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造假手段的识别范文
《2024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公司财务舞弊现象的频发。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研究和识别,成为了投资者、监管机构以及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本文旨在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并提出有效的识别方法,以期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1. 虚增收入与利润这是上市公司最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构销售合同、虚假交易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从而粉饰财务报表。
此外,还存在通过关联交易将损失转移至非上市的关联公司等手段,使得公司在表面上呈现出一个健康的发展态势。
2. 操纵现金流量表通过操纵现金流来改变公司的资金状况,是另一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例如,公司可能通过虚构应收账款、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来增加现金流入,或者通过推迟支付应付账款、虚构费用等方式来减少现金流出。
3. 资产减值准备金计提不实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与调整也是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一些公司可能会根据需要计提过少或过多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从而调节当期利润。
4. 虚假信息披露与内幕交易在信息披露方面,有些公司可能存在虚假信息披露的行为,如延迟披露重大事项、虚假陈述等。
同时,内幕交易也是财务舞弊的一种常见方式,即利用未公开的重大信息进行交易以获取利益。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方法1. 关注异常数据变化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应关注公司的异常数据变化,如收入和利润的异常增长、现金流量的异常波动等。
这些异常数据可能表明公司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2. 审计与监督加强审计与监督是识别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应要求公司进行严格的审计和监督程序,如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引入第三方审计等。
此外,监管机构还应加强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公司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力度。
3. 关注关联交易与内幕交易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往往是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隐瞒事实、虚报利润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警示。
二、案例背景(一)公司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自上市以来,业绩持续增长,一度被誉为“房地产界的黑马”。
然而,在2016年,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二)造假手段1. 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3. 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4. 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三、案例分析(一)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土地购置:公司虚构了大量土地购置交易,将土地购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2. 虚构工程项目:公司虚构了大量工程项目,将工程项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二)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瞒资产减值:公司隐瞒了部分资产的减值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
2. 虚报资产评估:公司虚报了部分资产的评估价值,虚增了资产价值。
(三)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投资:公司虚构了大量投资项目,虚增了投资收益。
2. 隐瞒投资亏损:公司隐瞒了部分投资项目的亏损情况,虚增了投资收益。
(四)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2024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种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秩序、破坏投资者利益、影响企业信誉的行为。
本文将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如何有效识别这些舞弊行为,以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1. 虚构收入和利润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如提高股价、满足业绩承诺等,可能会通过虚构收入和利润的方式,如虚构销售合同、伪造发票等手段,来制造虚假的业绩。
2.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部分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上,可能会利用会计估计的模糊性,通过人为降低减值准备来掩盖资产的实际损失,从而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目的。
3. 关联方交易舞弊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往往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现象。
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舞弊,如虚构交易、转移资产、逃避税收等,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4. 假冒账外经营和现金循环上市公司为了逃避监管,可能采用假冒账外经营的方式,设立暗箱操作的经营项目,或通过现金循环的方式进行财务操纵,使得真实的财务状况难以被外界所知。
三、识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方法1. 财务报表分析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关注收入、利润、资产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比较,可以发现异常的财务数据和可能的舞弊行为。
2. 审计与监管加强审计与监管是防范和识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质量,以及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监管范围,可以有效地发现和打击财务舞弊行为。
3. 关注关联方交易关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情况,分析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是识别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关键。
对于异常的关联方交易,应进行深入调查和审计。
4.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的财务数据模式和趋势,从而识别出可能的财务舞弊行为。
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企业财务报表舞弊及其识别策略分析5则范文
企业财务报表舞弊及其识别策略分析5则范文第一篇:企业财务报表舞弊及其识别策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舞弊及其识别策略分析一、资产减值准则的特点(一)对减值迹象的判断更加明确明确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强调只要存在其中一项或几项,应当估计其资产减值的主要要素一一可收回金额,然后与账面价值进行对比,确定减值损失的金额。
如果不存在减值迹象,则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
(二)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的规定更加详细该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再次引人“公允价值”的概念。
在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新准则引人了资产组以及资产组组合的概念。
对于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人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人为依据。
(四)增加了商誉减值的测试与处理的规定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应每年必须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而且商誉必须分摊到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后才能据以确定是否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五)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经济性标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但并不禁止损失的转回,只是增加了谨慎性的限制条件。
