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合集下载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http: / / www.ecologica.cn
16 期
张学玲 等: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597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model, quantitative analysis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evaluation,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trend of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validity of data process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To summarize, he research ideas need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have to be highlighted during data proces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further highlight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se studies need to be more practical and applicabl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31660140, 31560150, 31360177) ; 江 西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20161BAB204180) ; 江 西 省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20144BBF60002)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GJJ12218) 收稿日期:2017⁃ 08⁃ 21; 网络出版日期:2018⁃ 05⁃ 1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caihsh@ 263.net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自然系统,其中生态环境是维持其稳定运行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

为了有效评估和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进行脆弱性评价和寻找对策。

首先,我想探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压力和干扰时易受到损害的程度。

一般而言,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需要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等,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土地利用、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等。

为了评价生态环境脆弱性,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生态系统容量来评估其承载能力,即评估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的程度。

此外,还可以使用综合指标来衡量生态环境脆弱性,如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水资源使用效率等。

通过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我们可以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为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其次,我想谈一下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原因和危害。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过程中断。

此外,污染排放和气候变化等人为因素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这些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方法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提高,让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限制污染排放和资源的过度开发。

同时,我们还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推行循环经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脆弱性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摒弃短视的经济利益,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湖北省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价与保护

湖北省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价与保护
表 1 湖 北 省 脆 弱 生 态 环境 影 响 因素 评 价 指 标 及 权 重
1研 究 方 法
789 1。④生态环境脆弱度( 层 ) ,,,O A 的计算生态环境脆 弱度( 是 G)
综合指数法应用于脆弱生态环境评 D代表。在进行指标值计算时, 计算顺序是从基 层即评价指标层( D层 ) 开始依 次向上 , 到最 上一层生态环境脆弱 直 度指数值层 ( 层 ) A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① D层指标数值的计算 Q. P一 (i 12 =P = , ……8) 中 : 指 D 层 中某 一指 标 的现状 破坏 , 式 P. 或是改善恶化的生态环境 , 防治土壤侵蚀是重要 的战略任务。 值 : 指 D层 中某一指标各评价单元现状值中最大值。 C 层指 P. ② 3 湖北 省 脆 弱生 态 环 境 的 改 善 与保 护
摘要 : 文章 以湖 北省 6个 自然地理 区为评 价单 元 , 根据 区域脆弱 生态 环境现状 及特征建立 了一套湖北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 指标体 系 ,用综
层 中某一指标所属 C 层中各指标 的权重值 ; n指 B层 中的指标项 11评 价 单 元 的 确 定 利 用 GS软 件 将 湖 北 省 的行 政 区 图 、 . I 降 数 。注 :在本例 中 ,当 n= 1时 , 1 23 4;当 I= m= ,, , " 2时 , 6 1 m= , 水 量 图、 形 图 、 地 年活 动 积 温 图 四图 叠 加 , 终 生成 6个 脆 弱 生 态 环 最 境评 价单 元 : 西北 山地 区 、 鄂 鄂北 岗地 区、 鄂东北 大别 山低 山丘陵 将各 B层中各指标 的指标数值乘以各 自的权重 , 再进行一次加和并 区 、 中南 江 汉 平 原 区 、 西 南 山原 区 、 东 南 幕 府 低 山丘 陵 区 。 鄂 鄂 鄂 取绝对值 , 以 1减之 , 算公式如 下 : = 一 U W 式 中: 为 再 计 G I∑ U 12生态脆 弱评价指标的选取 - B层 中某一指标 的指标数值 ; W 为 B层中某一指标 的权重值。 121主要成 因指标 ①气候 因素 : -. 气候 是生态环境形成和演化 2 结 果 分 析 的重 要 动 力 。湖 北 省 地 处 我 国东 部 季 风 区 的 中 心地 带 , 灾 和 旱 灾 涝 表 2 湖 北 省 不 同 类 型脆 弱 区的 分 布 及 主 要 环境 问题 是该省两大 自然灾害。② 地形地貌 因素 : 地形地貌是生态环境构成 强脆 弱区 较强脆弱区 较轻脆 弱区 轻脆弱区 的基 础 。湖 北 省 有 六 个 地 貌 区 : 鄂西 南 山原 区 、 西北 山地 区 、 北 鄂 鄂 ~ Gi 0.0 > 6 0.5≤ G<O. 0.5≤ G<O.5 G<O35 4 60 3 4 . 岗地区、 鄂东北低 山丘 陵区、 鄂东南低 山丘陵 区和江汉平原 区。 植 ⑨ 被 因素 : 湖北省 目前森林覆盖率为 2 .7 , 土流失面积 占全省总 59 % 水 面积的 4 .% ,水 土流失成为区域 社会经济 发展 的严重制约 因素。 24 ④ 土壤 因素: 土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 122结 果表 现指标 脆弱生态环境结 果表现指 标是指标体 系 -. 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①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 包括工 、 农业 发展 水 平指标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指标。② 社会发展水平指标 : 以恩格 尔 系 数 和 人 口素 质 两 大 指标 表示 。 文 采 用层 次 分析 法( P) 各 因 本 AH 对 素赋以合适 的权重( 1 。该方法能较好地体现主导 因素和 综合 分 表 ) 析 相 结合 , 比较 符 合 客 观 实 际 。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土地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因此,评估土地生态脆弱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概念与方法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内外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科学综合分析,判断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评价的结果可以告知政府和决策者建设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避免或减小生态环境的破坏。

