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基础知识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胸腹部正中,上抵颏部,环绕口唇分行 至目眶下。 2、生理功能
任、有担任、妊养之义。 ①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经气,为“阴脉之海。” ②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育之本。 (三)冲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分三支: 一支沿腹腔后壁,在脊柱内上行与督脉相通。 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并行,布散于胸中。 一支沿股内侧下行至足大趾交足厥阴肝经。 生理功能 冲:要冲。 1、调节十二经脉之气 2、“冲为血海”主月事。 (四)带脉 1、循行部位
1.三阴交(孕妇敏感穴、皮肤病、降压要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 方。 【功能】健脾化湿、舒肝益肾、理血调经 1.三阴交 【主治】 1.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饮食不化。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小便不利,遗尿,水肿,失眠。 4.梦遗,遗精,阳痿,阴茎痛,阴挺,难产,滞产,疝气,缩阴症。 2.地机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 泉下3寸。 【主治】 1.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痢疾。 2.小便不利,水肿。 3.月经不调,痛经,癥瘕,遗精。 3.阴陵泉(化湿要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能】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3.阴陵泉 【主治】 1.腹胀,暴泄,黄疸。 2.小便不利,失禁,水肿,喘逆。 3.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4.膝痛。 4.血海(血证常用主穴、皮肤病三大要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功能】调气和血、宣通下焦 4.血海 【主治病证】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2.皮肤湿疹,瘾疹,丹毒,瘙痒。 3.小便淋涩,气逆腹胀。 【定位】正坐。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能】宁心清热 【主治】
6. 乳痈,水肿。 7.丰隆(化痰要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 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犊鼻与外踝连线的中点) 【功能】健脾利湿、和胃化痰 7.丰隆 【主治】 1. 哮喘,咳嗽多痰(本穴为全身祛痰之要穴)。 2. 头痛,头晕,咽喉肿痛,胸痛。 3. 癫狂,善笑,痫证。 4. 大便难。 5. 下肢痠痛,痿痹。 8、内庭 (荥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的缝纹端。 【主治】 ①齿痛 咽喉痛 口糜
起于季胁,绕身一周 2、生理功能
带:束带、腰带 ①约束纵行诸脉,调节纵行诸脉的脉气。 ②维络腰腹,固护胞胎,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 1、循行部位 左右对称:均起于足踝下。 阴跷脉:从内踝下分出,沿内踝后直上,行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 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 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从外踝下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 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太阳经、阴跷脉回合。 (五)阴阳跷脉 1、循行部位
6.委中 【定位】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 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止痉、祛瘀镇痛 6.委中 【主治】 1. 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 急,下肢痿痹。 2. 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 3. 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 4. 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5. 自汗,盗汗,疟疾。 6. 遗尿,小便难。 7.承山(治痔要穴) 【定位】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 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在十 名 治பைடு நூலகம்经
四经
本脏腑

器官病
奇 穴
无归 经
有固 有专 ①主要 定 用 对某病 位置 穴 有特效
名 ②局部
作用
阿是无归 无固无专 治局部
穴 经 定位用 病变
置 穴

三类腧穴的特点: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3、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 衄,口 ,口唇生疮;颈肿,齿痛;热病,发狂以及足阳明胃经循行线 的肿痛、麻木、厥冷等。 (三)主治概要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经络的概念 (2)躯干的分布 阳经:
手三阳——行于肩胛部 足三阳——行于躯干
前—— 足阳明胃经 侧——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 阴经: 手三阴——均从腋部走出 足三阴——均行于腹面 自脐向外的顺序为: 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四肢分布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 前缘——阳明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 前缘——太阴 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
特殊性: 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面的分布略有变化 内踝八寸以下: 前缘——厥阴
中线——太阴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食指端 足阳明胃经 鼻翼旁 足太阴脾经 心中 足大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小指端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小趾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端 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 足厥阴肝经 足大趾 肺中 目内眦 (三)流注次序 流注特点: (1)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又往复传至于手太阴肺 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2)每两条阴经分别与相表里的两条阳经交替相传。 (3)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经相传,且从手经传至足经。 (4)阴经之间是依太阴—— 少阴—— 厥阴——太阴相传 二、奇经八脉 (一)定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 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 表里配 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 经”.
