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理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
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总结。
5
一.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内容
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中医发展过程中 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药学家的 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发生发展和 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6
主要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攻邪学派 丹溪学派 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 中西汇通学派
因时制宜:依时令用药 立春——清明、清明——芒种 芒种——立秋
20
庞安时
庞安时,字安常,
宋代人(1042-1099)
代表著作:《伤寒总病论》1100年著
学术思想:
寒毒说
异气说
21
广义伤寒病因——冬伤于寒毒
即病者为伤寒,至春发为温病,
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
于八节发为中风。
强调体质、宿病、地域、季节对发 病和预后的影响。
▪ 著作:《许氏伤寒论著三种》 ▪ 学术思想:论治伤寒重视表里虚实
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对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治疗经验
29
一.论伤寒重视表里虚实——辨证纲领 “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 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 也”。 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 里实——承气类;里虚——四逆、理中类
32
3.常用补肾法 补肾益精法、暖补肾气法、温肾固摄法 温肾祛风湿法、温肾壮筋骨法、温肾回阳法
整体观念 自然观念 实用观念 直觉观念 人伦观念 法古观念 4. 师传不同:
13
四.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 1.启发学术思想 2.深化临证经验
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
14
复习题 1.中医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产生 了哪
些作用? 2.中医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医学流派?
15
伤寒学派
一、概说 1.伤寒学派概念:
18
伤 寒
以 经












成 无 己 著 《 注 解 伤 寒 论 》
伤 寒 补 亡 , 搜 集 诸 说 , 丰 富 内 容
郭 雍 著 《 伤 寒 补 亡 论 》
强 调 八 纲 辨 证
许 叔 微 著 《 伤 寒 九 十 论 》
以 经 络 解 释 六 经
朱 肱 著 《 伤 寒 类 证 活 人 书 》
31
四.注重脾肾,脾肾兼治 1.注重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
健脾益气法、理中补脾法、温阳化湿法 温脾导积法、调中健脾法、燥脾填臼法 清养胃阴法 2.重视肾中真火——戒用刚燥力主温润 ⑴草木之味:地黄、肉苁蓉、补骨脂、菟 丝子、枸杞子、覆盆子、巴戟天、山萸 肉、杜仲、川断、胡桃、茴香等 ⑵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鹿角胶、羊肾
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论》 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 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16
2.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17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王叔和收集《伤 寒杂病论》整理 伤寒
▪ 从脉证方治入手
▪ 孙思邈著《千金 翼方》
▪ 方证同条、比类 相附探讨,是唐 代唯一释注
四时温病为感受四时异气而发,具 有流行性、传染性。分青筋牵、赤 脉拂、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
22
朱肱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 宋代,浙江吴兴人
著作:《南阳活人书》 又名《无求子伤寒百问》 《无求子伤寒活人书》 《伤寒类证活人书》
学术思想: 重视经络作用 提出六经本质 辨病与辨证结合 脉证和参辨阴阳表里
一总论 二 伤寒学派 三 河间学派 四 易水学派 五 攻邪学派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六 丹溪学派 七 温补学派 八 温病学派 九 中西医汇通学派
3
各家学说 总论
4
学说、假说、理论 学说: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
7
(二)学科性质 1.具有学术思想史的特点 2.补充基础和临床各科之不足 3.属于中医学术提高课
8
(二)学习要求 1.阅读原著、分析医案 2.联系涉猎多学科知识 3.抓住重点
9
三.中医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一)学派划分的标准
学派是学术观点、学术思想鲜 明、独到,不同于他人,形成的学 术团体。
10
24
成无己
▪ 成无己,宋金聊摄人(1063-1156) ▪ 著作:《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 学术思想:
注解《伤寒论》之创始 以经注论,以论证经 辨证明理,鉴别异同 详析方剂,阐述入微
25
1.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2.辨证明理,鉴别异同 ⑴发热鉴别 ⑵战栗鉴别
26
27
28
许叔微
▪ 许叔微,字知可, 真州白沙(江苏仪征)人 北宋人(1080-1154)
阐 发 寒 毒 异 气 之 说
庞 安 时 著 《 伤 寒 总 病 论 》
脉 证 分 辨 , 以 脉 为 先
韩 祗 和 著 《 伤 寒 微 旨 论 》
宋 金 深 入 研 究 阶 段
19
韩祗和 北宋医家 《伤寒微旨论》 1086年著
强调脉证和参,多自拟方。 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杂病:证为先,脉为后
构成学派的三个要素 1.中心研究课题 2.著作和影响 3.人才链
11
(二)中医历史上主要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攻邪学派 丹溪学派 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 中西汇通学派
12
(三)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 社会因素:医学发展的需要 2. 地域因素:罗知悌、朱丹溪湿热相
火为病。 3. 文化因素:缺乏形态结构的实证
23
重视经络作用: “治伤寒须先识经 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 气之所在”。
提出三阴三阳本质:三阴三阳即足 六经,并用足六经的循行部位、生 理特点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
科学认识病证关系:“因名识病, 因病识证”,首倡辨病辨证相结合。
强调脉证和参:脉证和参辨阴阳表 里,以方汇证,颇切实用。
二.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1. 发病为正虚,但邪气属实——主张先去 邪后议补
30
2.年老体弱,正虚邪盛——去邪为先
三.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1. 真气完固,身常无病;即使受邪,也 易用药。 “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 2.“盖病人元气不固,真阳不完,受病才 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阳病易下, 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宜温,真气弱 则客热便生,故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 可治也,主本无力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