常用的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法、指标模型法、层次分析法等。

其中,综合评价法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权重,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

指标模型法则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地形态等指标,构建数学模型,进而评估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则通过层层进行比较和权重分配,对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

二、土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土地生态脆弱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状况、植被覆盖等,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人为因素如开发、过度利用、污染等,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动力,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评价土地生态脆弱性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

只有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为保护土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土地生态脆弱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在评估出土地生态脆弱性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等。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也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必要措施。

《2024年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及其适应性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及其适应性研究》范文

《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及其适应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城市气候脆弱性问题逐渐凸显。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型地区,其城市气候脆弱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对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进行科学评价,并探讨其适应性策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价1. 评价方法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进行评价。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气候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内蒙古各城市的气候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

2. 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气候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三个维度。

其中,气候因素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指标;生态环境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等指标;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等指标。

3. 评价结果通过对内蒙古各城市的气候脆弱性进行评价,发现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城市差异。

其中,草原区和沙漠区的城市气候脆弱性较高,而森林区和农耕区的城市气候脆弱性相对较低。

此外,不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等因素的影响,其气候脆弱性也存在差异。

三、内蒙古城市气候适应性研究1. 气候适应性策略针对内蒙古城市气候脆弱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适应性策略:一是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二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三是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气候韧性;四是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

2. 具体措施(1)加强生态保护。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轻气候变化压力。

(3)加强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气候韧性。

分析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

分析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
参数为 )%*(;年降水量平均值为 ))%+*!,,;年均风速参数为 +*&,·-.),台风活动较多。全县有 / 镇 $ 乡,人口数量超过 '! 万。 现对该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选择 012 法和模糊综合 评判法。 ,-./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因为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为保
的可持续发展。
-./0&1234567
目前,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定量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景观 格局指数法;(()动植物定量评价法等。在具体分析中,要合理选 择因子指标,精准分析。
8./0&123459:;<
()*+ 以某地区为例,其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计算结果:总得分为 &*""$),其中自然因素得分为 &*)&'$; 经济因素得分 !*%%//;社会因素得分 !*%//$。根据计算结果,评
价其生态系统脆弱性,其属于中度脆弱。主要因素指标为最大风
速指标、森林覆盖率指标、人口密度指标。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议:())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功
能;(!)防治海水养殖污染;(&)预测本地区人口规模时,要从资
$%&': $ % & ' ( ) * + , - . a b + , . cV+,.
+,
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推动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从当前我国生态系统实际情况来说,
由于环境胁迫以及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

