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研究

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研究

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研究目录一、前言 (2)二、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 (2)三、疾病与生物安全问题 (5)四、营养与饲料科学 (8)五、可持续水产养殖的定义与重要性 (11)六、非洲地区 (13)七、结语 (15)一、前言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二、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一)遗传改良与水产育种的意义遗传改良与水产育种在提升水产资源生产效率、改善水产品质、增强养殖品种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保障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遗传改良,可以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应环境变化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提升产量:通过育种改良,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生存率,从而提升水产品的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品质优化:遗传改良可以优化水产动物的肉质、口感和营养成分,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3、适应性增强: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更适应环境变化的水产动物,提高其抵御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损失。

(二)遗传改良与水产育种的方法传统的遗传改良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工程、基因组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

1、选择育种: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繁殖,从而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育种周期长,效率较低。

2、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品种或品系之间的遗传差异,通过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杂交育种可以迅速提高产量和品质,但后代可能出现性状分离,需要连续多代选育。

3、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水产动物基因组中,使其获得新的性状和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定向改良品种,但存在安全性、伦理等问题,需要严格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4、基因组编辑育种: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对水产动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编辑,实现性状的定向改良。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愿望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愿望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愿望作者:明朴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6期随着人类研究的逐步深入,淡水养殖的鱼苗供应紧张情况获得解决,还促进繁殖生理学的积极发展,为促使淡水养殖呈现崭新的发展生机。

国家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淡水养殖鱼类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淡水养殖鱼类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性建议,促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养殖人获得更高的收入。

一、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成就1、杂交育种与发育遗传选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今人们的重视度较低,只有部分单位会进行育种的尝试,杂交育种应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杂交过后,鱼类品种将会更加多元化,鲤鱼等都是杂交的品种。

较多的育种促使渔农的经济效益提高,遗传过程将会较为显著,淡水鱼类养殖的效益变得更加优良。

黄鲟鱼的地位十分显著,它们的生长速度较为迅速,性成熟的时间也较早,能够在淡水池塘中进行广泛的养殖,咸淡水、咸水环境中也能被养殖。

杂交育种与发育遗传需要一定的周期,人们应该科学的选择鱼种,分析每种鱼苗的特点,最终,育种效果才会优良,2、不同种、属和亚科之间的远缘杂交同属不同种间也可以进行杂交,当杂交变成鱼后,人们会进行后续的跟踪指导,跟踪人员对各种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会为人们提供众多的参考建议,民众依据众多的研究成果,将会促使研究过程变得更加合理。

3、远缘杂交的受精细胞学与胚胎发育不同的受精方式将会产生显著的差异,人们应该合理的选择各种鱼类,运用优良的受精细胞学知识,鲤鱼科在受精时,受精率会显著提高,受精过程不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是卵子、精液,此种现象应该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

4、杂种鱼类生殖细胞的分化与发育在进行杂种时,需精确的选择鱼类,杂种效果才会优良,全育型不会受到性别等的影响,可以进行内品种间的杂交。

雄性不育型指雌性具备生育的能力,雄性不會产生生育的效果,鱼类繁殖的效果将被影响,繁殖的鱼类数目大幅度降低,在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出现灭亡的现象。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发布时间:2021-04-21T02:23:34.27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6期作者:隋兴丽[导读] 我国淡水养殖鱼人工繁殖研究的成功,让我国淡水养殖彻底解决了鱼苗供应问题,使我国淡水养殖鱼类的繁殖生理学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哈尔滨市阿城区小岭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323摘要:本文对我国淡水鱼养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我国淡水鱼养殖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我国淡水养殖鱼人工繁殖研究的成功,让我国淡水养殖彻底解决了鱼苗供应问题,使我国淡水养殖鱼类的繁殖生理学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淡水养殖曾一度遭到破坏,为了重振我国淡水养殖业,国家必须给予淡水养殖更多的重视,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现状的发展道路。

现对我国如今淡水养殖鱼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做出未来的展望。

1.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现状和成就选种的实验研究,本是规划中的重点研究项目,但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少数单位对其进行了尝试。

到目前为止,杂交育种都是我国近些年来鱼类遗传改良工作做得比较多的研究课题,针对这个课题,很多其他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

1.1杂交育种、发育遗传与不同种、属和亚科之间的远缘杂交鱼类杂交可以培育出很多新的鱼类品种,根据已经报导的资料统计,就我国近年来杂交的亲本组合,种类繁多,大多是鲤科鱼类。

当然,除了鲤鱼这个种类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品种之间的杂交。

同属不同种间的杂交,在长江和长沙等单位有做相关的研究,这些单位对于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杂交成鱼的各个方面都有跟踪报导,其所记录的数据非常有参考价值。

