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道理、启示、观点、感悟类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18.道理、启示、观点、感悟类考题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18讲:道理、启示、观点、感悟类考题
【常见题型】
1.读了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2.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悟。
3.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4.针对文中反映的XX现象(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5.你是否认同文中XX的做法?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6.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XXX的相识经历,说说你从XX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题技巧】
道理、启示、观点、感悟类考题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大多由文本的情节、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
答题时,应把握人物的精神实质和作品的主题思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并且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题注意事项:
1.围绕主题。
回答时要和作者站在同一立场,紧紧围绕文章语段所表现的主题,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2.选准角度。
选择从多元角度思考,发散思维,把要点答完整。
3.正确达观。
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且要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4.紧扣文本。
无论何种题型,都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作答。
【典题例析】
2017年舟山中考题《搭车记》
附文:回家(徐风)
搭车记(17分)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
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
得忒威风。
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
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
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
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
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
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
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
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
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
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
这是一辆 2.8 排量的“奥迪 A6”。
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
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黎鸣说,我……想搭个车。
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
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
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
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
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
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
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题目】
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答案】
示例1:认同。
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二是黎鸣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
事实证明“黎鸣从此再也没有搭过车”。
这样人性化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鞭策作用。
示例2:不认同。
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法纪。
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
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一些违纪者产生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来逐渐从市内开始搭车即是明证。
【答案解析】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次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及自己的理解陈述理由。
【真题练习】
《想偷一本书》
附文:想偷一本书(王秋珍)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
每天,我都能看见它。
那天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
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似乎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
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
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
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
谁会来留意一本书呢?
④慢慢的,我看见灰尘把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
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
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
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
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却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人。
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
【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
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
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
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
”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沙滩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
我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
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⑪次日,我把书拿出,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
【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⑫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
看着它们,我仿佛走进了老时光。
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⑬是的,这是我写的书。
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⑭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
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
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
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⑮是的,只是一份客套。
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
如今,她和我的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
那本曾被她垫过杯子扫过灰尘的书,似乎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⑯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
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
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⑰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⑱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题目】
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
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
看法示例: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
本题应结合文末作者的思考,可以看出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因爱书而产生的“偷书”行为,反映了现今社会中传统纸质图书受到冷落,人们整天沉溺于手机的现象;再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阐述;要注意语句表述要流畅。
【学生失分分析】
1.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
2.没有把握准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站在同一立场。
3.没有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生活经验给出依据。
怎么样?掌握住相关考点和题型了吗?仔细揣摩,多加练习,提高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完全能做到一分不失的哦!
关注作者,收藏专栏,不错过最新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