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翻译理论
文学梁启超翻译理论
![文学梁启超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211cf9df242336c1fb95e22.png)
【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年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藏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 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 潮。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如梦忆桃源】玛拉顿后啊,山容缥缈,玛拉顿前啊,海门环 绕。如此好河山,也应该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 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查良铮
梁启超翻译的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 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 艺术审美的倾向
重效果效果轻学术的准确性
梁启超翻译的精神
语言有明显的汉文化倾向
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 ---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哀希腊》原名《The Isles of Greece》,作者Lord Byron这首诗
节选自小说<<唐璜>>,实际上是一首歌词,由一位呤游诗人在主人公的 婚宴上弹唱。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曾有过灿烂的 ,曾打败了强大
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艺术审美的倾向
“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敬业与乐业》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重效果效果轻学术的准确性
《新民说》
顾吾以为译文家言者,宜勿徒求诸字句之间,惟以不失其精神为第一义。
中国精神之父——梁启超
![中国精神之父——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8e1404e3b8f67c1cfbd6b80f.png)
梁启超翻译策略的选择
4.译意不译词:
梁启超所节译的拜伦两首诗,用的就是中国 古典词曲中的曲牌,译文难免有些不准确,也是 用的意译,所谓“译意不译词”。
制作人:王苛苛 李运迎
贺甜甜 王妞 李锡岚 乔丽莉
如,饮冰室主人 相关事件:公车上书, 国会请愿,戊戌变法 评价:近代大思想家, 革新家
任公之翻译观
“学”通——此“学”即专门之
学。也就是说,翻译首先要求译文 表述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
“文”通——指“译文”的文
字、文句和全文通顺流畅。
梁启超翻译策略的选择
1.采用“豪杰译”
:
所谓“豪杰译”是指日本明治初期的政治活 动家和新闻记者身份的翻译家的翻译,他们为 了强调小说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经常在翻 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改变原作的主题、结 构和人物,或者任意增删内容,这种改编式的翻 译被时人称为“豪杰译”。
近代大思想家革新家任公之翻译观所谓豪杰译是指日本明治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新闻记者身份的翻译家的翻译他们为了强调小说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经常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改变原作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或者任意增删内容这种改编式的翻译被时人称为豪杰译
中国精神之父
——鸿儒 梁启超
梁启超之小传
生卒年:1873~1929 又名:号任公,字卓
梁启超翻译策略的选择
2.采用白话文,沿用中国传统章回体格式:
梁启超翻译小说时,用的都是最易懂的白话 文与严复和林纾的古奥译文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同时,他还采用 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开篇的词牌模式和全知全 能的叙述方式。
梁启超翻译策略的选择
3.语言有明显的汉文化倾向:
梁启超译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完全的汉 文化倾向。小说语言文雅典丽,骈散相间,且 大量使用中国典故(如引《论语》、《孟《老 子》、《诗经》),作品中的诗词完全中国 化 了,魏晋的五言古诗体也随处可见。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f966481952d380eb62946d12.png)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
![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6144d41be1e650e52ea9912.png)
题目:论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学校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 2009级MTI学生姓名冀菲菲学生学号21200114922010年3月1日摘要: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的变化引发了思想的变化进而引发翻译思想的变化,梁启超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时候提出了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救国图强的思想。
本文就其翻译强国思想提出的背景揭示其主要内涵及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梁启;翻译;强国;政治;文学引言: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似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博。
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
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
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翻译强国”提出的背景1.社会背景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封建制度更是长达两千年之久,自清朝以来,封建制度衰落,政治危机四伏。
在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在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文化上,八股文、大兴文字狱;而在外交上,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些情况进一步巩固,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当时企图走军事强国之路是行不通的,因此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再次战败,军事强国之梦化为泡影,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除此之外,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的几次战败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各类禁锢人们思想的愚民手段,因此,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明智的中国人如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意识到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面临着亘古未对之强敌,中国必须变革,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够生存下去,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梁启超译《佳人奇遇》研究
![梁启超译《佳人奇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1c10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8.png)
梁启超译《佳人奇遇》研究梁启超译《佳人奇遇》研究近年来,古典文学翻译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以新观点和新方法研究翻译的学者。
其中,梁启超的译作《佳人奇遇》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翻译理念、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等方面来探讨他在《佳人奇遇》的译文中所呈现的翻译特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翻译家,他的《佳人奇遇》是他对法国文学名著《高卢英雄传》的翻译。
梁启超在翻译《佳人奇遇》时,一方面注重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力求还原原著的魅力;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注入自己特色的翻译风格,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的内涵。
首先,梁启超注重在翻译中保留原著的一些文化和社会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故事发生的环境。
例如,他在《佳人奇遇》中译出“酒保”的时候,为了还原原著中的法国酒馆文化,他选择了“掌柜”。
