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临床定位(二)试验分期(三)诊断标准(四)受试者选择(五)中止/退出标准(六)对照选择(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八)有效性评价(九)安全性评价(十)合并用药(十一)试验的质量控制(十二)统计方法(十三)随访三、名词解释四、参考文献五、附录(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二)治疗心绞痛速效药物评定标准(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六、著者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指导原则将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临床上亦有按照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分类。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按其症状表现当属于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
通常由于年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长期起居不当,或情志不畅而致寒、痰、瘀、虚等引起心脉闭阻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常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等证。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由于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有很大区别,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均不同,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稳定性心绞痛, 简要介绍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者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组方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结合试验药物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适应症特点,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应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纲,贯穿整个目标适应症研究的始终,使新药研究整体性增强,符合药品研发规律。
二、临床研究要点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临床试验探索或者确证新药对目标适应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作用,得出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进行浅谈。
首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药理论,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的理论密切相关,如肝气郁结致使心血瘀滞,导致心绞痛。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方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次,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中药内服、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等。
中药内服以中草药为主要药物,常用的有丹参、三七、桃仁、川芎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调气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增加心肌的供血量。
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艾灸、拔罐和推拿等物理疗法也可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有助于疏通经络、舒筋活血。
最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有不少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有研究发现,桃仁加丹参合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一方面,一些药理实验研究也证明了中草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研究发现,川芎提取物可以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供血。
此外,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探讨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机制,如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总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较为多样,且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因此还需要加强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其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一直是中医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疗效也逐渐得到临床验证。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慌、气促等。
而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治疗重点
在于调整三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方向是活血化瘀、调气通络、健脾益肾。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黄芪、补骨脂等。
其中,丹参具有活血通脉、抗氧化、降血
压等作用,对于预防冠心病也有明显的效果。
川芎则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的
作用。
红花能够调节心情、安神降压,对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也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针灸、拔罐、中医按摩等传统疗法也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针灸能够调整气血,促进心肺功能,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
拔罐能够促进身体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消除心脏病引起的疼痛有着独特的效果。
总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应用中愈加广泛。
中医药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注重整体观察、个性化治疗,对于现代医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具有一定
的补充作用。
但是,在应用中还需注意选药、用药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的安全性等问题,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疗效。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影响当前中老年身心健康的重要病症之一。
而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中,中药治疗是有效的选择路径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和实践中的重点内容。
文章从中医角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促进临床实践工作的创新开展。
标签:中药;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进展所谓的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由于人体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或者痉挛,导致官腔变窄,使得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时经常出现心肌暂时且急剧缺血、缺氧的症状。
通过这一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冠心病心绞痛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使患者遭受身心健康的困扰。
而关于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也是在该症状发病概率普遍增加的情况下逐步深入的,并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目前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把握,可以为接下来的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1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理古代中药家对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而又丰富的探讨,这在多部医学著作中可以追寻。
例如张仲景认为“责其虚极,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即认为该病是由于胸阳虚极,阴寒之邪痹阻,进而导致正虚邪实证。
医书《金匮》中也有“上焦阳虚,中焦阴寒之邪上乘心胸,痹阻胸阳”的说法。
而在现代中医学中,多数学者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症状表现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的增多,势必会造成人体肝心的失调,从而造成心血出现异常,因为心脉不畅而产生胸痹。
2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情况鉴于冠心病心绞痛在中老年疾病中的重要影响,近年来关于临床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中药性能、配方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治疗方案的探讨。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及剂型研究进展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及剂型研究进展中药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但其剂型较多,如丸散剂、胶囊剂、片剂、膏剂、注射剂、气雾剂、敷贴剂等,且不同的剂型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分析各种剂型的临床应用特点后,提出了研发中药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发展方向,一是中药制剂必须考虑剂型选择,应多选择气雾剂和注射剂;二是加强新剂型或进行剂型改革,如开发穴位敷贴剂、将平片改制成缓释片等;三是围绕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则开展新理论与新方药的探讨,以取得新的发现与突破。
标签: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剂型Abstract:There are advantages to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i diseas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 are many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such as pill,powder,capsule,tablet,preparation,injection,aerosol,etc. Different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a different effec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The one is that the formulations must be considered to study Chinese medicine,the forms of injection and aerosol are better;the second is that the new formulations must be developed or reform the dosage forms;the third is that we should explore new theories and new prescriptions in order to make new discoveries and breakthroughs.Keywords: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i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sage form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是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1]。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解读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解读程龙
【期刊名称】《中国执业药师》
【年(卷),期】2012(9)3
【摘要】<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于2011年7月20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该适应证的临床研究技术要求得到了质的提高,试验设计更加科学、规范.本文从社会发展、研究与技术审评的需要等方面论述该指导原则的重要性.与2002年的指导原则作了针对性的比较,解读该指导原则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基本框架,以期研究者能正确理解并执行.