即只有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利润操纵。
对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建议企业经常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进行财务报表舞弊。
主要方式有:虚构销售业务从而增加应收款和销售收人;虚构采购业务而增加存货和成本:虚计存货(尤其可能体现为异地库存或发出商品以逃避盘点);虚增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价值以隐瞒亏损或隐瞒虚假交易产生的利润;隐瞒负债、虚列应付账款以调节成本费用;隐匿成本费用、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不将毁损资产的价值予以调低或加以冲销等。
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
财务造假识别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因此,识别和分析财务造假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总结识别财务造假的方法,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
二、财务造假案例分析1. 雅安三友财务造假案2015年,雅安三友财务造假案震惊市场。
公司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净利润近2亿元。
此案暴露出企业财务造假手段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2.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2018年,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被曝光。
公司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净利润近900亿元。
此案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之一,对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
3. 新华联财务造假案2019年,新华联财务造假案被揭露。
公司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净利润近30亿元。
此案暴露出企业财务造假手段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三、财务造假识别方法1.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识别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现象。
以下列举几个常用的比率分析指标:(1)盈利能力比率:如净利润率、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2)偿债能力比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3)运营能力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2. 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占总额的比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现象。
以下列举几个常用的结构分析指标:(1)营业收入结构:分析各业务板块的收入占比,可以发现虚构业务的现象。
(2)成本费用结构:分析各成本费用项目的占比,可以发现隐瞒费用的现象。
(3)资产结构:分析各资产项目的占比,可以发现虚构资产的现象。
3.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异常现象。
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文件,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来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本文将深入剖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1. 收入确认造假: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收入或虚构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2. 成本费用虚减:企业通过虚减成本费用,如虚构成本、低估费用、提前摊销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3. 资产评估虚增:企业通过高估资产价值,如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虚增企业资产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4. 负债评估虚减:企业通过低估负债,如虚减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虚减企业负债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5. 信息披露不实: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三、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上市、融资、获得政府补贴等,不惜采取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手段。
2. 监管缺失: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条件。
4. 企业文化缺失: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内部存在不正当竞争、利益输送等现象,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土壤。
四、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报告分析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扭曲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3. 损害企业形象: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损害企业声誉,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
4. 影响宏观经济:财务报告分析造假导致宏观经济数据失真,影响政府决策和宏观经济调控。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成为投资者、监管机构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并加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及其监管策略。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及危害(一)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主要包括虚构利润、操纵成本、虚假披露等。
这些行为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会计手段和复杂的交易结构来掩盖真相,使投资者难以察觉。
(二)危害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降低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一)基于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如利润结构、成本结构、资产质量等,发现异常波动或不合理之处,可能是舞弊的迹象。
此外,还可以利用比率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度剖析。
(二)基于审计的识别方法审计是发现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审计人员应关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关联方交易、重大会计估计等方面,发现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
同时,对审计报告的审查也是识别舞弊行为的重要环节。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识别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快速发现异常数据和模式,提高识别效率。
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监管策略(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提高违法成本,使舞弊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舞弊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繁荣与扩张,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
然而,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频发,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不仅削弱了市场的信心,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和监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及其监管进行研究,为投资者、监管机构和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类型与特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多种多样,其主要类型包括虚增收入、隐瞒负债、资产夸大等。
这些舞弊行为具有隐秘性、复杂性和危害性等特点。