【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 7.承山 【主治】 1. 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 2. 腹痛,便秘,疝气。 3. 鼻衄,痔疾,癫疾。 8.昆仑(孕妇敏感穴)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清利头目、舒筋通络、催产下胎 【主治】 1. 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鼻衄。 2. 惊痫,难产,疟疾。 3. 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9.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根角0.1寸。 【功能】醒脑开窍、清利头目、催产调胎 【主治】 1. 头痛,鼻塞,鼻衄,目痛。 2. 胎位不正,滞产,难产,胞衣不下。 3. 足下热。
【主治】 1. 眼赤痛痒,目翳,迎风流泪。 2. 头面疼痛,口眼歪斜,眼睑瞤动。 2.地仓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功能】祛痰止涎、通络镇痉 【主治】 1.口眼歪斜,唇缓不收,流涎,眼睑 动 2. 齿痛颊肿。 3.颊车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 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功能】开关通络、祛风调气 【主治】 1. 口眼歪斜,颊肿。 2. 齿痛,牙关紧闭,失音。 3. 颈项强痛。 4.梁门 【定位】脐中上4寸(中脘),旁开2寸。 【功能】健脾理气、和胃调中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功能】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小儿腹泻、急性阑尾炎、肠麻痹 6.足三里(强壮保健要穴、降压降糖要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 6.足三里 【主治】 1. 全身强壮要穴,四大补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 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 证。 3. 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 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 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
2、生理功能 跷有跷捷、轻踺之义。
(1)濡养眼目和司眼脸之开合。 (2)主司下肢运动,使下肢运动灵活跷踺。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一、腧 穴 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一)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定 定 定 主治作
经 位 名用
经 穴
有归 有固有专①局部 经 定 用 作用 分布 位置穴 ②循经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及经脉循行 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共四十五穴。 1、体表路线 体表路线: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
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下颌角前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 →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2、体内联系 属胃,络脾。 并与喉咙、唇、上齿、眼、鼻、耳、乳部有联系。 1.四白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 处。 【功能】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1.心痛,心悸,胸胁痛。 2.中风昏迷,癫狂。 3.热病。 4.便血,吐血。 6、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 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四)本经腧穴:从手走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共十九穴。 循行 1.体表: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绕肩胛,上颜 面,过目外眦至耳屏前。支脉从颧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体内:络心,属小肠。 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它是唯一的一条既到达目内眦(睛明穴),又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的 经脉。 1.后溪 【定位】自然半握拳。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 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功能】清热安神、舒筋活络、疏调督脉 1.后溪 【主治】 1.头项强痛,耳聋,目赤肿痛,目翳。 2.热病,疟疾,盗汗。 3.癫狂,痫证。 4.手指及肘臂挛急。 5.落枕,急性腰扭伤。 2.天宗 【定位】冈下窝中点,平第4胸椎。 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上 1/3折点处 【功能】清热散结、宽胸散郁 【主治】肩臂肘痛,肩关节周围炎 5.殷门 【定位】承扶与委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脊强痛,大腿疼痛。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踝后→下肢内侧后缘→腹正中线旁开0·5寸→ 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的俞府穴(分支从肺中分出交心包 经) 2、体内联系: 属肾,络膀胱。 并与肝、肺、心、喉咙、舌根
有联系。 1.涌泉(急救要穴、敷贴要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跷足。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 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功能】醒脑开窍、清心泻热、镇痛止痉 1.涌泉 【主治】 1.昏迷,晕厥,善恐,癫狂,痫证,不寐。 2.头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 3.足心热,下肢瘫痪,霍乱转筋。 4.催产下胎,小便不利。 2.太溪(强壮保健要穴) 【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能】补肾益阴、培本固精、壮腰健腿 【主治】 1.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咯血。 2.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健忘,失眠。 3.消渴,小便频数,下肢冷厥,足跟痛。 3.照海(癫痫病要穴)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鼻衄 面瘫 面痛 热病 ②胃痛吐酸 腹痛腹胀
泄泻 痢疾 便秘 ③足背肿痛 4、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 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 舌根强 痛,股、膝内侧至足大趾等足大阴脾经循行线的肿痛、 麻痹、厥冷 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症。 1、体 表 路 线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 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 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 心中交于心经)。 2、体 内 联 系 属脾,络胃。 并与咽、舌、心联系。 4、足太阴脾经 (四)本经腧穴:从足走胸,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共二十一穴。
(二)作用: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 系。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一)督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 风府穴入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 至上唇系带处。 2、生理功能
督、总督、统率之义。
① 总督全身之阳经,调节阳经经气,又称“阳脉之海”。 ② 与脑、髓、肾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二)任脉 1、循行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