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第四章选举制度比较解读
选举制度的比较
三、选举过程
1. 2. 3. 4. 5. 6. 选民登记 选区划分 选民投票 选票计算 选举结果的确认 选举的监督与诉讼
1、选民登记
含义 类型
选民登记的含义
即由法定机关或组织对有选 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选民进行 登记注册,按照在册名单发 放选举资格证明,选民持该 资格证明参加投票选举的一 种制度。
相对多数代表制
在一个选区内,某候选人或某政 党只须得到较多选票,便可当选 或取得该选区全部议席。又称 “一轮选举制”或“简单多数 制”。 实例: 英国、加拿大的下院; 美国国会两院
绝对多数代表制
一个或几个候选人必须取得比其他候 选人较多的,并且超过总票数半数以 上的选票。如果所有候选人都未超过, 则举行第二轮投票。又称“二轮选举 制”或“过半数选举制”。 实例: 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的总统选举
选举制度的比较
一、选举制度 二、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选举过程
一、选举制度
选举的含义 选举制度的含义 选举制度的意义
选举的含义
指享有政治权利的本国公民, 通过投票方式,选出代表他 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人, 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 代表(议员)和其他公职人 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直接选举原则
议会代表(议员)和国家公 职人员应由选民直接投票选 出。 相对于间接选举而言。
秘密投票原则
选民按选举法的规定,根据自己 的意愿秘密填写选票和投票,他 的选举意愿向所有人保密,也无 须记名。又称无记名投票原则。 相对于公开投票而言,如任务投 票、喝彩投票、口头投票、举手 投票。 新发展:无记名圈选制。
选民投票的基本要素
投票原则 投票日 投票场所 选票设计 参选率
4、选票计算
通过计算选票确定当选者的办法。 三种计算方式: 多数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 混合代表制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第四章重点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第四章重点政治考试需要针对重点进行复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第四章重点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第一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选举和选举制度选举: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
选举制度: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机构、选举程序、选举方法。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选择: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渊源于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
发展过程: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选举法》79年通过第二部选举法(简答)书上共9点,老师又加了两点记忆内容:1.直接选举人们代表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至县级。
2.差额选举3.53年中只需出席过半数即可通过改为全体过半数。
82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一次修改记忆内容:1.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2.“另行选举”即第一次投票不过半数,则第二次投票只需过1/386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二次修改记忆内容:1.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可推荐代表候选人2.取消预选,规定了差额选举的比例(间接选举:1/3-1?直接选举1/2-1/5)95年对第二部选举法做第三次补充和修改(简答)记忆内容:1.将乡、镇选举委员会受县(区)级选举委员会领导改为受县(区)级人大常委会领导。
2.五倍改为“四倍”3.增加了罢免内容,县和乡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提出,半数通过则可罢免,县级以上,主席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名,可对上一级人代会代表提成罢免。
第二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简答)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1.年满18岁2.未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被剥夺的罪犯以及精神病人)都享有该权利。
普遍原则:1.平等原则“一人一票”?“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
高中政治】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精选之选举制度
高中政治】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精选之选举制度1.选举制度的概念和作用选举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规定的选举方法和程序。
选举制度在政治体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实现民主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选举制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稳定性、权力的合法性以及公民的参与程度。
2.常见的选举制度模式1)多数选举制度:多数选举制度适用于单个职位只能有一个人当选的情况,例如总统选举。
多数选举制度的特点是倾向于产生绝对多数的当选者,即候选人必须获得超过一半的选票才能当选。
2)比例代表制度:比例代表制度适用于多个职位需要分配的情况,例如国会选举。
比例代表制度的特点是根据政党或候选人得票比例,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席位,使得政党或候选人在议会中的代表人数与其得票比例基本一致。
3)候选人提名制度:候选人提名制度是指选举前候选人的提名程序,常见的有党内提名制度和公民提名制度。
党内提名制度是由政党组织内部进行候选人提名,而公民提名制度则是由选民直接提名候选人。
3.选举制度的优缺点分析1)多数选举制度的优点是选举结果明确,容易产生稳定的政府,但也容易造成少数意见被忽视的问题。
2)比例代表制度的优点是能够避免少数意见被忽视,能够充分代表各个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但也容易导致政府决策效率低下和政党权力的过分分散。
3)候选人提名制度的优点是能够保证参选人的质量和能力,但也容易导致政治机构的封闭性和候选人的多样性受限。
4.选举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挑战选举制度改革旨在提高选举的公正性、民主性和效能性。
选举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增强政府的稳定性和合法性,促进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然而,选举制度改革也面临着挑战,如政治利益的固化、人们对新制度的接受度以及政治力量的对抗等。
