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疫苗
第八章 基因工程疫苗
1
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
传统疫苗(Traditional Vaccine)用人工变
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活的
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或者用理化方法将病
原微生物杀死制备的生物制剂,用于人工自 动免疫以保护人或动物产生免疫力,这些制 剂被称为疫苗(多用于预防),即疫苗是由 病原体制成的。
14
2、基因工程载体疫苗的设计策略 常用载体: (1)病毒载体 最常用的是痘苗病毒和腺病毒。 痘病毒 优点:宿主范围广,可容纳大分子外源基因,高水平表达 缺点:不能采用口服免疫途径,因此不能形成黏膜免疫。
腺病毒 优点:可经黏膜免疫的理想载体系统
15
2、基因工程载体疫苗的设计策略 常用载体: (2)细菌载体 优点:免疫全面,可诱发黏膜、细胞、体液免疫 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多种抗原的输送。 缺点:使用原核系统表达抗原,免疫原性可能受到影响。 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种肠道致病菌,其减毒菌株可用于疫苗载 体,能诱导黏膜免疫。 减毒伤寒沙门氏菌 Ty21a缺失了galE基因,细菌表面的Vi抗 原为阴性,而且重要抗原——脂多糖的合成能力下降,为 减毒菌株。 缺点:质粒不稳定,外源蛋白易降解。
12
2、 基因工程载体疫苗的设计策略 2.1抗原的选择 2.2载体的选择 基因工程载体疫苗的作用机制是将编码保护性抗原的基 因直接在体内表达,产生抗原,诱导免疫反应。非致 病的细菌或病毒都可以作为疫苗载体。载体的安全性 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原因: A. 载体活疫苗不可避免地带有活病毒或细菌一些潜在的 问题。如病毒可能在体内不断地复制其基因组并形成 完整的病毒粒,在繁殖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突变、自身 修复、或于野生型毒株重组而发生毒力返祖,对机体 构成威胁。
16
第六章基因工程疫苗
时间
12世纪 1721年 1796年 1870 1884年 1885年 1901年 1909年
1909年
1933年
1949年
1954年 1955年
表5-1 疫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事件
中国开始用人逗接种预防天花 人逗接种传入英国
E. Jenner为James Phipps接种牛痘,疫苗接种正式开始 L. Pasteur发明了第一个细菌减毒活疫苗——鸡霍乱疫苗 L. Pasteur发明了第一个病毒减毒活疫苗——狂犬病疫苗
学科领域
生物技术
作用和影响
遗传学
基因工程和DNA重组(包括基因 克隆和表达,DNA测序,DNA 合成,核酸内切酶和工具酶,
PCR,全基因图谱)
抗原鉴定和抗原分离 测定抗原的可变性 蛋白质抗原的基因工程
基因突变和减毒 重组微生物作为载体
多肽合成
鉴定抗原表位 研制多肽疫苗
化学
蛋白质结构 糖结构
计数及估测T和B细胞表位 多糖疫苗
15世纪中期我国的人痘苗接种法传至中东,后经改革进 行皮下接种。 1721年英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将此法又传至英与欧洲 各国。 人痘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2000年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出版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 学与预防学》第6版,在这本被誉为疫苗学权威手册首页的 “疫苗接种的里程碑”中,第一项即是“12世纪中国开始 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见表6-1)。这是对中国首先开始 使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最早的免疫接种形式的肯定。
到19世纪末,人类在疫苗学领域里已经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包括2个人用病毒减毒活疫苗(琴纳的牛痘, 巴斯德的狂犬病),3个人用细菌灭活疫苗(美国 Salmon和Smith、法国Chamberlai和Roux的伤寒、霍 乱和鼠疫),以及疫苗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如 Metchnikoff的的细胞免疫(1884年),Ehrlich的受 体理论(1897年)及毒素-抗毒素作用。
基因工程疫苗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疫苗名词解释基因工程疫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疫苗进行设计、合成和生产的一类疫苗。
这种疫苗是通过改造病原体或者病原体表面蛋白的基因,使其在宿主体内能够引起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解释几个相关的名词: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通过人为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或基因的组合,以实现对生物体特性的改造的一门科学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基因进行剪切、复制、插入或删除等操作,从而使生物体产生新的功能或性状。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真菌或病毒等。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基因工程疫苗通常是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仍能在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3.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病原体或其他异物的防御反应。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攻击它们,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或减轻感染的程度。
疫苗可以通过模拟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
4. 病原体表面蛋白:病原体表面蛋白是病原体表面上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与宿主细胞结合,从而引起感染。
基因工程疫苗通常会通过对病原体表面蛋白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在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但失去致病能力。
5. 合成:合成是指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成目标物质。
在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过程中,科学家会利用先进的合成技术,将设计好的基因序列进行合成,从而获得目标疫苗。
6. 生产:生产是指将基因工程疫苗从实验室规模扩大到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生产基因工程疫苗需要一系列工艺和设备,包括基因合成、质粒构建、细胞培养、纯化等步骤,能够大规模生产有效的疫苗。
总的来说,基因工程疫苗通过改造病原体的基因或病原体表面蛋白的基因,使其在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类疫苗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和合成技术,可以大规模应对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
基因工程疫苗GeneticEngineeringVaccine
(二)重组细菌载体 优点:培养方便、外源基因容量大、刺激 细胞免疫力强,因为细菌本身起到佐剂的 作用。 常用的细菌载体: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安全级微 生物,包括乳酸杆菌、乳酸球菌和双歧杆 菌。 成功实列:表达破伤风毒素片段C、布氏杆菌 L7/L12蛋白。