这些研究资料为我国淡水养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2远缘杂交的受精细胞学与胚胎发育经过我国部分单位以往的研究工作证实,部分鱼类的卵子都是在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并且是单精受精。

福建水产良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福建水产良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福建水产良种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福建省水产学会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针对福建水产养殖中存在的品种退化、病害频繁发生和产业效益较低等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在预防病害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加速实现水产养殖的良种化。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结合有效的传统技术,对主要养殖对象进行遗传改良,实现养殖种类经济性状的定向改造,培育优育、高效、抗逆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品系);研究和建设水产养殖动植物种质库、筛选和克隆核心种质中的重要功能基因并予以有效利用;建立主要养殖品种的良种繁育中心,努力使福建省水产养殖优良和健康种苗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关键词】福建;水产养殖良种化现状发展前景一研究现状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有着发展渔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全省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岛屿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水质良好,气候温和,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条件非常优越。

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的资料,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924亿元,占全省GDP的14.9%;水产品总产量已达602多万吨,渔业经济增加值517亿元,占全省GDP的7.86%;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福建省确立了2010年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新目标:海洋经济总产值4550.7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1900.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725万吨;水产品总产值158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822亿元。

福建水产业被确定为本省国民经济“九五”期间至2010年着力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福建水产养殖业在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鳗鲡、大黄鱼、九孔鲍、罗非鱼、坛紫菜、对虾等是我省水产养殖中最重要并具有特色的种类,已经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六种最具优势出口水产品。

除了鳗鲡外,其余种类人工繁殖都已经过关。

1999年起在省科技厅和国家863计划资助下,福建省有关单位已经先后开始了对大黄鱼、日本对虾、坛紫菜和杂色鲍的遗传育种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

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

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水产遗传育种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过去的几十年,水产养殖日益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水产养殖是渔业的重要组成。

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4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762万吨,增长%,捕捞水产品产量1688万吨,增长%。

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4:26。

可以预见,随着水产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例会更高。

水产生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一直是水产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水产遗传育种研究的范围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扩展和提高。

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现代生物学技术已使人们可以从更宽、更广的角度来解析和认识水产生物的遗传特征,进而使从宏观到微观的遗传调控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围绕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水生生物优良品种这一核心目标,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缺乏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遗传改良新品种(品系)2、病害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4、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的进展和成就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现状:据挪威著名的遗传学家Dr. Gjedrem Trygve 研究,世界水产养殖产品只有1-2%来自遗传改良的养殖品种。

在挪威,超过90%的养殖鱼类是遗传改良品种,生产的鲑鱼和虹鳟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世界上遗传改良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主要有:鲤鱼: 20多种,鲑鳟鱼:10多种,鲟鱼: 1种,罗非鱼: 3~4种。

现在中国水产养殖品种达到150余种,包括鱼、虾、贝、藻和其它生物。

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据李思发等研究,就水产养殖品种而言,我国大约只有10%的养殖品种是经过遗传改良的。

我国只有%的水产养殖产量是从养殖改良的新品种获得的。

浅析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浅析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浅析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作者:陈新宇来源:《科学家》2016年第18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首先介绍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辅助育种和基因组选择育种等5种方法,然后介绍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发展非常快,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现在生物技术已经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将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应用到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当中能够让海洋水产养殖行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1遗传育种方法1.1选择育种海洋水产生物的经济性状一般可以分为3种,首先是产量性状,产量性状是人们最关注的经济性状,海洋生物的体重和长度以及出肉率等等都是产量性状的关注重点,在进行选择育种的时候,人们对产量性状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

其次是品质性状,品质性状主要关注的是海洋水产生物的水分海量、肉质和脂肪酸等等,但是这些关注点往往很难通过简单的观察得出,因此在初期的考察过程中品质性状很少被纳入考量范围。

最后是抗逆和抗病性状,主要关注的重点是海洋水产生物在高温、寒冷、有病毒或是细菌的情况下的生长状况,在非常极端生长环境下能否健康存活,这些对于海洋水产生物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和上述品质性状相类似,想要测量这个性状的难度比较大,在进行试验的时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也比较少在初期进行考察。

一般而言,要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财力和人力限制安排设定合理的目标性状的选择,如果目标性状选择的比较少,那么可能就会造成一些优良的基因被忽略,但是如果目标性状选择过多,就会造成操作上的难度过大,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形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让选择育种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1.2杂交育种对海洋生物的繁殖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发现,海洋生物的繁殖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在过程中可以有人工的参与,一些人工授精的方式能够加入其中,人们渐渐进行研究和试验,杂交育种逐渐在海洋水产生物中有了广泛的应用,杂交育种能够让后代的生物具备上一代的杂种优势,这样的海洋水产生物生命力更加顽强,也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杂交育种获得人们的青睐。