5.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和发展中国选举制度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发,注重对人民群众的代表性以及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的体现。
中国选举制度发展的特点是民主集中制、有选择性的竞争、党和非党人士共同参与等。
政治学知识点 政治体制比较
政治学知识点政治体制比较政治学知识点:政治体制比较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政治体制,这些体制在政府权力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运行方式上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政治体制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政治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一、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指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直接或间接参与,并通过选举产生政府。
在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受到法律和宪法的限制,政府必须负责向人民解释和报告其行为。
民主制度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选举制度:民主制度通过选举来产生政府,选举通常是公开、平等和普遍的。
2. 多党制:民主制度下存在多个政党,政党之间通过竞选争取选民的支持。
3. 法治原则:民主制度强调法治,政府行为必须遵守法律和宪法。
4. 公民权利:民主制度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结社、宗教信仰自由等。
二、专制制度专制制度是指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或一个人手中,政府对公民的权力限制较大。
专制制度下,政府通常不受法律和宪法的限制,政府决策往往是单方面的。
专制制度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集权统治:专制制度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决策权掌握在少数人或一个人手中。
2. 一党制:专制制度下通常只允许存在一个执政党,其他政党被限制或禁止。
3. 媒体控制:专制制度下,媒体通常受到政府的控制,言论自由受到限制。
4. 公民权利限制:专制制度对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进行限制,如言论、结社自由受到限制。
三、议会制度议会制度是指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议会的选举和授权。
议会制度下,政府通常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议会制度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多党制:议会制度下存在多个政党,政党之间通过竞选争取议会席位。
2. 议会选举:议会制度通过选举产生议会成员,议会成员再选举政府。
3. 分权原则:议会制度下,政府权力通常受到议会的限制和监督。
4. 法治原则:议会制度强调法治,政府行为必须遵守法律和宪法。
四、总统制度总统制度是指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总统的选举和授权。
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复习资料)
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复习资料)第四章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第一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选举与选举制度选举:意为挑选,是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
自由选择是选举的关键,因此,选举与自由、民主相联系,是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
最早出现选举制的国家是雅典。
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起源于13世纪英国议会代表产生的办法。
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员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民意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机构、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等。
选举原则是指在选举中有关选举权、选举方法、选举程序的规定中体现的民主原则。
我国《选举法》规定的选举程序包括:成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与确定代表候选人、计票方法和确定当选。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当代中国第一部选举法,标志着我国选举制度的正式形成。
“凡年满18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二节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宪法》第34条和《选举法》第3条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善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的两个条件限制:年龄条件(满18周岁)的限制和政治条件的限制(是否被剥夺政治权利)。
二、选举的平等原则首先体现在“一人一票制“上。
《选举法》第4条规定:“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选举的平等原则还体现在选区的划分上。
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当。
《比较政治制度》结课论文
我国选举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民主选举,选出自己所信赖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因此,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参加管理国家的重要形式。
1954年宪法对我国选举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
1953年和1954年,分别制定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组织和具体程序,从而标志着我国选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但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尊重,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
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虽屡次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只有不断改革与完善选举制度,才能增强选举制度的活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改革完善选举制度现状发展趋势(一)我国现行选举制度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我国人大代表兼职制度,人大代表的非职业化中国的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至今仍然是一项非正式职业,除了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外,绝大多数人大代表甚至人大常委会的普通委员都在从事着别的社会职业;参加人大只是其“第二职业”,因为她(他)要从其本职工作来拿工资的。