(三)构建重组载体疫苗的原则 1、载体的选择:载体的安全性,一般来自 疫苗株;载体的组织适性应与表达的抗原 一致;活载体对外源基因的容量。 2、转移载体的构建:有足够长的同源臂序 列(800-1000bp);有一个适当的启动子。 3、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的选择:外源基因 的插入不应影响病毒或细菌的复制,即非 必需基因。为降低毒力,可将外源基因插 入到毒力基因。
3、微生物佐剂 短小杆菌:加热或甲醛灭活能非特异性刺激 淋巴细胞样组织增生,加强单核巨噬细胞 的吞噬能力,增加IgG和IgM的生成。 卡介苗:巨噬细胞的激活剂,同时还能刺激 骨髓多能干细胞分化免疫活性细胞,是一 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 细菌脂多糖(LPS):LPS可促进B细胞的有 丝分裂,促进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 IL-1可调节巨噬细胞表面Ia分子的表达,从 而改善抗原的提呈。
基因工程疫苗
一、合成多肽疫苗及制剂 合成多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病源微生物的保护性多 肽并将其连接到大分子载体上,再加入佐剂 制成的疫苗。如丙肝病毒外膜蛋白E2内筛选 出一段多肽,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从蛇毒分离出一个13肽(IKAIAALAKKLL), 其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均有极强的杀菌能 力。
T细胞疫苗
1、治疗自身免疫病的T细胞疫苗 二种致病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T细胞和 导致同种移植排斥的T细胞。将这些T细胞活化灭 活作为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T细胞 的免疫应答,从而减轻T细胞的致病作用。T细胞 疫苗用于治疗小鼠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已获成功。 T细胞疫苗治疗人多发性硬化症有一定效果。
基因疫苗原理
基因疫苗原理基因疫苗是一种新型的疫苗,其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抗原基因转入宿主细胞,使其表达出特定抗原蛋白质,从而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基因疫苗的制备步骤主要包括抗原基因克隆、构建表达质粒、转染至宿主细胞以及动物免疫试验等。
首先需要获得特定的抗原基因,可以通过PCR扩增或人工合成的方法进行。
然后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质粒中,表达质粒中通常包含有起始子序列、开放阅读框、多聚腺苷酸尾巴和选择标记等。
为了提高基因转染效率,也可在表达质粒中加入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等序列进行构建。
接着,将表达质粒通过电转染或病毒载体等途径转移到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出特定抗原蛋白。
通过动物免疫试验检测疫苗的免疫效果。
基因疫苗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制备和纯化抗原蛋白,避免了传统疫苗生产中需要对致病菌进行大规模培养、提取和灭活等步骤,减轻了成本和工作量。
基因疫苗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没有传统疫苗中经常出现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尽管基因疫苗具有许多优势,但其疫苗效果的局限性也需要关注。
一方面,在实验室条件下获得的免疫效果可能无法完全转化为临床效应,因为免疫反应多由多种因素(括病原体的数量、种类、免疫机体的状况、免疫反应的形式等)影响。
基因疫苗对于一些疫苗接种对象可能无效,如免疫系统受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病人等。
尚需实验及临床验证其长期保护效果。
基因疫苗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型疫苗,其制备流程相对简单,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局限性也需要关注。
因此未来研究应该集中在进一步完善基因疫苗的制备工艺、探索适用于广泛人群的疫苗免疫策略及不断完善其安全和有效性。
一、适应性广泛基因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传染病,还可以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基因疫苗还可以应用于动物学领域,用于预防动物疾病。
二、疫苗效果持久基因疫苗可以激发机体产生免疫记忆,使机体对于致病微生物产生持续的免疫防御,从而保证长久的保护效果。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名词解释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名词解释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一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基因进行定向修饰、调控以及转移的学科。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在生物体中引入新的基因或调控原有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实现对生物体特性的改良或调整。
基因工程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组编辑、基因转移等,它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益处和创新。
二、活载体活载体是指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被用来携带和传递外源基因的生物体或分子。
活载体可以是细菌、病毒、酵母等微生物,也可以是植物或动物细胞。
它的存在可以帮助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稳定表达,从而达到基因工程的目的。
三、疫苗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品,主要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免疫应答来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
疫苗的主要成分是病原体的抗原或抗原类似物,可以是病毒、细菌的蛋白质、多肽或者核酸等。
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众多传染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具。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即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通过活载体传递疫苗抗原基因,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免疫应答来预防特定传染病的新型疫苗。
它将基因工程和疫苗领域的技术和理念相结合,为预防传染病、保障公共健康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活载体,将目标疫苗抗原基因导入到活载体中,并确保其在宿主细胞内稳定表达。
他们还需要考虑疫苗的免疫原性、安全性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发不仅需要科学家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也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支持和配合。
个人观点上,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出现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的希望。
