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拒发诺贝尔奖得主文章被誉为史上最大错误

合集下载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The thir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ainly analyzing Steinbeck's works after 1930s of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first part takes Cannery Row (1945) and The Pearl(1945)as a analytic target,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ecology and morality and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binding motif.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East of Eden (1952) and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1961), 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spiritual ecology and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by analyzing his two non-fiction works Travel with Charley and in Search of America(1962)"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Americans (1966), discusses how to embody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and the origin between Steinbeck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First of al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from ecological holism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analyzes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mplications. Secondly, through Steinbeck’s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 and the marine biologist Edward Ricket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i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inbeck and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之一,是对在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认可和奖励。

有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却曾经在初期被认为是“最烂论文”。

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被嘲笑和质疑,但最终却为科学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展示出科学研究中的坎坷道路和最终的辉煌成就。

首先要介绍的是1929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拉马齐-唐纳特(De Broglie)。

当时他提出了物质波假说,即认为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这一假说在当时受到了巨大的争议和嘲笑,被认为是荒谬的。

20年后,施重基(Schrodinger)和海森堡(Heisenberg)等人以及后来的实验验证证实了这一假说,最终被公认为是量子力学的基础,对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1951年的化学诺贝尔奖得主——麦克米伦(McMillan)。

他曾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即“热离子束”技术,这一技术在当时被认为是无用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

这项技术后来被证实是制备高纯度材料的关键方法,对现代材料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7年的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苏珊·班纳·劳斯等,他们提出并研究了真核细胞中的内吞作用(endocytosis)。

当时,这一研究被批评为有缺陷和无意义的,但最终却成为了真核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对细胞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科学研究路上的的确存在着艰辛和阻碍,有时甚至会有人认为一个研究成果是“最烂论文”。

正是这些看似不被重视的研究成果最终为科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发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看到科学研究中的价值追求,不应该轻易否定一个研究成果的可能性。

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争议和困难,也反映出了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只有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和探索,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和发现。

response letter写法

response letter写法

写论文如导大片, 投论文如谈恋爱精选已有5767 次阅读 2011-4-24 08:26 |个人分类:论文写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manuscript submission, in love标题中的前半部分,我已经在另外一个博文中谈过(参见:治大国如烹小鲜,写论文如导大片),本文就谈后本半部分。

谈恋爱和论文投稿(本文主要谈英文论文投稿)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情,但是两者都需要两情相悦,互相欣赏,两者还是许多相通之处的,下面就结合恋爱这件事,谈谈自己对论文投稿的“一忌两要”,但愿这个“一忌两要”,您看了之后等真正成为您论文投稿的“一剂良药”。

1.“忌早恋”:对于谈恋爱而言,早恋的危害,在知名作家肖复兴先生写的小说《早恋》已有深刻描述。

未成年人过早谈恋爱可能会危害人的一生,同样的道理,一篇文章,其实很多情况下就相当于一个故事,故事还没有讲完,还不完整,还没有发育成熟,就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急着毕业、职称晋升等)仓促投出去,这样做的害处是很明显的,和早恋类似,有点自己作践自己,因为这样的稿件,投出去,往往都过不了编辑部内审这一关,现在象样点的SCI期刊都是先将投稿初步筛选一下,像这样明显不完整、有硬伤的稿件不经外审就直接据稿了。

当然这样的稿件也许最终还是会在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很低的期刊上发表,这就像有些未成年少女早恋,少不更事失了身,最后草草把自己嫁给了一个自己不满意的男人。

2. “要门当户对”:此言一出,估计会惹板砖无数,认为我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在提封建社会那一套,我所说的“门当户对”是指大致的门当户对,不但包括家庭条件,更包括自身条件。

古今中外,甚至上朔至古埃及时代,一直以来都有各种版本的有关灰姑娘的故事(当然这也包括男版灰姑娘的故事,英语都是Cinderella),就是现在这个社会还有N多的靓女想嫁入豪门(当然也有不少男人也想入赘豪门)。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著名刊物Science、Nature等牛刊无疑就是“豪门”,多少人想将自己的稿件能嫁入这样的豪门。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授予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有时候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也会被人嘲笑和质疑。