这一选择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意思,还使得读者更容易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其次,梁启超的翻译风格在《佳人奇遇》中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他注重运用简洁明了、富有音韵感的表达方式。
例如,他在描述主人公的外貌时写道:“少年的身材姣好,面色红润,皮肤白里透红”。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准确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梁启超在翻译中也注重在形式上的创新。
他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格律,以增强适应性和艺术效果。
比如,在描写周围环境时,他使用了象征手法,将“绮丽”、“鲜丽”等形容词与“云雾飞舞”等动作词进行搭配,使得译文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最后,梁启超在翻译策略方面运用多种方法,以实现对原著的准确传译。
他善于运用释义法、意译法等手段,保持了适宜性和可读性。
例如,在译文的某些句子中,他可以将原著的简洁句式适当拓展,使译文更加准确且符合口语表达习惯。
总之,梁启超的翻译《佳人奇遇》是他的翻译才能的杰作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史上的一部重要翻译作品。
他通过忠实于原著、独特的翻译风格和多样的翻译策略,使得汉译版能够传达出原著的精髓和魅力。
梁启超为何要选择翻译《佳人之奇遇》
![梁启超为何要选择翻译《佳人之奇遇》](https://img.taocdn.com/s3/m/1949361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3.png)
梁启超为何要选择翻译《佳人之奇遇》三个原因吧。
第一,就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的文章来看,受康南海影响,其早年即对日本文化有借镜之意,一个鲜明的例子就在他1896年起发表的《变法通议》中。
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时,他曾有与日本人志贺重昂的笔谈,言及中日唇亡齿寒,希望日本可以出兵帮助勤王。
东渡以后,在同行人罗普的指导下,快速学习日语,发表《和文汉读法》(尽管其可用的范围很窄),发表《学日本文之益》。
总体来看,梁启超还是比较认可日本文化的。
第二,梁启超接触到《佳人奇遇》是在1898年东渡日本的大岛号军舰上,当时的船长随手拿给他《佳人奇遇》,显然也是经过思索的,截止到那时,梁启超还不会日语,而《佳人奇遇》使用汉文体日语写成的,如果你看过日文本就会发现,完全不通日语的人,仅仅依靠“颠倒读之”的口诀就能理解八成,这显然也是对梁启超日语水平的考虑。
第三,1898年底,梁启超正式创办《清议报》,将其译的《佳人奇遇》列至政治小说一栏,那时候梁启超已经进入日本社会了,他多半是知道当时政治小说已经不在其潮流的高峰期,日本文学界也开始有新的小说问世,但是他依然选择政治小说,这显然要与《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结合来看。
总结来说,梁启超所期待的“小说”就是“以稗官之体,写爱国之思”的。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edd9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8.png)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梁启超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后分析了他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以及他的翻译理论及其贡献。
在最后一部分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梁启超在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领域的综合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思想史的意义,同时展望了未来对他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理解和探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梁启超、政治思想、翻译理论、影响、贡献、关系、综合影响、研究方向1. 引言1.1 梁启超的重要性梁启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
梁启超强调人民的力量和民主制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他主张适度改良现行制度,为中国推进政治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翻译理论方面,梁启超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信与达”的翻译原则,倡导对外国文明进行传播和交流。
梁启超的思想既注重理论体系构建,又关注实践应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背景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和翻译理论家,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之中,人们对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的探讨日益增加。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成为了当时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也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588ddeaa76e58fafbb00361.png)
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LIANG Qi-chao 作者: 张翠玲[1,2]
作者机构: [1]畅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北京100024 [2]畅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192出版物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页码: 96-9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梁启超 翻译思想 佛典翻译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学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翻译思想。
一是翻译与救国,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强国之路。
二是翻译的方法,梁启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翻译弊端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
三是翻译与佛典,主要讨论梁启超对翻译文体、佛典翻译与一般文学的关系等的看法。
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赏析
![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e1380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9.png)
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赏析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赏析论毅力的原文翻译有哪些?论毅力的赏析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论毅力原文翻译【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刀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愤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成功和失败的许多事情,是如此纷繁复杂,途径各不相同。
推究它们为成功,为什么失败?我回答说: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就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多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占十分之三四,而J愤境逆境又常常是相互间隔交替的。
无论事情的大或小,—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那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这是不可避免的事。
那些在意志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定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怎样,他心里以为天下事本来就很容易很容易,等到骤然经历了挫折,阻力突然来临,就萎靡不振丧失了;那些恿志力次弱的人,凭着一时意气,穿过了这第一关,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那些意志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从翻译改写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兼评《十五小豪杰》的开题报告
![从翻译改写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兼评《十五小豪杰》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43f1fe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6.png)