它可以针对一些难以根治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疟疾等,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然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发与应用也面临着众多伦理、安全性和社会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这需要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共同努力,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应用中。
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与挑战: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
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与挑战: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引言】基因工程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在抗击传染性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疫苗的生产速度、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然而,基因工程疫苗在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与挑战,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进行展望。
【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1. 提高疫苗反应原理: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将目标病原体的基因插入载体中,使其能够产生特定的抗原蛋白,从而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对疾病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相比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病原体的表面蛋白,使免疫系统更好地识别和攻击病原体。
2. 高效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可以大规模地进行。
通过转基因技术,目标基因可在细胞系中表达,从而大大提高了疫苗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并能够满足大规模疫苗接种的需求。
3. 安全性:基因工程疫苗通过与目标病原体的基因重新组合来进行设计,避免了使用活病毒或弱毒病毒株,从而大大降低了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同时,基因工程疫苗所使用的载体通常来源于非致病性细菌或真菌,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基因工程疫苗的挑战】1. 完善技术难题: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需要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
其中,最具挑战的是确保合成的基因能够正确表达和折叠成为功能完整的抗原蛋白,以及确保目标基因能够被宿主细胞稳定地表达。
这需要在基因组的正确定位、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和控制序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 免疫反应风险:基因工程疫苗虽然在激发免疫反应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过度的免疫反应。
在疫苗设计中,需要仔细考虑抗原蛋白的选择、适合的剂量以及合适的接种方法,以避免过度刺激免疫系统,导致严重的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
3. 法规与伦理问题: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和临床应用都需要依照严格的法规和伦理规范进行。
在疫苗开发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以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型疫苗技术——基因工程疫苗
新型疫苗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疫苗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与传统的灭活疫苗和蛋白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在制备、质量控制和免疫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新型疫苗技术——基因工程疫苗。
一、基因工程疫苗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疫苗,其制备方法是将与目标传染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中,然后将其进行表达、纯化和制剂制备等一系列过程,制备出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疫苗。
与传统的灭活疫苗和蛋白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制备过程中无需培养病原微生物,避免了大规模培养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生物安全风险。
此外,基因工程疫苗的质量控制也比传统疫苗更加严格,能够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方法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基因克隆首先,需要从与目标传染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中克隆出与其有关的基因。
具体方法包括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连接转化等。
2.载体构建将克隆的基因插入到载体中,构建成表达基因的载体。
车载体主要有质粒、病毒载体等,不同载体使用条件不同。
3.表达和纯化将表达基因的载体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使其产生表达蛋白。
接着,利用不同的纯化方法纯化目标蛋白。
4.制剂制备将目标蛋白纯化后进行制剂制备。
常用的制剂方式包括冻干法、油质悬液剂、微乳剂等。
三、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基因工程疫苗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其巨大的潜力。
其应用领域包括肿瘤疫苗、病毒疫苗、细菌疫苗等。
1.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指使用病原体或其成分,诱导机体产生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
在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嵌合病毒疫苗、多肽基因工程疫苗等方式制备出多种肿瘤疫苗,并且其抗肿瘤效果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2.病毒疫苗在病毒疫苗方面,基因工程疫苗主要针对病毒表面上的抗原,如人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制备出相应的病毒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制备过程-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制备过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一种新型的疫苗制备技术,通过基因克隆和表达技术将目标抗原基因转入表达宿主中,利用宿主细胞表达和合成目标抗原蛋白,最终得到具有免疫原性的亚单位疫苗。
