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有机更新的现实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更新影响下的现实思考
——聚焦有机更新理论及其重要实践
姓名:朱思武
学号: 0910020208
学科:城市规划
所在院系:建筑与城乡规划
指导教师:王海燕
2012 年10 月30日
摘要:
“有机更新”理论强调城市的新陈代谢,是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其概念,既包括历史性城市整体的有机更新,也包括历史城区街巷肌理的有机更新,还包括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有机更新。
所以说,有机更新包括三个层次。
整体更新是最高层次,其次是街区,再次才是单个建筑的有机更新。
并且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
体到局部, 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 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城市结构, 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对旧老建筑的更新和保护。
关键词:
有机更新旧城改造有机整体性菊儿胡同
目录
1. 绪论 (2)
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2)
2.1 城市有机更新概念的提出 (2)
2.1.1 理论提出的经济背景 (2)
2.1.2 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
2.1.3 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 (2)
2.2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内容 (3)
2.3 有机更新理论的构成 (3)
2.3.1 城市整体的有机性 (3)
2.3.2 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 (3)
2.3.3 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3)
3. 有机更新的第一实践——菊儿胡同 (3)
3.1菊儿胡同概貌 (3)
3.2 特色解读 (4)
3.2.1 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一片的完整性 (4)
3.2.2 建筑格局——永恒中寻求变化的老北京“四合院” (5)
3.2.3 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5)
3.2.4 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系 (5)
3.3 菊儿胡同有机更新实践的启示 (5)
4. 其他城市的有机更新实践 (5)
4.1 苏州: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5)
4.2 济南:“积极保护、小规模逐步改造” (6)
4.3 西安: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有机更新层面的尝试 (6)
5. 有机更新在我国城市规划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6)
5.1 我国城市有机更新中出现的问题 (6)
5.1.1 对有机更新理论的认识不全面 (6)
5.1.2 有机更新理论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7)
5.1.3 法律机制不健全 (7)
5.1.4 缺乏综合改造观念 (7)
5.2 中国城市有机更新方法的发展建议 (7)
5.2.1 需要全面系统的整体性 (7)
5.2.2 注重社会结构形态 (7)
5.2.3 注重物质空间形态 (8)
5.2.4 对城市正确的定位是有机更新的基拙 (8)
5.2.5 对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采用法制化的管理 (8)
5.2.6 严格控制更新的容量 (8)
1.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城市建设诚意斐然,但是"千城一面",这些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与肌理,以致中国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的"实验场"。
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在各个层面都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欠缺,规划的实践理论体系的完善一直都是一个摆在中国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而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旧城基于它的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目前, 我国普遍进人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国内大部分地区,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将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
2 0世60年代以后, 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 开始对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
在我国, “城市更新”长期被简单理解成单一的对物质环境的“改造” , 而“城市保护”则被解读为“什么都不许动” , 成了改造的对立面。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教授针对我国历史性城市进行长期研究,总结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北京旧城保护的实际而提出的理论,并在1987年开始的北京菊儿胡同住宅工程中得到实践,取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评价。
1994年,吴良镛先生这一实践成果进行归纳时指出:“所谓有机更新即采取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成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的事例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2.1 城市有机更新概念的提出
“有机更新”理论是在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充分认识基础上, 昊良铺教授在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对北京旧城和我国其他城市规划建设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
“有机更新”理论的阐述, 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丰富了城市更新的理论成果, 特别是它在北京的成功实践, 更引起了国际的赞誉和广泛关注。
2.1.1理论提出的经济背景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前期, 城市化增长飞快, 城市中人口和物质的聚集和流动性都很大。
城市结构处于转型时期,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旧城的更新建设量很大, 矛盾也很突出, 同时大量的城市的一般性旧城地区不能得到很好的关注, 走向衰落, 有的地方出现棚户区, 有的形成城市中的乡村。