环保水产养殖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环保水产养殖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环保水产养殖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报告目录一、国际先进技术案例分析 (2)二、国内技术创新与实践成果 (4)三、技术差距与优势对比 (7)四、合作与交流机制建设 (10)五、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3)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国际先进技术案例分析(一)挪威的网箱养殖技术1、技术特点挪威作为渔业大国,其网箱养殖技术自几十年前便开始发展并不断完善。

该技术将鱼类圈养在密封的网箱中,通过精准投喂及鱼类自身的生态循环,实现了高效养殖和繁育。

网箱养殖不仅大幅节约了养殖空间,还有效地保护了鱼类免受外界环境干扰,如天敌、污染等。

2、环保与可持续性挪威的网箱养殖模式在环保方面表现出色。

通过科学管理和水质监测,确保了养殖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

同时,网箱设计合理,避免了养殖废弃物对周边海域的污染,实现了养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技术成效挪威的网箱养殖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的典范,广泛应用于三文鱼等高价值鱼类的养殖。

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保障了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为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日本的密集养殖与循环水技术1、密集养殖技术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大规模水产养殖的国家之一,其密集养殖技术尤为突出。

该技术通过优化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在有限的水域内实现了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目标。

通过科学饲养和水质控制,确保了鱼类的快速生长和健康状态。

2、循环水养殖系统日本在循环水养殖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净化养殖水体,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染物的零排放。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

3、综合效益日本的密集养殖与循环水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

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还保障了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为日本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水产养殖业被认为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鱼类的遗传性状具有复杂性、多性状性和多基因性,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就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探讨。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鱼类遗传育种技术主要包含两大类方法,分别是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分子育种方法。

传统育种方法主要是以选择育种为基础,通过不断挑选进步个体,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品种的目的。

在传统育种中,主要采用的选育方法有家系法、对比组法和半兄弟选择法等。

半兄弟选择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选择方法之一,它的主要原理是使某一生产群体内有可能成为优秀后代亲本的父本进行配对,在配合后的下一代种群中,选择与父本比较相似的个体,同时筛选出这些个体中最为优秀的一些个体作为新一代育种种群。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现代分子育种方法能够更精准地探测到基因组的变异,识别关键基因,从而更准确地筛选和利用育种资源,促进品种的快速进化。

现代分子育种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基因组选择和基因转移。

在基因组选择中,通过对重要环境表型的定量性状进行分析,确定有影响力的QTL位点。

这一技术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关联分析法将表型和基因组上的标记关联起来,确定影响性状的位点并进行选择。

而基因转移则是将外源DNA导入目标物种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变物种某些性状的方法。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现状在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上,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即抗病和产量的提高。

抗病是养殖业中的关键,因为病害给水产业带来的严重损失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

在过去的20年里,针对病害的鱼类育种计划,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功。

例如,2004年中国南方开发的一种金钩鱼,它抗病性能达到了40%以上,成为了我国南方养殖业中的一种重要鱼类品种。

产量是另一个我们更加关心的方面。

鱼类产量的提高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粮食,同时也能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海洋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而遗传学的发展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的发展,对有效地利用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提高水产养殖品质、增加水产养殖生物产量以及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一、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基础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是通过研究水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改良、遗传进化等来进行水产养殖的各个方面的研究。

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大量依赖于野生种源,而通过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根据育种原理,通过人工选育、杂交育种等手段,来改良养殖种的性状和生产效益。

同时,水产养殖生物的基础遗传学研究也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由不同基因型决定的物种适应环境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正确的选择和获得正确的性状的信息。

基础遗传学研究有助于了解有关水生生物的基因组的特征和调控机制,这为解决一系列生物学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二、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的应用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除了有助于减少野生种源捕捞的压力外,还可以更好地改善水产养殖生物的性状,提高养殖效益,抵御疾病、环境压力和其他应激因素,减少养殖成本,提高产量。

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和繁殖携带有所需性状的个体来改变种群性状和调控基因,从而达到改善种性状的效果。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对具有不同染色体构成和性状的水生生物进行交配育种,将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组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种类和品种。

3. 基因编辑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也逐渐应用至水产养殖领域。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可以更精确和迅速地改变水生生物种的基因组,以获得所需的性状或特性,比如抗病、抗逆性、营养价值提高等。