这种疫苗不含活病毒或细菌,避免了传统疫苗潜在的安全风险,同时具有高效、安全和规范生产等优点。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制备过程相对复杂,但具有很高的精准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抗原表位,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定义、制备过程的关键步骤,并探讨其在疫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希望能为疫苗研究和生产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和逻辑,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文章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细分为不同的章节和段落。
本文的结构如下: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子部分。
在概述中,会简要介绍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制备过程的背景和意义;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目的部分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分为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定义、制备过程的关键步骤和应用和发展前景三个章节。
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定义中将详细介绍这种疫苗的特点和优势;制备过程的关键步骤部分将重点描述制备这种疫苗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应用和发展前景部分将讨论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展望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及给出适当的结束语。
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全面的了解和启发。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制备过程的关键步骤,探讨其在疫苗研发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新冠疫苗研发科技创新守护健康
新冠疫苗研发科技创新守护健康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世界各国纷纷展开了疫苗研发的竞赛。
科技的创新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有力武器,各界专家和科学家们积极投身疫苗研发领域,以期能够早日战胜这场全球威胁。
本文将探讨新冠疫苗研发的科技创新和其对健康的守护。
一、传统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研发最典型的方式就是传统的疫苗制备方法。
这类疫苗通常将无害的病毒或者病原体制成疫苗,使人体产生针对这类病原体的免疫力。
然而,由于传统疫苗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且疫苗生产周期较长,对于应对新冠疫情来说存在时间紧迫的问题。
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为疫苗研发带来了新的突破。
基因工程疫苗采用了人工合成基因序列或病原体特定部分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其导入宿主细胞,使其产生对应的抗原,进而激发免疫反应。
相较于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具有生产周期短、效果稳定以及适应性强等优势。
二、mRNA疫苗的突破在新冠疫情蔓延之际,mRNA疫苗备受瞩目。
mRNA疫苗是一种运用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创新疫苗,它通过将特定病原体的mRNA注入人体细胞,促使细胞产生所需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反应。
mRNA疫苗具备制备周期短、临床试验周期短、适应性强等优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mRNA疫苗不含活病毒,不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安全性较高。
近期,多家疫苗研发机构推出了针对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如辉瑞和Moderna等。
这些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疫苗研发的新浪潮,也为抗击疫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人工智能在新冠疫苗研发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疫苗研发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快速筛选出有效的药物候选物和疫苗候选物。
在新冠疫苗研发中,人工智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快速分析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并预测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了解病毒。
此外,人工智能还有助于优化疫苗设计过程,快速筛选出具有高免疫原性的抗原,提高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及技术方法概述
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及技术方法概述简介: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疫苗,可以通过改变病原体的基因组成,使其失去致病能力,同时保留免疫原性,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概述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及技术方法。
1. 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原理基于对病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修改,以使其丧失致病能力。
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步骤包括:1.1 确定病原体的基因组首先,需要确定目标病原体的基因组,这可通过DNA测序等技术手段获得。
了解病原体的基因组有助于确定要修改的基因和目标。
1.2 标记致病相关基因根据基因组信息,识别和标记与病原体致病能力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编码毒力因子、抗原决定簇等与致病相关的蛋白质。
1.3 构建病原体基因组的变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使用多种手段来改变病原体基因组。
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基因替换、插入剂量变异和点突变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病原体失去致病力,同时保留免疫原性。
1.4 疫苗基因组的表达将被修改的病原体基因组转移到表达宿主细胞中,并使其在宿主细胞中稳定表达。
这样可以确保制得的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并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2. 基因工程疫苗的技术方法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涉及多种技术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技术:2.1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将病原体基因组的目标基因克隆到合适的克隆载体中,可以方便地对基因进行修改和编辑。
2.2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通过人工操作,将病原体基因组的目标基因片段与表达宿主细胞的DNA片段进行重组,使其在宿主细胞中稳定表达。
