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图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0162409a51e79b8968022612.png)
第一节地质构造鄂尔多斯台拗是中朝准地台上的一个大型拗陷,除南与秦岭褶皱系相接外,其它三面均与中朝准地台的几个二级构造单元相连:北为内蒙地轴,东为山西台隆,西为鄂尔多斯台缘褶带等。
该台拗即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盆地或陕甘宁盆地,大体位于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贺兰山——六盘山断陷以东,呈长方形。
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陕西黄土高原正好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是该盆地的主体部分(图2.1)。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示意图一、区域地层系统鄂多斯盆地内部主要为单斜构造,这一构造特点在陕西黄土高原内部尤为明显。
陕西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为铜川复背斜的一翼,地层大体向北西缓倾;而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层由东向西缓倾,被石油地质部门称之为陕北斜坡带。
陕西黄土高原属华北地层区,跨两个地层分区: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和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及第四纪黄土最为发育,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区内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所覆盖,只有在南部的一些山地、东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和区内的一些深切沟谷中,出露着不同时期的地层。
奥陶系仅出露中统海相灰岩。
石炭系有中、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之灰岩、砂页岩,含煤、铁、铝土矿等。
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及河湖相红色碎屑岩。
三叠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在区内的一些地段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
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油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之砂泥岩。
侏罗系由红色砂泥岩、煤系地层,过渡为含泥灰岩、油页岩的红色砂泥岩及砾岩。
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为红色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第三系为河湖相含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
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另有零星的河流、仲积、洪积、湖相等沉积。
按照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将该区地表出露的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一)古生界(Pz)1.奥陶系(O)(1)上马家沟组(02m)主要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黄河河谷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https://img.taocdn.com/s3/m/45f89e310912a216147929a9.png)
第8 8卷 第1 1期2 0 1 4年1 1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8 No.11Nov. 2 0 1 4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28)、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号BJ08133-1)、国家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5-004-007HZ)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编号12120113040300-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4-07-29;改回日期:2014-09-25;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任战利,男,1961年生。
博士后,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热史与油气成藏及油气评价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710069,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Email:renzhanl@nwu.edu.cn。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任战利1,2),崔军平1,2),李进步3),王继平3),郭科2),王维2),田涛2),李浩2),曹展鹏2),杨鹏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3)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内容提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
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
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
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
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
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Ma,北部自65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Ma以来。
《鄂尔多斯盆地》课件
![《鄂尔多斯盆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cf0271aa00b52acfc7cab2.png)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371 764Βιβλιοθήκη 0 1970 1974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度
陕甘宁含油气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一、概况 二、地质发展史和地层 三、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分区 四、含油气层系及其特征 五、典型油气田 六、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地质因素 七、中部大气田的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
一、概况
1 范围:横跨陕、甘、宁、 蒙、晋五个省,面积25 万km2.广义盆地面积达 37万km2。为我国第二 大盆地。
量 60
、 资
50
源 40
量 30 (10 8 t) 20
10
10.185
2.7833 3.7209
55.2353 6.2788
0 探明
控制
预测
潜在
推测 总资源量
天然气资源序列状况