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就是这样一位被嘲弄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费曼于1918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市,他的天赋于年轻时就表露无遗。

费曼在学校中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出色的数学能力。

他却遭受了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挤。

在高中,费曼曾参加了数学竞赛,但结果却不如理想,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他决定尝试解决一个复杂的积分问题,从而证明给自己看。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解的,费曼甚至连其中的一个概念都不懂,这使得他更加灰心丧气。

费曼并没有放弃科学。

他报考了麻省理工学院,并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入学机会。

在那里,他接受了全面的物理学培训,并展示出他的天才才华。

费曼在研究和探索物理学领域时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创造力,他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使他成为了一位年轻的学者中的佼佼者。

费曼的天赋和成就并没有得到同辈的认可。

在他完成了博士学业后,他申请了一份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职的工作。

他的申请被拒绝了,理由是“我们不需要一个费曼先生”。

虽然费曼曾经遭受过许多的打击和质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他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最终,他的杰出成就被国际学术界所承认,并于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费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的价值和能力。

他以其非凡的天赋和才能,成为了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并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仍然为他曾经遭受的嘲笑和质疑感到痛苦。

费曼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天才也会经历挫折和困难。

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这些挫折,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并成长。

费曼的坚持和努力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人物,他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还鼓舞了无数年轻人勇敢面对挑战并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和困扰,我们都应该像费曼一样坚持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学术界最高荣誉,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

每年颁发的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奖,以表彰在各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队。

你可曾想过,是否有人故意用“最烂”的论文隐藏在让人难以察觉?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曾在历史上发生过。

在1989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中,藏身其中的“最烂”的论文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这篇论文被称为“最烂”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并没有通过同行评审的严格筛查,质量较低甚至具有些许荒诞之处。

这些“最烂”的论文就是由两位苏联科学家斯特里恩贝里和普里戈金共同发表的。

他们的论文题目是“颗粒凝聚:一个非凡的天文现象”。

在这篇论文中,他们声称发现了一种被他们称为“共冶一炉”的现象,即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相互吸引并凝聚成颗粒。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测,提出了一种新的天文现象解释模型。

这篇论文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实验和观测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和重复,结果也没有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认同。

理论上的推导也存在很多漏洞和不合理之处。

正因如此,斯特里恩贝里和普里戈金的论文在学术界饱受争议。

尽管如此,这篇论文却被列入了1989年诺贝尔奖的提名名单中。

这是因为,诺贝尔奖不仅仅是用来奖励那些已被广泛认可的重大贡献,也有鼓励新颖独特研究和探索的一面。

在选择诺贝尔奖获奖者的过程中,有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对候选人进行评估和筛选。

学术界普遍认为,评审委员会在评选过程中会非常严格,但偶尔也会有一些“猎奇”的候选人被列入提名名单,而斯特里恩贝里和普里戈金的论文就是其中之一。

诺贝尔奖之所以备受崇敬和重视,正是因为它象征着卓越和创新的科学成就。

如何确保获奖者的贡献真实可靠,以及如何平衡创新与可验证性,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之一。

尽管斯特里恩贝里和普里戈金的论文被认为是“最烂”的诺贝尔奖之一,但这并不影响诺贝尔奖的价值和地位。

每一次颁发的诺贝尔奖都代表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探索精神,而这绝不是一篇“最烂”的论文能够抹灭的。

二十世纪发现铀核裂变的重大意义

二十世纪发现铀核裂变的重大意义

二十世纪发现铀核裂变的重大意义--奥托-哈恩与莉泽-迈特纳的恩恩怨怨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科学技术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发明接踵而至,使生产力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突飞猛进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各国精疲力竭,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发展,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条件。

这时期的欧洲科技界,创造发明思想空前活跃,科研教学气氛空前浓郁,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人才流动,信息分享,呈现出一派百柯争游,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时的欧洲几乎聚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现代科学家,可以说是群星灿烂,百花争艳。

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十分活跃,一系列新的发现和发明竞相问世,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1932年3月27日《Nature》(自然杂志)刊登了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的一篇论文,他提出:α粒子轰击铍所产生的"铍辐射"并不是α射线,而是一种新粒子,此新粒子不带电荷,因此取名为"中子"。