【总页数】4页(P3-6)
【作者】程龙
【作者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民族药临床部,北
京,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技术要点 [J], 程皓;胡思源
2.中药及天然药物治疗鼻咽癌临床研究现况 [J], 张亚男;王晓岚;肖大江
3.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天然药治疗两病种临床研究原则 [J],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 [J],
5.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天然药治疗两病种临床研究原则 [J], 张东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阶段中药注射剂申请治疗冠心病临床定位合理性的考虑
现阶段中药注射剂申请治疗冠心病临床定位合理性的考虑近期有多个中药注射剂申请临床试验,适应症拟用于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行PCI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等。
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国食药监注[2007]743号)及《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年7月),结合现阶段临床治疗实际情况和相关诊疗指南,药品审评中心于2011年12月18日组织召开了专题会,会议邀请了十余位中、西医心血管临床专家及变态反应专家,重点针对中药注射剂申请用于治疗冠心病临床定位合理性等进行了讨论,专家针对此类中药注射剂的申请,结合现阶段临床实际治疗情况,提出了如下建议:1、对于中药注射剂申请临床试验,拟用于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品种。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治疗一般首选口服给药,在规范的口服给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注射给药途径治疗。
此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在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基础上,Ⅱa期应选择适宜的疾病人群:即冠心病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并经西医规范治疗及中药口服制剂治疗后心绞痛仍有发作的患者,为控制安全性风险,不宜选择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CCS分级Ⅳ的患者。
临床应主要评价心绞痛疗效、运动负荷试验的运动耐受量及抗心肌缺血效果等,疗效结果需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2、,鉴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急危、疾病进展凶险,从医学伦理学角度考虑,则Ⅱa期不宜纳入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人群。
3、鉴于中药注射剂潜在的安全性风险,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前应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临床试验期间应严密控制,对有家族过敏史和过敏体质者应予排除,条件允许的话,入组患者均应进行皮试。
Ⅰ期和Ⅱa期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均应住院治疗,临床试验机构需具备有完善的急救条件和急救措施,由具有相关抢救治疗经验的研究者负责,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此类药物的研究需特别关注可能发生的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应在临床试验期间加强对心电图记录的观察(包括Holter检查)。
对冠心病心绞痛创新性中药_天然药研究立题的分析
China Licensed Pharmacist Nov. 2012,Vol.9 No.11
对冠心病心绞痛创新性中药、天然药研究立题的分析
程龙 (国 家 食 品 药 品 监 038)
【 摘 要 】 回顾性分析申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中药、天然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的 创 新 药 的 申 报 资 料 ,分 析 该 适 应 证 创 新 药 临 床 立 题 方 面 存 在 的 问 题 ,探 讨 中 成 药 新 药 治 疗 冠 心 病 心 绞 痛 适 应 证 临 床 研 究 的 关 键 技 术 问 题 ,为 药 品 研 发 者 提 供 技 术 参 考 。 【 关 键 词 】 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冠心病心绞痛 doi:10.3969/j.issn.1672-5433.2012.11.003
作者简介 :程龙,男,医学博士,副主任药师,2010 - 2011 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药、天然药物技术审评工 作。E-mail:dr.chenglong@hotmail.com
11
中国执业药师·专家论坛
能主治仍需商榷。对于有效部位的制剂,有效部位 的确定亦存在同类的问题。 因此,“立题目的与依 据”不仅仅是申报资料的要求,而且是药品研发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依靠脱节的立题依据仓促 立项,风险极高。 我国新药研发的基础相对薄弱, 缺乏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实力与科 学理念,临床研究前立题依据的审评对于保护企 业的利益,保护日益紧张的临床研究资源,保护 受试者的权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心血管创新药物的申报情 况 , 其 中 , 申 报 临 床 研 究 的 药 品 约 占 70% , 冠 心 病 心绞痛相关适应证的创新药共 8 个(以品种计,不 同规格和原料药均计为 1 个品种)。本文针对创新 性药品研发立题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出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医药健闻65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王文利 (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药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基础治疗方案上联合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案。
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症状评分、不良反应率。
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率均小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基础治疗联合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能够显著地缓解患者各项临床指征,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全面推广与实施。
关键词:中医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类发病率非常高的心血管疾病,其好发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
该病一般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腔狭窄,导致心肌出现急性缺氧、缺血,由此引起机体的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胸部压榨性疼痛或其它不适症状[1~2]。
中医药主要是通过益气行气、活血化瘀等原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
本研究着重探讨基础治疗联合中医药治疗方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
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39~75岁之间,平均(56.12±0.76)岁;患病时间是1个月~20年,平均(5.4±1.6)年。
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40~76岁之间,平均(57.44±1.53)岁;患病时间是2个月~19年,平均(5.6±1.7)年。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中药冠心病心绞痛指导原则
中药冠心病心绞痛指导原则在当前社会中,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冠心病和心绞痛则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在西医方面,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往往采用血管扩张剂、抗凝剂、硝酸酯类药物等。
而在中医方面,中药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式。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中药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指导原则。
一、防止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可能发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中药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之前,我们应该采取防止疾病的出现或预防病情恶化的方法。
其中包括饮食调节、减轻体重、戒烟戒酒等生活习惯的改变。
