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分析

合集下载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开始兴起,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以及针对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孵化平台的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作为一个孵化平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供更好的孵化服务,园区特别注重建设创新创业的硬件环境。

园区内配备了高性能的实验室设备、各类创新创业场所和硬件设施,并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这样的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创业者和科研人员前来创新创业,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产学研合作的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园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

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能够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提高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注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园区通过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支持。

此外,园区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及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四、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保障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的发展,也少不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政府还通过资金注入,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这些政策和资金的保障,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为例,该园区注重产学研合作,与一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通过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团队的密切合作,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环保产品,并顺利将其推向市场。

这一项目的成功案例,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六、挑战与机遇在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也是高校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各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还不完全成熟,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大学科技园自1991年起步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模式日益多元,已经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有大学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三种模式。

为了给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国家科研事业和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税收、人才引进以及创新优惠等相关政策来激励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中国特设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国内大学科技园区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22个大学科技园区。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共建成并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共计1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累计创办企业数量超过一万家。

《2020-2026年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在30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其中华东、华北地区分布较为密集,京、沪、苏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占比在37%以上,空间分布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其中北京和江苏分别拥有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排名榜首,分别占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的13.04%,其次为上海,拥有13家科技园,占比为11.30%,其他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均在10家以下。

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完善转化和孵化机制,有力促进园区在孵企业稳步增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10127家,总收入达到325亿元,其中2018年新孵企业数为2720家,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的重要载体之一,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一批经过孵化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毕业”,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培育毕业企业10733家。

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第一章:引言科技产业园区作为新兴的产业,正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技产业园区不仅可以吸引外来的企业,而且还可以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但是,要让园区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运营模式。

本文旨在探究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模式,为促进园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第二章:科技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2.1 集约化运营模式集约化运营模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运营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科技产业园区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创新的产业链。

通过这种模式,科技产业园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技术支持、营销支持等等。

这种模式需要园区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在整合资源方面更是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

2.2 垂直产业链运营模式垂直产业链运营模式是一种相对于集约化运营模式而言的另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科技产业园区分为不同的产业,分别建立专门的产业链。

通过这种方式,科技产业园区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提高整个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

这种模式需要园区管理者具备较强的市场洞察力,同时还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管理能力。

2.3 文化园区运营模式文化园区运营模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运营模式。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科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创意产业园区。

通过这种方式,科技产业园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广文化。

这种模式需要园区管理者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创意和艺术方面拥有较高的造诣,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策略。

第三章: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现状科技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目前,科技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多以地区和政府作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另外,科技产业园区在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人才引进、资金管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

第四章: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优化针对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的优化措施:4.1 建立科学的运营管理机制科技产业园区应该建立科学的运营管理机制,明确各方面的责任,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大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分析

五大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分析

五大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结构调整,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产业园区是一种集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

在产业园区的运营过程中,运营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园区的发展效果。

本文将对五大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一、科技园区运营模式:科技园区是以技术开发、技术转移、科研成果孵化为主要功能的产业园区。

科技园区运营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合作共建等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通过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式带动企业进驻园区。

企业主导模式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自行投资建设并运营科技园区,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合作共建模式则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科技园区,并共同参与园区的运营管理。

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特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二、工业园区运营模式:工业园区是以吸纳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的园区。

工业园区运营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委托运营、地方政府直接运营和招商引资等模式。

政府委托运营模式是将园区的运营管理委托给第三方运营商,由其代表政府进行园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地方政府直接运营模式是由政府直接负责园区的运营管理,直接投资建设园区。

招商引资模式则是通过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企业进驻园区,由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服务。

三、旅游园区运营模式:旅游园区是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园区,主要包括景区、度假村、主题公园等。

旅游园区运营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合作共建等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通过投资、规划、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动旅游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企业主导模式则是由旅游企业自行投资建设旅游园区,并进行园区的运营管理。

合作共建模式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旅游园区,并共同参与园区的运营管理。

四、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物流园区是以物流配送、仓储物流、物流企业服务等为主要功能的园区。

物流园区运营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合作共建等模式。

科技园区运营特点与盈利模式

科技园区运营特点与盈利模式

科技园区运营特点与盈利模式一、科技园区的开发运营与战略定位科技园区的开发,必须从区域的高度进行战略规划,从城区化开发的角度、从园区对城区经济、区域板块经济的促进角度进行规划,而不是仅限于单一的园区内部。

同时科技园区在开发运营时整体定位也要与规划设计相统一,什么样的产品规划设计对后期的运营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以园区产业为引擎和造血机制,通过园区的规模化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园区自身经济的发展。