截 止 2001 年 10 月 底 , 长 庆 油 田 公 司 探 明 气 田 7 个 , 探 明 天 然 气 地 质 储 量 1.1831×1012m3,可采储量8274.58×108m3,控制地质储量3363.57×108m3,可 升级控制储量3363.57×108m3,预测地质储量6042.62×108m3,可升级预测储量 6042.62×108m3 , 潜 在 资 源 量 8082.5×108m3 , 可 升 级 潜 在 资 源 量 5108.21×108m3 , 推 测 资 源 量 7.7705×1012m3 , 天 然 气 总 资 源 量 10.7025×1012m3。2002年计划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0×108m3,资源潜力比为 1∶33.6∶60.4∶51.1∶777。勘探潜力很大。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https://img.taocdn.com/s3/m/edca4a76da38376bae1fae60.png)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亿立方米
100
50
44.2
43.1
43.04
36.2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2002年全国各油气田石油产量
万吨
6000 5013
5000
4000
3000
2672
2000 1000
0
1351 438
394
444 1005 610
60 214
14 380 65
502 251
380 188 97 157 3 293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分布图
推测
资源量 64.3%
探明储量 11.9%
控制储量 3.8% 预测储量 7.6%
潜在 资源量 12.4%
探明 控制 预测 鄂潜尔在多斯盆推地测石油资总资源源序量列直方图
10.185 902.7833 3.7209 6.2788 55.2353 85.88
85.88
80
储 70
量 、 80000
资 源
60000
量 (108m3)
40000
20000
天然气 石油
11831.44 3363.57 6042.62 5108.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体系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体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9c144ca8956bec0975e371.png)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体系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地跨陕西、宁夏、内蒙、山西、甘肃等五省区,面积25×104Km2,传统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的西部,鄂尔多斯台坳区。
构造体系的位置:南北夹持于秦岭、阴山纬向构造体系之中,东西两侧为六盘山、贺兰山南北向构造带,还位于祁、吕、贺山字型前弧内侧(称伊陕盾地),同时又是华夏—中华夏系的一个拗褶型盆地,新华夏系主要分布于盆地西缘,以NNE向断裂为主,并控制银川断陷发育,它是一种上叠构造。
鄂尔多斯是一个多体系联合控制的复合型盆地,其中祁、吕、贺山字型为主导控制因素(图)。
1.秦岭纬向构造体系该体系是一个经历长期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极其复杂的挤压性构造带,无论是断裂带、岩体、地层和变质带的走向以及其间的山间盆地都异常明显的呈东西走向,其展布范围在秦岭地区跨越北纬32°---34°30′之间。
一般认为其北界止于华山山前一线,但在盆地南部如渭北嵯峨山、老龙山、崛山一带有东西向逆冲断层发育,在长武地区也有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分布,一般认为是秦岭纬向系的波及范围。
区域东西向构造带:位于秦岭、阴山两个纬向构造体系之间的东西向构造带,展布于关中、陕北地区。
关中北部和陕北东西向构造属区域东西向构造带展布范围,与宁夏中卫、中宁和山西离石、关帝山一带东西向构造遥相呼应,并通过陕北定边—米脂一线,形成一褶皱隆起带。
在铜川—澄城一线以北也有东西向隆起显示。
2.南北向构造带对盆地成生发展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是西缘的贺兰山构造带,它成生于古生代,褶断定型于侏罗纪末幕运动。
它控制盆地古生代及中生代沉积发育,自西而东划分为4个构造带:(1)贺兰山—大小罗山复背斜带;(2)银川—韦州复向斜带;(3)桌子山—沙井子断褶带;(4)天池—环县向斜带。
3.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该体系处于阴山和秦岭两大纬向构造体系之间,主要成生时期在晚古生代,更远还可以追溯到南华纪初期即已开始出现,至侏罗纪末期褶断定型,到新生代又继续活动,至今仍有活动显示。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9ba4952312b3169a451a47c.png)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
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
盆地横跨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2.1.1 大地构造背景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b 中祁连构造带;c 南祁连构造带;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2.1.2 研究范围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地层分布(图2-2),将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西缘逆冲带、天环坳陷、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伊陕斜坡这六个一级构造单元[29]。
论文研究范围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部,北到吴起,南到淳化,西至平凉,东到莲1探井,面积约为3.8×104km2。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fad1f0e192e45361066f5b2.png)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勘探技术ppt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勘探技术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2449dfec3a87c24028c486.png)
鄂尔多斯盆地探明气田分布图
胜利井气田 刘家庄气田
苏里格气田
榆林气田
神木气田
米脂气田
乌审旗气田
靖边气田
子洲气田
(三)致密气分布层位
上古生界综合柱状图
致密气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 石盒子组盒8、山西组山1为主力 含气层,盒6、山2、本溪组以及 下古生界奥陶系等是重要的兼探 层系,纵向上具有多层系复合含 气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组分分析表
气田
层位
CH4 (%)
C2H6
C3H8
C4H10
CO2
(%)
(%)
(%)
(%)
N2 (%)
H2S (%)
苏里格
石盒子组 山西组
95.300
1.8400.4700.2700.860 1.200
0
乌审旗 石盒子组 95.100 1.000 0.200 0.200 0.900 2.790
西区
0.87-0.94 0.88
-2200 -2300
苏里格气田西区 苏里格气田中区 苏里格气田东区
实测压力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无统一压力系统,属低压气藏,压力系数一般
在0.83~0.96之间,平均0.87。
(2)地层温度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地层 (盒8气藏)实测温度一般在 90-120 ℃,气藏温度与埋深具 有明显的正关性性,相关系数 达到0.85,计算的地温梯度为 3.06℃/100m。
鄂尔多斯盆地行政区划图
吕 梁 山
秦
岭
4、地层及含油气层系
界
自下而上发育元古界、古生界、
新 生
界
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平均厚度