同时,中药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例如黄芪、人参、枸杞子等中药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心肌收缩能力,降低人体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从而起到防止病情恶化的作用。
二、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心绞痛是一种持续性的胸痛,生活过程中容易出现,甚至在安静时也可能发生。
中药在治疗心绞痛方面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应用历史,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等方面的治疗方法。
1.调节气血中药调节气血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在中医的理论中,气血互生互化,气血畅通方能保持人体健康。
因此,药物可以利用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心血管供应、消除血栓、防止动脉硬化等。
2.健脾和胃强调脾气的胃肠吸收和分解作用、肠道和胃的正常机能对心脏循环和微循环的影响。
3.调节精神状态心绞痛患者常伴有精神紧张不安、情绪不稳等过度兴奋情况,中药就可以通过调节精神状态、改善气和血的畅通,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控制病情的进展。
三、冠心病治疗的方法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与治疗心绞痛的方法相似,重点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凝。
1.调理血脉畅通对血脉阻塞而导致血运不畅的医疗方法。
可以选用蛇床子,桂枝、红花等配方治疗。
这些中药可以改善血行,促进血液循环。
2.清热解毒冠心病患者往往是体内的毒素积累过多,中药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排毒。
张伯礼-心灵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试验方案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心灵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试验方案
国药准字(Z44021181)
版本日期:20131210
心灵丸临床试验方案
(心灵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版 本 号:P20131210-V-1.0 申 办 单 位: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宏兴制药厂 研究负责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参加单位:上海长征医院
按照《ACC/AHA/ACP-ASIM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处理指南》制定。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但紧张、快速或持续 用力可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版本日期:20131210
目录
心灵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试验方案•签名页........................... 1 缩略语表............................................................ 5 心灵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试验方案·摘要............................ 6 心灵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试验方案·正文........................... 12
供保险,承担治疗的经济补偿,向研究者提供法律上的担保。
申办单位: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宏兴制药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 58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韦张静巫醒晗(1.广西中恒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105;2.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州543000)【摘要】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冠心病是高发病率的心脑血管疾病。
病理方面,当冠状动脉发生功能和器质性病变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与心肌对氧气的需求平衡失调时,即可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或坏死等病理变化,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最近有研究表明,中医中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不但疗效确切,而且安全性高。
基于此,文章从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辨证论治的各种方法(益气活血法、理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益气养阴法、益气温阳法)等方面入手,对最近几年来中药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药;冠心病;心绞痛;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20)10-0058-03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Angina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bstract: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one of the diseases that seriously affect human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is a high incidence rat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terms of Pathology, when the functional and organic lesions of coronary artery lead to the imbalance of coronary artery blood supply and oxygen supply and myocardial oxygen demand, it can lead to myocardial ischemia, hypoxia or necrosis and other pathological changes, so it is also known a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not only effective, but also saf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TCM's understanding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ialectical treatment methods (Yiqi Huoxue method, Liqi Huoxue method, Huoxue Huayu method, Yiqi Yangyin method, Yiqi Wenyang method).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research progress引言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大量的胆固醇沉积患者的动脉壁上,并逐渐积累形成斑块,进而使冠脉口径变窄,供应心肌的血流量大大减少,严重时形成的血凝块会使冠脉发生闭塞,血流停止,引发此病。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研究目的和设计:研究目的应明确,可以包括判断中药疗效、探究其机制、副作用和安全性等。
研究设计应选择较好的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多中心试验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应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包括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评估指标等。
可选择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3.干预方案:中药治疗的干预方案应明确,包括药物组方、剂量、给药途径等。
要注意中药的组方应符合中医理论,并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同时应充分考虑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4.疗效评估:研究中应选择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来评估中药的疗效,如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ST段改变等。
同时还可以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率等指标。
5.安全性评价:中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中应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以及中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