三、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当前,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由于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是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因此,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2、市场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健康安全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国内水产品市 场的不断扩大,中国水产种业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随着国际市 场竞争的加剧,中国水产种业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 3.科技发 展
未来科技将继续推动中国水产种业的发展。基因组编辑、智能化养殖、大数 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提高水产种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时,科技 还将为水产种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推进产业化发展: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等措施, 推进水产种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水产种业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视野,提高我国水产种业的国际影响力。
三、结论
我国水产种业作为水产养殖业的核心,对于提高水产品产量、改善水产品品 质以及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水产种业存 在品种单一、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和瓶颈。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度提高,我国水产种业将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 安全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水产种业的未来展望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水产种业市场前景广阔。 未来,水产种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扶持 政策,鼓励水产种业的创新和发展。科技创新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等 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水产种业的研发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结论
中国水产种业作为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然而,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水产种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 构、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水产种业的扶持 力度,为水产种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水产养殖业中的遗传改良

水产养殖业中的遗传改良

水产养殖业中的遗传改良水产养殖业是全球食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蛋白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遗传改良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遗传改良,我们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能、耐氧性能等,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遗传改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或品系。

在水产养殖业中,遗传改良的主要技术包括杂交育种、基因编辑等。

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将不同个体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或品系。

基因编辑则是通过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去除或替换特定基因,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或品系。

在水产养殖业中,遗传改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遗传改良,我们可以获得具有高生长速度、高抗病性能、高耐氧性能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或品系。

这些新品种或品系可以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我们还可以解决一些传统育种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繁殖障碍、性别比例失调等。

展望未来,遗传改良将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品质和数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育种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遗传改良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水产养殖业中。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新品种或品系问世,这些新品种或品系将具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和更强的抗病性能。

遗传改良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遗传改良,我们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能、耐氧性能等,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遗传改良将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水产品。

乳酸菌是指一类能通过发酵糖类产生乳酸的细菌。

它们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探讨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水产养殖业是全球重要的农业生产领域之一,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摘要: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研究,包括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 多倍体诱导, 细胞核移植, 细胞和组织培养, 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等。

关键词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水产动物;应用1 引言生物技术是指人们运用现代生物学、工程学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知识, 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 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兴技术领域。

近十几年来,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方兴未艾。

本文就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多倍体育种、细胞核移植、细胞和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在水产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2.1 雌核生殖雌核生殖是指卵子依靠自己的细胞核发育成个体的生殖行为。

自然界存在这种单性生殖的水生动物, 人工诱发手段也可使未受精卵进行雌核生殖, 但产生的个体绝大多数是单倍体, 难以存活, 需紧接着二倍化的特殊处理。

诱发雌核发育除了可以加快建立选育系和控制性别外, 还可以使一些稀有的隐性等位基因显现而产生新的优良胜状, 使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显性基因转为纯合状态, 雌核发育后代还可用来鉴定鱼类的近交衰退现象等。

常用诱发雌核生殖的方法有射线照射、化学药品处理、带血玻璃针激活以及杂交(异质精子穿入卵但精核不参于发育)等。

二倍化的方法通常使用温差(冷或热休克) 、水静压、药品(如秋水仙素和细胞松驰素B (简称C S) )处理等。

我国蒋一硅等[1]和吴清江等[2]曾分别成功地应用了y射线辐射鱼类精液后诱导红螂鱼卵和鲤鱼卵的雌核生殖。

在对虾方面的研究, 蔡难儿[3]首先报道了采用与研究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的四步诱导法对中国对虾进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育出三批雌核发育的个体但要大规模生产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2.2 雄核生殖雄核生殖是指卵子只依靠雄性原核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人工雄核生殖同人工雌核生殖一样, 也要经过诱发雄核生殖并使之二倍化的两个步骤。

水产种业发展现状及振兴提升工程

水产种业发展现状及振兴提升工程

水产种业发展现状及振兴提升工程一、水产种业的现状水产种业是指以水产种苗及其繁殖、养殖技术为核心,以水产品培育和养殖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产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水产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水产种业的总产值逐年增长,养殖面积和产量也在不断扩大。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水产种业的发展不平衡。

我国水产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水产种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水产种业资源的不均衡利用,以及水产养殖产业链的不完善。

水产种业面临着环境污染和水产疾病的风险。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的污染和水产疾病的爆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产种业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疾病防控,提高养殖水体的质量和水产品的安全性。

水产种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养殖技术是水产种业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水产种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推动水产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水产种业的振兴提升工程为了促进水产种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振兴提升工程。

加强水产种苗的培育和保护。

水产种苗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培育和保护优质的种苗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种苗基地和孵化场的扶持力度,推动种苗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提高种苗质量和养殖效益。

加强水产养殖环境管理。

加强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和治理,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水产疾病的防控,提高水产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推动水产种业的科技创新。

加大对水产种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建设,提高水产种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加强水产种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水产养殖与农业、渔业等产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

水产种业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水产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振兴提升工程来解决。

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加强人才培养,才能推动水产种业健康发展,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产遗传育种与水产种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水产遗传育种与水产种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近年来随着总产量的逐年上升,水产养殖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为增加城市和农村人口的优质动物蛋白供应、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促进全球海产品的有效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水产种业的良性发展,能够促进渔业完成现代化建设,也是实现渔业转型的重要筹码。