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其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确定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权重的确定可以通过专家访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专家访谈是用来获取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判断的,通过采访一些生态学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了解到他们对不同指标的评估和看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逐级比较的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确定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最终得到各指标的权重。模糊数学方法是一种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它考虑到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因素,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指标的权重。这些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提高权重确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然后,使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指标计算和预警分析。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等。熵权法是根据指标间的信息熵关系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指数。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根据专家的判断和对指标的评分,通过模糊数学的理论求得各指标的权重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值。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计算各指标与生态系统脆弱性之间的关联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值。这些数学模型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预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生态系பைடு நூலகம்脆弱性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预警机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的确定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预测其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将探讨一种有效的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的确定方法。
首先,确定适合的评价指标是关键。在选择指标时,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物种多样性、生境质量、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物质和能量循环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碳、氮、磷等关键元素的流动速率和维持稳定的容量;物种多样性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重要性指数等;生境质量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土壤质量、水质质量和空气质量等;稳定性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等。通过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的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方法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一、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标的评估,以确定其脆弱性程度。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因子叠加法和指数模型法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是一种综合评估方法,通过计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价值来评估其脆弱性。

这种方法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能够客观地反映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

因子叠加法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将多个因子通过加权叠加求和的方式计算得到脆弱性指数。

这些因子可以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等)和人为因素(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通过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可以更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指数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方法的评价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数来评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指标可以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自我修复能力等。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测量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的脆弱性指数。

二、生态环境脆弱性保护对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保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规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首先,土地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在制定土地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尽量避免在脆弱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开发活动。

其次,资源利用是关键。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区。

因此,需要制定严格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确保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最后,环境保护是关乎未来的重要工作。

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确保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污染控制和治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基于GIS的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从生态角度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

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基于GIS的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一、GIS技术在生态评价中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对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处理、分析、显示和传输的先进技术。

GIS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支持城市生态规划的制定和管理,还可以为生态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分析方法。

对于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而言,GIS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评价的精度和可信度。

通过GIS技术,可以清晰地表现自然资源的分布、土地利用变化等信息,实现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另外,GIS技术还可以将生态评价结果与城市规划和管理进行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景观生态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景观生态脆弱性通常被定义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环境的稳定性和弹性,即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敏感性和响应能力。

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通常涉及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

其中,景观生态脆弱性的景观结构指标包括景观连通度、景观分异度、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度等。

生态功能指标则包括信息生境、生态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风险防控等因素。

而土地利用变化指标则涉及土地类型结构变化、土地利用转移强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稳定性等方面。

三、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基于统计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两种类型。

其中,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主要使用指标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对预设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确定景观生态脆弱性等级。

与此相比,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主要依赖GIS技术的支持。

在该方法中,首先需要将评价指标和空间数据转化为数字数据,并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引言生态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面临压力和干扰时,其恢复能力和稳定性的降低程度。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生态脆弱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一、国内生态脆弱性研究综述在国内,生态脆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脆弱性评估方法的研究。

国内学者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指标法、模型法和综合评价法。

其中,指标法通过制定合适的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评估生态脆弱性;模型法则通过构建数学或计算模型来评估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法则将不同评估方法进行整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方法在不同地区的应用中有不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其次,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指标研究。

评价指标是评估生态脆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至关重要。

国内研究者通过多个维度选择和构建评价指标,如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等。

然而,由于生态脆弱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构建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困难。

第三,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生态脆弱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国内研究者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脆弱性的评估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国外生态脆弱性研究综述在国外,生态脆弱性的研究相对较早,涵盖的内容和方法更加丰富多样。

首先,国外学者注重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研究。

生态脆弱性不仅受单一区域内的压力和干扰影响,还受到相邻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影响。