由此,物理学家则提出了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用α粒子轰击铝靶时,得到一种天然不存在的新放射性元素磷,这是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人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当然这也是对原子核结构理论的有力证明。

1934年,费米等人用中子照射铀,在生产人工放射性核素研究时已然到了发现"铀核裂变"的大门口,再往前迈进一步,也许就能及早揭开"铀核裂变"的秘密…中子和人工放射性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物理化学家们的热情,科学研究气氛空前高涨,这时候,欧洲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出现,似乎随时都会产生新的"诺贝尔奖牌"得主。

世纪性重大发现原子核的奥秘眼看就要揭开…与此同时,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托-哈恩和他的合作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正在柏林威廉皇家研究院,从事中子轰击铀核的研究工作,并利用他们在化学分析工作方面的有利条件,对所生成的多种放射性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研究。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亨利克·阿贝尔(Henrik Abel)亨利克·阿贝尔,挪威数学家,诞生于1802年。

虽然他是19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但在他的一生中几乎鲜为人知。

直到现在,人们才开始充分认识到他的卓越成就,并认为他应该被尊为伟大的数学家。

这样的赞颂和尊重在他生前并没有出现,相反,他历经许多困难和痛苦,几乎被嘲讽到出名。

阿贝尔早年受教育不足。

起初,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知识,但很快他的数学才能就让教师束手无策了。

幸运的是,当时的一位神职人员注意到了他的才华并帮助他进入奥斯陆大学学习。

在大学期间,阿贝尔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和创造力。

他在数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解答了当时许多未解决的难题。

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证明了不可能用圆规和直尺来解决五次以上的代数方程。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许多数学家,而他的解答被认为是数论和代数学重要的里程碑。

阿贝尔的卓越成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许多当时的数学家对他的研究结果持怀疑态度,甚至讥笑他的理论。

他的同学也对他进行了种种嘲讽和挑衅。

阿贝尔深受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努力工作,继续研究。

他在1830年左右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文,在代数、函数和数论等领域作出了许多杰出贡献。

这些研究并没有引起当时学术界的重视,他的成果鲜为人知,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阿贝尔的才能和贡献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得到了一些认可。

1839年,他的研究引起了法国数学家注尔马的注意,并成为了注尔马自己研究的基础。

尽管如此,阿贝尔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仍无法从贫困和疾病中摆脱出来。

在1826年逝世时,阿贝尔只有23岁。

他生前受到的嘲讽和冷漠让他一直备受打击,但他毕生为数学做出的贡献却被世人广泛赞誉。

在他逝世后的几十年里,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他的影响和成就,并将他看作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诺贝尔奖学院在1902年成立了亨利克·阿贝尔奖。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个关于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故事长度字数不足2000字,但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名人。

诺贝尔奖就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荣誉之一,它每年颁发给在科学、文学和和平领域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士。

有一个名人却因为被嘲讽而迅速走红。

他就是前苏联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德烈·格奥尔基耶维奇·罗杰海(Andrey Geim)。

1972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出生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莫斯科市郊的小村庄里。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数学才能,年轻时就赢得了莫斯科大学的教育奖学金,为他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格奥尔基耶维奇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理论,解释了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

2004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和他的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肯科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物质,被他们命名为“石墨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拥有极高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强度,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石墨烯的发现让世界为之震惊,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05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和诺沃肯科凭借石墨烯的发现成果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获奖却并不被所有人认同。

尽管石墨烯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的轰动,但由于格奥尔基耶维奇之前在学术界的嘲讽行为,很多人对他们的成果持怀疑态度。

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人对他们说,诺贝尔奖应该给予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而不是给予一个曾经被嘲讽出来的人。

格奥尔基耶维奇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他并不气愤于人们对他们的批评和质疑。

他对此耸耸肩,微笑着向他们告别,他只知道他们的声音不会改变他的成果。

在颁奖典礼上,格奥尔基耶维奇发表了一篇感言,他说:“我深感荣幸能够荣获这一殊荣,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我也要感谢那些曾经嘲讽我的人,正是他们推动我走向科学顶峰。

我希望我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6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6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整理 fcs2002【新闻快递】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者:本报记者卞晨光《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6日01版)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