舞弊者往往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通过复杂的会计处理手段进行舞弊。
此外,舞弊行为往往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内部控制的失效。
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一)基于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通过分析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如毛利率、资产周转率、净利润率等,可以发现异常数据,从而对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进行初步判断。
此外,对比公司历史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可以进一步验证舞弊的可能性。
(二)基于审计的识别方法审计是识别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在会计处理过程中的不合理和异常情况。
此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也能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内部控制的失效。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方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已经成为可能。
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找出潜在的舞弊模式和趋势,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
四、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监管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主要由证监会、交易所等机构负责。
然而,监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手段单一、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监管效果不尽如人意。
财务舞弊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舞弊的手段、危害及防范措施,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误导投资者。
具体舞弊手段如下:1. 虚构交易: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不存在的销售收入计入公司报表,虚增营业收入。
2.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延长收入确认周期等手段,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虚增当期利润。
3. 隐瞒费用:A公司通过虚构费用、降低费用标准等手段,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减少当期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4. 虚增资产:A公司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资产价值等手段,将不存在的资产计入公司报表,虚增公司资产总额。
三、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交易:虚构交易是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企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不存在的销售收入计入报表,从而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在本案例中,A公司虚构了大量的销售合同,虚增了营业收入。
2.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是财务舞弊的另一种常见手段,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延长收入确认周期等手段,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在本案例中,A公司通过延长收入确认周期,将本应计入下期的收入提前计入本期,虚增了当期利润。
3. 隐藏费用:隐藏费用是财务舞弊的又一手段,企业通过虚构费用、降低费用标准等手段,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在本案例中,A公司通过降低费用标准,将本应计入本期的费用推迟计入下期,虚增了当期利润。
4. 虚增资产:虚增资产是财务舞弊的一种手段,企业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资产价值等手段,将不存在的资产计入报表,从而虚增公司资产总额。
《2024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种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舞弊手段日趋复杂和隐蔽,给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以及识别和防范这些舞弊行为的方法。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1. 虚构收入和利润上市公司通过虚构合同、虚开发票、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以掩盖其真实的经营状况。
2.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公司通过低估或忽视资产减值准备,掩盖资产质量下滑的问题,导致资产价值虚高。
3. 关联方交易舞弊公司利用与关联方的交易进行舞弊,如通过虚假交易、转移利润、资金转移等方式,掩盖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4. 财务报表错报和漏报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错报和漏报重要信息,如成本、费用、负债等,以误导投资者。
5. 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舞弊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如改变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等,以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
三、识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方法1. 分析财务报表投资者和分析师应关注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比历史数据和同行业数据,发现异常波动和矛盾之处。
2. 关注关联方交易对于关联方交易,应仔细审查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了解交易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3. 审计报告的解读审计报告是识别财务舞弊的重要依据,应关注审计意见类型、审计师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声明。
4. 关注媒体报道和监管处罚关注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了解公司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关注监管机构的处罚情况,了解公司是否受到过财务舞弊的处罚。
5. 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投资者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顾问等,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独立审查和分析。
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财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强化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财务检查和审计,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舞弊行为。
《2024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严重隐患,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与正义,而且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深入分析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并寻找有效的识别方法,本文将从舞弊手段的种类、案例分析以及识别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一)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财务报告中虚增或虚减资产、收入、利润等关键指标是常见的舞弊手段。
企业可能通过伪造销售合同、虚构交易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从而达到美化财务报表的目的。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往往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现象。
企业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转移资产等方式进行舞弊。
(三)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企业可能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调整财务报表,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例如,通过提前或推迟确认费用、变更折旧政策等手段来影响利润。
(四)利用其他非财务信息舞弊除了上述财务手段外,企业还可能通过伪造非财务信息来掩盖其财务舞弊行为。