2.3 蛋白质表达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是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将目标基因表达为融合蛋白或重组蛋白,并进行纯化和加工处理,可以制备出高纯度的基因工程疫苗。
2.4 病毒载体技术病毒载体技术是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的常用手段之一。
基因工程疫苗 流程
基因工程疫苗流程英文回答:Gene engineering vaccines are a crucial aspect of modern medicine, as they offer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combat various disease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gene engineering vaccines involves several key steps,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target gene, gene cloning, and vaccine production.To begin, scientists first identify the specific gene that they want to target in order to develop a vaccine. This gene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 responsible for the disease.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COVID-19, scientists identified the spike protein gene of the SARS-CoV-2 virus a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vaccine development.Once the target gene is identified, the next step is gene cloning. This involves isolating and copying thetarget gene to create multiple copies of it.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various techniques, such a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or gene synthesis. Gene cloning allows scientists to obtain a sufficient amount of the target gene for further experimentation and vaccine development.After gene cloning, the next step is vaccine production. This involves incorporating the target gene into a suitable vector, such as a viral vector or a plasmid. The vectoracts as a carrier to deliver the target gene into the cells of the host organism. Once inside the host cells, thetarget gene is expressed, lead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the desired protein. In the case of vaccines, this protein is usually an antigen that triggers an immune response.The final step in the process is vaccin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This involves conducting preclinical andclinical trials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vaccine. Preclinical trials are typically carried out in animal models, while clinical trials involve testing the vaccine on human volunteers. These trials help determinethe appropriate dosage, identify any potential side effects,and evaluate the immune response generated by the vaccine.Once the vaccine has successfully passed through th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phase, it can be submitted for regulatory approv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such as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in the United States, carefully review the vaccine data to ensure it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If approved, the vaccine can then be manufactured on a larger scale and distributed to the public.中文回答:基因工程疫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应对各种疾病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发布时间:2012-03-09 |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使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戊肝疫苗研制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使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包括多肽或亚单位疫苗、颗粒载体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细菌活载体疫苗、基因重配疫苗以及基因缺失疫苗如乙肝疫苗等。
2012年1月11日——一个原本并不特殊的日子,却因一份捷报而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科技部在这一天宣布:由厦门大学和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了10余次万人以上的戊肝重大疫情后等来的一份捷报。
14年“磨”出世界第一戊肝疫苗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药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面世让中国在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原始创新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11.3万人、30余万针次的研究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性。
2月28日,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
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传统的疫苗研制方法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将病毒放在细胞内进行大量培养、灭活,再辅以佐剂,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灭活疫苗;第二种是将病原体在体外反复传代,去除其致病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减毒活疫苗。