因此,国外学者常通过跨尺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索不同尺度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和机制。

其次,国外研究者注重生态脆弱性评估的应用性。

生态脆弱性评估不仅是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国外学者通过开发实用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国外学者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脆弱性,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更广泛地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领域。

理解脆弱性的本质及其评价方法,对于预防和处理各种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健性和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对脆弱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脆弱性产生的根源,探讨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脆弱性的评价方法。

我们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现有的脆弱性评价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

我们将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本文将提出针对脆弱性评价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脆弱性的概念解析脆弱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不同的学科和背景下,脆弱性的定义和内涵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脆弱性可以被理解为系统或个体在面对内部和外部压力、扰动或风险时,其结构、功能和可持续性受到损害或破坏的潜在可能性。

在环境科学领域,脆弱性通常指的是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在面对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环境压力时,其稳定性和恢复能力受到威胁的程度。

社会科学领域则更侧重于社会系统在面对如经济波动、政治动荡、社会不平等等社会压力时,其稳定性和适应能力的脆弱性。

脆弱性的概念还可以从个人或群体的角度进行理解。

个人或群体的脆弱性通常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健康状况、资源获取能力等因素相关。

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人或群体在面对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脆弱性水平。

在评价脆弱性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系统或个体的内在属性、外部环境压力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评价脆弱性的方法通常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技术指南引言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体的家园,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环境。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压力,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恶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概念、意义和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技术指南,以指导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实践。

一、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概念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指评估生态系统抵御外部压力和应对内部变化的能力,即生态系统在面对干扰或变化时,对其结构、功能和服务的恢复能力。

生态系统脆弱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韧性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识别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意义1. 保护生态系统:通过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系统面临的危险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2. 提升生态系统的韧性: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生态系统的弱点和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韧性,提高其抵御外部压力和应对内部变化的能力。

3.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可以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

三、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方法1. 生态系统结构评价:评估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分布、生物多样性等。

可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等进行评价。

2. 生态系统功能评价:评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服务等。

可以采用生产力指标、养分循环指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进行评价。

3.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评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包括食物供应、水资源调节、气候调节等。

陕西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研究

陕西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研究

关键词 : 西 生态环境脆 弱度 陕
中图分 类号 : 8 6 X 2
指 标体 系
文献标 识 码 : A
自然环 境有其 自身发 生发展规 律 。 类在对 自然 资源开 发和 经 济建设 中 , 往 由于不合理 利用 而违 人 往 反 自然环境 的 内在 规律 , 招致 自然环境 的破 坏 , 脆弱环 境 的迅 速退化 则是这 一 破坏过 程 的结果 它严 重 阻碍 着持续 发展 。因此 , 年来 , 内外对脆 弱生 态环境 展开 了深 入而 广泛 的研 究 _] 近 国 。其中 , 评价 指标 体 系和 生态环 境 脆弱度 的评 价方 法也 E益提 升 到定量 水平 。 l 目前 , 关于 区域 脆 弱生态环 境定 量评价 的文 章并不 多见 。 由于 各地 区 自然环 境条件 不 同 , 类活动 方式 和对 自然 的影 响度 也不尽 相 同 , 人 其结果 表现 为社 会 、 经济 发展 等方 面的较 大 差异 。 西 省地貌 类型 多样 , 陕 北部 为深厚 黄 土层 覆盖 的陕北 高原 , 部为 南 构 造上 升运 动强 烈的陕 南 山地 , 中部 是由河 流冲 积和黄 土沉 积 为主形 成的关 中平原 西 省作为 国家 西 陕 部开 发和 2 世纪社 会 经 济发展 的桥 头堡 , 1 可持续 发展 具有至 关 重要 的意义 。关 于 省区一级 脆弱 生态环 境 定量 评 价指标 体 系的研 究 , 为 建立全 国 统一 的脆 弱 生态环境 定 量评 价指 标 体 系提 洪重 要 的参 考依 可
I 1 脆 弱 生 态 环 境 形 成 原 因 .
1 1 1 自然 因 素 ..
自然因素包括基质、 地表组成物质、 生物群体 类型等因子构成 , 是生态环境构成的物质基础; 动能因素主要由气候脆弱因子构成, 是生态环境形成演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生命体系,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系统脆弱性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和冲击的抵抗能力进行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保护和水质状况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水平。