新华社发《光明日报》赫尔辛基10月5日电(记者卞晨光)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裔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药物治疗疟疾、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另外两名科学家共享另一半奖金。

屠呦呦团队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长期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在当时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随着青蒿素药物的应用,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得到挽救。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深度解读】中国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被称为“三无”科学家5日下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一则“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办”等多个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

消息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任院长饶毅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一直是科学界最高荣誉,能够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无疑是在自己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但是,有一些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曾经出过一些看似“最烂”的论文,我们来一探究竟。

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获得1965年物理学诺贝尔奖,主要是因为他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但是,他在研究领域之外的一些论文也被认为是“烂”论文。

例如,他曾经合作发表过一篇研究费曼图像的论文,但是这篇论文在科学界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也没有对其获得诺贝尔奖产生太大的影响。

荷兰微生物学家克里斯廷·安芬森获得2018年化学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发明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结构。

但是在他还是博士生的时候,他的博士论文的质量被认为不太好。

这篇论文是关于以放线菌作为模型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研究的,但是实验结果并不理想,被评为“不及格”水平。

总的来说,每个科学家或许都有过“烂”论文的经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必定无法成为杰出的科学家。

身为科学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在研究中,才有可能有所收获。

这些被称为“烂”论文的事情,也仅仅是科学家们迈出成功之路的小插曲而已。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⑴ 那些著名科学家曾经拒绝诺贝尔奖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拒绝领奖。

特斯拉听说自己和爱迪生共同被选定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更是公开表示拒绝共同领奖。

爱迪生也拒绝领奖。

最终,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家达伦。

萧伯纳没有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但五年后,他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

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还没有实现和平。

奥地利作家、诗人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于2004年57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在知道得奖消息后,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奖。

在政府的压力之下放弃领奖的有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理查德-库恩、 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布泰南特和1939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杰哈德-杜马克。

后来,他们都得到了证书和奖章,但是没有得到奖金。

⑵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是谁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

1898年,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无线电遥控技术取得专利。

成就:特斯拉的发电机是在1895年由它改进的,在改进中考虑了液态空气。

特斯拉知道,根据威廉·汤姆森(开尔文)的发现,液态空气再气化时吸收的可以用来驱动东西的热量,比理论上产生的要多。

早在1891年,特斯拉就证实了无线能量传输,特斯拉效应(为了纪念特斯拉)是一个用来解释这种电导类型应用的术语。

1899年,特斯拉迁往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因为那里有可以让他做高频高压实验的地方,并开始在那儿搞研究。

在实验室中,特斯拉制造出了人造闪电。

诺贝尔奖历史及获得者12篇(屠呦呦获得医学奖等)-高考英语语法填空热点话题

诺贝尔奖历史及获得者12篇(屠呦呦获得医学奖等)-高考英语语法填空热点话题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热点话题诺贝尔奖历史及获得者12篇(屠呦呦获得医学奖等)【01】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Tanzanian novelist Abdulrazak Gumah, 72, won the 2021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News of the award was greeted with 1 (excite) in Zanzibar.Gumah is 2 author of 10 novels, including “Memory of Departure,” and “Pilgrims Way.” His novel “Paradise” is set in colonial East Africa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Many of his works explore 3 he has called “one of the stories of our times,” the deep influen ce of migration both 4 people and the places they make their new homes.He has said he “stumbled (跌跌撞撞) into” writing after 5 (arrive) in England as a way of exploring the emigrant (移民) experience — both the loss and liberation.Gumah’s n ative language is Swahili, 6 he writes in English. He is only the 7 (six) Africa-born writer to be awarded the Nobel for literature. Since it 8 (found) in 1901, it has been awarded to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writers.Anders Olss on is chairman of the Nobel Committee for literature. He called Gumah “one of the world’s 9 (outstanding) post-colonial writers.” He said it was 10 (significance) that Gumah’s roots are in Zanzibar, a place that “was cosmopolitan (国际化) long before globalization...”.1.excitement 2.the 3.what 4.on 5.arriving 6.but 7.sixth 8.was founded 9.most outstanding 10.significant【导语】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层展论的旗手——菲利普·安德森