从翻译改写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兼评《十五小豪杰》的开题报告概述:本篇开题报告主要从翻译改写理论的角度,对梁启超的翻译思想进行阐述,并以他的翻译代表作之一《十五小豪杰》为例进行评析。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翻译改写理论在探讨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翻译改写理论。
翻译改写理论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把作者原始的语言改写成翻译者的语言,以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原始语言文本。
改写是对原文的再创造,改写是汉字形式和语汇的转化,是对句子结构、逻辑结构、精神内涵等语言风格的重新塑造。
因为翻译的对象是一种文化形态,所以翻译的过程也涵盖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因此,翻译改写是一种高级文化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梁启超的翻译思想1. 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梁启超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读者感受到原著中的美感。
因此,他在进行翻译时,不仅仅是直译或意译,而是要进行一定的变通和调整,以使译文更加顺畅、准确和美观。
2. 掌握原著的精神内涵梁启超认为,翻译的重点不仅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原著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只有深入理解原著的背景、思想和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3. 相信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梁启超相信文学翻译有创造性。
他认为,翻译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转换语言,而是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
三、《十五小豪杰》的翻译评析《十五小豪杰》是梁启超的一部翻译代表作,该书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原名为《少年之日》,是一本以回忆夏目漱石在神户时代的朝鲜学校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他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的回忆录。
在翻译《十五小豪杰》的过程中,梁启超不仅仅是将原著简单的翻译成中文,而是进行一定的变通和调整,并重新塑造原著的语言风格。
他用流畅的文笔,鲜活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将夏目漱石的作品娓娓道来。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e0787bf5335a8102d220e9.png)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龙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摘要: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在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以其文学翻译作品为对象进行展开,并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其功利性提出了批判。
本文旨在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出发揭示其译介活动中存在“功利性”与“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并试图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中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进行一个再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福泽谕吉;译介活动;功利性1 序言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以日本维新为蓝图的变法运动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以失败告终,亡命日本的梁启超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据点,译介、吸收了大量海外作品。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梁启超的译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漏译、误译。
也正因如此,“梁启超式输入”一直处于众矢之的。
①翻译学的角度给我们研究梁启超的译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视角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史视角的缺失:梁启超虽译介了众多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身份依然是启蒙思想家,我们无法脱离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家这一身份来把握和评价其译介活动。
本文拟在参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着手探讨梁启超译介活动中带有“功利性”和“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同时站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的视角揭示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
2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为了清末思想语境中的主流方向。
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首先直面的难关,则是语言上的障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层面创设了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3)等专门学校,致力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知识分子层面也开始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大力提倡翻译活动。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3b7254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4.png)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作者:温弘来源:《西部学刊》2023年第19期摘要:梁启超作为政治活动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和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惯习”和“场域”对翻译现象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可以概括影响译者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译者的翻译行为有更好的解释力。
梁启超写作翻译论著提出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采用“译意不译词”等方法翻译多部外国小说特别是政治小说,是受政治活动家“惯习”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启蒙民众,实现救国图强。
梁启超处于晚清社会的“场域”里,在政治改良无法实现目的的情况下,提倡小说界革命,以期通过翻译政治小说的方法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教化民众,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关键词:梁启超;惯习;场域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9-0173-04Translation Thoughts of Liang Qichao: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ierre Bourdieu’s Sociological Concepts “Habitus” and “Field”Wen Hong(Sanquan Colleg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Abstract: As a political activist and translator,Liang Qichao’s translation ideas and activities are of semin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Bourdie u’s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habitus” and “field” have a certain explanatory effect on translation phenomena, which can summarize variou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ranslators and have a better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ir translation behavior. Liang Qichao propose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and adopted methods such as “translating the meaning but not the words” to translate a number of foreign novels, especially political novels. This was influenced by t he “habitus” of political activists, with the aim of enlightening the people and achieving national salvation and strength. Liang Qichao was in the social “fiel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situation where political improvement could not be realized, so he advocated the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of novels, hoping to propagate the idea of bourgeois improvement, educate the people,and rebuil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novels.Keywords: Liang Qichao; habitus; field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