脆弱性评价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有很多种。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法和模型模拟法。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现有的生态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脆弱性评价结果。

模型模拟法则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模型,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模拟实验,得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结果。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使用。

在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中,常用的指标有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景观连通性、土壤保护和水质状况等。

物种多样性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生物量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

景观连通性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土壤保护和水质状况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土壤和水体的质量状况。

这些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并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

三、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对于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至关重要。

首先,研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

此外,研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为生态系统修复和恢复提供科学指导。

基于SRP的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生态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基于SRP的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生态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基于SRP的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生态脆弱性评价与分析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江苏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状况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江苏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对江苏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对于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SRP(系统评价方法)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本研究基于SRP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旨在揭示江苏省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在规律,为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江苏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通过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可以明确江苏省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护对象,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提供支持。

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发展建议,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江苏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强。

通过对江苏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可以向社会公众传递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江苏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可以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借鉴。

长江经济带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影响。

通过对江苏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1 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江苏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其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及其应用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及其应用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研究成为了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生态系统在面临各种干扰和压力时抵御和适应的能力,以及其在面临威胁时所表现出的易受损性和复原能力。

生态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越高,其适应能力就越差,面临崩溃的风险就越大。

因此,通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影响,为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生态系统安全性评价、生态系统战略规划等方面。

下面就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研究方法、评价指标、应用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方法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方法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模拟实验等手段,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测量和分析;定性方法主要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和整理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有关信息。

其中,定量方法在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经济学、网络科学、生物多样性保护、GIS等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GIS技术采用制图、区域划分等方法,探测并比较同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程度差异,为海岸带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指导;利用网络科学中的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农村生态系统脆弱性,阐明了当今中国农村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互动机制,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需要确定一定的评价指标,以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测量和评估。

评价指标的选取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结果和效果。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一般分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

其中,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健康状况等因素;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综合评价方法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最为脆弱的自然系统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有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一、概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指对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价,可以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和认知,寻找出生态系统本身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1. 直接观测法直接观测法是一种直接对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直接观察生态系统的表现和记录下来的相关数据,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但其主要缺点在于其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2. 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通过综合分析多个指标来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在这种方法中,各指标的权重由分析人员或者专家根据其自身的经验和判断进行确定。

具体的指标通常会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覆盖度、水质、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等。

这种方法主要的优点在于其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式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

3. 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模拟方法来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不同的环境变量和数据,建立起不同方面的生态系统模型,计算和预测系统的生态变化以及响应的响应能力。

自然地,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精准数据并且模型复杂度较高,但其结果较为准确而且具有可重复性。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评价需求和研究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比如,对于需要了解生态系统整体状况的情况,那么可以采用综合指标法;如果需要对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进行更具体的分析,则可以考虑直接观测法。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内不同生态环境指标的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将各指标的权重分配和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下面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为例,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权重模型,并计算各指标的分值,从而得出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

首先,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结构、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这些指标涵盖了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

然后,对于每个评价指标,需要建立权重模型。

权重是衡量不同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专家调查、层次分析等方法进行确定。

专家调查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请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再进行归一化处理来确定权重。

层次分析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层次结构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层次的判断矩阵,计算出权重。

最后,计算各指标的分值,并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实测数据,可以采用标准化处理方法,将各指标的数据转化为0-1之间的数值,作为评价指标的分值。

然后,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指标分值的加权和,即为综合评价结果。

案例研究方面,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区域,如一个城市、一个省份或者一个流域等,通过收集该区域相关的生态环境指标数据,进行定量评价。

