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
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景: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具:通“俱”;全,皆。
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距:同“拒”;把守。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
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离:通“罹”;遭遇。
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
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
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
缪:同“穆”温和,恭敬。
例句中为姓。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内:同“纳”接纳。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
女:同“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
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
识:通“志”;记住。
动词。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孰:同“熟”;仔细。
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说:同“悦”;愉快。
形容词。
“秦王不说。
”
竦: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汤:同“烫”: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
帖:同“贴”;粘附。
动词。
“对镜帖花黄。
”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
亡:同“无”;不。
副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惟:通“唯”;只,只有。
副词。
“惟陈言之务去。
”
文:同“纹”;纹路,纹理。
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
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厌:通“履”;满足。
形容词。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形容词。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
要:同“邀”;;邀请。
动词。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要:同“邀”;邀请。
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
阴:通“荫”;绿荫。
名词。
“佳木秀而繁阴。
”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其级七千有余。
”
有:同“又”;再。
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与:同“欤”;呢。
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
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
振:通“震”;震动。
动词。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
支:通“肢”;肢体。
名词。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
形容词。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直:通“值”;价钱,代价。
名词。
“系向牛头充炭直。
”
著:同“着”,穿。
动词。
“著我旧时裳。
”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坐:同“座”;座位。
名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高考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2004年全国高考题,在众多省市中,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5个小题,共5分。
2005年,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又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两个小题,还是5分;辽宁卷在第Ⅱ卷的第15小题也考查了文言文断句题,只不过只有一小题,4分。
今年,我省也已经明确提出了将增加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一部分的内容。
由此,我们对于文言文断句
部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人就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技巧谈些看法。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
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
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
”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
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
”张仪说:“这就够了。
”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3.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
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高考文言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
走:跑。
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
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
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
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
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
平:平定,治理。
治:治理。
“平治”同义。
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
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三国志》)[注]①太祖:曹操。
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
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
……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
……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
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战国策·燕一》)
[注释] 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大学》)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
(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
(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
(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
(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 (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
(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
(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