层展论的旗手——菲利普·安德森

垢邕亲点第43卷第1期■科学人物doi:10.3969/j.issn.0253-9608.2021.01.010层展论的旗手—菲利普•安德森施郁t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上海200433摘要文章综述了理论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的生平和科学成就。

安德森的科学工作既紧密联系实验又有深亥啲普遍意义。

他对凝聚态物理有很多方面的具体贡献,如确立了一些核心'概念或者范式,特别是对称破缺。

他建议用对称性自发破缺解决粒子物理领域杨-米尔斯理论中的规范粒子质量问题,而他在自旋玻璃方面的工作对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也有影响。

安德森在层展论(笔者译自emergentism)的崛起中居功至伟,他强调高层次物质的规律不是低层次规律的应用。

笔者认为还原论和层展论是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

关键词层展论;凝聚态物理;对称性自发破缺2020年3月29日,当代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凝聚态理论物理的一代宗师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Anderson,图1)不幸离世。

1生平介绍1.1学生时代安德森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在伊利诺伊州的厄巴那(Urbana)长大,因为他父亲是伊利诺伊大学(伊大)的生物学教授(植物病理学专家,从事真菌、酵母和抗生素研究)。

童年的安德森对科学,特别是生物学感到着迷,但是并没有在数学方面展现出特殊的天分。

然而高中时期,他成了班上证明数学定理的“终审法院”。

这是伊大办的高中,教师有来自伊大教育系的实习教师,也有伊大教授,校>图1菲利普•安德森(1923—2020)友中有3位诺贝尔奖得主。

1940年,16岁的安德森高中毕业,通过一项奖学金考试,进入哈佛大学[1]。

作为中学生的安德森对物理的印象是不够定量,与各种小装置打交道,所以打算学化学或数学。

去哈佛大学之前,父亲的朋友、伊大物理系主任P.W.Loomis教授告诉安德森,最好修读一下温德尔•法瑞(Wendell Furry)的《物理学导论》课程,因为那丫通信作者,研究方向:量子纠缠及其在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中的运用。

化学家想知道什么-什么是化学学科的大问题.

化学家想知道什么-什么是化学学科的大问题.

化学家想知道什么-什么是化学学科的大问题?世界著名杂志Nature的顾问编委Philip Ball在对多位世界著名化学家就什么是化学学科的大问题进行专题访谈后,撰写了本文。

问题的中心是:化学在所有的科学学科中是其关键的组成之一。

都是是否意味着它仅仅是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者说它仍然有着主要的化学问题等待着去突破?文章发表在2006年8月3日出版的Nature上(Nature 442 3 August 2006 50-52)。

所谈及的问题和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对于化学学科及化学教育改革都有参考价值。

近年来,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社会,由于环境问题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寿命的长短,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尽管环境问题的产生和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人们在谈及污染问题时,多以污染物的存在和危害性为依据,自然联想到与研究和合成物质密切相关的化学,当人们不能严格分清化学学科和物质生产过程包含着化学过程之间的差别时,把环境污染问题更多地归因于化学,应当属于可以理解的一直误解。

从污染物的源头来看,它可能是人工合成的,也可能原来就存在于自然界的,即所谓“纯天然的”,它们的发现、分离、分析和化学合成工作属于经典的化学工作。

化学家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等方面帮助人们认识了它们,并且学会了利用现有的物质作为原材料合成它们,甚至于对它们进行化学修饰以改善它们的性能和某些功能。

通过化学家们几百年的工作,使得人类社会所能应用和享用的物质日益丰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得以持续发展。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力如何发展、对社会各界需求的物质资源和生活资源的生产和分配等等任务,并不是化学科学的基本任务。

所以,虽然一切(化学)物质都是化学的研究对象,从而简单地把化学物质的存在等同于化学,由所谓“处处有化学”衍生出来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所以化学不可须臾别离,化学是最重要的自然学科”和“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是化学物质,所以化学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两种极端而片面的看法的同时存在,就不足为奇了。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

藏在“最烂论文”里的诺贝尔奖作者:梁水源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9年第03期1951年9月,巴里·马歇尔出生于西澳大利亚州卡尔古利市,平时特别调皮捣蛋,但是却特别聪慧。