比如,对一些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测量和收集数据,然后按照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权重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最终得出该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总之,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涉及到多指标的选择和权重模型的建立,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分值和综合评价,可以得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的生态服务和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性。

因此,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准确评估,成为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较为复杂,它指的是生态系统在面对内外干扰时,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且难以恢复到原有状态的特性。

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生态系统的自身特征、外界压力以及其应对干扰的能力。

目前,常用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指标体系法。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且系统的评估方法。

首先需要确定一系列能够反映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指标,如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

然后,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计算出综合的脆弱性指数。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研究目的。

例如,在评估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时,水资源相关的指标可能会被赋予较高的权重。

二是模型模拟法。

利用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预测其在不同干扰下的脆弱性表现。

常见的模型包括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内部的复杂机制和相互作用,为脆弱性评估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是实地监测法。

通过在研究区域内设置监测站点,长期观测生态系统的各项参数,如植被覆盖度、物种数量、土壤湿度等。

这种方法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四是专家打分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主观评价和打分。

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在数据缺乏或情况复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评估方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常常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例如,在进行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时,可以先利用指标体系法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和脆弱性等级,然后结合模型模拟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实地监测法对评估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

寒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寒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寒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寒旱区是指气候寒冷且干旱的地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和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寒旱区生态系统的特点、脆弱性评价方法和保护研究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寒旱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寒旱区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和内陆干旱地区。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极端性:寒旱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且多为冰雪形式。

温度和降水的极端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2. 植被稀疏:寒旱区植被覆盖度较低,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大多为耐寒、抗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

3. 土壤贫瘠:由于降水和气温条件的限制,寒旱区土壤中养分含量较低,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也较低。

二、寒旱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为了评估寒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评价方法,如脆弱性指标法、综合评价法和模型模拟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为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脆弱性指标法:通过测定一系列反映生态系统脆弱程度的指标,如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 综合评价法: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数学方法,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指标进行加权组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3. 模型模拟法:利用数学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模拟结果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三、寒旱区生态系统保护研究措施针对寒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点,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研究措施,旨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1. 植被恢复和保护:通过人工种植和保护天然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稳定性。

2.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和表面水,优化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生态旅游开发:将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候观测和预测,制定针对性的气候适应措施,减轻因气候变化而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作者简介:赵跃龙,男,1963年生,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研究,发表文章30余篇。

收稿日期:1996-11-12;改回日期:1997-04-15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赵跃龙 张玲娟(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提 要 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且具较强可操作性的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通过用此法评价全国26个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方式,对其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脆弱生态环境 定量评价 指标体系 方法分类号 中图法 X826目前国际社会正倡导持续发展,而生态环境的脆弱则阻碍着持续发展。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对脆弱生态环境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1~7],包括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表现、分布、程度和整治等方面,得出许多重要的结论。

其中,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评价已有一些方法,但这些方法多数停留在定性的水平上,少数方法虽已具定量属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有①研究地域有局限性[2],研究对象较单一,往往只针对某一类型区(例如山地、草原或农田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难以在不同类型地区之间进行比较;②所选指标不容易获得,从而可操作性差[1];③各指标权重的赋值要么较主观[1],要么完全按数学方法计算[2,3],灵活性差,使研究结果往往偏离实际;④指标选取偏自然,人为作用的指标偏少[1,2];鉴于此,本文将对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估方法再作探讨,以期得出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而又可操作的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方法,为国家整治脆弱生态环境的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理论依据。

1 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特征及结果表现1.1 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时,称为脆弱生态环境。

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适,也可以靠外来资源和向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

脆弱生态环境形成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7]。

1.1.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基质、动能两大因素。

基质因素主要由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等因子构成,是生态环境构成的物质基础;动能因素主要由气候脆弱因子构成,是生态环境形成演替的能量基础。