《梁启超翻译理论》课件
![《梁启超翻译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b97e2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4.png)
翻译的理论基础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化对翻译 的影响。
翻译的理论基础:源语言和目标语言
介绍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重要性和相互 关系。
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直译和意译
讨论和自由翻译
比较对等翻译和自由翻译的差 异,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 应用。
《梁启超翻译理论》PPT 课件
梁启超翻译理论课程是关于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本课程将带你深入探 讨翻译的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梁启超的翻译理论的相关内容。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概念和范围
探讨翻译的含义和涵盖的领域,从口译和笔译到文学翻译和专业翻译。
翻译的特点和目的
介绍翻译的独特特点以及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而进行翻译的目的。
文化因素的处理
介绍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因 素的重要性和技巧。
翻译的误区和挑战
简单化和死板化的翻译 翻译中的难点和挑战
探讨避免简单化和死板化的翻译方式,以保持原 文的风格和意义。
指出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和挑战,并 提供应对策略。
梁启超的翻译理论
1
梁启超的翻译理论概述
介绍梁启超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2
梁启超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回顾梁启超在翻译领域的重要贡献,并讨论他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总结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强调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 关系,以提高翻译工作者的 能力和素养。
翻译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和创新能力
探讨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的 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以应 对未来的翻译挑战。
未来的翻译发展趋势
展望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 讨论新技术和趋势对翻译工 作者的影响。
梁启超翻译思想
![梁启超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e3d66204b35eefdc8d333f7.png)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 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 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 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 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 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 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 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 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 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 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 出一个肾病变.1926年3月16日作肾切除手术时,因值班护 士将有病的肾标错了位置,导致好肾被误切除.以后尿中继 续有血.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于1929年一月十九 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 维新思想家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 (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 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 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 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该报以 “变法图存”为宗旨。他连续发表著名的《变法通议》 《释革》等十余战斗檄文,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守旧思想,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救亡图 存,对变法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f966481952d380eb62946d12.png)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e569e3f87c24028915fc3dc.png)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 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 昧,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旋生旋 灭,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 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弱者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长此互相吞 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并,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五、梁启超的译学贡献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1896年在给皇帝 ) 年在给皇帝 的奏折中提出“开译书局” 的奏折中提出“开译书局”;1897年,他在 年 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 《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 1.择当译之本; 择当译之本; 择当译之本 2.定公译之例(有关译名统一问题); 定公译之例( 定公译之例 有关译名统一问题); 3.养能译之才。 养能译之才。 养能译之才 梁启超的“豪杰译” (梁启超的“豪杰译”)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最新文档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最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8b52927f12d2af90242e670.png)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虽不是中国小说翻译第一人,他却是中国“小说界革命”的发起者、译介政治小说的第一人。
他集政治家、文学家、翻译家于一身,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
因其“大力创办译书院,从政治的角度影响了我国的译业,以宏观论作用最大”,故方华文认为将梁启超、严复及林纾三人确立为清末民初时期的译界“三杰”,且梁启超应冠“三杰”之首。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搏。
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
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方面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
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等,直到今天仍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为政治维新而译书梁启超的翻译活动是和他从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同时开始的。
