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寐中小便自 出,醒后方觉。 (2)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 发生尿床,甚则每夜遗尿1~2次以上者。 (3)尿常规及尿培养无异常发现。 (4)部分病儿腰骶部X线摄片显示隐性脊 柱裂。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重在辨其虚实寒热,虚寒者多,实热者少。
二、发病情况: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
①小儿1岁后白天渐能控制小便,随着小儿经脉 渐盛,气血脏腑充实,排尿控制与表达能力逐 步完善
②3岁后夜间不能自控排尿而尿床,就是遗尿症 。
③研究表明X线影像诊断,部分遗尿与隐性脊柱 裂有关
[病因病机]
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 ,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最 多见。
常用药物:党参、肉桂、白术、云苓、 扁豆、山药、炙草之类。
5、燥脾:
因泄皆成于大湿,湿本于脾虚。运用此法 ,使仓廪得职,水谷善分,则不至泄,对 脾阳不振者,最为适宜。
常用药物:厚朴、陈皮、草果、苍术等 。
6、酸收:
因泻下日久,则气散不收,无能统摄,取酸 能收敛。
常用药物:白芍、木瓜、五味、枯矾、 五倍子、米醋、乌梅、山芋肉。
二、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 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 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 口渴等症。
2、病史:有感受时邪、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史。 3、重者见脱水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
,皮肤干瘪,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 呼吸深长及腹胀等。 4、便常规: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病原体检查: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 轮状病毒等
治法 温补肾阳,固涩止遗。 方药 桑螵蛸散加减。 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附子温肾以暖 膀胱;山茱萸、五味子、牡蛎、桑螵蛸滋 肾敛阴以缩小便。 加减:寐深沉睡不易唤醒者,加炙麻黄以 醒神;郁热者适加栀子、黄柏兼清里热。
虚寒者病程长,体质弱,尿频清长,舌质淡,苔 薄滑,或舌有齿印舌体胖嫩,兼见面白神疲、纳 少乏力、肢冷自汗、大便溏薄、反复感冒等症。
实热者病程短,体质尚壮实,尿量少、黄臊,舌 红苔黄,兼见面红唇赤、性情急躁、头额汗多, 齘齿夜惊,睡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
[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以温补下元、固涩膀胱为主要治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山药, 扁豆,薏苡仁,桔梗,砂仁, 甘草
(五)脾肾阳虚泻
主证特点:
1、粪质清稀,完谷不化。 2、久泻不止,五更泻。 3、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脉细无力
分析:久病泻后,脾肾阳虚,命火 衰微,釜底无薪,阳失温煦 ,不能腐熟温运水谷。
分析:风寒外袭,寒湿内阻,气机不利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 茯苓,白术,陈皮,半夏, 厚朴,桔梗,甘草
(三)湿 热 泻
主证特点:
1、水样或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 频。色褐而臭。
2、兼证:湿热内蕴之征,发热烦躁,口 渴,小便短赤,肢体倦怠,食欲不振或 有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
小儿泄泻
一、概述
1、定 义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
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2、发病年龄与季节 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多发或造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3、预后转归 轻者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造成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可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4.现代医学 泄泻包括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 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7、升提:
即“在下者举之 ”。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升麻、柴胡、 桔梗之类。
8、温肾
水中无火,釜底抽薪。取其寒者温之之义。
常用药物:补骨脂、干姜、附子、肉蔻、肉 桂之类。
9、固涩:
适用于滑泻不止。 常用药物:龙骨、牡蛎、柯子、肉蔻
米壳、赤石脂、禹余粮等。
遗尿
[概述]
一、定义: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 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三、辩证施治
(一)伤 食 泻
主证特点: 1、痛则欲泻,泻后痛减。 2、粪便酸臭,或如败卵,或夹食物残渣。 3、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
滑实。
分析:系因乳食不节,脾胃受伤,运
化失职所致。
治则: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山楂,神曲,法半夏,云苓 陈皮,连翘,莱菔子
(二)风寒泄
主证特点:
1、大便色淡,带有泡沫,臭气不著。 2、肠鸣腹痛。 3、兼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舌淡 ,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分析:湿热之邪,结于肠胃,下注大肠, 传化失职所致。
治法: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
(四)脾 虚 泻
主证特点:
1、便稀溏,色淡不臭。时泻时止,或久 泻不停,多于食后作泻,且易反复发。
2、兼脾虚之征-面色萎黄或恍白,精神 倦怠,睡卧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缓无 力。
分析:多发生在禀赋素弱,或病后失调, 或寒凉攻伐太过,致脾胃虚弱,Baidu Nhomakorabea 化失常,清浊不分,湿滞内阻,合 污而下所致。
车前、滑石、苡仁之类。
2、疏利
疏者疏散,利者消导。适用于一般有表证或 有痰涎食积,而引起的泄泻。
常用药物:疏散如荆芥、防风、苏叶、薄荷 、葛根、藿香。通利消导如葶苈、莱菔子、神 曲、麦芽。
3、清 凉
即内经云:“热者清之”之法。 适用于实热泄泻。 常用药物:葛根、黄芩、黄连、大黄等。
4、甘缓
甘缓补脾、适用于脾虚泄泻。
治则: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或四神丸。
其它疗法
1、外治法:吴茱萸、丁香、胡椒研末敷脐。 2、拔罐:大肠腧。 3、灸法: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 下,赤白肉际之处)。 4、推拿等。
古代医家治泻之大法
1、淡渗分利:
运用此法,使湿从小便去,如治涝,导其下流 。内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义。 常用药物:猪苓 、云苓、木通、泽泻
疗法则,偶需清心安神,或泻肝清热 。
3.证治分类 (1)肾气不固 (2)脾肺气虚 (3)心肾不交
(1)肾气不足:每晚尿床1次以上;小便清 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智力较同龄儿稍 差,肢冷畏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辨证分析 : 本证的特点是遗尿日久,次数较多,兼见虚 寒诸症。 肾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虚弱,命 火不足,下元虚寒,不能约束水道而致小便 清长,频频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