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西北部奥陶系)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西北部奥陶系)](https://img.taocdn.com/s3/m/63fdbff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b.png)
图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区划简图1 区域地质概况1.1 研究区位置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研究区范围大致为:北至伊盟隆起、南抵吴旗、东到城川—额尔和图一线、西达盆地西界,面积约9万km 2(图1-1)。
鄂尔多斯盆地跨越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该盆地属华北克拉通的西缘部分,也是其中最稳定的一个地块,四周以构造断裂与周边构造单元相接连,盆地东部以离石断裂带与吕梁山隆起带相接,南面与渭河地堑以其北界断裂相连,西缘则以桌子山、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带分别与河套弧形构造带西南翼和六盘山弧形构造带东翼相接,北边与河套地堑为界,是一个矩形构造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包括:西缘逆冲带、天环凹陷、伊陕斜坡和伊盟隆起四大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是从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中期以后,由大华北盆地逐渐收缩而成的内克拉通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多次演化。
盆地基底先后受迁西、阜平、五台及吕梁—中条四次主要构造运动影响发生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形成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为主的复杂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过程依先后次序历经中、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及坳拉槽发育阶段,早古生代的陆表海盆地、晚石炭世-中三叠世时期的克拉通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类前陆盆地以及新生代的周缘断陷盆地等形成阶段。
早奥陶世末的加里东运动,华北地块整体抬升,经历了1.4亿年的沉积间断,大部分地区缺失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但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不同程度发育中晚奥陶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局部有碎屑岩和蒸发岩的沉积。
下奥陶统顶部马家沟组地层由于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淋滤作用,风化壳及溶蚀孔缝发育,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重要储层,也是目前主要的产气层。
1.2 盆地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概况鄂尔多斯盆地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等五大构造旋回和多阶段的拉张—扭动及其反转作用,总体上表现为:中新元古代断裂、早古生代海相台地升降、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平原、新生代盆地周边断陷等五个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4695f6327d3240c8447ef26.png)
沉积底形相对陡,砂体呈条带状展布 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 油藏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砂带 湖岸线摆动幅度较小,主要形成长8-长7期储盖组合
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成藏组合剖面图
7、侏罗系油藏主要受控于三叠系
顶面古地貌形态
油藏沿古河道两侧呈似等间距分布。以马岭、元城、樊家川、华池等油 田为代表。
升,下白垩统与古近系的接触关系在盆地西缘为角度不整合,在桌
子山至平凉间呈微角度不整合,再向东到天环向斜内变为假整合接
触。早白垩世沉积西部厚度较大,沉积了一套紫红色至杂色的陆相 沉积。
6、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
白垩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已较前期减弱,使全区普遍隆起,缺失晚
白垩世沉积。大型鄂尔多斯盆地消亡,发育结束。此时鄂尔多斯盆 地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也基本完成。新生 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不大。
据各自的特点,选定不同的突破方向,从而提高勘探效益、取得显著
突破。
三、油气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上,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大构造
旋回和复杂的多幕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 特别是晚三叠世沉积的延长组暗色湖相泥岩地层是中生代生油岩。燕山运动 基本继承和发展了盆地的构造特征,燕山运动早期西缘逆冲推覆带发育,前 陆盆地形成,此时沉积的下侏罗统富县组地层、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是油气 的重要储集层。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盆地西缘断裂活动强烈,在西缘 形成长达600km以上的逆冲、逆掩断裂带,火山大规模活动,是全区的一次 重要构造热事件,延长组的生油岩进入生排烃高峰。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晚期 盆地整体抬升,此时,盆地整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的斜坡构造形态。至早 白垩世末期,盆地内地层埋深达最大,延长组地层埋深基本都在2100m以上,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格局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https://img.taocdn.com/s3/m/85c9dfcc89eb172ded63b7eb.png)
储集层
延长油田的储集层为延长组 的长6油组,属三角洲水下 分流河道沉积。为厚层块状 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与灰黑 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 长6油层组,埋藏深度 60~300m,厚100~150m,含 油砂岩厚45~90m。 进而划分为长61~5五个小层, 含油以长61和长63为主,长 62和长64仅局部含油。 油层厚度13.0m,孔隙度 9.9%,空气渗透率0.54毫达 西,原始含油饱和度50.4%。
油藏分布规律
已发现的油藏并不仅仅受沉积相控 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除沉积微 相等因素外,鼻状隆起背景对陕北 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 也具有一定乃至重要的控制作用。 由图4可以看出,陕北斜坡东部除李 家岔等油田外,北部的子长、子北 南沟岔、玉家湾油田, 南部的姚店、 川口、甘谷驿、七里村等油田,其 长6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均不同程度的 与鼻状隆起背景有关。 由此可见,与基底构造有关的大型 鼻状隆起构造对陕北斜坡东部三叠 系延长组长6油藏的形成、富集及产 出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陕北斜坡东部长6油田与油层构造叠合图
最后,祝大家步 步高升,前程似 锦。
谢谢!
