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心理的发展概述.pptx
第三章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第三章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1194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b.png)
,共同构成个体的道德面貌。
婴儿道德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 发展过程:婴儿的道德情感与行为发展经历了一个从 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婴儿早期,他们主 要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来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理解和遵守这些规范 ,并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依恋关系形成的过程与特点
依恋关系形成的过程
婴儿依恋关系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到有差别的社会反应,再到特殊 的情感联结等阶段。在婴儿出生的头几个月里,他们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无差别 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对主要抚养者产生特殊的情感联结。
依恋关系形成的特点
依恋关系的形成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情感性等特点。一旦形成,这种情感联结 就会持续影响婴儿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察与反馈
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婴儿在同 伴交往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积极 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 的社交习惯和技能。
04
婴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社会认知能力的定义及内容
01
社会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他人、 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 会信息的感知、理解、判断和应 对能力。
02
社会认知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面孔识别、情感理解、社会规 则认知、道德判断等。
02
婴儿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 展
依恋关系的定义及类型
要点一
依恋关系的定义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一 种特殊的、持久的情感联结,它表现为婴儿对抚养者的亲 近、追随和信任等行为。
要点二
依恋关系的类型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4761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a.png)
案例二
另一所幼儿园则注重班级文化的 建设,通过共同制定班级规则、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成 功营造了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案例三
还有一所幼儿园采用混龄教育模 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 游戏和学习,有效促进了他们的
社会性发展。
04
日常生活中社会性教育渗透方 法
Chapter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引导
案例三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一个家庭的父母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他们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范, 尊重他人。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孩子也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
05
挑战与应对策略
Chapter
面对困难时心理调适技巧
01
02
03
认知重构
帮助幼儿理解困难是暂时 的,可以通过努力和寻求 帮助来克服。
特点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情感表达日益丰 富,同伴关系逐渐建立,道德认知和 行为规范初步形成。
影响因素与家庭、学校角色
影响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影 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家庭角色
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 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三
某幼儿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时,通过参加团队活动 和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逐渐提高社交能力和沟 通技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01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的过程,涉及情感、
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心理学之第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 (一)
![学前心理学之第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 (一)](https://img.taocdn.com/s3/m/6a5f76e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f.png)
学前心理学之第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 (一)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及其发展规律、教育和干预的学科。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学前儿童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交往和互动,并由此逐步形成自我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本课件就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的。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本部分主要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生理、认知、情感、行为和人格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家庭、托幼机构等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本部分按照年龄来划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分别探讨不同阶段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如1-2岁儿童开始产生社会性意识,但往往表现为对成人的依赖、对同龄儿童的补偿行为等;3-5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时空概念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增强、情感表达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初步形成等特点。
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主要探讨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个体因素如性别、身体条件、智力、性格等会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家庭因素则如何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则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价值观等;再者,孩子的社会交往中所处的群体以及社会主流文化等也会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部分: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本部分主要是针对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进行探讨,包括培养自我意识、情感教育、合作游戏、语言启蒙等方法,提供相应的具体实施建议。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学前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通过本课件的系统学习和理解,不仅能够让教育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还能够对如何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具体实施方法和方案,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社会性发展(一)PPT课件
![社会性发展(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207050b7360b4c2f3f6421.png)
• 自己的脸作为熟悉的社会刺激,注意
3 同一性的形成
4 了解他人
1 自我概念的发展 1.1自我的出现 1.2我是谁?
-学前儿童的反应
1.3心理理论 1.4儿童中期和青少
年期的自我概念
2 自尊
3 同一性的形成
4 了解他人
• Rouge test 胭脂测验 • 被试:9~24个月大的儿童 • 结果:较小的孩子往往什么也不做,或试图去擦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抽象性和理想化 青少年能够想象纯粹假设的情境或完全抽象的命题, 并且能够对此进行逻辑推理。这最为明显地 体现在青少 年日益提高的对自我思维的认识方式上。 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思维的抽象性本质也伴随着思 维的理想性和可能性。
青少年思维的抽象性和理想性使青少年倾向于以抽 象性和理想化的方式进行自我描述。
• 1.1自我的出现 • 1.2我是谁?——学前儿童的反应 • 1.3心理理论 • 1.4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
1 自我概念的发展 2 自尊 3 同一性的形成
•
4
•
自我概念的结构
James认为,自我概念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 自我和纯粹自我四个成分。
物质自我是基础,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在 最上层,各成分的总和构成了总体自我概念。
最早出现在前两三个月内 注:新生儿的概念
1 自我概念的发展 1.1自我的出现 1.2我是谁?