目前,随着水产资源的枯竭,水产品种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发展水产种业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水产种业在新时期面临许多威胁和挑战,如环境恶化、设施陈旧、水产病害频发等都是阻碍水产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传统水产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新模式,确保我国水产种业能够长期处于健康绿色和可持续稳定发展状态。

一、我国水产遗传选育现状及水种产业发展情况我国的水产种业相比于此行业更为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在技术实力等多方面较为欠缺,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之后,我国的水产种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最初,国家建立了水产种质资源收集和储存系统,在随后的短短十年内,水产生物基因组已经从追随者成长为同行者,并逐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现阶段,新培育的水产品品种达到229种,基本水产品品种自给率达到近八成,真正实现大部分水产品种,其产地来自中国。

水生物种收集和保护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水产种质资源是我国鱼类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饮食中蛋白质的一个重要来源。

我国具有广阔的水域和多种栖息地,并且在各个纬度区域均匀分布,且物种繁多。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及调查可知,我国鱼类具有四千余种,头足类近一百余种,甲壳类约3700余种,珍贵稀有水生动物48种,为实现全方位、系统科学的保护水产种业,国家设置了国家级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覆盖全国近半数的省市地区。

该地区保护多种水生生物的繁殖、觅食、越冬、迁移路线和其他重要的栖息地。

在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平台下,它开创了多样化的水产种质资源技术保护制度,包括活体、样本保存、细胞保存和基因保护,并保存了100多个标本,多份水产种质资源,建立了国家水产繁殖资源库和国家淡水水产繁殖资源库,并将其纳入库中。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养殖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对提高养殖渔业的效益和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养殖渔业中养殖鱼类遗传改良的必要性、育种技术的原理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养殖鱼类遗传改良的必要性养殖鱼类遗传改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养殖鱼类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以提高养殖鱼类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通过选择育种材料,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可以培育出更适应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同时,遗传改良也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提高养殖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对外源性抗生素等药物的依赖。

二、育种技术的原理1. 选择育种材料:选择育种材料是育种过程中的第一步,优质的鱼种是进行遗传改良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品系、不同鱼群的观察和评估,选取生长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的个体作为杂交亲本,以提高下一代的遗传潜力。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利用不同群体之间的亲和性来获得优良性状的一种育种方法。

通过选择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后进行人工受精,以获得生长更快、抵抗病害更强的后代。

杂交育种可以使得鱼类品种更具多样性和适应性,提高群体的整体生产性能。

3.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和配对具有某种性状的个体,以期望获得更优秀的后代。

通过对某一群体中表现出优秀性状的个体进行选育和繁殖,逐步提高群体整体性状。

选择育种在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培育出更适应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三、养殖鱼类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殖鱼类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应用:通过对养殖鱼类基因组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鱼类的基因组构成和功能。

同时,分子标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加快品种改良的进程。

2. 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需要丰富的遗传资源作为基础。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都起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物种的质量和数量,遗传育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前景。

一、遗传育种的重要性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通过选育具有快速生长和高产能的优良品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2. 提高水产养殖生物的抗病能力。

通过选育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系,可以减少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疾病损失,降低饲料投入成本。

3. 提高水产养殖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

通过选育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的品系,可以减少对养殖环境的依赖性,增强养殖生物的生存能力。

二、遗传育种的方法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的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改良等。

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代提高品系的性状。

选择育种方法包括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

直接选择是根据个体的目标性状进行选择,如体型大小、生长速度等;间接选择是选择与目标性状相关的中间性状,如体重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等。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人工控制的不同品系或种类之间的交配,创造新的组合优势。

杂交育种方法主要包括亲本选择、杂交系统的建立、优势杂种的选择和纯种化等。

3. 基因改良:基因改良是指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直接对水产养殖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以获得特定的目标性状。

基因改良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突变技术和基因组选择等。

三、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前景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水产养殖业在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 提高生产效益:通过遗传育种,可以选择出更高产、更适应环境的水产养殖品系,提高生产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降低养殖成本:通过遗传育种,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生物的饲料转化率和抗病能力,减少养殖过程中所需的饲料投入和药物治疗费用,降低养殖成本。

水产养殖种苗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水产养殖种苗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水产养殖种苗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水产养殖种苗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摘要:近几年,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使得水产的种类越来越多,水产养殖与种植业和畜禽业不同,因为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十分复杂。

笔者通过对我国的水产养殖种苗的现状进行介绍,提出几点发展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种苗;对策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在水产养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方法,才能促进水产养殖业更好地发展。