6.数据分析和统计:临床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应选择适当的统计学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同时应注意结果的临床意义,并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7.伦理与安全:临床研究中应符合伦理要求,如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维护研究的科学性和诚信性等。
研究方案需通过医院和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8.结果的解释和推广:研究结果应准确、客观地进行解释和分析,避免夸大疗效和误导患者。
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其他研究的结果,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需要明确研究目的、采用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适当的评估指标和统计学方法,并重视中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希望以上原则能够为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临床定位(二)试验分期(三)诊断标准(四)受试者选择(五)中止/退出标准(六)对照选择(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八)有效性评价(九)安全性评价(十)合并用药(十一)试验的质量控制(十二)统计方法(十三)随访三、名词解释四、参考文献五、附录(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二)治疗心绞痛速效药物评定标准(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六、著者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指导原则将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临床上亦有按照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分类。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按其症状表现当属于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
通常由于年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长期起居不当,或情志不畅而致寒、痰、瘀、虚等引起心脉闭阻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常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等证。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由于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有很大区别,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均不同,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稳定性心绞痛, 简要介绍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者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组方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结合试验药物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适应症特点,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应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纲,贯穿整个目标适应症研究的始终,使新药研究整体性增强,符合药品研发规律。
二、临床研究要点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临床试验探索或者确证新药对目标适应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作用,得出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特点、不同的研究基础和背景,同时研究过程中又有着不同的研究阶段、分期,因此每个独立的临床试验均需确定不同的试验目的以用于回答不同的临床问题。
国内药物临床试验法规与技术规范
国内药物临床试验法规与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policy.do?method=view&id=310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policy.do?method=view&id=3093.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WS01/CL0053/24529.html4.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改草案)(2014)/article/cazjgg/201402/20140200394953.shtml 5.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WS01/CL0053/24473.html6.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指南(试行)(2014)/plus/view.php?aid=5217.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2014)/plus/view.php?aid=5208.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2004)/WS01/CL0058/9346.html9.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标准(2004)/WS01/CL0058/9346.html10.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检查细则(试行)(2014)/plus/view.php?aid=52211.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复核检查标准(2009)/WS01/CL0087/42913.html12.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复核检查工作细则(2010)13.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2008)/policy.do?method=view&id=32314.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管理指南(试行)(2011)/WS01/CL0844/67395.html1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平台的公告(2013)/WS01/CL0087/92620.html16.一次性疫苗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管理规定(2013)/WS01/CL0844/95014.html17.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2014)/WS01/CL0053/103756.html18.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4)/WS01/CL0784/97814.html19.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2012)/article/cazjgg/201311/20131100393524.shtml2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14年)/WS01/CL0087/105374.html2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14)/WS01/CL0087/105225.html2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14)/WS01/CL0087/105224.html23.《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2014)/WS01/CL0053/103757.html指导原则(一)化学药物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182.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533.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524.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2)5.治疗脂代谢紊乱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96.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87.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78.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69.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510.癫痫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411.已上市抗肿瘤药物增加新适应症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312.抗肿瘤药物上市申请临床数据收集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313.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114.治疗2型糖尿病新药的心血管风险评价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015.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3916.预防和或治疗流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3817.