而我们这次是采用的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对比研究
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对比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疫苗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与传统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具有许多优势,如高效性、安全性和生产便利性。
然而,对于基因工程疫苗和传统疫苗之间免疫持久性的比较研究仍相对有限。
本文旨在探讨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在免疫持久性方面的区别,并比较它们在预防常见疾病和应对新兴病毒方面的表现。
一、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机制1.1 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将特定抗原基因(如蛋白质)导入宿主细胞中,使细胞能够产生与致病微生物相似的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这种制备过程使得基因工程疫苗能够更好地模拟病原体,并促使免疫系统生成特异性免疫记忆。
1.2 基因工程疫苗的作用机制基因工程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细胞介导和体液介导免疫反应。
通过抗原的表达和呈递,基因工程疫苗可以激发效应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使其产生免疫应答。
这种免疫应答对于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至关重要。
二、传统疫苗的免疫机制2.1 传统疫苗的制备传统疫苗一般是通过采用灭活、减毒或亚单位疫苗制备技术来获得。
这些技术能够以一种安全的形式向免疫系统导入病原体的成分,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传统疫苗的制备相对较为简单,但有时会受到病原体的性质和生长条件的限制。
2.2 传统疫苗的作用机制传统疫苗主要通过激活体液介导免疫反应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或细菌的侵害。
疫苗中的病原体成分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生成特异性抗体,并通过抗体中和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三、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免疫持久性对比3.1 免疫持久性的定义和评估方法免疫持久性是指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持续的时间。
评估免疫持久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记忆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以及再感染的保护效果等。
3.2 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基因工程疫苗由于能够准确地表达病原体的抗原,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强烈的应答。
许多基因工程疫苗能够在短时间内诱导出高水平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基因工程疫苗概述1 绪论现代意义的疫苗,就是一种使用抗原、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特定医学目的的生物制剂。
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预防对象可分为病毒疫苗和细菌疫苗,根据技术特点则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及蛋白工程疫苗)、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等。
人类自1796年第一次成功使用疫苗到现在已经制备了近60余种不同的疫苗(表1),这些疫苗使人类最终免除了天花的灾难,同时每年还使数以百万的人免遭多种疫病的侵害。
表1 主要人用疫苗的发明时间及成份时间疫苗成份1796 年天花疫苗异源病毒1885 年狂犬病疫苗灭活病毒1897 年鼠疫疫苗弱毒/灭活细菌1920 年伤寒疫苗灭活细菌或多糖1923 年白喉疫苗灭活毒素1926 年百日咳疫苗灭活毒素1927 年卡介苗弱毒菌1927 年破伤风疫苗灭活毒素1935 年黄热病疫苗弱毒病毒1936 年流感疫苗灭活病毒1955 年脊髓灰质炎注射疫苗灭活病毒1962 年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弱毒病毒1964 年麻疹疫苗弱毒病毒1967 年腮腺炎疫苗弱毒病毒1970 年风疹疫苗弱毒病毒1981 年乙肝疫苗蛋白质1985 年流感嗜血菌疫苗多糖1990 年甲肝疫苗灭活/弱毒病毒2基因工程疫苗即DNA 疫苗(遗传工程疫苗),是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多数无毒性、无感染能力、有较强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就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 将其转人原核或真核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 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或进行突变,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基因工程疫苗只含有病原的部分组成,而常规疫苗往往是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因此基因工程疫苗的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 对致病力强的病原更是如此。
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及发展趋势分析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日期: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运用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出许多新型动物疫苗,包括重组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疫苗、重组或载体疫苗、合成肽疫苗、抗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
这些高科技疫苗的生产无需大量培养致病微生物,克服了传统疫苗的一系列缺点,为研制更安全、更有效的疫苗提供了新的途径。
基因工程疫苗就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亚单位疫苗(subunit)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取出微生物中编码保护性抗原肽段的基因,再将此基因与质粒等载体重组,导入受体菌(细菌、酵母)或细胞,使之在受体菌或细胞内高效表达,产生大量保护性肽段,提取此保护性肽段,加佐剂后即成为亚单位苗。
目前常用于亚单位疫苗生产系统的,一是以杆状病毒为外源抗原基因的载体,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生产;二是利用穿梭质粒为载体,运送外源抗原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生产;三是在强大的启动子控制下以动物病毒为载体在动物细胞中表达生产。
世界上最早的以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生产的实验性疫苗是基因工程口蹄疫亚单位疫苗,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是预防仔猪腹泻的大肠菌菌毛K88亚单位疫苗)又称重组活毒疫苗。
