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考前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十二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文综历史部分(十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表明“礼”
在当时()
A.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B.被各诸侯国严格遵循
C.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规范 D.与《论语》同为经典
25.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战国时期的牛耕东汉时的牛耕魏晋时的牛耕晚清时的牛耕
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 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
C.重农政策的渊源流长 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
26.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
A.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 B.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
C.治权和专制制度相互依赖 D.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
27.明末徐光启等学者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他们看到西学与中学之间在自然科学乃至宗教、道德方面体现出来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由此得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看法,并进而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这一主张()
A.得到当时士人阶层的普遍认可 B.反映了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28.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定期发行关于农民运动的刊物。农民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以“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等为话题。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时期()A.发生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B.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历史条件
C.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取得反帝成果
D.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9.如表反映了1895—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
时间厂名创办人资本关系
1897年苏州苏纶纱厂陆润庠(国子监祭酒)苏州商务局筹款
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张謇(翰林院编修)领用官机,征集商人资本
1905年无锡振新纱厂
荣宗敬(钱庄主)
张石君(洋行买办)
1910年上海公益纱厂祝大椿(怡和买办)后改制为中英合资A.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 B.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
C.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30.1937—1941年,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减息政策,规定民间农贷的年利率一律不得超过1分或1.5分。但1942年,中共中央宣布除抗战以前的旧债不得超过年利1.5分外,抗战开始后的新债由债权人和债务人“自由议定”。这一政策变化()
A.促成了各阶层团结抗战 B.适应了抗战形势的变化
C.导致了封建债务的废除 D.减轻了农民的债务负担
31.下图是“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两个词汇在《人民日报》中出现的次数统计图,出现
图中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局势有所缓和 B.国家战略重心转移
C.抗美援朝基本结束 D.和平外交政策确立
32.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
A.确立神权的统治地位 B.树立统治者的个人权威
C.表彰英雄人物的功绩 D.培育公民的国家荣誉感
33.在文艺复兴的造型艺术中,达·芬奇等许多带有近代气质的艺术家倾向于“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这说明达·芬奇等艺术家()A.主张削弱对宗教信仰的过度关注 B.致力于揭示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
C.借宗教题材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 D.肯定了人类理性探究自然的能力
34.苏联在实施“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西方舆论断言的“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不攻自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苏联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C.苏联“斯大林模式”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D.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
35.1955年黑人奥运冠军马尔·惠特菲尔德和哈里森·迪拉德的非洲之行,展示了美国文化成就和生活方式,对美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使美国政府决策部门对体育交流项目愈发关注。美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美国文化 B.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C.重塑国家形象 D.促进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据统计,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尽管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把日常性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
材料二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1831—1832年霍乱以后,把霍乱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的观点逐渐被大多数英国人接受。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然而,该措施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
——摘编自毛利霞《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不同之处。(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共同意义。(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霍乱等疫病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的认识。(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研究视角梳理如下: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清末,中国封建主义盐务管理制度已“弊窦百出”,加上清王朝垮台,政局混乱,省自为制,“盐枭活跃,倍徙平时”,至1913 年时,“盐务腐败,已达极点”。
为此,北洋政府开展了广泛的盐务改革。1913年12月,公布《盐税条例》,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统一税率每担2.5元。同时,又对盐场进行整顿,裁撤产量少,质量差的不合格盐场。1914年2月,又公布了《盐务稽核总、分说章程》。章程规定,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征收一切盐税盐课”。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在直隶、河南两地74县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的运销体制,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全国各地又有一些县陆续开放了食盐贸易。到1931年,全国已有近半数的县实行了自由贸易,同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任何人,不得垄断”
——摘编自丁长青《民国盐务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特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