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 城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6.西汉皇家宫殿群: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
B汉魏洛阳
1东汉洛阳城属于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2.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3. 外城形成。 4公元2世纪佛教进入中国。北魏洛阳继续了里坊制。永宁寺。里坊中 间有街道。几百座佛寺出现在这里。佛教信奉高峰期。洛水一线有很多 古都遗迹。
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有三个商业区。从唐朝之后作为 陪都,武则天时将都城移至洛阳。这与当地的粮食供给充裕有关。含嘉 仓、洛口仓。(!京杭运河也提到过!)
E北宋开封城
1. 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2. 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F南京
1.越王勾践在此建城。至今已有2480多年建城史 2.其建都历史从吴开始,东晋、南朝、南唐、明前期、太平天国、民 国。1700多年建都史 3.侯景之乱影响城市建设。公元589年,隋朝建立。攻下南京,进一步 破坏,荡平南京城。 4.公元937年,南唐王朝建立,定都金陵,改称“江宁府”。南京成为 了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得到了恢复和发 展。南唐都城和南朝建康城相比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下游两岸的商 业区和居民都包围于城内,其范围约在今北门桥、中华门、大中桥、水 西门之间。城内开辟有御街,是整个江宁府的中轴线。 此时城址向南推移,将秦淮河纳入城市中。 5.朱元璋称帝,将南京改称“应天府”,先后修筑了宫城、皇城、京城 和外郭城,南京城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明宫城位于今明故宫遗址 公园、午朝门公园一带,皇城环绕在宫城之外,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 205公里。京城按山川、江湖地理形势因地制宜而建,设有13坐城门, 总共长33.7公里,为世界之最。 6.上方阴影为六朝,下方为南朝,右侧为明 朝。明朝时整个城市发生扩展,城市三部分 组成。城市不规则,皇城和东城在东部,商 业区与百姓所在区在西部。这与南京虎踞龙 盘有关,城市形状受山体影响。城市有13个 城门。中华门,在城市中轴线之上。
G元明清北京
1北京城是历史上五个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由内城、外 城、皇城、宫城组成。
2建都历史最晚。金朝实行五京制。,完颜亮迁都北京前,设此为陪 都,但帝王不居住于此。 3河流为北京城的诞生奠定基础。水源对于城市是一个问题。莲花池是 水源。永定河的水汇聚于此,形成京中都的水源。然而水源太少,不够 元大都使用。故将水源由莲花池水系转为高梁河水系,这是宫苑用水。 由西山百富泉引水系支持宫苑用水。居民用水由水井获得。(蒙古语、 突厥语、女真语、满语 “水井”大致是huto这样的音) 3北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出现在曹魏时期,引永定河水, 经石景山,漳水东下,与高粱河上源相接。引西山各条河流进行灌溉。 北大周边因此形成很多园林和灌溉田。 (普兰德洗染店)。北大以前周围全是稻田。 4水平线是前门大街。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城市位置变化。
第二节 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综述:历代古都大多数在北方。这是因为北方水深而土厚,有帝王之 尊。 都城选址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 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第一层次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 国的地理中心或是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 否相近的原则。 事例 1沿黄河铁路交通优势控制东西方。 2运河进行物资交流以及南方控制。 3广通渠接隋唐大运河,西安得以控制南方。 4永济渠延伸至天津。古都因交通等交通而连接东西南北,成为控制国
金中都中 心是莲花 池。 北 海、中南 海、积水 潭。西部 即为高粱河。 明代:将都城北移。宫城与皇城位置在城市南部,同汉唐都城不同。 永乐时对北京城全面营建。东西两侧城墙位置和元朝相似。元大都北部 受到损害。于是明朝北城墙向南推移。遇到积水潭一线湖泊,元大都南 城墙在长安街上。明朝西北角依水而建。南城墙推移至前门大街。明朝 中晚期出现外城城市轮廓。外城在1553年出现。蒙古人南下导致外城 出现。天坛和先农坛在南部,皇帝祭祀会有危险,且百姓也住在外城。 城墙由南向北推移,外城修完后没有经费,所以内城没再次修。 5城市规划:隋朝建大兴城(隋长安)时,宇文恺进行了城市规划。 元大都同样,刘秉忠进行了城市规划,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体现周礼 考工记的布局原则。
C隋唐长安城:
1.先规划后建成。2.有内城、郭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3. 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4.仍实行里坊制度。 5.深绿色是东市与西市。6.在帝王宫殿区之中 建造规模不同宫殿,有不同用途。外朝规模 最大,元旦、冬至、外国使节团来中国礼 拜。中朝:次于外国的朝拜。内朝:皇帝常 规活动。但北宫地势低洼,比较冷。高宗时 离开这里,此时在长安城北建大明宫。外 朝:含元殿;中朝:灵德殿。 为什么宣武门之变发生于此?玄武门在太极 宫、掖庭宫、东宫面前
第一节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长安城(看地图!)