立法是一项耗时费力且经常需要困难的利益妥协的工作,因而要求专门的注意力。
人大工作机构有一些专职工作人员,但他们大多数人不是人大代表,不能代表选民的利益。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要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但人大代表本身有相当一部分,却是来自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官员。
全国人大由主席团来主持会议,但主席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领导人,他们主导了会议。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导论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英国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 "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法国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 of 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
世界各国的制度比较学知识点
世界各国的制度比较学知识点制度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则和约束。
各国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对世界各国的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各国的制度比较学知识点,以期帮助读者对不同国家的制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政治制度比较学知识点1. 政体类型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可分为民主制度、专制制度、集权制度等多种类型。
通过比较各国的政体类型,可以了解各国政权的来源和性质。
2. 选举制度比较: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选举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比较各国的选举制度可以揭示其民主程度和政治权力分配情况。
3. 政党制度比较:政党是现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党制度的设置和作用也有很大不同。
比较各国的政党制度有助于理解不同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和相互制约关系。
二、经济制度比较学知识点1. 所有制形式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私有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
比较各国的所有制形式可以了解其经济主体的性质和角色。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当今世界主要的两种经济制度,各国在运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比较各国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可以揭示其经济运行机制和效率状况。
3. 金融制度比较:金融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金融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比较各国的金融制度可以了解其金融市场的特点和金融机构的角色。
三、社会制度比较学知识点1. 教育制度比较: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比较各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了解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政策的特点。
2. 健康保障制度比较:健康保障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方面,不同国家的健康保障制度有着各自的特点。
比较各国的健康保障制度可以揭示其公共卫生政策和医疗服务质量。
3. 社会福利制度比较: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比较政治制度第四章
(5)现代化理论的缺陷
• 单线的历史观 西方中心论 普适主义 过 于宏观
二、依附论(略)
• 中心——边缘、不平等的发展、不平衡 的发展、依附性发展
• 政治发展的5个方面: (1)国家建设问题:统一和渗透; (2)民族建设问题:忠诚和义务; (3)参与问题:各种社会集团的参与压力和政 策制定; (4)经济建设问题:运用政治体系提高国内经 济的生产能力; (5)再分配问题:运用权力重新分配收入、财 富、机会和荣誉。
(2)政治发展的过程
•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现代化表现为现代性的成长和传播,改变 和影响传统制度。 • 过程划分:现代性的挑战、现代化领导的稳固、 经济和社会转型、社会整合。 • 主要的影响因素:政治权力由传统人物转入现 代化领导人手中的早与迟、传统领导的现代性 挑战来源:内发或外来、国家的历史延续性、 近代以来是否独立、新的制度如何引入。
第四章 现代化、政治发展与稳定
一、现代化与政治发展
1、现代化理论概述 • 背景:罗荣渠——迄今为止,不论是现代 化理论或是发展理论,都是西方主流社会 科学的派生物,而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却 是处在大变革过程中的第三世界发展中的 国家。 ——回到中国问题上,中国的现代化该如何 进行,如何抉择。西方理论的意义。
• 现代化的层次: 心理的现代化——祛除巫魅 经济现代化——经济部门的转变 社会现代化——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和联系 关系的变化 政治的现代化——政治的发展(民主化)。
2、政治发展诸问题
(1)政治发展的含义 •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是指特定的政治 体系随着教育和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化而 出现的世俗化和科学化取向。政治体系本 身的结构高度分化出现了更加专门化和自 主化的政治角色和相应的次级结构和新的 互动关系,具有更加广泛而有效率的政策 行为能力。
政治学中的选举制度比较研究
政治学中的选举制度比较研究在政治学领域中,选举制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公正性和效率性。
因此,对选举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加深我们对不同选举制度的了解,进一步完善国家的选举制度以及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单一民选制与成型区块制一个国家的选举制度对于国家内部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
在选举制度中,单一民选制和成型区块制是最为常见的两种选举制度。
单一民选制是指候选人互相竞选,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胜出。
这种选举制度常见于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
其优点在于能够保障选举公正和民意表达,选民可以直接选择自己支持的候选人,体现了选民参与的民主原则并能保证选出更具代表性的政府。