通常以动物活载体疫苗(vectored vaccines病毒弱毒或无毒株,如痘苗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反转录病毒等作为载体,插入外源抗原基因构建成重组活病毒载体,转染病毒细胞,使载体病毒获得表达外源基因的新的特性,此种重组体疫苗称为基因工程活载体苗。
病毒活载体苗其本质是杂交病毒,它既含有一种病毒复制所需的全部基因,又含有另一种病毒编码免疫原性蛋白质的基因片段。
用这种杂交病毒免疫家禽,既能刺激宿主产生体液免疫,又能刺激宿主产生细胞免疫。
基因工程疫苗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疫苗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前景随着全球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家禽传染病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疫苗制备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制造周期长、成本高和安全性不稳定等。
因此,基因工程疫苗被视为改善家禽养殖和疾病控制的重要创新。
基因工程疫苗是通过将特定抗原基因导入到载体中,进而将其表达在宿主体内,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的疫苗。
在家禽养殖中,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前景广阔,以下将详细介绍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基因工程疫苗可以提高疫苗的效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将抗原基因导入到病原体的基因组中,并让病原体自身表达抗原。
相比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不仅能够激发更强的免疫反应,还能够提高对不同家禽病原体的保护功效。
这为家禽养殖提供了更可靠的疫苗防控手段,进一步降低家禽传染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其次,基因工程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传统疫苗制备过程中,常存在着使用活体病毒或细菌的风险,例如激活或复原病原体的可能性。
而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过程中不使用活体病原体,减少了这种风险。
此外,基因工程疫苗制备过程中能够选择非致病的载体,如表达抗原的质粒或病毒样微粒,进一步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
第三,基因工程疫苗对降低疫苗生产成本具有巨大的潜力。
传统疫苗生产需要大量的病原体培养和繁殖,然后经过杀死、灭活、离心、纯化等处理过程,这些过程成本高昂。
相比之下,基因工程疫苗制备可以利用高效的基因克隆技术在大肠杆菌等宿主中进行表达和生产。
这种表达系统不仅简化了疫苗制备工艺,还减少了原料和人力成本,从而降低了疫苗的生产成本。
此外,基因工程疫苗还可以应对家禽疫苗递送和保存方面的挑战。
家禽疫苗的递送和保存常常面临着温度要求高、容易变质等问题。
而基因工程疫苗可以通过使用稳定的载体和质粒,或者进行冷冻保存等手段,有效延长疫苗的保质期和递送可行性。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疫苗在家禽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们能够提高疫苗效力,增强免疫反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降低传染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疫苗的可及性;并应对递送和保存方面的挑战。
基因工程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指南
基因工程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指南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基因工程技术作为一种应对全球疫情的重要手段,正被广泛应用于疫苗的研发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指南,以促进疫苗研发工作的进展与提高。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目标疾病的病原体。
基因工程技术能够通过对病原体基因组的深入研究,确定适合作为疫苗候选者的病原体特定鞘蛋白(surface protein)或毒素基因。
这对于疫苗的研发至关重要,因为疫苗的目标就是通过模拟病原体攻击,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可用于优化病原体的表达,以提高疫苗的效果。
通过人工合成、基因突变或重组技术,可以在疫苗中引入适当的修饰基因,从而增强疫苗的生物活性和免疫原性。
例如,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调整病原体蛋白的抗原表位,使其更好地结合人体免疫系统。
此外,基因工程还可以通过提高病原体毒力基因的表达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更好地引发免疫反应。
第三,基因工程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重要应用是构建表达疫苗的载体系统。
此类载体可以是病毒载体,如腺病毒或巴氏杆菌,也可以是非病毒载体,如质粒或合成纳米颗粒。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目标疾病的病原体基因导入到载体中,使其能够在宿主体内表达目标抗原蛋白,从而诱导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作出应答。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优化载体系统的性能,如加强基因传递效率、增加表达水平等,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疫苗的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疫苗候选者中的潜在毒力基因进行基因编辑或靶向突变,可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疫苗的临床试验阶段,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监测疫苗在接种后的免疫学效果和长期安全性。
通过采集接种者的血液样本,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检测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和相关免疫指标,评估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最后,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疫苗生产的规模化和工艺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优点
与传统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安全 性好的优点, 因为基因工程疫苗除去病原体的 无效和致病成分,只保留能引起免疫保护作用 的成分;成本低 ;易使用, 易于运输和储存; 1 针防多病, 可方便地制成多价联合疫苗;易 于区分感染动物和 免疫动物,检测野毒中含有 而基因工程疫苗中没有的病毒蛋 白的抗体就可 以方便地从免疫动物中区分出野毒感染者, 防 治尚无疫苗的疾病。谢谢基因工程疫苗概述
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兴起, 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出现,为研制新一代的疫 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分子 生物学技术,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以 降低其致病性,提高其免疫原性,或者将病原微生 物基因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对防病治病有用的基 因克隆到无毒的原核或真核表达载体上制成疫 苗,接种动物产生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防制传染 病的目的。 现在疫苗已成为人类同疾病斗争的 一种重要武器,而基因工程疫苗是当今最先进的 疫苗,相比传统疫苗而言它有巨大的优势。