药物代谢产物安全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3718.健康成年志愿者首次临床试验药物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的估算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3319.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2)20.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2621.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管理指南(试行)(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1922.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技术指导原则(2010)/zdyz.do?method=largePage&id=9823.抗HIV药物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224.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125.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254226.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027.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628.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临床研究资料综述(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529.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430.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431.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032.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6933.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6634.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35.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936.化学药物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837.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738.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6439.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整体例与理规范(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1540.化学药药学资料CTD格式电子文档标准(试行)(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1441.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71(只有起草稿)42.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43.抗菌药物立题原则建议/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44.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WS01/CL1616/90967.html(二)中药、天然药物1.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9 2.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临床研究综述(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83.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综述(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74.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的格式和要求(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15035.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226.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217.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208.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299.中药、天然药物药品说明书撰写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610.中药、天然药物中试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511.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412.中药、天然药物原料的前处理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313.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214.中药、天然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115.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016.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撰写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917.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818.中药、天然药物申请临床研究的医学理论及文献资料撰写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719.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620.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98(三)生物制品1.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wsb/pzcjd/201303/022ce8030a36442bab563d07c57faf1b .shtml2.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0)/zdyz.do?method=largePage&id=993.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674.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5./zdyz.do?method=largePage&id=666.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97.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88.预防用生物制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59.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研究审评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410.生物组织提取制品和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311.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212.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113.联合疫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14.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915.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816.多肽疫苗生产及质控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717.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618.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说明书指导原则(第二稿)(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419.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320.预防用DNA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221.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122.细胞培养用牛血清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023.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924.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825.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726.变态反应原(变应原)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627.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528.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2008)。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病情可能效果不明显。此外,中医药治疗也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疗效,需要患者耐心配合。
