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说—绝对利益论
1、产生背景
15世纪到18世纪末,数百年间长期流行一种经济思想——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既是一种经济思想,又是一种国民经济政策实践。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是:①金银或货币是国家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②对外贸易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③增加国家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
2、主要论点: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原因。
②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交换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利益。
③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的互利原理可以推广到国与国之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象重商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而是要通过国际分工,发展自由贸易;各国都要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将会使各国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
4、绝对成本学说简评
①进步意义: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尤其是他
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绝
对成本理论,主张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自由贸易,成为英国资产阶
级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工具,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②理论缺陷:其一、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共有8个前提:世上只有两个国家,只
生产两种产品;两国都主张自由贸易;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
一国内部有流动性,而在两国之间没有流动性;没有运输成本;没
有技术变化;实行物物交换;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单位劳动时间
支付的报酬相同)。
其二、单纯从成本低的角度考虑分工会带来利益。
其三、理论本身存在局限性。
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于1817年出版。
1、比较利益学说的假定前提(与绝对成本学说相同),有8个前提。
2、比较利益学说的内容:
李嘉图由个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成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进步意义:其一、该理论为各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
其二、该理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
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武器,而自由贸易政策又促进了英国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居
于首位。
理论缺陷:其一、理论成立的假定条件苛刻。
其二、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
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赫克歇尔,出生于瑞典,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大学任助教,3年后,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10年后才得到世人的关注。赫克歇尔在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极大地启发了他的学生俄林,俄林的代表作为《地域和国际贸易》,1977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由于他的理论采用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禀赋理论,也称要素比例学说,简称赫—俄原理。
1、与理论有关的核心概念
①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
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使用生产要素的报酬。)
例: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价格租金工资利息利润
②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要素投入比例大,则称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例:小麦这种产品,需要劳动、土地、资金这几种要素,其中土地的投入最大,所以我们说小麦的土地密集程度高,即小麦是土地密集型产品。
例: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型产品: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可分为:土地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③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
2、学说的主要内容
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价格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造成的,因此,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有比较优势;反之,生产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
例:假设英国、美国都生产小麦和纺织品,都需要两种要素:土地和劳动。
英、美的生产要素相同
1单位小麦5单位土地1单位纺织品1单位土地
1单位劳动10单位劳动但英、美的要素价格不同
土地1美元美国劳动2美元美国
4美元英国1美元英国
美国:小麦= 5 * 1 + 1 * 2 = 7 美元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美国土地英国:小麦= 5 *4 + 1 * 1 = 21 美元丰裕,价格低,反之亦然。
美国:纺织品= 1 * 1 + 10 * 2 = 21美元纺织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英国:纺织品= 1* 4 + 10 * 1 =14 美元英国劳动力多,价格就低。
由此可见,美国的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要素丰裕,适合出口小麦;
英国劳动力要素丰裕,纺织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英国适于出口纺织品。
三、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由于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赫—俄原理深信无疑,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1947年和1951年两年的200多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力,即资本和劳动密集度,发现1947年、1951年两年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只是进口密集度的77%和94%(出口商品/进口商品)
计算结果表明,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这一结论西方经济学家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解之“谜”成为里昂惕夫之“谜”。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有进行了统计,结果一样。里昂惕夫之“谜”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贸易理论,归纳起来有:
1、人力技能理论(劳动熟练理论)
发达国家,熟练劳动比较丰富,所以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比较丰富,出口非熟练劳动型产品具有比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