1有关水产养殖种苗的几个重要概念要想从事好水产养殖业,首选要对种苗的种类进行明确,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1.1原种水产养殖业的原种主要是指取自模式种,或者是取自于天然水域的野生水生动植物种以及一些原始的亲体。

这个概念的定义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开始逐渐使用原种来进行养殖,人们最熟悉的河蟹就是采用原种养殖的方式进行的。

水产养殖与一般的种植业不同,水生养殖生物生长速度极快,而且适应能力很强,很多自然条件下的水域都可以满足养殖的条件,因为水生生物的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其具备多样化的特点,甚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水生生物的多样化特点都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突出优势。

1.2品种品种的另一种称呼就是人工改良的品种,人们根据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发现改良一些新的`品种,通过人工的改良后,形成的物种都是具有特定群体的,在养殖的过程中可以用作遗传学的资料进行研究。

一般经过人们改良的品种都是产量较高、质量较好而且具有遗传性的动植物物种。

在人工改良的水产养殖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鲤鱼,通过培育出荷元鲤和三杂交鲤,然后使其进行杂交,这一过程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来作为支持,随后培育出多种鲤鱼的种类,通过人工的改良技术,使得我国的水生养殖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鱼类遗传育种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鱼类遗传育种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鱼类遗传育种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水产养殖逐渐成为世界养殖业的热门领域之一。

而对于水产养殖,鱼类作为主要的养殖对象,在提高产值和经济效益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前的养殖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质污染、疾病频发和低产等,因此如何提高鱼类养殖的生产效益,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鱼类遗传育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水产养殖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鱼类遗传育种概述遗传育种是通过选择有优质遗传特征的鱼类进行育种,从而改善鱼类的生长速度、肉质品质、抗病性等性状的一种技术。

传统的鱼类育种多是基于经验方法进行选择和繁殖,难以满足养殖业的需求,而遗传育种则是一种系统、科学的方法,可大幅提高养殖效益,改善品质和繁殖性能等。

其通过大量的遗传学研究,通过选择和交配技术等手段来改良鱼类,获得更多优势性状的品种,以满足人们对鱼类的需求。

鱼类遗传育种的优势与传统育种方式不同,遗传育种融入了高新技术与人工智能,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鱼类优化,优势包括: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遗传育种改良鱼种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等,提高养殖效率,从而提高产值和经济效益。

2.提高养殖品质采用基因工程、基因编辑等技术改良鱼类的产业性状,使鱼类的肉质更加美味,更加适合市场需求。

3.提高抗病性根据鱼体所患疫病的遗传特点,正向筛选免疫力强韧、病毒抗性高的优良品种,有效降低疫病损失。

4. 养殖环境友好通过改良鱼类生长速度和抗病性,有效降低了水质污染和养殖环境对鱼体健康的影响,适合生态型养殖业模式。

实现技术方案为了实现鱼类遗传育种,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方案,包括:1.家族选择家族选择是一种通过对外表和生殖特征进行选择和配对,以达到家族纯化或选育高产、高质的品系的方法。

主要应用于鲤鱼、鲑鱼、大黄鱼等。

2.遗传标记辅助选择该技术依托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于遗传标记在遗传水平对鱼类进行选择和繁殖。

水产动物育种进展情况

水产动物育种进展情况

水产动物育种进展情况(值估计方法及其应用)综述著者:xxxx摘要: 水产动物育种是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工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的过程。

育种值是选种和配种计划制定的基础,育种值估计是水产动物选择育种的重要内容之一,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育种项目的遗传进展和选择效果。

本文综述了3种育种值估计方法,选择指数、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和标记辅助BLUP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选择指数BLUP MBLUP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单纯依靠现有的种质资源来进行捕捞和养殖的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水产品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品第3期栾生等: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塘存活率为低遗传力。

水产动物的培育工作势在必行。

与畜禽育种相比较,水产动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和应用落后。

Gjedrem 等(2000)估计,仅有1%的世界水产品是通过遗传改良的品种生产的,因此水产动物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空间。

选择育种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改良方法,在水产动物选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以鱼类的选择育种研究较多,主要有大西洋鲑Salmo Salar(Gjerde 1986,1999)、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Longalonget al. 1999;Galletal.2002)、银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Hershberger,et al. 1990; Neiraet al.2006);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Gjerde 1986; Kincaidet al.1977)、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utatus(Rezket al.2003)和鲤鱼Cyprinus carpio(Tranet al. 1993)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遗传育种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过去的几十年,水产养殖日益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水产养殖是渔业的重要组成。

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4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4.5%。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762万吨,增长4.9%,捕捞水产品产量1688万吨,增长3.5%。

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4:26。

可以预见,随着水产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例会更高。

水产生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一直是水产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水产遗传育种研究的范围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扩展和提高。