04
CHAPTER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 未来展望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机理
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深入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生理、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 供科学依据。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复发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还可以通 过调节人体内在环境,降低疾病的 复发风险,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安全性高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相对于西 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 应较少,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病 情较重的患者。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经 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血 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
险。
降低血脂
中药中的降脂成分可以降低血 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生。
抗炎抗氧化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和 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心肌细
胞的损伤。
03
CHAPTER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 临床实践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案例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58岁,因心绞痛发作频繁就诊,经中医诊 断为气滞血瘀型冠心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剂为血府逐瘀 汤加减,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
评价结果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缓解 症状、改善心电图表现和提高生 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且 不良反应较少。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_解读_程龙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于2011年7月20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该指导原则的撰写由2006年启动到颁布经历了5年的时间。
本文从修订指导原则的必要性以及本指导原则的框架结构作一讨论。
1《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的必要性1.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主要的疾病之一[1]。
冠心作者简介:程龙,男,博士,副主任药师。
2010-2011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中药、天然药物技术审评。
E-mail:dr.chenglong@hotmail.com.《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解读程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民族药临床部,北京100038)【摘要】《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于2011年7月20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该适应证的临床研究技术要求得到了质的提高,试验设计更加科学、规范。
本文从社会发展、研究与技术审评的需要等方面论述该指导原则的重要性。
与2002年的指导原则作了针对性的比较,解读该指导原则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基本框架,以期研究者能正确理解并执行。
【关键词】中药;天然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冠心病心绞痛doi:10.3969/j.issn.1672-5433.2012.03.001Interpretation of Guideline for Clinical Study on Angina Pectoris of CHD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Natural MedicinesChengLong(ClinicalDepartmentofChineseandFolkMedicinesoftheCenterforDrugEvaluation,theStat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38,China)ABSTRACT Guideline for Clinical Study on Angina Pectoris of CHD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Natural Medicines waspromulgatedbytheStat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onJuly20th,2011.Thetechnicalrequirementsfortheclinicaltrialsonanginapectoriswereimprovedsubstantiallyandthedesignofclinicaltrialswasmorescientificandstandardized.Thispaperdiscussedtheimportanceoftheguidelineintermsofsocialdevelopmentandtheneedsofresearchandtechnicalevaluation.Withthecomparisonofthepreviousguidelinemadein2002,thecriticalandtechnicalissuesandthebasicframeworkofthenewlypublishedguidelinewereinterpreted.KEY WORDS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turalMedicine;ClinicalStudy;Guideline;AnginaPectorisofCHDChina Licensed PharmacistMar.2012,Vol.9No.3合理用药呵护公众健康3中国执业药师·病心绞痛发作频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均带来巨大的负担。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历史认识和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历史认识和组方用药规律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其中,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而中医学在历史上对冠心病的心绞痛的认识和治疗方案也是非常丰富和深入的。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的心绞痛的认识和组方用药规律。
一、冠心病的心绞痛冠心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之一就是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的血液供应不足所引发的一种疼痛,通常表现为胸部压迫感或疼痛,可向左肩膀、左臂、下颌、背部等部位放射。
由于心绞痛常常伴随着冠心病的发病,因此也被誉为冠心病的“第一症状”。
传统上,西方医学在心绞痛的治疗中主要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这些药物可以减轻心肌缺血,降低心脏负荷,保护心肌细胞。
与此同时,中医学也对心绞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治疗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历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冠心病的研究也十分深入。
目前,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主要是因为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心脏的营养不良和缺氧,进而引起疼痛。
古代中医学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多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
其中,针灸和草药疗法是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1、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也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肌缺血及供血不足的情况,从而减轻心绞痛的症状,增强心肌的抵抗力。