-学前儿童的反应
1.3心理理论 1.4儿童中期和青少
年期的自我概念
2 自尊
3 同一性的形成
4 了解他人
Ø在前两个月里,婴儿练习一些反射图示, 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重复一些令他愉快的动 作,他们正在熟悉自己的身体能力(如啃手指,挥动手臂) Ø2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做出那些使自己感到快 乐的动作——个人作用感。 ØEg 挂在床边的铃铛, Ø踢腿伸胳膊碰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549d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2.png)
声音交流
婴儿通过哭声、笑声等 声音表达情感需求,引 起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玩具和游戏
父母通过与婴儿共同玩 耍、使用玩具等方式增 进情感交流,促进亲子
关系发展。
03
同伴关系与游戏行为
同伴关系形成过程
1 2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对其他婴儿产 生兴趣,这种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为日后同伴关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用鼓励式教育,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提高孩 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交往
个人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培养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自尊心 和自信心。
05
道德情感与亲社会行为
学校教育
学校是婴儿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培养婴儿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婴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公正意识等品质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婴儿的道德情感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婴儿社会性发展成果回顾
情感交流能力
道德情感萌芽及表现
同情心
婴儿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痛苦 或不幸的关注和同情,尝试安慰
或帮助他人。
正义感
婴儿开始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对不公正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
反感。
内疚感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 道德标准时,会产生内疚感,表
现出悔恨和道歉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观察学习
01
婴儿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亲社会行为,如分享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完整---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完整---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12c51f910ef12d2bf9e777.png)
8.主要影响气质的消极方面的环境因素
9.这种气质特征在亚洲受到推崇的程度高于在欧洲。
10.采用______抚养方式的成人,其子女无论其气质如何都会
有很好的适应。
11.用以描述儿童对陌生的人、环境和玩具的良好适应的气质
特点。
精选编辑ppt
27
精选编辑ppt
28
一、依恋的概述
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与一个人的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的主要表现: 啼哭、笑、吸吮、喊叫、 咿呀学语、抓握、 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 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
➢ 自我分类的产生
➢ 自我精选控编辑制ppt 的出现
4
精选编辑ppt
5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 以下四点:
情绪有适应功能; 情绪具有驱动功能; 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 情绪具有交流功能。
精选编辑ppt
6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情绪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出生到1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 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 的面部表情。
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 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 期间陆续显现(Izard et al., 1995)。
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 惊奇、害羞和嫉妒。
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 消极情绪的发展
伤心的情绪 害怕的情绪 ➢ 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
应,也被称为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 ➢ 害怕与母亲分离,被称为“分离焦虑”
(separate anxiety)。
第一章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社会性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c1182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6.png)
家庭等复杂家庭结构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社会化作用
传授知识与技能
学校教育通过传授各种知识与技能,帮助儿童掌握社会生活所需 的基本能力。
培养社会规范意识
学校教育通过引导儿童遵守校规校纪,培养其遵守社会规范、尊 重他人的意识。
促进同伴交往
学校教育为儿童提供了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其学习社 交技巧、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模仿行为的初现
婴儿在9-12个月大时开始模仿成人的行为,如拍手、摇头等,这表明 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学习和模仿能力。
幼儿期初步社会化过程
自我意识的萌芽
01
幼儿在2岁左右开始萌发自我意识,能区分“我”和“你”,并
初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社会规则的初步认知
02
幼儿开始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如轮流、分享等,
社会环境优化建议提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政策法规,保障儿童权益,为 其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社会宣传
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途径加 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优化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 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儿童提供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精 的重要标志,涉及认知、情感、 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特点分析
01
02
03
长期性
社会性发展贯穿于人的一 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 会性发展任务。
互动性
社会性发展是在个体与社 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 的,需要个体主动参与和 适应社会。
实践性
社会性发展不仅仅停留在 认知层面,更需要通过实 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不断 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镜头二:妈妈带佳佳去浦东世纪公园放风 筝,正好遇到了公司里同事和他2岁的女儿 也在玩,妈妈有点事儿要和同事说,就让 佳佳陪小妹妹一起玩,她们玩得很开心, 后来小妹妹一不小心,滑倒在泥坑里大声 地哭了起来,佳佳却在旁边一副若无其事 的样子。妈妈很生气,质问佳佳:“你怎 么没有照顾好小妹妹?看到她摔倒了也不 把她扶起来,帮她掸掸土。”佳佳回答: “又不是我弄倒她的,是她自己摔倒的, 又弄得这么脏,我才不管呢!”