但是,这种选举制度可能会导致党派支配,候选人难以获得胜利,容易引发政治分裂。
成型区块制是一种通过政治派别来组成一个政治代表组的制度,在选举投票中,每个派别集中投票支持自己推出的候选人或政党。
成型区块制常见于中国大陆和欧洲部分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
这种选举制度能够形成稳定的政治派别,有利于组建稳定的政府。
但是,它可能会导致政党或派别分化,甚至暴力冲突。
二、比例选举制与单一选举制在比例选举制和单一选举制中,比例选举制是一种分配席位的选举制度,而单一选举制是指每个选区选出一人作为代表。
比例选举制是一种建立在政治派别的选举制度,根据每个支持的派别票数来分配议会席位,选民通常选择他们支持的政党而不是一个候选人。
比例选举制常见于欧洲多数国家和日本,这种选举制度能够实现代表性的政府,并确保不同族群和派别的代表进入议会,是政治多元化和平稳移交政权的有力支撑。
但是,这种选举制度可能会导致政治分裂,在议会内存在多个小型政党,难以达成意见一致。
单一选举制是指在每个选区选出一人作为代表,候选人通常是互相竞争,这种选举制度常见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
它能够鼓励竞选,提高政治参与度,但也容易导致政治人物的个人化,忽视政治派别的重要性和政治多元化。
政治制度比较
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和对权力的控制方式的总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通常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扩展到政府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权力分配以及公民参与等方面。
本文将比较并评估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其中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
一、民主制度民主制度被广泛认为是最具公正与人权保障的政治制度。
它主张人民的普遍参与和政府的负责制。
在民主制度下,选举制度一般为普选和竞选制,民众通过选举投票来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政府代表。
在权力分配方面,民主制度多采用三权分立原则,即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分立,互相制约平衡。
公民的参与度也较高,包括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平等保护等。
以美国为例,其民主制度中有联邦制与代议制,行政、立法和司法分权明确。
选举制度是通过普选和选举人团两个环节进行的,确保了公民选举权的实施。
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以及宪法赋予的基本权益保障使其成为典型的民主制度代表。
二、专制制度专制制度是指权力高度集中,决策与选举过程不透明,公民自由受限的政治制度。
在专制制度下,权力主要由一人或一小部分人掌握,这些人可以通过暴力或阻碍言论自由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专制制度通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制度,公民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较低。
朝鲜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制度的代表,权力高度集中在领导核心手中。
选举仅仅是形式化的活动,实际上并不能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
公民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以及媒体自由受到严格控制,限制了公民的基本权益。
专制制度以强制和控制为手段,维护统治者的权威。
三、共产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是基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制度。
它的核心理念是消除阶级福利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共享。
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国家或公有制集体所有,由国家或集体计划经济,计划分配资源,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代表通常通过集体决策程序产生,但实际上仍受党的领导与政府委任制的制约。
中国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制度特征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对政府决策起主导作用。
比较政治制度电子教案(ppt)-比较政治制度课程讲解
第二节 中西方政 制度的 基本特点
一、西方两 制和多 制的特点 (一)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二)在竞选机制的运行中轮流执政 (三)以间接方式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四)政 之间的局部合作和互相倾轧并存 (五)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并有法律标准
二、中国当代政 制度的特点
(一)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 (二)执政 对国家实行全面领导 (三)政 之间团结合作的新型关系 (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开展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开展进步,因而不可能存在 一种绝对理想的,能适合所有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的政治制 度。因此,对于任何国家来讲,都只能期求一种能适应自己 当前国情和时代要求的较为理想的政治制度,只要它能有利 于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开展。
具体地讲,在同一政治制度框架下,各国的政治体制, 一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政治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政治制度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
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 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 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标准的总和。
特点表达为:稳定性、强制性、合 法性、历史性。
二、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Political institutions)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建立起来的一套政权机构,一般包括有官方地位和法律权威 的议会、政府、司法机构等。
二、代议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 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 种国家政治制度,又称为“代议制”。
代议制度在开展中形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达在 它的具体运作形态——代议机关上:
第一,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由有选举权的人民选举产生。 第三,有一定的任期。 第四,有明确的法律标准。