当护士的母亲在家里收藏了大量医学书籍,因此马歇尔从小就开始接触专业医学知识,并时常和母亲讨论医学问题。

或许是受到母亲的影响,或许是被神秘的人体所吸引,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决定投身医学,报考了医学院。

在医学院里,课本中最让马歇尔头疼的当属胃溃疡。

厚厚的一章,全都是与压力有关的知识,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吸烟、情绪不稳定、食物辛辣刺激等导致了胃溃疡。

患者需要反复地使用抑酸性药物来治疗,有时还需用到镇静剂、抗抑郁药、心理疗法等缓解情绪压力的方式来控制这种溃疡。

为了全面认识胃溃疡,他还需要同时学习十多种不同的假说,但每一个都语焉不详,证据不足。

1981年,马歇尔硕士毕业后成了一名消化科医生,并来到了皇家珀斯医院做内科医学研究。

在这里,他遇到病理学家罗宾·沃伦,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病理学家从此共同开展对于螺旋杆菌的研究。

当时沃伦已经是一位资深的病理医生,他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了奇怪的“蓝色曲线”。

可是,没有人愿意相信他,都觉得这纯粹是标本污染造成的。

而马歇尔还是一名内科小医生,但也正是得益于自己资历尚浅,他脑子里没有固化的成见,乐于接受新鲜的发现。

于是,马歇尔和沃伦便开启了合作研究。

他们收集的100例胃炎病人的胃粘膜活检样本中,细菌检出率接近90%。

而经过内窥镜检查后,他们发现所有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部都有这种细菌。

为了模拟胃内部的环境,他们使用了微氧培养的方法。

在第35个标本时,这种细菌终于成功地被分离了出来。

他们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写成了论文,并提出了胃溃疡和胃癌是由这种细菌引起的假说。

之后,马歇尔将关于幽门螺杆菌的论文投递给一个学术论坛,当时评审委员要从67篇论文中选择56篇,可结果他的论文还是落选了。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袁隆平无缘诺奖”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袁隆平无缘诺奖”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袁隆平无缘诺奖”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称为“米神”“当代神农”,荣获“拯救世界饥饿荣誉奖”“世界粮食奖”等很多国际荣誉,却没有被诺贝尔奖提名。

这是因为,诺贝尔奖有明确的评定规则,一是获得者的成果必须对整个科学界有影响,二是研究成果要具备原创性。

虽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享誉世界,但第一个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是美国的一位科学家,但是他的研究方案存在缺陷,研究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袁隆平在此基础上成功完成了研究的最后一步,培育出一个个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

对此,有人认为袁隆平与诺奖失之交臂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请以“袁隆平无缘诺贝尔奖”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道题目可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很多国际殊荣,却没有被诺贝尔奖提名;第二层,诺贝尔奖严格的评定规则;第三层,袁隆平不是杂交水稻研究第一人,他的研究成果建立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

解读本题,可以运用由果溯因法,即由结果层层追溯原因,再由原因纵深剖析,进而确定立意。

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造福全人类,这毋庸置疑,因此他荣获多项国际荣誉,但“却没有被诺贝尔奖提名”,这是结果。

在此基础上追根溯源,袁隆平无缘诺奖是因为诺贝尔奖有两条明确的评定规则,只有同时满足这两条规则才能获得提名,而其中的一条规则是“研究成果要具备原创性”。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虽然“对整个科学界有影响”,满足了诺奖第一条评定规则,但该项研究的第一人是美国的一位科学家,袁隆平自然无法获得诺奖提名。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袁隆平没有被诺贝尔奖提名,不是因为他的成就不够格,影响不够大,而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未能满足“原创性”刚性的要求。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03年的时候,一位叫做玛丽·居里的女性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玛丽·居里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她的放射性研究。

不久之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和他们的共同研究伙伴阿尔贝特·米歇尔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持保守态度,许多人都嘲讽和质疑玛丽·居里的能力。

他们认为,玛丽可能是靠她的丈夫和他们的共同研究伙伴来完成这些工作的,而她只是受制于他们的指挥和支持。

玛丽·居里不仅仅是获得这样的褒奖,她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科学家。

她的成就远不止于诺贝尔奖,她还获得了许多其他的荣誉。

她在研究中使用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将这些方法引入到了科学研究的主流当中,为现代物理学和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玛丽·居里并没有被嘲讽打垮,也没有让嘲讽和质疑影响自己的成就和决心。