例如,伪造公司内部文件、编造业绩宣传等。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某公司财务报表虚增收入和利润案例某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监管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公司财务报表存在明显异常,并进一步查实了其舞弊行为。
该案例表明,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
(二)某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资产案例某公司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虚假交易,将资产从公司账上转移到关联方名下。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权益。
该案例表明,关联方交易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方法(一)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财务舞弊的关键。
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力度外部审计是监督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2024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但同时,财务舞弊事件也屡见不鲜。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与诚信。
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识别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识别。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1. 虚构收入与利润这是最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之一。
上市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人为地提高公司的收入与利润。
这些虚假的财务数据往往会使投资者产生误解,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2. 资产减值准备金操纵上市公司可能通过操纵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调节利润。
当公司需要提高利润时,可能会减少或延迟计提减值准备;反之,则会大量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提高利润。
3. 关联方交易舞弊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往往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现象。
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转移资产、调整价格等方式,上市公司可以人为地调整财务报表,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4. 操纵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公司现金流入与流出情况的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可能通过操纵现金流量表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例如,通过虚构现金流或调整现金流的时点等方式,来误导投资者。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方法1. 对比与分析财务报表投资者应仔细对比与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关注收入、利润、资产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与同行业公司的对比情况。
同时,还应关注财务报表的附注与解释,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情况。
2. 关注异常交易与事件投资者应关注公司的异常交易与事件,如大额的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重大投资等。
这些事件往往可能隐藏着财务舞弊的线索。
此外,还应关注公司的法律诉讼、违规行为等情况,了解公司的合规性与诚信度。
3. 借助专业机构与专家投资者可以借助专业机构与专家的力量来识别财务舞弊。
企业财务造假的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造假现象也愈发普遍。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本报告旨在分析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危害及防范措施,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实现业绩增长、融资、上市等目的,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夸大收入、隐瞒费用,以达到误导投资者的目的。
2. 监管不力: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 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 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缺乏职业操守,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
5. 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财务造假。
三、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1. 虚增收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隐瞒退货等方式,虚增企业收入。
2. 隐瞒费用:通过推迟确认费用、虚构费用支出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
3. 虚构资产:通过虚构资产购置、隐瞒资产处置等方式,虚增企业资产。
4. 操纵利润:通过调节折旧、计提减值准备、变更会计政策等方式,操纵企业利润。
5. 关联交易: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将关联方交易作为收入或费用处理,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四、企业财务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了市场秩序。
3. 损害企业声誉:财务造假一旦被揭露,将严重损害企业声誉,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4.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财务造假可能导致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五、防范企业财务造假的措施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防范财务造假。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
本报告以某知名企业财务造假案为例,深入分析其造假手段、动机、影响及防范措施,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借鉴。
一、案件背景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巨大。
经调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
二、造假手段及动机1. 虚构销售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将应收账款虚增,从而虚增销售收入。
具体操作如下:(1)虚构销售合同:与关联方签订虚假销售合同,将销售收入计入当期,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实际交易。
(2)虚开发票:与关联方合作,虚开发票,将销售收入计入当期,但实际交易并未发生。
2. 虚增资产该公司通过虚增存货、固定资产等手段,虚增资产总额。
具体操作如下:(1)虚增存货:将已售出的产品计入存货,虚增存货价值。
(2)虚增固定资产:将已报废或处置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3. 隐瞒负债该公司通过隐瞒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手段,隐瞒负债。
具体操作如下:(1)隐瞒应付账款:将应付款项推迟支付,将应付账款计入下期。
(2)隐瞒短期借款:将短期借款计入长期借款,隐瞒负债。
动机分析:(1)业绩压力:该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面临业绩压力,为了达到业绩目标,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高管利益:部分高管为了获得高额奖金,推动公司财务造假。
三、案件影响1. 投资者利益受损:该公司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2. 市场秩序混乱:该公司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
3. 社会信任度下降:该公司财务造假,损害了社会信任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财务造假。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造假现象也日益凸显。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后果。
本报告将以某知名企业财务造假案为例,深入分析其造假手段、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某行业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巨大,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投资者的信心。