笔者通过自己曾经服务过的杭州余杭某科技园以及深入研究过的深圳某数码城园区为例,阐述科技园区的前期战略规划与开发运营的重要性。

(一)科技园区的开发运营与规划有机结合以杭州余杭某科技园为例。

总投资15亿元,占地127亩,总建筑面积27万㎡。

项目分三期开发,园区倡导“独栋办公、花园办公、绿地办公”的发展理念,以及“双生态”的开发理念。

其产业定位以IT 软件、电子信息、电子商务、高新技术、创新创意等高科技技术产业。

该园区从2009年开始建设至今,招商的进度受阻,整个项目面临诸多问题。

如整个园区产业规划与招商定位不清晰;产品规划设计与目标企业不匹配;整个园区的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到后期运营的问题等。

科技园区在创建之初,没有立足整个杭州未来科技城区域板块竞争的高度、园区对未来科技城区域板块的贡献角度、同一区域板块内园区的共生、互补、竞合角度进行动态的、宏观的战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强的特色产业战略规划。

不能立足区域板块发展角度进行园区产业规划,盲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导致园区定位不明,从而致使同一区域板块内部、各园区间的产业同质化严重,区域内部恶性竞争加剧,园区经济不能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

科技园在做早期规划设计时,就缺乏规划建设一个科技园区的经验,对目标客户的理解也不深入。

设计院的设计师在做整个园区的设计时,根本不会考虑日后将会进驻什么企业;入驻的企业对建筑结构有没有特殊的要求;也不会考虑到科技园区背后运营的因素,比如管道井怎么配、电源怎么配、停车位怎么配,企业需要24小时不间断电源,该怎么解决,用什么方法解决等问题,还如园区内的人流动线的规划与配套商业该怎么结合,让其园区内的物业价值发挥最大化?(二)科技园园区的开发运营与整体定位的统一性我们都知道商业地产的价值重要性是体现在运营管理上,而商业的前期策划定位也是围绕对商业价值和商业运营技术的研究和分析上,从而让商业地产从开发向运营管理上转变,使项目开发、招商和运营之间保持互通能力和互助能力。

经济效益分析科技产业园区的经济贡献

经济效益分析科技产业园区的经济贡献

经济效益分析科技产业园区的经济贡献科技产业园区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促进创新、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等方式,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就科技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展开分析。

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科技产业园区通过提供先进的研发设施和技术支持,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园区通常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形成了创新的聚集效应。

这些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和探索新市场,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硅谷科技产业园区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科技产业园区通常承载着大量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些技术在园区内部企业之间以及园区与外部企业之间得以共享和传播。

园区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帮助企业吸纳优秀的技术成果,快速应用到自身的生产和管理中。

这种技术转移和合作形式不仅加速了产业升级,还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三、促进人才培养和流动科技产业园区为各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园区内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培养和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人才的聚集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同时,科技产业园区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人才可以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流动,分享经验和资源,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园区内的企业和机构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这些就业机会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同时,园区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服务也带动了建筑、物流、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投资活动。

综上所述,科技产业园区在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创新驱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科技产业园区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

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

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科技园区作为重要的创新载体和支撑平台,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并纷纷进行科技园区建设。

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和效益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科技园区的建设背景、发展模式和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科技园区的建设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推动科技转型和升级,各地纷纷提出了科技园区建设的计划。

科技园区具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是一种重要的科技产业集群和创新平台,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三、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逐渐成熟。

目前,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平台型和混合型。

(一)政府主导型园区政府主导型园区一般由政府出资建设,政府对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都进行管理和监督。

政府主导型园区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服务协调方面具备优势,但缺乏市场化运作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对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

(二)企业主导型园区企业主导型园区是由企业出资建设,政府不直接参与运营,企业自主运作。

企业主导型园区相对政府主导型园区更加灵活,注重企业自主创业和创新,但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协调能力,需要企业自己独立承担风险。

(三)平台型园区平台型园区是以技术和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园区,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和运营。

平台型园区的优势是政府和企业双方资源和优势的结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但也存在政企利益双重性的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务实合作。

(四)混合型园区混合型园区是综合上述三种发展模式优点的园区,有明确的规划和管理体系,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和运营,注重市场化运作和创新,具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的双重优势。

四、科技园区的效益分析科技园区不仅是创新和创业的平台,还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技园区可以带动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

