面有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再告诉老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教师板书:有力快速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听音乐后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高昂的。“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高昂激越教师:最后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师:那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理解地那样呢?想不想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现在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让我们随着乐曲的旋律,边听边展开丰富的联想。
(4)师: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让我们来读读,女生读画面一、二,男生读画面三,让我们来感受月光下海面上的变化。
(5)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师:同样的音乐,不同人的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坦洲《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课件出示: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请第一二组读括折号前面部分,第三、四组读括折号后面部分,思考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括折号后面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3、师:现在如果这段文字只剩下写实的内容,去掉联想部分,效果会怎么样?请一二组读原文,三四组读去掉联想部分后的。
师: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如果去掉联想,只留下写实的内容,这段文字就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在写实的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月光曲的旋律,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写联想的情景,就是随着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借助联想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现力,这也是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一大特色。贝多芬能在这么美的意境中触动灵感,创作出这么不朽的《月光曲》,流传后世,其实,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必须深入生活,触动灵感,展开联想。同学们,在以后生活中,要多注意留神周围事物,捕捉灵感,展开联想写下来,这样有助于提高你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