盖层
区域性盖层:长4 + 5发育泛滥平原相、沼泽 相泥岩,在区域范围内为长6 三角洲成因的砂 体提供了盖层条件。 局部性盖层以长6 油层组内部盖层发育较好, 岩性主要为三角洲相水下分流间湾泥岩、粉砂 质泥岩及周期性湖进期形成的浅湖相泥岩,厚 度一般为10~20m ,横向延伸可达数百米,对 局部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封盖作用。
五、今后勘探方向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类型并不简单的是岩性油藏, 而可能主要是由多种因素控制形成的复合油藏,包括 构造--岩性油藏、构造--水动力油藏、岩性--水动力油 藏以及构造--岩性--水动力油藏等。因此,复合油气藏 应是今后该区重点勘探和寻找的一种油藏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fad1f0e192e45361066f5b2.png)
长9:厚度在110 ~ 150米之间。下段为一套厚层状中细粒长石 砂岩夹灰绿色—深灰色泥岩,上段为深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夹 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或者二者不等厚互层,东南部的沉积 凹陷中主要发育有厚层黑色碳质泥岩夹油页岩,代表剖面有李 家畔页岩、黄龙页岩等。主要为滨浅湖沉积,但长9末期在志丹 -甘泉-黄陵地区发育半深湖相沉积,以“李家畔页岩”及k0 标志层发育为特征(K0位于长9顶部,主要为暗色泥岩、页岩夹 灰色粉-细砂岩,具有高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以及在盆 地东北部因含凝灰岩而具有低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的特 点)。
洛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 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 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 灰紫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洛河组含介形类、 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长1 :主要为准平原化环境,统一的湖盆解体,形成铜川、子 长、姬塬等小型湖泊,局部发育油页岩,(子长寺湾地区)见 完整的鲍玛序列及底模构造。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 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在后期地壳抬升遭 受剥蚀,多数地区缺失,残存厚度不一,与长2分层以K9标志层 为界(K9为黑色碳质泥岩,位于长1底0-5m处,页岩、碳质泥岩、 煤线夹凝灰岩,该段泥岩的电阻整体较高,只是在底部因凝灰 质含量较高而引起电阻值变低,表现为高声速,高伽马、自然 电位偏正等特点)。
泾川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 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 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 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https://img.taocdn.com/s3/m/7cbab6cb240c844769eaeefd.png)
1
³ á Ä ¶ ð Ð ¿ Ð Ä
23
30
39
50
88
29
3
石油资源序列状况
截止2001年10月底,探明油田33个,探明地质储量10.185×108t,可采 储 量 2.1094×108t ; 控 制 地 质 储 量 3.2965×108t , 可 升 级 的 控 制 储 量 2.7833×108t ; 预 测 地 质 储 量 6.496×108t , 可 升 级 的 预 测 储 量 3.7209×108t ; 潜 在 资 源 量 10.6672×108t , 可 升 级 的 潜 在 资 源 量 6.2788×108t ;推测资源量 55.2353×108t ,总资源量 85.88×108t 。 2002 年 计 划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1×108t ,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比 为 1∶2.8∶3.7∶6.3∶55.2。盆地石油资源结构合理,勘探潜力大。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250 208.1 200 150 100 50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44.2 43.1 43.04 36.2 194.4
180.3
亿立方米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ÄÄ úÄ
6000 5000 4000
50
13
Ö ò´ Í
26 43 50 0
72
39
38
1
38
4
8
7
21
25
18
60
14
65
97
15
Ê ¤ Ö Ð ½ û Ô
· Ó Á Ï
º ·
º Ë Õ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https://img.taocdn.com/s3/m/68b250fe0242a8956bece4a2.png)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
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自中、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 , a) 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
b) 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 (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
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
这种特征是 :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 ,以同一步调 ,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向斜轴相当 ,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斜轴相当 ,这样 , 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出现。