三、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交易: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方式,人为地制造收入和利润,从而虚增业绩。
2. 关联交易:该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从而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3. 提前确认收入:该公司在产品尚未交付或服务尚未提供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规模。
4. 延迟确认费用:该公司将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推迟至下期,从而虚减费用,提高利润率。
5. 资产减值不充分:该公司对资产减值计提不足,导致资产价值被高估。
四、造假原因分析1. 业绩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公司为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不断追求高业绩,导致管理层不惜采取造假手段。
2. 监管缺失:我国相关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3. 内部控制薄弱: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未能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4. 道德风险:部分管理层和员工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五、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3. 损害公司声誉:财务造假事件使公司声誉受损,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4. 引发法律风险:财务造假行为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公司面临巨额罚款和诉讼风险。
六、防范措施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财务报告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及其监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特点、识别方法及监管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提供参考。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特点(一)舞弊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日益多样化,包括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隐瞒关联交易、利用会计政策等。
这些舞弊手段往往具有隐蔽性,难以被及时发现。
(二)涉及领域广泛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财务报表、会计估计、关联交易等。
舞弊行为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后果严重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对企业形象、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秩序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退市。
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一)分析性复核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比率分析等方法,识别异常波动和不合理变化。
例如,通过比较企业历史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发现收入、利润等指标的异常变化。
(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如抽样审计、详细审计等,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查。
通过审查会计估计、关联交易等重点领域,发现潜在的舞弊行为。
(三)信息化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异常数据和潜在规律。
例如,通过监测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发现资金流向与业务不匹配的异常情况。
四、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监管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同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信息。
财务舞弊分析报告书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报告名称:财务舞弊分析报告报告日期:2023年X月X日报告单位:XXX公司审计部报告编制人:XXX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XXX公司在2022年度财务报表中发现的财务舞弊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舞弊动机、手段、影响及防范措施等,为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二、背景介绍XXX公司成立于20XX年,主要从事XXX行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显著。
然而,在2022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公司存在财务舞弊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声誉。
三、舞弊行为分析1. 舞弊动机(1)业绩压力:公司为了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期望,追求短期业绩增长,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虚增收入、利润。
(2)个人利益:部分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舞弊,获取不正当收益。
2. 舞弊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调整报表:通过调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等手段,调整利润。
(3)隐瞒费用:将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延迟至下期,虚增当期利润。
(4)关联交易:利用关联方关系,进行不公平交易,转移公司利益。
3. 舞弊影响(1)财务报表失真:公司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2)损害公司声誉:舞弊行为损害了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影响公司长期发展。
(3)法律风险:公司可能面临法律诉讼,承担法律责任。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员工的诚信观念。
2. 优化激励机制(1)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将员工薪酬与公司长期业绩挂钩,避免短期行为。
(2)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设定绩效考核指标,避免业绩压力导致的舞弊行为。
财务分析报告造假(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情况的重要途径。
然而,近年来,财务分析报告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本文将从财务分析报告造假的风险、影响以及防范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财务分析报告造假的风险1. 法律风险财务分析报告造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追究等法律风险。
2. 经济风险财务分析报告造假可能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投资减少、市场信誉受损等经济风险,进而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
3. 市场风险财务分析报告造假扭曲了市场信息,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发市场波动,损害投资者利益。
4. 诚信风险财务分析报告造假破坏了企业诚信,损害了企业声誉,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三、财务分析报告造假的影响1. 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分析报告造假使投资者无法真实了解企业情况,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市场秩序混乱财务分析报告造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损害了市场秩序。
3. 信用体系受损财务分析报告造假损害了企业信用,影响了整个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
4. 政策执行受阻财务分析报告造假可能使相关政策执行受阻,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
四、防范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意识。
2. 完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管,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3. 提高企业自律意识企业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4. 强化财务报告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应严格执行审计程序,确保审计质量,对财务报告造假行为进行查处。