西周:开国时修建都城(丰|镐) 隋唐时期:安城在黄色位置处,今天西安城为绿色处。城市均位于东西 流的渭河两侧。地理区位决定城市发展。
A汉长安城
渭河以南,城市轮廓不规则,呈北斗状。 解释观点一:北侧与渭水平行(渭河限制发展) 解释观点二:保持内城功能。外城依是根据内城形状扩展的。 1. 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 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2. 城内实行里坊制,墙四周有门,清晨时门打开,晚上关闭,专人负责 开门,城市管理严格。商人在规定的位置(里坊)做买卖。街道上无商 家或民居。对于高官(万户以上、封侯)可将家门直接面向大街街道。 东市西市有桥楼,管理者在此处监督集市情况。 3. 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1.8m)。 4. 商业活动集中于“西市”、“东市”。
积水潭附近出现斜街。 中心方块为皇城。以它为 核心,北面是商业交易区。帝王上朝办公地方偏 南。街道纵横交错。隋唐宫城在北面,宋代开封 也如此。只有北京皇城偏南。 祖指祖庙。社代表 社稷坛,代表疆土天下。社稷概念以黄河流域为 概念。小米。右侧暗色为祖庙,左侧暗色为社稷 坛。社稷坛五方五色,代表了不同的疆土。 劳动 人民文化宫是明清两代祖庙。 明代南城的发展 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6清代内城由旗人居住,属满、蒙、汉八旗分区 管辖。汉人迁入外城,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 旗居住在内城。中间是皇城和宫城。满八旗最初严格按八旗方位驻扎。 北京内城属性变化:内城的满族文化。外城同内城文化出现差别。清代 内城、外城形成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内城具有贵族文化特征,外城则 表现出平民文化的特点;内城满族为主,外城为汉族聚居地。(政府规 定内城不能有娱乐设施。茶馆、戏园子不在内城,大型娱乐设施在外 城。文化氛围丰富。) 7.主要商业区从“东四、西单、鼓楼前”到“前门大街,鼓楼前”。元 代积水潭附近的运河码头构成了鼓楼大街商业区的繁盛,清代外城的营 建以及清末前门火车站的修建,导致前门大街商业的兴盛。
第七讲都邑春秋——主Baidu Nhomakorabea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一)通论
城:有城墙,一重或多重。第一重称为城,外重称为郭。 市:居住区内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邦国家:以一座城作为国家的中心,城与国家的中心是相连的。 商朝:在黄河流域诸侯方国集中。二里头商代遗址:根据地基判断当时 城市轮廓。有外城、内城、宫殿区(重檐无殿顶建筑:中国最高规格建 筑,商朝君王享用。) 西周:城市发展到长江流域。春秋时期长江流域进入进步开发时期。吴 越对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楚国国都有数次迁移。再如齐都临淄:南 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大城内散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 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也有作 坊多处。小城半包围在大城之中。城中有宫殿街道各种手工业遗址。30 余万人口。东方政治中心。
家的腹心地带。
D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始 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至宋金 之际,毁于战乱。城的平面呈方形,分为 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28 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共辟有 8座城门。城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 (居民区),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 局。
宫城位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 在地。围绕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 外,在城址的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