对合成肽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口蹄疫疫苗。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联合生物医学有 限公司研制的猪口蹄疫O 型合成肽疫苗通过新 兽药注册。此疫苗设计的抗原序列覆盖了众多 O 型 FMDV 的抗原位点序列, 比灭活疫苗具有 更强的抗流行毒株的能力, 同时可以进行鉴别诊 断。目前国内天康公司正在进行二价口蹄疫合 成肽疫苗的研究 。
与常规疫苗相比较,转基因植物疫苗具有独 特的优势: (1)可食用性,使用方便; (2)生产成本低廉,易大规模生产; (3)使用安全,没有其他病原污染; (4)转基因植物能对蛋白质进行准确的翻译后加 工修饰,使三维空间结构更趋于自然状态, 表达的抗原与动物病毒抗原有相似的免疫原性 和生物活性; (5)投递于胃肠道粘膜表面,进入粘 膜淋巴组织,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在研制亚单位疫苗时,首先要明确编码具有 免疫原活性的目的DNA片段,一般选择病原体表 面糖蛋白编码基因,而对于易变异的病毒(如A型 流感病毒)则可选择各亚型共有的核心蛋白基因 序列。 其次,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用来表达基 因产物,表达系统主要有大肠埃希氏菌、 酵母、 昆虫细胞、 哺乳类细胞、 转基因动植物等。
病毒活载体疫苗利用低致病力的病毒作为 载体,将其它病原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插入到 载体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形成新的重组体,在同源 或兼容性好的启动子驱动下随载体的复制表达 插入的外源基因。此疫苗具有常规疫苗的所有 优点,而且便于构建多价疫苗,建立鉴别诊断方 法。 常作为载体的病毒有痘苗病毒、 禽痘病 毒、 火鸡疱疹病毒、 腺病毒、 伪狂犬病毒、 反转录病毒等。
4 .肽疫苗
• 肽疫苗是应用基因工程或化学方法(依据天 然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制备类似天然抗 原决定基的小肽(约 20~40 个氨基酸),合成 肽疫苗分子通常由一个或多个B细胞抗原表位 和T细胞抗原表位共同组成的,大多需与一个载 体骨架分子相耦联。将其连在 1 个蛋白载体上, 增加稳定性,同时也可提高免疫原性。肽疫苗 可以诱发很强的细胞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有 记忆功能且不需要佐剂等优点。
比较成功的重组亚单位疫苗有: 人乙型 肝炎病毒亚单位疫苗(酵母表达) 口蹄疫病毒亚单位疫苗 牛瘟病毒亚单位疫苗 猪细小病毒亚单位疫苗等。
2.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这类疫苗以非致病性病毒(株)或细菌为载 体来表达其他致病性病原体的抗原基因,在被接 种的动物体内,特定免疫原基因可随重组载体复 制而适量表达,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抗 体,根据载体不同分为:病毒活载体疫苗和细菌 活载体疫苗。选择理想的载体是活载体疫苗研 制及应用成功的关键。
目前,国外已有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 - sAg )、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SPaA)、 大 肠杆菌热敏肠毒素B亚单位(LT-B)、 霍乱毒素 B亚单位(CTB)、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 传染性 胃肠炎病毒(TGEV)、 口蹄疫病毒(FMDV)、 兔出血病病毒(RHDV)在植物中表达的报道,国 内在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方面的研究的报道甚 少。
核酸疫苗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疫苗,易于 构建和制备,稳定性好,成本低廉,适于规模化生 产。但其潜在的危险性是:被注射的、可由宿主 吸收的DNA有可能被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 引起插入突变。所表达的抗原可能产生意外的 生物活性。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是研究核酸疫苗 的焦点。
目前在动物用DNA 疫苗的研究上已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犬的黑色素瘤与西尼罗河热核酸 疫苗在美国已注册成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 制的禽流感 DNA 疫苗( H5 亚型, pH5-GD) 的免 疫效果确实, 免疫后 HI 抗体可以持续 1年,并对 强毒攻击保持100%的保护。该疫苗已通过生物 安全评价, 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一)开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开发的必要性
• (1) 不能或难于培养的的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
(HBV) , EB病毒 (Epstein-Barr 病毒, EBV) ,巨细 胞病毒 (CMV) ,人乳头瘤病毒 (HPV) ,麻风杆菌, 疾原虫、血吸虫等。 • (2)有潜在致癌性或免疫病理作用的病原体,前者 如1型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HTLV-I),人免疫缺损 病毒 (HIV), 单纯疱疹病毒 (HSV) 等。后者如呼吸 道合胞病毒 (RSV), 登革热病毒 (DGV) ,肾综合征 出血热病毒(HFRSV); • (3)常规疫苗免疫效果差,如霍乱和痢疾菌苗;或 者反应大,如百日咳和伤寒菌苗。 • (4)能大大节约成本,简化免疫程序的多价疫苗, 如以痘苗病毒,腺病毒,卡介苗或沙门氏菌为载 体的多价活疫菌;
5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Transgenic plants edible vaccines)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微生物的抗 原编码基因导入植物,并在植物中表达出活性蛋 白,人或动物食用含有该种抗原的转基因植物, 激发肠道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对病毒、 寄生虫 等病原菌的免疫能力。
(三)种类
• • • • • 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2.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3.核酸疫苗 4.肽疫苗 5.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
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取出微生物中编码保 护性抗原肽段的基因,与质粒等载体重组,导 入受体菌(细菌、 酵母)或细胞,使之高效 表达,产生大量保护性肽段,提取后加入佐剂 即成为亚单位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只含有病原体的 1 种或几种抗原,而不含有病原体的其他遗传信 息,利用单一蛋白质抗原分子诱导免疫反应。
细菌活载体疫苗是指将病原体的保护性抗 原基因片段插入细菌基因组或质粒使其表达。 目前主要有沙门氏菌活载体疫苗、大肠杆菌活 载体疫苗、 卡介苗活载体疫苗以及以单核细胞 增多性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为载体 的细菌活载体疫苗。
3.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又名基因疫苗或 DNA疫苗,是将 1 种或多种抗原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上(质粒),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直接注入到体 内,抗原编码基因在动物体内表达产生功能性 蛋白, 从而诱发免疫反应,因此也称 DNA免疫。 它所合成的抗原蛋白类似于亚单位疫苗,区别只 在于核酸疫苗的抗原蛋白是在免疫对象体内产 生,并能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