(引自《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
2.1.2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城市的发展也在计划中缓慢进行。
改革开放后, 国家和政府转变了观念, 逐步以市场为主导作用, 使我国高速地进行城市发展建设。
因此, 旧城更新
的矛盾愈发突出。
在国内大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尽管房子盖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这些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与肌理,以致中国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的"实验场"
2.1.3 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认为,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天人合一”人的生活。
从我国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古代城市选址、布局和营建都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即城市应融与自然之中。
但随着现在人们文化生活的变化, 人们更致力于“改造自然” , 随之, 在当今的旧城更新中, 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如城市建设缺乏对人性的关心、缺乏对环境的关注、缺乏历史保护的意识, 但有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思想理念的融合,必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引自《有机规划理论及其思考》)
2.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内容
“有机更新”, 理论的雏形早在1979一1980年由吴良铺教授领导的什刹海规划研究中己经形成。
这项规划明确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思路, 即:
2.2.1质量较好、具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 房屋部分完好者加以修缮; 已破败者拆除更新。
上述各类比例根据对本地区进行调查的实际结果确定。
2.2.2 居住区内的道路保留胡同式街坊体系。
2.2.3 新建住宅将单元式住宅和四合院住宅形式相结合, 探索“新四合院”,体系。
2.3 有机更新理论的构成
根据吴良铺教授关于“有机更新”的论述和“菊儿胡同’, 的规划设计来看, 清华大学博士方可认为, “有机更新”从概念上来说, 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引自《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 探索》):
2.3.1城市整体的有机性:
作为供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载体, 城市从总体到细部都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的各个部分之间应象生物体的各个组织一样,彼此相互关联, 同时和谐共处, 形成整体的秩序和活力。
2.3.2 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
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如供居民居住的四合院)和城市组织(街区)也要不断地更新, 这是必要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新的城市细胞仍应当顺应原有城市肌理。
2.3.3 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 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城市的更新亦当如此”。
在菊儿胡同改造实践中, “有机更新”理论提出了保护、整治与改造相结合, 采用‘合院体系’组织建筑群设计, 小规模、分片、分阶段、滚动开发等一系列具体的城市设计原则和方法”。
3. 有机更新的第一实践—
—菊儿胡同
3.1 菊儿胡同概貌:
菊儿胡同地区位于北京
市二环路以内东城区西北
部,鼓楼正东侧600-1100米
处,整个街坊面积8.28公顷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
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
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
相通。
全长438米,宽6米,沥青路面。
现胡同北侧大部分已拆建成楼房四合院。
从南锣鼓巷出来,就近就可以到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是一处充满历史文化色彩的地方.北京那些老城文化中最能沉淀下来的部分都以建筑的形式呈现在这里,这里的每个胡同都有着历史的故事。
比如说,东城菊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
整个荣府占了菊儿胡同的一半,中间有花园,西边立着洋楼,东边则是四合院。
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
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
3号、5号于1986年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7号院菊儿胡同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
41号院原为寺庙。
3.2 特色解读
作为北京人世代居住的建筑形式,布局严整连片成章的四合院,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胡同,由此产生的胡同文化,构建了老北京的城市文脉。
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院子、太和殿的广场,公共广场都是一种方形的空间组织。
在北京旧城区里,它是一个很严谨体形之序,是一个严整的结构体系,空间的体系。
所以对这样一个形态,应该在新的建筑里面保留它的秩序,在新的建设里面要有它的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我们就叫它为城市的肌理。
为了不打破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菊儿胡同的改造是采取“肌理插入法”,这是当年吴良镛所提出的理论,即对四合院的改造并不是将它全部拆除,而是根据其肌理局部地以旧代新,用“新四合院”代替原有的传统四合院。
“类四合院”住房体系,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机理的原则。
菊儿胡同与北京旧城中阡陌交织的那些
胡同并无二致。
真正让菊儿胡同闻名于世
的是那里隐藏着一片北京旧城中少见的
新四合院——菊儿小区。
上世纪90年代
初,它曾以旧城改造试点的身份引起过全
北京,乃至全世界的重视。
四合院住宅工程通过有机更新和新四合
院创新的保持了原有的街区风貌并且提
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探索了一种历史城
市中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
3.2.1 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一片的完整性。
院落作为建筑群体,新四合院通过灰瓦白墙、大屋顶、十字地面、基座处理和细部处理等手法取得和周边四舍院和谐、统一的风格。