在这里 ,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 ,另一组呈南北走向。
由此可见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课件
![《鄂尔多斯盆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cf0271aa00b52acfc7cab2.png)
第三段(岩性段)达到湖盆鼎盛期--(长7段) 之后逐渐萎缩。 印支运动-抬升--南部--剥蚀
《鄂尔多斯盆地》
3. 发展阶段(J1富县组,J2 延安组、
直罗组、安定、J3芬芳河组)
J1f-粗碎屑,分布局限,河谷 J2y-范围扩大,含煤建造,10个阶段 J2z-J2a-J3f: 沉积范围逐渐缩小,沉积中 心向西部迁移,陕北斜坡初步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
(三)以中生代为主体的陆相盆地发展阶段
1.初期阶段( T2 )
T1 过渡时期
T2 以来 内陆盆地
之后,经历了多次的构造运动-多次的沉积间断
和古地理的变迁以及水系多次形成与崩解。
印支运动、燕山运动-至少经历了三次大的
成盆-解体发展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
2.鼎盛阶段(T3y)
(1)沉积范围大,盆地比现今范围大的多。 (2)环境稳定,地层厚度、岩性可区域对比。 (3)湖盆范围大,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后期胶结致密。
《鄂尔多斯盆地》
(二)晚古生代槽台由对立趋向统一发展阶段
C-P过渡期,东(古)西部(年青)地台存在差别。 C 西部拗陷发育好于东部。 中央为隆起区,西侧为拗陷,东侧为斜坡。 上古生界东西两侧地层都有向隆起之上超覆尖灭的现象
P石盒子世 显著沉降,隆起消失,东西两侧沉积相连通 广泛分布 最终结束了海水反复进退的局面 整个中国北方进入了以内陆河湖相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陕甘宁盆地开始形成
陕甘宁含油气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一、概况 二、地质发展史和地层 三、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分区 四、含油气层系及其特征 五、典型油气田 六、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地质因素 七、中部大气田的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300625895fbfc77da369b132.png)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直罗组 (J2z):属河流相沉积,顶部为 黄绿色泥岩、杂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中 部为中细粒长石砂岩,具板状斜层理。下 部为黄绿灰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底部为黄 绿色含砾砂岩。直罗组底砂岩,测井曲线 为大段低伽玛、负自然电位异常,用直罗 组底砂岩辅助卡取延9、延10油层及对比 划分下覆地层。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3) 盆地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 三叠纪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以河湖、沼 泽相为主的红色、杂色砂页岩、泥质 岩;早中侏罗世是一套河道充填-湖 泊沼泽相沉积,晚侏罗世盆地内局部 为一套山前洪积、坡积为主的红色粗 碎屑岩(前陆盆地磨拉石堆积)
第 18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下白垩系志丹统是两大沉积旋 回,一是从宜君组砾岩的洪积相、 洛河组的三角洲相变为华池-环河 组的浅湖相,二是从罗汉洞组的河 流相演变为泾川组的泥灰岩湖相。
第 12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 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
第 13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 14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特征 (1)盆地早古生代沉积-构造特征:
盆地所在的陆块经历太古、元古代(46~ 5.7亿年)时期的前震旦系构造阶段,形 成了盆地的结晶基底;早古生代的加里东 构造阶段,进入克拉通盆地稳定发育阶段, 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建 造。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1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目录 盆地基本特征 盆地构造概况及发展简史 盆地油气层概况 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https://img.taocdn.com/s3/m/39108f02650e52ea55189869.png)
志留 系S
上 志 留 统 S3 中 志 留 统 S2 下 志 留 统 S1
~~~~~~~~~~~~~~~~~~~~~~~~~~~~~~
上 奥 陶 统 O3
背锅 山组
浅 局限海石 海 灰岩白云
相 岩相
奥陶 系O 下 古 生 界 Pz1
寒武 系∈
上 元 古 界 Pt3 中
元元
中 奥 陶 统 O2
平凉 组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地层系统及其地质代号 油 岩相
层
厚度(米)
宇界 系
统
组 段 组 相 亚相
岩性综述
全 新 统Q
0 -6 0
现代河谷冲积砂砾层及砂土层 。
第四 系Q 更 新统Qp
上
内
新
第 上 新 统N2
生三
~~~~~~~~~~~~~~
界系
K2
第 三
N
中 新 统N1
陆
~~~~~~~~~~~~~~
上 段 盒3 流
石盒 子组
盒4 湖 盒5 沼
下段
盒6 盒7
相
盒8
山西
山1
组
山2
太原
太1
干旱 湖相
河流 湖泊
相
组
太2 海 湾 泻 湖 及 滨
石炭
上 石 炭统 C2
本溪 组
本1 本2
系C ~~~~~~~~~~~~~~~~~~~~~~~~~~~~~~
下 石 炭统 C1
海沼泽相
泥盆 系D
上 泥 盆 统 D3 中 泥 盆 统 D2 下 泥 盆 统 D1
盆地中东部含气, 乌审旗有中高产井
苏里格、大牛地气田 主力气层
苏里格主力产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