第五,通过会议行使权力。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6.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充分认识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使两者协调一致。 ¡ (2)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理顺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 (3)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组织、制度、素质等),提高议
事效率质量,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4)加强人大职权的行使,主要是加强立法职能和监督职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8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三)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 4.秘密投票原则 ¡ 5.选举权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四)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
¡ 1、设置选举组织 ¡ 2、选区的划分 ¡ 3、选民登记 ¡ 4、代表候选人的提出和确定 ¡ 5、投票的具体程序 ¡ 6、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 ¡ 7、代表的补选 ¡ 8、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 选举制度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8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 一、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 二、选举制度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一、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 (一)含义 ¡ (二)分类 ¡ (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 (四)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和选举制度
政治学选举制度与政策分析知识点
政治学选举制度与政策分析知识点选举制度和政策分析是政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研究政治体制和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选举制度和政策分析的角度,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和理论,并探讨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一、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指规定如何进行选举和产生代表、领导人的制度。
不同的选举制度会影响选民的选举行为和政治环境,因此对于政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选举制度:1. 单一候选人多数制:候选人获得多数选票即可当选。
这种制度简单直接,但可能导致多数派压制少数派的情况。
2. 多数制:候选人需要获得相对多数选票才能当选。
这种制度可以确保获得较广泛支持的候选人当选,但可能产生分裂票和僵局。
3. 比例代表制:按照政党在选举中获得的总选票比例,确定各政党的代表席位。
这种制度能够充分体现选民的意愿,但可能导致政党利益优先,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派政府。
4. 混合制:将比例代表制和多数制相结合,既保留了选民对政党的选择权,又兼顾了候选人的个人影响力。
选举制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政治体制的民主程度、政党的竞争格局和政府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政治学家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政治目标,综合考虑各种制度的利弊,选择适合的选举制度。
二、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
政策分析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问题定义:明确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的范围和目标。
2. 政策制定: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制定可行的政策选项。
3. 政策实施:确定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分配资源,并监督实施的效果。
4. 政策评估: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政策的成本与效益,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政策分析需要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和政策模拟等。
通过对政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政治学家可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建议。
三、选举制度与政策分析的关系与应用选举制度和政策分析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领域。
第四章 选举制度
2005年9月18日,施罗德受到安格拉· 默克尔的强势挑战,基 民盟-基社盟赢得联邦议院选举,默克尔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理。
日本国会选举
日本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 公选产生。 众议员选举: ----中选区制(每选区3-5名议员); ----“少数代表制”:少数票亦可当选 最低得票数=选区内1/4的有效票数/应选人数 参议员:两种选区制 ----地方选区制:以都、道、府、县设置的行政区作 为选区,每个选区2-8名议员“少数代表制”; ----全国选区:按比例代表制选出100名议员----选民 针对政党或政治团体提出的候选人投票。
秘密投票原则(principle of secret ballot)
秘密投票原则又称无记名投票原则,是指 选民按选举法的规定,根据自己的意愿秘 密填写选票和投票,他的选举意愿向所有 人保密,也无须记名。 1856年澳大利亚一个州首先在地方选举中 实施无记名投票。
选举组织(election organization)
法国选举制度的产生
在封建社会的选举基础上产生 ----1302年,国王菲力普四世召开第一次 “三级会议”。最初由高级教士、世 俗贵族组成,后来增加了资产阶级代 表,并逐渐超过前两个等级代表总数; ----选举权资格限制:年满25岁的男子, 有住所,参与纳税登记。
法国选举制度的发展
发展:1789年大革命之后,通过1791、 1793、1795年的立宪活动,建立起近代选 举制度。 ----1875年选举法规定,年满21岁的男子有选 举权; ----1944年,规定年满21岁的男女公民都有选 举权; ----1974年,选民年龄资格降到18岁。
平等选举权即通常所讲的“一人、一票、 一值”原则,同等数量的代表应该由同等 数量的选民选举产生。 英国早期的复数投票制: • 居住选区+产业或营业场所在选区 • 居住选区+大学所在选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何谓选举?