1895年,他在北京参加会试期间曾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先后写了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
同年12月,清政府勒令《中外纪闻》停刊。
1896年3月,梁启超在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创办了《时务报》,他也是主要撰稿人。
这一时期,梁启超精力充沛,思想先进,他不仅注意到政治、经济问题,对文学艺术的价值与作用也很看重。
在中国文化界,他最早提出小说的社会效果向题,翻译外国小说也是他首先倡议的。
梁启超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是与其维新、改良及爱国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896年,他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巨著――《变法通议》,其中第七章专门论述了翻译西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翻译人才、如何从事翻译。
2024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及翻译鉴赏
![2024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及翻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cd558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5.png)
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及翻译鉴赏目录CONTENCT •引言•原文解读•翻译技巧与鉴赏•主题思想探讨•文学价值与影响•跨文化对比与拓展01引言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清朝末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变革呼声高涨。
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思想、新文化开始萌芽。
梁启超的思想背景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积极倡导变法图强,其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者梁启超简介生平经历0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02梁启超积极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致力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
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在文学、史学等领域均有显著贡献。
思想主张03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包括变法图强、君主立宪、民权主义等,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毅力》概述文章主旨《论毅力》主要论述了毅力的重要性及其对于成功的作用。
梁启超认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具备坚定的毅力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最终取得成功。
文章内容文章首先阐述了毅力的含义和重要性,接着通过举例和对比论证了毅力对于成功的作用。
最后,作者呼吁人们要培养坚定的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文章特色本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论证有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贴切的比喻使读者深刻理解了毅力的内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体现了梁启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
02原文解读80%80%100%文章结构分析梁启超通过提出“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来引出全文主题,即毅力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多个方面对毅力进行了深入论述,包括毅力的定义、毅力的作用、如何培养毅力等。
梁启超以“是故其成功也,不惟贵乎成而已,亦贵乎耐久”作为结尾,强调了毅力的长期性和持久性。
起始部分论述部分结尾部分关键段落解读第一段梁启超提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并通过举例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外语研究>>2006年第三期
启超的 翻译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
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 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 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 集》。
制作人 制作人
王竹君 王竹君 纪晓萌 赵淑红 纪晓萌 肖 宇 赵淑红 金 千 肖 宇
金 千
2010-9-18
“然其惨淡经营之心力,亦可见矣。译成后,颇不自慊,以为不 能尽如原意也。顾吾以为译文家言者,宜勿徒求诸字句之间,惟以不 失其精神为第一义。不然,则诘屈为病,无复成其为文矣。”
“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本篇以中国 调译外国意,填谱选韵,在在窒碍,万不能尽如原意。”
——梁启超ຫໍສະໝຸດ “豪杰译” 采用白话文,沿用中国传统章回体格式 语言有明显的汉文化倾向 译意不译词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查良铮
梁启超翻译的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
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 艺术审美的倾向
重效果效果轻学术的准确性
梁启超翻译的精神 文学感染力 语言文体 精神传达
摘要
经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梁启超开始转向文学,以翻译西方小 说为手段来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抨击朝政,改造社会。他的翻译实践 有四个特色:取政治小说为译本,从日文转译西学,进行翻译的操控和改 写,通过新闻报报刊来发表译文。他的翻译理论以深厚的佛学为基础, 对今天的译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他的翻译实践具有意识 形态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追 求民主的心路历程。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 œ bus sprung !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 --And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 And musing there an hour alone, I dreamed that Greece might still be free; For standing on the Persians' grave, I could not deem myself a slave.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 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 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 哀旧烈之无余! 马拉顿后兮山高, 马拉顿前兮海号。 哀时词客独来游兮, 犹梦希腊终自主也; 指波斯京观以为正 兮, 吾安能奴僇以终古 也! 胡适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The Isles of Greece》
Lord Byron
【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年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藏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 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 潮。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如梦忆桃源】玛拉顿后啊,山容缥缈,玛拉顿前啊,海门环 绕。如此好河山,也应该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 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主要作品
《少年中国说》 《敬业与乐业》 《新民说》 主要译作 《哀希腊》 《佳人奇遇 》
原名《The Isles of Greece》,作者Lord Byron这首诗 《哀希腊》
节选自小说<<唐璜>>,实际上是一首歌词,由一位呤游诗人在主人公的 婚宴上弹唱。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曾有过灿烂的历史,曾打败了 强大的波斯侵略者,然而后来却慢慢衰落了,十九世纪初当作者写下此诗 时,希腊早已沦亡在土耳其的铁蹄下,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将一腔悲愤 付诸笔端,号召人们觉醒争取民族独立。该诗在二十世纪初便被传译至 中国,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希腊经历的苦难,正是近代史上饱受列强 欺凌的中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