第18卷第1期 地 理 科 学 V ol .18N o .11998年2月 SCIEN T IA GEOG RAPHICA SIN ICA Feb .,199874 地 理 科 学 18卷 ①地质脆弱因子:地质脆弱因子通常包括地质断裂构造带。

构造断裂作用的发生往往导致地貌格局和地表形态变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急剧变化,最终促进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

②地貌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主要有石灰岩山地丘陵(容易导致石化)、山地陡坡不稳定风化壳(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山地薄土层粗骨质阳坡、垂直节理发育的深厚母质(或风化壳)山体(容易引起重力侵蚀崩塌)、滨河滨湖滨海沙积地貌等等。

这些地貌因子属性及地貌过程,均容易造成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替。

③气候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主要指气候干旱、寒冷和大风吹蚀等导致生态脆弱的因子。

一般而言,干旱半干旱容易抑制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枯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脆弱;寒冻(日均温0℃以下)则常导致寒漠脆弱环境的出现。

在我国,冬季盛吹西北风,干冷而强劲,常吹蚀表土,加剧干旱,推移沙丘,加剧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

④水文脆弱因子:水文脆弱生态因子主要指对地表组成物质构成冲刷作用的地表径流,常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河流摆动冲刷作用的发生,亦常造成原生环境的破坏和脆弱生态环境的出现。

1.1.2 人为因素(即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

人类一方面通过资源的开发获得物质和环境建设来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又以自身的质量、数量分布制约人类的生存发展,形成彼此共生、相互关连的关系,自始至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人类活动则处于这种关系的主导地位。

如果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再生能力协调,则生态环境处于良性演替,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将会逆向演替,并将导致脆弱生态环境的产生。

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过度垦殖土地:土地因其形成因素的多样性而具有不同的适宜利用类型。

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建立农林牧合理用地结构,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中心环节。

然而在人类利用资源中,却总是存在不合理利用。

土地的过度垦殖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脆弱。

(2)过度放牧:草场过度利用、超载放牧导致脆弱生态形成的教训在我国广大牧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据宁夏盐池县北部六乡1990年草场资源调查,该区放牧羊只超过草场载畜量的50%,致使局部过度放牧地段草场退化为流动沙丘。

(3)过度樵采、过度采药:农村能源紧缺现象在我国仍十分普遍,农民过度樵采,造成土地丧失再生能力,导致脆弱生态环境的出现。

(4)不合理的灌溉:长期不合理的灌溉造成盐碱化。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有脆弱因子,生态环境就一定脆弱。

因为,生态环境不仅可以通过人类的合理调节和建设而得到改良,而且,其自身也有自我调节和修复功能。

反之,也不是没有自然脆弱因子,生态环境就一定不脆弱。

因为,人类不合理利用甚至破坏环境,也会使本来较好的环境变成脆弱生态环境。

另外,即使有自然脆弱因子和人为的不利影响存在,生态环境也不是一定就脆弱,只要自然脆弱因子和人为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没有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也就不表现脆弱。

1.2 脆弱生态环境特征脆弱生态环境因不同地区、不同成因而表现不同特征。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关键因素;西北部干旱区、半干旱区缺水严重;南亚热带的桂西北喀斯特山区则既缺土壤又缺可利用的水;滇东北地区则因山体陡且缺少植被保护,一遇暴雨易形成水土流失或滑坡泥石流;黄淮海地区和东北、西北部分地区则是土地盐碱化。

归纳起来,生态环境脆弱特征主要有:沙化、石砾化、盐碱化、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旱化、石质化、植被退化、土地适宜性降低、灾害频度及强度增加等。

1.3 生态环境脆弱的结果表现脆弱生态环境是与自然、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生产活动以及历史发展过程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

因此,无论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和表现特征有多么不同,其最终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结果表现大体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能力低、工业落后、地方病多、人口素质差以及经济贫困等方面。

2 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的关键。

根据上述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表现特征分析,可以得出评价生态环境脆弱的各种指标。