她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投入到研究当中,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她的成就已经被证明是无可争议的,而她本人也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嘲讽。

这些抨击和质疑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到沮丧或者失望,但是,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那么就应该全身心地去追求,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如玛丽·居里一样,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且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我们也会取得成功。

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玛丽·居里一样,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成绩和实力,证明我们的价值和能力,并且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诺贝尔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作文一千字

诺贝尔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作文一千字

诺贝尔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作文一千字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s a prestigious award that is highly regarded in the literary world. It recogniz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literature, and has been awarded to many great writers over the years. However, some critics argue that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s not 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界非常尊重的一个奖项。

它认可对文学界的杰出贡献,并多年来颁发给许多伟大的作家。

然而,一些批评家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的发展并不利。

One of the main criticisms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s that it tends to favor a certain type of literature, often overlooking more diverse and experimental works. This can create a narrow view of what constitutes "great" literature, and can discourage writers from pursuing innovative or unconventional styles.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往往偏向某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经常忽视更多样化和实验性的作品。

这会导致对“伟大”文学的看法狭窄,可能会阻止作家追求创新或非传统的风格。

【物理巨人】爱因斯坦被《物理评论》拒稿的尘封往事

【物理巨人】爱因斯坦被《物理评论》拒稿的尘封往事

【物理巨人】爱因斯坦被《物理评论》拒稿的尘封往事这是一段拍案惊奇的尘封往事,八卦、曲折却又富有启示,对作者、编辑、评审、乃至杂志皆是如此。

想知道匿名评审怎么刁难爱因斯坦么?想知道爱因斯坦怎么向编辑发飙么?想知道编辑怎么应付这个大权威么?想知道这个稿子的最终命运么?知社学术圈带你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一.爱因斯坦被激怒了二.文章改头换面发表三.审稿人居然是他?四.几点感想知社学术圈特别致谢《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授权发布,编辑做了少许改动,并增加了一些背景资料。

爱因斯坦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既是相对论的创立者,也是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伟大的爱因斯坦当然也会犯错误。

不过如果错误正好犯在一位专家最精通的领域,他往往不能在被人指出错误后很快认错,反而会表现出一定的傲慢。

爱因斯坦也是如此。

面对像爱因斯坦这样的权威人物的错误来稿,科学杂志如何正确处理,这往往是刊物编辑部遇到的棘手难题。

美国物理学会刊物主编M.Blume博士2005年访问中国物理学会时所讲的一段真实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启示,令人深思。

笔者根据Blume博士提供的材料,把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重述一遍,并发表几条感想,就教于读者。

爱因斯坦被激怒了1936年6月1日,《物理评论》编辑部收到由爱因斯坦和罗森署名的一篇来稿,稿件的标题为“引力波存在吗?”,结论是“引力波并不存在”。

编辑部按照审稿规则,6月7日将稿件送审稿人审查。

7月17日审稿人寄回满满十页的审稿意见,认为稿件有严重错误,必须修改。

7月23日,负责稿件审理的编辑Tate教授致函爱因斯坦,信中写到:“亲爱的爱因斯坦教授:我谨将你和罗森博士投递本刊的稿件随同审稿人的意见一并寄回。

在发表你的文章之前,我希望看到你针对审稿人评论和批评的反应。

”JohnTate,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物理评论责任编辑爱因斯坦显然被编辑部的来信激怒了,他于7月27日很不客气地用德文给编辑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先生:我和罗森博士曾将我们的稿件寄给你发表,但我们并未授权你在该文印出前拿给任何专家看。

Nature拒发诺贝尔奖得主文章被誉为史上最大错误

Nature拒发诺贝尔奖得主文章被誉为史上最大错误

《Nature》拒发诺奖得主文章被誉为史上最大错误摘要:文章被拒也许是科学家常遭遇的事情,文章遭拒很常见,诺奖得主的文章遭据你听过吗,近期The Scientist就爆出一件秘辛,1953年的诺奖得主Hans Krebs在1937年曾向Nature投稿遭拒。