5.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审核,防止造假行为发生。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财务报告作为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体现,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因此,识别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并加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及其监管研究,以期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概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是指公司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通过虚构、隐瞒或误导等手段,使财务报告失真或误导投资者的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性和投资者信心,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一)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是识别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的会计处理、不合理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异常的关联交易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舞弊的迹象。
(二)审计意见与审计程序审计是识别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审计师应通过严格的审计程序,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查。
同时,关注审计意见的类型和内容,如果审计意见中存在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可能意味着公司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三)关联交易分析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关联交易的规模、类型、定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的关联交易行为,如过度关联交易、价格不合理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舞弊的迹象。
四、监管研究(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防范和打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关键。
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舞弊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确保其履行好“看门人”职责。
(二)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是防止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应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披露,包括财务报表、关联交易、风险提示等。
《2024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财务舞弊现象的频发。
这些舞弊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识别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特点及识别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1. 虚增收入和利润通过虚构交易、伪造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公司的收入和利润。
这种手段往往涉及到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以实现利润的虚增。
2. 资产减值准备金操纵通过调整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或时机,改变资产的价值,进而影响公司的利润。
这种手段往往伴随着会计估计的变更,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 隐瞒关联方交易不充分披露或隐瞒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以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包括通过复杂的关联方结构进行资金转移、虚构交易等。
4. 虚构成本和费用通过虚构成本和费用,降低公司的利润。
这种手段往往涉及到与供应商之间的虚假合同或虚构的支出。
三、财务舞弊的特点1. 隐蔽性:财务舞弊往往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
2. 复杂性:财务舞弊往往涉及到复杂的会计处理和关联方交易,使得其更加难以识别。
3. 违法性:财务舞弊违反了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四、财务舞弊的识别方法1. 财务报表分析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关注收入、利润、资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以发现可能的财务舞弊。
2. 审计意见的关注关注审计意见的类型和内容,以及审计报告中揭示的风险点,以判断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否存在问题。
3. 关联方交易的审查对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进行审查,关注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及是否充分披露了关联方交易的信息。
4. 行业和市场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和市场情况,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绩表现,以判断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财务造假手段的识别财务造假问题由来己久,现今全球都存在财务造假的问题,人们采用了众多的手段和方法,却一直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与国外财务造假状况相比,我国财务造假的现象更为普遍,并且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我国财务造假的原因有自身的独特性.[1]这些财务造假事件引起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并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各国证券市场的公害.因此,识别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议题.一、财务造假概念及行为特征1.财务造假概念财务造假,是指在有关会计行为人为实现其行为目标,达到某种目的,利用会计法规,准则的灵活性以及其中尚存的漏洞和未涉及的领域,有目的的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甚至凭空捏造,修饰其财务报表和数据,使之显示出对其有利的会计信息的行为,财务造假是一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它将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财务造假行为包含造假的主体,造假的动机,造假的主要手段和造假的影响等要素.2.财务造假的特征分析2.1通常是以管理层为主体的集体舞弊尽管公司财务造假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但造假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如果是普通员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经管理层授意,否则内部控制制度均能有效预防或事后核查;而管理层舞弊通常经过精心设计并且事后极力隐瞒,注册会计师难以有效识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属集体舞弊,往往动用组织的资源和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造假.[2]但由于其"战线"过长,破绽相应地也较多,隐蔽性不及个人舞弊和小集团舞弊.2.2以会计数据作为造假的客体财务造假活动不论其目的和形式如何,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资产实物等会计信息载体之中.造假的方式主要有伪造,变造公司的会计凭证,应用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和频繁(恶意)变更会计政策等,但最终还是要在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文章.2.3造假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财务造假是虚构或者篡改真实的财务数据,因此造假不会也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相反,造假带来的虚假信息反面会干扰,破坏正常的经营决策,恶化企业的盈利情况.二、财务造假常用手段少数公司管理者受利益驱使采用一系列会计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手段较为隐蔽,且技术较为高级难以识别。