由于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及表现特征多种多样,如果把所有成因及表现特征均列入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则将会得到庞大的指标体系,这不仅增加评价工作量,而且还会冲淡主要指标,进而将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

为精简指标体系,我们只选择主要的成因指标和表现特征指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复杂多样,造成脆弱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各异,脆弱生态环境主导表现特征也因此不同,所选择的指标自然也就不同,使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评价结果缺乏地区间的可比性。

况且,采用这样的指标评价,结果将与自然区划没多大区别。

为克服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加入了脆弱生态环境结果表现指标进行校正。

最后得出兼顾可操作性(即指标的易获性)、可比性、简炼性且有别于自然区划的一套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筛选理由与依据如下。

2.1 主要成因指标(1)水资源。

水主要通过降水量多少、降水稳定性、蒸发与降水关系对利用的影响、径流变率及地下水矿化度等影响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

为了操作方便、简化评价工作,坚持可比性、精炼性原则,我们只选直观易获的降水量作为脆弱生态环境的水资源成因指标。

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的过渡区,习惯上称之为农牧交错带,是历史上农牧界线变化较频繁、波动较大的区域[4],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牧交错为主。

在这一区域,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而水分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年降水量越大越有利于土地利用。

以旱作农业而言,年降水量大于400mm 基本上能够满足春麦的基本需求,低于400mm 则收成不稳定。

冷温作物(如荞麦)和中温作物(如谷子)的起码需求量也在350mm 以上。

天然乔木分布界线与降水量的关系也极为明显[4],凡有天然乔木林生长的地区其年雨量大都在400mm 以上。

(2)热量资源。

由≥10℃的连续积温表示,它是热量充足与否的重要指标。

热量资源不仅本身直接影响脆弱生态环境,而且还通过与水资源配合状况(可以干燥度中得到体现)、植被分布类型及分布密度影响脆弱生态环境。

(3)干燥度。

水热配合不当,矛盾突出,气候炎热干燥,造成极度干旱。

例如,云南元谋县,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不足50mm ,因热而蒸发的量高达373.37mm ,是降水量的6倍[5]。

干燥度越大,生态环境越脆弱,干燥度大小正好与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大小成正相关。

干燥度K [6]可从式(1)求得。

751期 赵跃龙等: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76 地 理 科 学 18卷K=0.16∑≥10℃/R(1)式中 0.16为常数;R为气温≥10℃连续期的降水量,用m m表示;∑≥10℃为气温≥10℃期间的连续积温。

(4)人均耕地面积。

它同时代表人口与土地两大资源及二者的结合情况,也是促成脆弱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成反相关关系。

(5)地表植被覆盖度。

从普遍的意义上讲,不管哪一种脆弱表现形式的脆弱强度均与植被覆盖度(地表裸露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生态环境脆弱度与地表植被覆盖度成负相关关系。

地表植被覆盖度可用森林覆盖率表示,用森林覆盖率表示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区别农、林、牧区。

一般来说,林区森林覆盖率大,而农牧区则小,这就难以进行农、林、牧区间脆弱生态环境的比较,若将农、林、牧分别开,各自进行脆弱生态环境评价,不仅工作量加大,而且评价结果在农、林、牧区间缺乏可比性。

这个不足之处已由后面的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生产水平)水平指标加以校正。

因为,一般农区森林覆盖度低,但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反之林区森林覆盖度高,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牧区森林覆盖度低,且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低,所以,脆弱生态环境强度较大,即牧区生态环境一般不如农林区。

2.2 结果表现指标脆弱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估价人口、生产、社会发展、环境整体生产能力及潜力的程度,以及环境能否被持续、稳定利用的综合性衡量标准。

因此,脆弱生态环境结果表现指标是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脆弱生态环境结果表现,可归纳出以下指标。

(1)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包括工、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后者由人均GNP和人均纯收入构成;前者包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