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现代生物学技术已使人们可以从更宽、更广的角度来解析和认识水产生物的遗传特征,进而使从宏观到微观的遗传调控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围绕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水生生物优良品种这一核心目标,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缺乏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遗传改良新品种(品系)2、病害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4、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的进展和成就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现状:据挪威著名的遗传学家Dr. Gjedrem Trygve 研究,世界水产养殖产品只有1-2%来自遗传改良的养殖品种。

在挪威,超过90%的养殖鱼类是遗传改良品种,生产的鲑鱼和虹鳟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世界上遗传改良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主要有:鲤鱼: 20多种,鲑鳟鱼:10多种,鲟鱼: 1种,罗非鱼: 3~4种。

现在中国水产养殖品种达到150余种,包括鱼、虾、贝、藻和其它生物。

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据李思发等研究,就水产养殖品种而言,我国大约只有10%的养殖品种是经过遗传改良的。

我国只有16.5%的水产养殖产量是从养殖改良的新品种获得的。

我国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17%,良种覆盖率50%。

(渔业局领导报告中摘录)。

经农业部批准,适合在我国推广养殖的新品种(品系)大约有60多个,其中鲤鱼就有多个新品种,但是,新品种占产量的比重不尽相同,一些新品种只是在有限的地区推广。

目前,61个品种通过审定,17个真正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

我国主要的遗传改良水产养殖新品种:鲤鱼:17种,金鱼:6种,海藻:3种,团头鲂:1种,对虾:1种,鲍鱼:1种。

过去的十多年里,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和发展计划(863),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项目的支持下,水产养殖品种的遗传改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传统育种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新手段已经在水产养殖新品种(品系)的培育中得到应用。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成果:1、选择育种。

性状定向筛选是遗传育种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如何快速高效地筛选出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水产品种,一直是水产科学的工作重点。

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选择育种已从单一的传统选择育种模式发展为多元化的选择育种模式。

选择育种主要有四个方面,传统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单性控制育种。

传统选择育种。

传统选择育种是鱼类遗传育种的经典方法,也是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从某个或多个群体中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个体或群体。

鱼类选择育种的常用方法有群体选育法、家系选育、亲本选育和综合选育等。

运用家系选择、混合选择或家系选择结合混合选择等手段,经多代人工选育,培育出了兴国红鲤、荷包红鲤、彭泽鲫、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德国镜鲤选育系、散鳞镜鲤、乌克兰鳞鲤、团头鲂浦江1号、万安玻璃红鲤、中国对虾“黄海1号”、墨龙鲤、道纳尔逊氏虹鳟、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等品种或品系。

中国对虾的选育:1997-2004年,改良中国对虾生长特性的混合选育进行了7代。

经选育群体的平均体长增加8.40%, 平均体重增加26.68%,成活率大大提高。

从1998年起, 中国对虾抗WSSV系选育做了大量工作。

从WSSV病毒严重感染,引起大部分虾死亡的虾池收集存活个体作为抗WSSV 病毒选育的对象。

经选育,成活率提高30%以上。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分子标记是DNA分子水平的标记,它是 DNA 水平上遗传多样性的直接反映。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随机扩增多态性DNA,DNA扩增指纹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简单序列重复标记、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序列特异性扩增区域标记等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或品系的鉴定、基因的鉴定与克隆、遗传图谱的构建、亲缘关系分析、杂交优势的预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多个领域。

运用AFLP, RFLP, SSR, mtDNA, microsatellite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育种材料的分子信息收集和分析,根据标记的遗传规律,确定经济性状遗传标记的遗传图谱,使选种育种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得到很大提高。

在中国,科研工作者们构建了鲤鱼不同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DNA耐寒和肌纤维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被相继定位,并且以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为基础成功的构建了鲤鱼基因组物理图谱。

另外,草鱼、团头鲂、红鲫、银鲫、半滑舌鳎等鱼类的BAC文库已经构建,为物理连锁图谱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

随着部分模式动植物全基因组的破译,基因组信息潜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价值已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世界范围内,已有多国政府或民间组织相继启动了其地区的农业特色生物的基因组计划,其中就包含了许多水产动物。

在基因组破译的基础上, 利用遗传连锁图谱和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探索与生长、性别、抗病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在遗传连锁图谱上的具体位置,探索和设计数量性状的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技术路线已成为大家关注的内容。

在鱼类全基因组测序方面,模式鱼类斑马鱼、青鳉、河鲀、绿河鲀和三棘刺鱼以及经济鱼类尼罗罗非鱼、剑鱼、斑点叉尾鮰、虹鳟、大西洋鲑、欧鲈、和大西洋鳕等的全基因组序列相继被破译。