选举就是享有政治权利的一国公民,通过投票
或其他方式,选择能代表他们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 治理国家的人的过程。
(二)选举制度
1、定义 选举方法相关的经法律规范形成的各种具体制度构 成的整体的总称。
选举制度是由一系列与选举原则、选举程序、
2、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是当代民主国家政治制度不可少的部分; (2)是有关选举的各项程序、制度的总称; (3)由有关选举的一系列原则、程序、方法按 法定规范形成的具体制度构成。
4、我国 (1)主持间接选举的组织机构 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主持 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 (2)主持直接选举的选举组织 实行直接选举的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 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作为 专门的选举机构,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 直接选举工作。 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同级人大常委会 任命。
(二)我国
1、普遍选举权原则 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 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 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平等选举权原则 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3、等额、差额相结合,以差额选举为主的原则 等额选举是指选举中应选出的代表额同提出的 候选人数额相等; 差额选举是指选举中应选出的代表数额少于候 选人数额。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名额, 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 选人名额,应多于代表名额的1/3至1倍;由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 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名额的1/5至1/2。 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可以采用等额选 举,在补缺选举中,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正、副职 领导人都可采用等额选举。
3、西方 (1)联邦选举委员会——美国常设中央选举组织 由有投票权的6名委员,无投票权的秘书、 书记各1人组成。(共8人) 委员是经总统和参议院同意后委任的,且不 得有3人同属一个政党。 委员任期6年,且任期内不得担任其他职务和 从事其他任何职业。
(2)选举管理委员会——日本常设选举组织
※ 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由正式委员和候补 委员各5人组成,任期3年,由国会从年满30岁以上、 国会议员以外的选民中推荐,由内阁总理任命。 ※ 地方选举管理委员会——由正式委员和候补 委员各4人组成,经地方议会从选民中选定,任期4 年。
4、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投票 选出,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级人民代 表大会选举;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由同级人大代表 选举。
5、无记名投票原则
五、选举组织与选区划分
(一)选举组织 1、定义 选举组织是指导、主持和办理国家选举事务的 各类组织或机构的总称。 2、类型 (1)从层次上划分 中央选举组织,如美联邦选举委员会 地方选举组织,如俄罗斯地方选举委员会 基层选举组织,如俄罗斯分区选举委员会 (2)从组织设置的时限来划分 常设组织,如美、俄的中央选举组织 非常设组织,绝大多数国家的非中央选举组织
第四章
选举制度
一、选举制度的内涵 二、选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三、选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选举原则 五、选举组织与选区划分 六、选举类型 七、选民资格与候选人提名权 八、选举过程 九、选举监督与诉讼
一、选举制度的内涵
(一)选举 1、西方 “election”, 由合格的人正式参加投票来选择 公职人员或决定有关政策的一项程序。 2、我国 (1)古代 “选”——根据候选者的才能,量才授官; “举”——通过推荐或选拔的方式向君主提供 可出任官职的候选人。 (2)当代 广义的选举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组织; 狭义的选举专指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
(二)作用
1、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 3、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选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阅读课本第139——1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四、选举原则
(一)西方
1、普遍选举权原则 (1)含义 每个拥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民都拥 有选举与被选举权。 (2)影响普选权实现的障碍 财产、受教育的程度、种族、性别、年龄等。 2、平等选举权原则(一人、一票、一值) 含义:每个选民在选举中的投票行为所产生的 影响力是完全相等的,即不仅所投票数一样(一人 一票),而且每张选票的影响力相等(一票、一 值)。
3、直接选举原则 含义:议会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应由选民直接 投票选出。 从总体上看,当代西方国家在议员选举中大多 采用直接选举方式。
4、秘密投票原则 含义:选民按选举法律的规定,根据自己的意 愿秘密填写选票和投票,他的选举议员向所有人保 密。 主要包括选票的采用、设置秘密写票室和投票 箱等。
四、选举原则
二、选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一)地位
选举制度是当代民主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石
和
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
1、当代民主只能以代议制民主的形式实现, 代议机关的产生只有通过完善的选举才能真正反映 出民众的意愿; 2、当代民主只有通过公民的广泛参与才能得 到保证,选举是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的最好方式; 3、当代民主只有在民众的支持下才能得到维 持,选举制度所反映的民众支持程度,为政权机关 权威的合法性创造了基础。
(3)选区委员会——德国常设中央选举组织 由总统任命3至5人组成,专门负责全国的选 区划分事宜,但不涉及其他选举事宜。 (4)选举代理人——英国特殊的负责竞选的组织 选举代理人分为编外组织员、编内组织员以 及编外代理人和编内代理人,其中编内组织员和 代理人是职业性的代理人。
候选人的一切选举活动都由选举代理人负责。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选举组织
人民解放军及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区、 各军兵种、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工作办公室、 军事科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省 军区、军与相当于军的单位、军分区、师级警备区、 团与相当于团的单位,均得成立选举委员会。
(二)选区划分
1、西方 大多采用以地域划分选区的方式,但在具体的 划分方式上又各有特点, (1)美国 众议院议员及州和地方议会议员的选举实行 小选区制,选区按地域划分,每个选区只能产生一 名议员,只有一个名额的州或地方则全州或地方划 分为一个选区。 参议员名额按州分配,各州不论大小,都有2 个参议院议席; 而众议院名额则按各州人口的比例分配,每州 至少须有1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