生物通报道,文章被拒也许是科学家常遭遇的事情,文章遭拒很常见,诺奖得主的文章遭据你听过吗,近期The Scientist就爆出一件秘辛,1953年的诺奖得主Hans Krebs在1937年曾向Nature投稿遭拒。

如果说投稿遭拒,最完美的“报复”途径是什么?无疑,获得诺贝尔奖是最完美的途径。

这样的传奇故事发生在Hans Krebs身上,他是1953年的诺贝尔奖医学和生理奖得主,主要的成就是发现柠檬酸循环(也称Krebs cycle),它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Hans Krebs生于德国,是犹太教徒,接受过医学与化学的专业训练,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纳粹统治期间被迫离开原本工作的Freiburg大学,逃亡英国,1935年加入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在谢菲尔德大学期间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也就是获得诺奖的工作。

1937年3月,Krebs和同事在实验室中对一个刚刚杀死的鸽子进行试验,他们将鸽子的胸部肌肉放置在悬浮液中,然后观察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组织的代谢率的变化趋势。

有趣的是,当他们在组织中加入柠檬酸盐的时候,鸽子的胸部组织的代谢率明显降低,存活时间可比正常情况下长3倍。

其他的一些实验发现,在自然情况下,柠檬酸的循环式出现都伴随着能量的代谢过程(ATP的释放)。

Krebs于是将这一发现写成研究性论文,并投给《Nature》编辑部,遗憾的是,《Nature》编辑部拒绝以Article形式发表这篇文章,并且答复,这篇文章将作为后备式Letter文章,无限期延长发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ture》拒发诺奖得主文章被誉为史上最大错误
摘要:文章被拒也许是科学家常遭遇的事情,文章遭拒很常见,诺奖得主的文章遭据你听过吗,近期The Scientist就爆出一件秘辛,1953年的诺奖得主Hans Krebs在1937年曾向Nature投稿遭拒。

生物通报道,文章被拒也许是科学家常遭遇的事情,文章遭拒很常见,诺奖得主的文章遭据你听过吗,近期The Scientist就爆出一件秘辛,1953年的诺奖得主Hans Krebs在1937年曾向Nature投稿遭拒。

如果说投稿遭拒,最完美的“报复”途径是什么?无疑,获得诺贝尔奖是最完美的途径。

这样的传奇故事发生在Hans Krebs身上,他是1953年的诺贝尔奖医学和生理奖得主,主要的成就是发现柠檬酸循环(也称Krebs cycle),它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Hans Krebs生于德国,是犹太教徒,接受过医学与化学的专业训练,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纳粹统治期间被迫离开原本工作的Freiburg大学,逃亡英国,1935年加入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在谢菲尔德大学期间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也就是获得诺奖的工作。

1937年3月,Krebs和同事在实验室中对一个刚刚杀死的鸽子进行试验,他们将鸽子的胸部肌肉放置在悬浮液中,然后观察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组织的代谢率的变化趋势。

有趣的是,当他们在组织中加入柠檬酸盐的时候,鸽子的胸部组织的代谢率明显降低,存活时间可比正常情况下长3倍。

其他的一些实验发现,在自然情况下,柠檬酸的循环式出现都伴随着能量的代谢过程(ATP的释放)。

Krebs于是将这一发现写成研究性论文,并投给《Nature》编辑部,遗憾的是,《Nature》编辑部拒绝以Article形式发表这篇文章,并且答复,这篇文章将作为后备式Letter文章,无限期延长发表期。

Letter from Nature declining to publish Krebs’s paper.
对于这件事,Krebs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我已经发表50多篇专业论文的职业生涯中,我首次遭遇拒绝或者说半拒绝。

其后,Krebs将这篇研究性论文投给荷兰的专业性杂志《Enzymologia》,2个月内这篇文章得以发表。

1988年,当时Krebs已经辞世7年(Krebs逝于1981年11月22日),Nature 杂志匿名编辑在一篇公开信上指出,拒绝Krebs的文章是Nature杂志有史以来所犯的最大错误。

三羧酸循环(英语: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又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因此得名;或者以发现者汉斯·阿道夫·克雷伯命名为克雷伯氏循环,简称克氏循环(Krebs cyc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