同时,新四合院建筑则根据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巧妙的组织,形成灵活丰富的建筑形态:
3.2.2 建筑格局——永恒中寻求变化的老北京“四合院”
菊儿胡同住宅楼设计参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又吸收了公寓式住宅楼的私密性的优点,整个布局错落有致。
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是新四合院体系的要素。
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
用二、三层的单元楼来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四合院”。
胡同中的树木尽量保留,原有的每一棵老树,不但受到精心呵护,而且在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再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很有趣味。
在建筑形式上,屋顶处理上以一种精确的“度”分配了平坡屋顶各自所占的量,使人觉得这是现代建筑,又有传统四合院的坡屋顶味。
3.2.3 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在建筑用色上,则是基本沿袭了传统,灰瓦粉墙,不时以稳重的暗红提示人们这是一组谦逊但很有活力的建筑群。
同时它和顶层的阳光屋告诉人们这是现代的产物。
同样的粉墙黛瓦.在这里却有着皇城脚下的大气严整,并与北京旧城的肌理有机统一,使居民环境注入新生活的气息,包含了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多彩的文化内涵。
3.2.4 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系
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系,继承和发展合院住宅
菊儿胡同开放的街坊体系。
使得住区中的街坊路和步行道与城市道路体系贯通在一起,形成了密集的路网系统。
密集的路网系统有效减少了街区外围的交通拥挤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途径。
在改建中,吴良镛先生采取了更多的进深数来强调庭院中“进”的概念,而且在院的形态上又不断出新。
胡同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信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
有的在传统厢房的位置用过街楼联系两个庭院,使整个建筑群交通方便,由此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
两条南北信道搴东西开口,显得更四通八达,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
3.3 菊儿胡同有机更新实践的启示:
1.强调和城市有机协调发展;
2.提高密度、科学用地;
3.保持传统的邻里街坊的骨架;
4.增加路网密度,完善步行体系;
5.从传统中寻找空间原型,创新的继承;
6.通过城市设计,使住区形态统一中有变化;
7.通过混合满足需求,对经济活力予以肯定;
8.完善街道空间,引导户外交往生活;
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的认知规模、交流距离和半公共空间;
10.对居住文化的承续与整合。
4.其他城市的有机更新实践
4.1 苏州: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确立了有机更新的原则。
依据现状更新包括保护、改善、综合改造、开发等多项内容。
要求保持现有的道路、小巷、水道格局。
重视环境质量的改善。
强调首先要”治水“和进行市政设施的改造,河道畅通,河水清澈。
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保护分为各种层次,包括历史特征、历史地段、历史人文景观、空间特色、建筑控制线、、树木等诸多方面。
从现状出发,强调“人”的尺度,强调与历史文化环境的协调,限制成片的大规模综合改造和开发。
4.2 济南:“积极保护、小规模逐步改造。
”
确立了社会环境效益为第一的思想和“积极保护、小规模逐步改造”的原则,提出对整个地区进行动态的规划设计,主张依赖该地区独特的人文空间景观,开辟多种资金来源和投资渠道努力恢复社区活力。
在有机更新的层面上成熟的运用和操作!
4.3 西安: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有机更新层面的尝试。
城市总体形态的有机更新。
应对城市化挑战、治理现代“城市病”,根本出路在于更新城市形态。
确定以中心市区为主体,东到临潼,西至咸阳,北过渭河至三原,南到韦曲,形成一个中心、外围四个“副都心”的空间结构模式,整个城市形成大范围的九宫开放式格局,整体构建“九宫格局、一城多元”的富有传统特色的西安城市形态。
街区建筑的有机更新。
围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改善明城区内的环境,加快纺织城地区改造和功能更新,完善世界园艺博览会周边地区的综合环境。
城市绿化的有机更新。
增加人均绿地,重点抓好特色主题公园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城市道路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绿化覆盖率。
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
按照“一高、一绕、三纵、三横、三环、八放射”的城市立体路网格局,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布局,实施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和背街小巷道路改造,跟进道路优化配套建设,实施交通综合改善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市路网大格局整体功能,同时在加强地铁规划和建设。
街区建筑的有机更新。
围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改善明城区内的环境,加快纺织城地区改造和功能更新,完善世界园艺博览会周边地区的综合环境。
城市绿化的有机更新。
增加人均绿地,重点抓好特色主题公园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城市道路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绿化覆盖率。
进年来西安在有机更新建设的开展有着实质性的进展,抓住了有机更新的重点自身的特点,提高了西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也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具有人文的西安、活力的西安、和谐的西安。
5. 有机更新在我国城市规划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
5.1 我国城市有机更新中出现的问题
5.1.1 对有机更新理论的认识不全面
吴良铺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曾引起各界关注, 并受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居民的普遍好评, 也成为有机更新理论的代表之作。
然而, 一方面, “菊儿胡同”的照
片和文字频繁出现在各种展览和报刊杂志. 似乎成为北京旧城更新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 北京旧城更新实践却几乎完全与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模式背道而弛, 各种大规模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方案以“危旧房改造’, 的名义在旧城内“到处开花”。