1.虚构交易,操纵利润虚构交易主要表现为伪造收入,它是性质最为恶劣,欺骗性最大的一种财务造假的手段,在最近几年发生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最惨重的财务欺诈案件,几乎都是使用这种虚假会计信息的手法制造的.伪造的交易是一场完全的骗局,是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践踏,是公然的违法违规行为.虚构交易的主要途径是伪造收入,伪造收入主要包括以下手段:从虚构交易对象开始,虚构原材料购入发票,伪造材料购入合同,材料运输入库单据,材料出库单据,产品生产班组和记录,产品入库单据,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单据,产品出库单据,产品运输单据,银行存款对账单,银行存款调节表,纳税单据,产品外销报关单,国际信用证,国外交易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所有需要的凭证和文件.这样的虚假交易和事项输出的会计信息,即使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有时也难以洞察其踪迹.银广夏就是一个虚构交易和利润的典型案例.2.操纵收入,费用,调节利润2.1提前确认收入会计信息加工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居于首要地位的是交易和事项的确认,然后才逐步进行到最后的信息报告,会计信息的确认对会计信息报告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只有正确的交易和事项的确认,才能谈到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虽然资产负债表也逐步得到更多的关注,但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损益表的认知程度似乎更高.而在损益表的第一页,列出的就是主营业务收入,如果收入确认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判断标准,必然导致会计报告的不真实.收入的确认本质上就是指收入在什么时候入账,并在损益表上如何反映.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收入确认准则基本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对各种类别交易事项的确认规定了很严格的标准,但这些标准虽然看上去很明确,但是基于判断的成分依然很大.基于估计和判断的领域总是容易被作为操纵的空间,因此收入确认的弹性很大,这一也是经常被用来作为利润规划手段的原因.一些公司使用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的做法确认收入,给外部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误导。
2.2利用投资收益等一次性所得调节利润在我国,首次发行股票,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某些银行贷款的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恢复上市,解除特别处理等,都规定有硬性指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某一比率,扭亏为盈,连续三年盈利等.当企业经营不利而又想进一步融资或者解除特别处理时,就会为了实现这些硬性指标而操纵利润,方法之一就是依赖一次性所得.特别是投资收益,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利润操纵方法.可以操纵的一次性所指包括巨额投资收益,销售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让,股权转让,关联方之间的资产购销等.这些一次性所得不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收入,当企业达到既定目标后该部分利润和收入会随即消失,不但盈利能力不真实,也降低了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性.2.3将费用资本化来调节利润费用必须与发生的收入配比,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必须抵减收入.如果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资本化,会由于资本化费用转化为资本而在以后的多个会计期间摊销而夸大当期利润.经常被不适当的资本化的费用有利息费用,广告费用,研究与开发经费和其他日常经营费用等,其资本化的借口往往是一些会计原则,比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3.会计方法和会计原则的不恰当利用会计制度同任何制度一样都具有局限性,会计准则所固有的估计和专业判断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在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中,只要存在估计和判断的领域,就存在被利用来进行利润操纵和调节资产的可能性,就可能引起会计信息失真.3.1会计估计方法的不恰当利用会计估计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些会计报表项目不可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如果赖以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更正.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很多,例如:坏账比例,存货毁损,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无形资产的受益年限,资产减值等.由于会计估计的特点是依靠估计和判断,使用会计估计规划利润的概率很大,比如利用会计估计的巨额准备计提,各种秘密准备等,如果使用灵活,可以成为利润调节和规划的强有力的武器.3.2会计原则的不恰当利用利用会计原则规划利润都是在实务中扭曲业务的实质情况,却以会计原则为盾牌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无论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各种交易和事项会计处理的规定多么详细,都不可能包罗实务中的所有情况,特别是科技发展如此快,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这样就给那些想操纵会计行为,制作失真会计信息的会计师和企业管理当局留下了可乘之机.只要存在估计和判断的领域,就可能被利用来制作失真会计信息.4.关联交易准则的不恰当利用关联交易并非为法律所禁止,也不是所有的关联交易都违背市场规则,但却曾经被上市公司广泛用来进行利润造假.关联交易正常化的做法是,关联方之间通过非关联的第三方作为中介,循环交易,或者掩盖关联关系,避开会计规定的限制,或者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与战略伙伴的关系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这种关系表面上看不属于关联交易,但由于在这些操作的背后有另外的利益转移,这种方式本质上也应该属于关联交易,但是判断的难度比较大,可以被企业作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特别是在我国财务报告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自己不提供,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无法得到真实的交易信息.关联交易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比如为了配股,发行新股,发行债券的成功,或者通过企业经营利润的支持操纵股票价格,从而得到更大的自身利益.5.其他操纵利润,调节资产行为除存在以上几种主要的财务造假手段外,有些企业采用下列手段来达到目的.5.1子公司,空壳公司的妙用在利润操纵,资本运营领域,子公司,空壳公司等虚拟公司有非常神奇的作用.美国安然公司堪称典范,子公司数目达3000家以上,银广夏在北京的两家商贸公司和一家研究所,东方电子的烟台振东高新技术发展公司,一条龙作假的黎明股份等,在运作过程中都晃动着虚拟公司的影子.而资本市场的玩家,对虚拟公司,空壳公司更是运用自如.[4]虚拟公司,空壳公司常有下列妙用:(1)虚构交易和事项.(2)关联交易正常化.(3)资本运作.(4)转移资金.(5)操纵市场.(6)资产重组.所有涉及交易规划和资本运营的操纵行为,对具有法人性质的虚拟公司运用得好,都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既躲开了监管部门的监督,又避开了形式上违规的风险,而且不容易引起外界的注意.5.2不按规定披露重大信息企业的一些重大事项,如委托理财,重大诉讼,关联交易,抵押,担保,兼并收购,大股东高额占用资金等,必须全面及时地按照要求披露,否则将出现误导投资者的会计信息.在市场监管逐步严格的情况下,企业不按照要求披露重大信息的情况越来越少,但仍然有部分企业没有按照要求去做,信息披露避重就轻,将过多的笔墨倾注于非重要事项,而对重要,关键的事项缺乏详细描述,特别是一些对企业十分不利的重大事项轻描淡写,甚至隐瞒掩藏.当重大事项已经危及企业的生存,很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甚至影响持续经营时,不披露行为会给投资者带来十分严重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常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信息披露不真实; (2)信息披露不充分;(3)信息披露不及时;(4)信息披露不公平;(5)信息披露不对称;(6)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惯例不协调.例如,"ST春都"存在严重的隐瞒实情与虚假披露,"南华西"推迟重大事项的披露,"三九医药"避重就轻披露等现象,都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价值的判断,误导他们的决策,导致重大损失.三、财务造假识别方法如何识别公司的这些造假手段,对有效治理财务造假及进行合理化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可从其财务数据发现疑点。
常见的识别方法有以下一些。
1.纳税情况异常1.1纳税资料与经审计的财务资料不一致。
一般来说,企业的纳税资料与经审计的财务资料不一致应属正常情况,因为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尚未完成审计,而审计时多少会存在一些调整。
但如纳税资料与经审计的财务资料相差较大,企业的业绩则非常可疑。
如某企业1999—2002年所得税申报表上反映的利润总额为1238万元,而财务报表上反映为4051万元;流转税申报表反映公司本产品销售为22168万元,而财务报表反映为25205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