自2010年以来, 我国相继宣布破译了半滑舌鳎、太平洋牡蛎、大黄鱼、橙点石斑鱼、鲤和牙鲆的全基因组序列。

单性控制育种。

雌雄异体动物的雌雄个体之间在外部形态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作为物种资源丰富的鱼类,许多种类的雌雄个体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性状的差异,诸如个体大小、体型、体色、生长率、成熟年龄、繁殖方式等。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性别控制来进行优势单性群体的养殖,获得较高的效益。

2、整合育种整合育种方法包括利用杂交(近缘杂交和远缘杂交)、静水压、秋水仙素处理等生物、物理及化学方法,获得杂交、多倍体等变异个体的方法,其本质是在后代中形成遗传物质改变的个体,远缘杂交、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都涉及到对受精卵或者配子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倍性进行遗传改变和整合。

核移植、生殖干细胞移植和生殖细胞移植等涉及到遗传物质的重组,也可以归纳到整合育种。

通过远缘杂交不但可以形成具有杂交优势的品种,还可以形成两性可育的二倍体杂交品系或者四倍体鱼品系,甚至培育出新的物种。

杂交育种。

鲤鱼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产生的杂交种:丰鲤(兴国红鲤♀×散鳞镜鲤♂),荷元鲤(荷包红鲤♀×元江鲤♂),岳鲤(荷包红鲤♀×湘江野鲤♂),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颖鲤(散鳞镜鲤♀×鲤鲫移核鱼F2♂),三杂交鲤(荷元鲤♀×散鳞镜鲤♂)等。

育成了建鲤和松浦鲤两个品种。

以荷包红鲤与元江鲤杂交后代作基础群,结合家系选育,系间杂交及雌核发育技术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新品种。

具有生长快、体型体色优、肉质肉味好、饲料转化率高、性温顺易驯养易捕、适应性抗病力强、适宜全国各地多种方式饲养等优点,明显优于国内现有鲤鱼和国外引进品种,能普遍增产30%以上。

已推广苗种50亿尾,推广面积超过60万公顷,年产量达100万吨,约占全国鲤鱼养殖总产量的50%,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鲤鱼养殖品种。

罗非鱼不同品种间的杂交产生全雄和杂种“双重”优势:奥尼鱼: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

多倍体育种。

人工诱导三倍体/四倍体鲤鱼,鲫鱼,牡蛎,扇贝,对虾,珠母贝。

湘云鲤和湘云鲫。

应用细胞工程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并以此四倍体鱼同二倍体鱼杂交,成功地培育出不育的三倍体鲫鱼(湘云鲫)和三倍体鲤鱼(湘云鲤)。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是用方正银鲫为母本,兴国红鲤为父本人工杂交而成的异精雌核发育子代。

方正银鲫是营天然雌核发育鱼类,其卵被兴国红鲤的精子激活,产生雌核发育后代。

这种用异源精子受精并对子代具有生物学效应的雌核发育,称为异精雌核发育,子代简称“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具有杂交优势,食性杂、生长快,生长速度比鲫快l-2倍以上,比方正银鲫快34.7%。

当年繁殖的苗种,养到年底,一般可长到0.25公斤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荧光斑马鱼。

新加坡国立大学成功地将从水母中分离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从海葵分离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斑马鱼的受精卵中,获得了能稳定遗传的发荧光的斑马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目前这种转基因观赏鱼已获准在美国销售,也是唯一成功商品化的转基因鱼。

三、水产遗传育种的特点及对应建议水生生物遗传育种的特点:优点:1怀卵量大;2变异范围广, 尤其是形态上的变异;3分布范围广(地理种群);4生命周期短 (虾, 藻等)等。

缺点:1实验室里不易保存;2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大;3繁殖周期长 (鱼类和一些贝类);4野生产卵群体的影响;5遗传力低(如:抗病力)等。

水产遗传育种的建议1、观念更新。

许多水产养殖工作者坚持用野生或驯化的产卵群体繁殖苗种,忽略了实际的负面影响。

政府机构,特别是不同层次的渔业管理机构需要提高对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重要性的了解。

2、管理体制创新。

按照最新形势和技术的发展,现存的水产养殖生物品种改良管理体制需要改进、提高和改善,以更有效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3、技术创新选择育种技术。

选育是公认的有效育种手段。

获得范围更广的遗传变异;准确估算育种值;多性状改良。

杂交。

一项传统而有效的利用杂交优势的技术,例如水稻和玉米。

要点是选择合适的用于杂交的品系或系。

简单地选择一些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的种群进行杂交,或不同的品种之间简单的杂交,不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

杂交形成的杂种优势是暂时的,很容易在后代中失去。

近交。

近来来,近交已经引起水产养殖品种经济性状的显著衰退,象北方养殖的大菱鲆, 南方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