(3)道德感的发展:3岁前只有某些道 德感的萌芽,3岁后由于幼儿园集体 生活中逐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在 初步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产生了基本的 道德感如自豪感、友谊感等,但由于 抽象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的道德感 还很表浅。
(4)理智感的发展:5岁左右,儿童的 理智感明显地发展起来。不仅表现在 好问好奇,而且表现在探索过程中出 现的自豪感、成就感等方面。6岁左 右,儿童特别喜欢智力游戏,表现出 强烈的“争强好胜”。
• 6岁时大多数孩子已经习惯说兴奋、 愤怒、烦人、失望、着急、不安等。
• 最初儿童谈论的完全是自己的情绪, 2岁以后开始谈论别人的情绪。
2、主动了解情绪
•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谈使儿童对情绪 的兴趣和理解逐步获得发展。
• 不仅了解情绪的外在表现,还要探究 情绪的原因。
孩子:什么让你这么害怕,妈妈?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什么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是什么?下面的什么,妈妈?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那个没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没让我害怕。 孩子:那是什么东西?
3、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
• 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结果 • 社会文化和规范的要求 • 绪语言的出现 2、主动了解情绪 3、对情绪的思考 4、移情
1、情绪语言的出现
• 儿童在1岁半时开始用词语(比如高 兴、伤心、害怕)来指称内在的情绪。
• 3岁时情绪词使用的数量和范围都迅 速扩大。
4、移情
• 什么是移情 • 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 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 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 忧别人之忧。
什么是移情
•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目前人们普遍认 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 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 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 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 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 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 当孩子掌握了这些基本情绪的辨识之后, 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把这些情绪用正确的语 言表达出来。如孩子看到一样新奇有趣的 玩具,家长问孩子:“你看到了这玩具心 里怎么想?”孩子能准确地说出“我很喜欢 它”,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我很高兴。” 又如当孩子做错了事以后,家长问他: “你现在心里感受怎样?”他们能说出“觉 得难为情”,而不是单纯地说心里觉得不 舒服。
情绪的性质 69 72 83 66 83
情绪的原因 67 71 85 85 64
• 镜头一:前两天妈妈感冒生病了, 但佳佳还是缠着妈妈,非要妈妈陪她 玩。妈妈很累,对佳佳说:“妈妈生 病了,佳佳听话,乖一点,等妈妈病 好了再陪你玩吧。”佳佳还是不依不 饶:“不行,不行,我要和你一起玩, 我不高兴。”
(2)表情图识别。即教孩子识别一些明显的表情图,如 高兴、生气、害怕等表情图,甚至可以利用各种卡通 人物的夸张表情,有时效果也很好。
(3)表情模仿训练。即让孩子做出与同伴相同的面部表 情动作,在模仿同伴的各种表情时,能立刻用正确的 语言说出这是什么样的表情,如“高兴”、“害怕”、 “生气”等。
(4)表情推测。即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推测故事中 某一角色的表情。如,有一天,小白兔在森林里玩, 突然一只大灰狼出现在小白兔的面前,请想一想小白 兔心里会觉得怎样?
• 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从情绪的辨识入手
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 能力形成的基础。家长可以在日常生 活中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绪反应, 经常要求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
(1)观察自己的表情。当孩子做出高兴、生气、喜欢等 表情时,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面镜子,让孩子看 到镜子中自己的面部表情。这种方法被称为镜像表情 观察法。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 情绪表达 • 情绪理解 • 情绪调控
一、幼儿的情绪表达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2、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3、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1)在婴儿期已经产生的基本情绪的 基础上分化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如害 羞、骄傲等。
(2)在情绪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高级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备注:他们谈论的是一只死老鼠。
3、对情绪的思考
• 儿童不只是体验情绪,随着年龄的增 长还逐渐地思考情绪。
• 3~5岁的儿童不仅能准确地给情绪命 名,还能确认情绪产生的原因。
• 幼儿末期儿童还能够有效地预测他人 的情绪。
next
儿童辨别情绪的性质和原因的准确率
年龄组
情绪
3岁 4岁 5岁 积极的 消极的
(5)美感的发展:4岁前的幼儿喜欢 鲜艳的物体,4岁以后逐渐发展起对 艺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在欣赏中 体验和表现出喜悦、羡慕等美感。幼 儿的美感与良好的情绪体验紧密联系, 依然肤浅、表面;直接以行动、表情、 语言和活动等方面表达。
2、幼儿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 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 情绪不断社会化
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 (1)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为其 社会性发展铺平了道路。
• (2)移情为幼儿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 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 (3)移情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为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社交能 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4)移情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如何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第八章 3—6岁儿童 社会性心理的发展
学习目标
• 能够举例说明3——6岁儿童情绪情感理解、 表达和调控的发展。
• 能够说出3——6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 点。
• 能够举例说明3——6岁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的表现。
• 能够举例说明3——6岁儿童社会认知与交 往的发展特点。
学习内容
• 情绪情感的发展 • 自我意识的发展 • 性别角色的发展 • 社会认知的发展 • 社会行为的发展 • 社会交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