(引自《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
研究。
探索》)
5.1.2 有机更新理论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旧城“有机更新”理论是清华大学吴良铺教授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的长期研究的总结。
近年来“有机更新理论’, 应用在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新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却使许多人甚至是专业人士也开始片面的认为“有机更新”就是指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 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城市更新理论和思维方法的作用, 导致目前有机更新理论和方法研究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5.1.3 法律机制不健全
我国需要以专门法律作为指导和保障城市有机更新得进程保护这项规划得成果, 保障更新的顺利进行。
而且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 通常情况下,资金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必须要有政府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给予大力的支持。
5.1.4 缺乏综合改造观念
人们的更新观念只对一些局部地段进行改造, 没有对整个旧城的更新, 包括旧城功能的提高与改善, 旧城格局的保护与完善, 城市基设施的更新与现代化, 城市文化传统的保留与延续。
城市丧失明显特色, 人居环境未能得到较大改善。
5.2中国城市有机更新方法的发展建议
5.2.1 需要全面系统的整体性
“有机更新”强调城市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旧城居住区更新应当注重保持城市的“整体性’, , 也就是说, 要研究更新地段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 在更新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 保持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性, 从而确保城市整体的协调统一。
其中重要的因素有:
a.延续当地文脉旧城居住区更新是在历史积淀而成的城市现状基础上延续进行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文化观念对民俗、传统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与商业化对文化的侵蚀, 导致城市特色的消失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
更新的规划设计应当尊重历史和现状, 了解该地区物质、社会、经济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尊重居民的生活习俗, 继承城市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各类资源和财富。
b.功能适度混合在有机更新的过程中要保持功能的适度混合, 旧城一般都以商业、居住为主, 并有完备的功能配套, 在更新过程中也要根据旧城的特点适度混合。
保证人们的居住工作生活的平衡, 创造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 增加城市的宜人气氛和人们的安全感。
c. 重点放在城市衰败地区衰败地区是更新的首要地区, 也是问题产生较多的地区。
有些地区完全丧失的城市特色, 要进行全面的整改, 有些地区具有特色但是已经无法居住, 需要修缮。
对于废气的土地和衰败的社区, 工业等, 要进行有机置换, 强化旧城的相应功能。
要想真正的改善衰败地区, 还要从根源上如手, 找到社会和经济的背景, 把握衰退的本质。
d. 以公共空间环境带动整个地区的更新通过公共空间环境整治提高其活力, 以点带面的进行更新, 可以起到改善整个地区面貌和提高城市活力的作用。
需要将传统空间形态渗透到街区内部去, 创造出安全、舒适、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公共空间, 使得衰败地区的生活环
境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均得到提高。
5.2.2 注重社会结构形态
“城市的改进和进一步发展, 应该从解决住宅及其居住环境问题开始。
”(伊利尔·沙里宁)因此, 解决城市化下旧城社会结构形态更新的问题以人们的居住为重中之重。
目前, 在我国,由于人口流动的迅猛, 大部分人没有稳定的住所, 这种情况破坏了人们的居住意识。
而更新中, 需要我们增强这种居住意识, 使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重现以往生活的惬意。
需要在社区中建立社区文化,完善社区结构, 是人们生活在其中增强社区意识和具有归属感的关键。
5.2. 3 注重物质空间形态
需要我们通过对老城的分析研究, 获取旧城在空间形态、密度、肌理、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的信息, 在更新中能传承老城的结构形态和空间秩序。
要根据该城市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的发展。
其次, 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空间。
即合理利用自然。
比如, 有特色的城市苏州、平遥等将空间及其自然条件有机的结合。
5.2.4 对城市正确的定位是有机更新的基础
吴良铺先生曾指出: “有机更新是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之肌理,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引自《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因此, 深人正确的认识旧城发展的规律, 是有机更新理论合理应用的基础。
但是我国目前有些城市盲目定位, 不尊重本地特色, 这样将会出现城市空间失调.文化破坏. 环境污染. 千城一面的现象_ 使城市毫无特色。
因此运用有机更新规划的基础是了解城市本身。
5.2.5 对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采用法制化的管理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例如, 对用地性质, 建筑高度, 绿地率等做出了规定, 就要严格执行, 明确开发者的责任, 提高开发和管理效率。
5.2.6 严格控制更新的容量
由于当城市化水平加速后, 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旧城提出其难以承载的要求, 城市用地的容积率和人口要进行严格控制。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 城市规划的问题多而复杂, 采用有机更新这种新的规划理论, 对我国目前的城市更新起到良好的整体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l] 吴良铺著.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朱喜钢著.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李其容编著.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4] 方可著.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王彦辉著.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