在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可以选择下列几个穴位:(1) 临泣穴临泣穴位于人体的鼻翼上端的空隙处,是治疗心绞痛的重要穴位。
针灸诊所中的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全身浅部经络和治疗临泣穴能够很好地改善心脏的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
(2) 胸穴胸穴位于人体胸骨中点的一寸处。
经针刺胸穴,可以促进整个心肺功能,从而增加对缺血的抵抗力,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3) 中极穴中极穴位于手心的中间,正好在两个手指的中间。
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和天然药物制剂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和天然药物制剂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对临床常用中药与天然药物制剂进行分类与临床应用效果探究。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8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辩证组和常规组,各142例。
辩证组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常规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辩证组治疗有效率98.59%,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84.5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冠心病的中药、中成药效果显著,但需要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进行合理用药,才能够提高中药疗效。
标签:冠心病;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分类与应用冠心病在心血管内科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其他临床合并症,西医疗法与中医疗法均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但西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容易出现抗药性[1]。
中医与中药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安全性更高,疗效更为显著,但如果不能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患者的疗效将会“大打折扣”。
可见中医药虽然具有极高的治疗优势,但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使用方法,以此提高疗效。
本文对所选冠心病患者284例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8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辩证组和常规组,各142例。
辩证组男68例,女74例。
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71.35±5.44)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7±2.46)年。
常规组男70例,女72例。
年龄50~88岁,平均年龄(71.48±5.5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39±2.48)年。
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治疗,患者中未见严重瓣膜病、心律失常、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精神类疾病。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分类方法按照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进行分类并主要药物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临床定位(二)试验分期(三)诊断标准(四)受试者选择(五)中止/退出标准(六)对照选择(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八)有效性评价(九)安全性评价(十)合并用药(十一)试验的质量控制(十二)统计方法(十三)随访三、名词解释四、参考文献五、附录(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二)治疗心绞痛速效药物评定标准(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六、著者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指导原则将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临床上亦有按照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分类。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按其症状表现当属于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
通常由于年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长期起居不当,或情志不畅而致寒、痰、瘀、虚等引起心脉闭阻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常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等证。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由于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有很大区别,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均不同,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稳定性心绞痛, 简要介绍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者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组方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结合试验药物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适应症特点,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应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纲,贯穿整个目标适应症研究的始终,使新药研究整体性增强,符合药品研发规律。
二、临床研究要点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临床试验探索或者确证新药对目标适应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作用,得出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特点、不同的研究基础和背景,同时研究过程中又有着不同的研究阶段、分期,因此每个独立的临床试验均需确定不同的试验目的以用于回答不同的临床问题。
由于试验目的不同,临床试验设计也会有很大区别。
因此,临床试验前,应充分了解药物处方特点、研究基础、研究背景、研究阶段、研究分期以及疾病的特点和临床实际,同时,在考虑临床试验难易程度和临床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确定科学、合理和可行的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设计应注重观察试验药品在同类药物中的作用特点,体现药物上市价值。
(一)临床定位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有: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和中医证候;预防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1.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前期研究资料应提示试验药物有足够的生物活性、作用强度。
鉴于该阶段病情较重和危急,潜在严重后果(心肌梗死或死亡),若试验药物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起效,则需及时退出临床试验,改用公认有效的救治措施。
此类试验应在具有相应急救措施,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2.定位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和中医证候的试验,应根据处方药物的特点及心绞痛的病情,特别是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的不同,设计足以支持其疗效评价的试验疗程。
在早期的探索性研究中,建议选择病情较轻的患者,在符合伦理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安慰剂对照。
3.若针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终点指标,需要有足够多的病例数和较长的试验疗程。
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不同,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区别很大,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与观察,试验结果分别统计。
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建议首先研究试验药物对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初步了解药物的生物活性后,再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适应症的研究。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试验一般应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加载治疗的试验设计。
(二)试验分期不同试验分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试验目的有所区别,临床试验设计不同。
I期临床试验:试验药物预期用于冠心病患者,故一般认为可能具有心血管活性。
在进行常规观察项目(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的同时,应关注药物心血管系统活性的观察。
应详细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必要时增加观察时点,并可考虑超声心动图以及凝血时间、血流动力学等各项相关指标的观察。
若试验结果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必要时,在符合伦理学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安慰剂对照,采用随机双盲试验设计,进行比较性试验,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Ⅱ期临床试验:作为探索性试验阶段,可有多个研究目的,如中医证候、剂量、疗程探索研究。
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可首先考虑观察心绞痛分级低的患者,对药物疗效有初步认知后,再考虑纳入心绞痛分级高的患者。
Ⅲ期临床试验:作为确证性试验阶段,在目标适应症范围、剂量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大人群的年龄、合并症等试验范围。
一般应符合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设计要求。
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在保证安全和符合伦理学的情况下,允许Ⅲ期临床试验适当向老年患者放宽年龄限制。
(三)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必须有明确的诊断依据。
诊断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可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可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2.中医证候诊断中药复方制剂中医证候的选择应符合方证相应的基本原则。
按照权威、公认的原则选择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目前仍可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见附录1)。
亦可根据药物的特点、目标适应症特点,依据中医理论自行制定,但应提供科学性、合理性依据,并具有临床实际可操作性。
(四)受试者选择1.纳入标准根据试验目的,处方特点及临床前试验结果制定合适的纳入病例标准,包括冠心病的分型、分级、中医证候、危险分层等。
所有的病例选择应符合伦理学要求。
应注意患者的年龄要求。
2.排除标准排除标准需根据药物的特点、目标适应症的情况,考虑有效性、安全性及伦理学等因素合理制定。
一般应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衰、严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后3个月内、应用心脏起搏器者;排除影响心电图ST-T改变的其他原因,如心肌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洋地黄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
有冠状动脉疾病以外的病变引起的胸痛、在试验前数月有过心肌梗死(至少三个月)及有梗死前症状的也应排除。
若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作为研究对象,应排除静息时有心绞痛发生患者。
运动试验应注意禁忌症。
不稳定性心绞痛除排除以上人群外,尤其应鉴别心肌梗死前期的症状。
(五)中止/退出标准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特点,制定严格的试验中止标准和紧急处理措施,尤其是运动试验应具有针对性。
急性心绞痛发作一般在应用硝酸酯类制剂后3~5分钟内缓解。
在缓解急性心绞痛发作的药物研究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不能及时缓解,应考虑是否为药物的疗效不佳,或者为心肌梗死前期症状,必要时退出试验,并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保证受试者安全。
(六)对照选择冠心病心绞痛适应症临床试验的对照选择非常重要,应按照试验设计的要求选择。
阳性对照药应为已知的有效药物,可在国家标准所收载的同类病证药物中择优选用。
应选择经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具有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数据的药物。
对于缓解急性心绞痛发作的药物研究,应以硝酸酯类制剂作为阳性对照药。
对于限定于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分级I、Ⅱ级的患者,在短效抗心绞痛制剂的基础治疗下,用安慰剂对照是可行的。
冠心病患者易发生猝死,应具备相关抢救措施,试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知情同意。
(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根据临床试验目的,药物处方特点和给药途径,设定合理的疗程和观察时点。
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可考虑短期研究,一个观察周期一次用药。
在发作开始的5~10分钟内以分钟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每例患者需要重复十个观察周期。
定位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的试验,应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频率选择合理的疗程。
若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为目标适应症,一般研究可持续4~8周,以周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若针对减少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等终点指标,应有足够长的疗程,一般以月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等终点指标,疗程可能相对缩短。
观察时点应根据病情的程度确定。
(八)有效性评价根据临床试验目的确定临床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
1.疾病疗效评价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一般应重点评价用药后心绞痛缓解时间,并配合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心绞痛疼痛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等观察。
速效药物的疗效评价可采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价标准(见附录2)。
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症状改善为目标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一般应重点评价运动负荷试验的运动耐受量及抗心肌缺血效果、心绞痛分级的变化、硝酸酯类药物使用量等。
平板运动试验用于评价试验药物对患者运动耐受量及抗心肌缺血效果,病例数应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其评价指标包括总运动时间、代谢当量(METs)、出现ST段压低1.0mm的时间(心前区导联ST段压低1.0mm)、心绞痛出现时间、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血压心率乘积(SBP ×HR)以及Duke活动平板评分等。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按照中药申报的品种,应对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价。
中医证候疗效为复合性指标,包括主症和次症共同积分的改变。
应重视各指标的权重值的合理确定。
中医主症(胸痛、胸闷)应为主要疗效指标,其余如口唇紫暗、疲倦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自汗、不寐等为次要指标。
目前中医证候的改善多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已达成共识并广泛应用,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鉴于中医证候研究的复杂性以及量表学的基本要求,建议选择经过信度、效度验证的中医证候评价量表。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目前仍可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价标准(见附录3)。
3.生活质量评价生活质量是一个全面反映药物作用的综合指标,可根据临床试验目的加以选择采用。
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是国内使用较多的冠心病心绞痛特异性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自测量表,其内容主要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主观感受等5方面,能从一定程度反应受试者生活质量状况。
(九)安全性评价首先应关注一般状况、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应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设计访视的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