区域经济下地方高校实现科技产业化模式探讨

区域经济下地方高校实现科技产业化模式探讨
进、 共 同发展 , 是提高综合 国力 的重要手段之一 。 在 中原经 济区建设 的进程 中 , 河 南省作为 区域经 济 的主体 , 其 科技水平直接影 响经济 的发展 。中原经
学社会科学工作 者集 中在高校 , 8 0 % 以上 的哲 学社 会
科学科研任务 由高校承担 , 8 0 % 以上 的哲学 社会科 学 研究成果 由高校完成 。 由于我 国地域 广大地方经济发展有很 大 的差 距 , 各地 区区域 经济 也各 具特 色 。 目前我 国 大多数 中小
二、 地 方高校科技产 业化 的实施模式分析
的支撑 力不够强。文章旨在思考如何 以区域经济建设为 前提 , 以高校科 技产业化 为手段 , 探索 出高校与地方 经济
协 调 发 展 的 各 种 有效 模 式 。
关键词 : 区域经济 ; 高校 ; 科技产业 化 ; 模式
中图分类号 : G 6 4 8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3 3 3 4 ( 2 0 1 3 ) 0 6— 0 1 6 4— 0 3
2 0 1 3年 l 2月
第2 7卷 第 6期
新 乡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X i n x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建设 中。
也 可能有一定 的难 度 。 目前我 国在京 、 沪等一线 城市
已有一 批相 当成熟 的高校科技 产业集 团 , 但 内陆很多 地 区的高校在此方 面还 比较薄 弱 , 尽 管今 后有很 大 的
发展 空间 。
( 二) 校企联合 创办经济 实体 高等 院校是实 现科技 创 新 和人才 培养 的重要 阵 地, 是提 高地方 区域经 济发展水平 和整体竞 争力 的重 要保证 ; 而企业是使 高校科研成果能 够转化 为生产 力 的必要 载体 。 目前 , 我 国大多数 中小科 技型企 业 的 自

2023年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大学科技园是指由企业、学校等共同投资兴建的一个集科研、科技孵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近年来,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面将对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市场发展背景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大学科技园的设立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创业人才的入驻。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二、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个,遍布全国各地。

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科技园的总产值和税收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9年,全国大学科技园的总产值达到了3500亿元,同比增长了15%以上。

预计未来几年,大学科技园的规模和产值还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市场痛点与挑战虽然大学科技园行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一些痛点和挑战。

首先,大学科技园内部的租赁和管理成本较高,给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其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仍存在一定难度,很多研究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商业化产品,影响了大学科技园的经济效益。

此外,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项目的引入。

四、市场发展机遇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首先,大学科技园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其次,政府对大学科技园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

此外,大学科技园可以与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合作,搭建投融资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五、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大学科技园行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探讨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一、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校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科技成果孵化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科技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人才培养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人才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符合当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产业协同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产业协同。

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政府等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

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浅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摘要:大学城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生长点。

本文主要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试图分析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通过对大学城概念、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等研究成果作简要的梳理,总结先进性经验,指出我国大学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我国大学城的后续建设提供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城新经济增长理论集聚效应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一、引言《教育大词典》将大学城解释为: 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

人口一般在5- 10 万,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为高等教育提供生存发展的适时的、充足的物质与精神资源。

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大学城的定义大体为:大学城是以政府、高校和各类民间投资机构主体对现有和未来教育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重组和整合而构建的新型城区。

它兼具“大学”和“城”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它不仅仅是大学的简单聚集而具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并提供一个人才、信息自由流动,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城区;另一方面它又应充分凸显大学的特质和政府、高校以及各类民间团体组成校董事会共同管理的新型教育产业化模式,对周边社区起着先导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甚至经济带动的功能。

在我国,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城市也逐步兴起了一股兴建大学城的新热潮,那么,这种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寄托的新兴社区对区域经济存在怎样的影响呢?随着大学城建设与发展的快速推进,大学城对地方经济的综合效应优势日益凸显。

何心展(2005)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了大学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文章认为,大学城在建设初期主要表现为聚集效应,包括大学城内部专业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效应、人力资源市场积聚的经济效应、中间投入和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传播和创新产生的经济效应四个方面。

而大学城发展的后期则是辐射效应占主导,大学城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区域内创新活动的中心,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向周边地区扩散,对区域经济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模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模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模式根据高校与环境的互动融合程度,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这些模式从产权型态上区别有两类,即合作型态和非合作型态。

合作型态包括技术转移、技术合作,共建经济实体等模式;非合作模式包括自建经济实体和自建大学科技园等模式。

技术转移模式技术转移是早期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主要模式。

高校研发所获得的专利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转移,是科学技术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扩大和规范技术转移,我国相继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市场,形成了技术市场网络,建立了以《技术合同法》、《成果转化法》为核心,一系列与行政法规相配套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

根据科技部对全国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我国1995年的各类技术转移成交221182项,2000 年上升为241008项。

通过技术转移推动了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能利用高校的创新成果,弥补企业内部技术资源不足或技术资源的结构性缺陷,利用资金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

缺点在于高校与企业的互动融合程度较低,不利于高校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同时企业也无法分享创新过程的信息,不利于企业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

技术合作模式技术合作是高校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并把它作为“九五”期间的技术创新工程。

近十年来,产学研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的技术创新成果就是技术合作成功的例证。

如一直围绕中小型草浆造纸厂的环境污染问题,被南京林业大学与江苏新大纸业集团公司通过技术合作攻克。

双方合作开发的“麦草低污染制浆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麦草制浆方法,采用亚硫酸纳和甲醛制浆新工艺,以降低制浆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污染负荷。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运营方案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运营方案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运营方案1. 简介大学科技园是指利用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结合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建设的集科研、孵化、技术转移和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本文将探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运营方案,包括定位、规划、运营模式等方面。

2. 定位和规划2.1 定位大学科技园的定位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的科研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确定园区的主导产业方向。

同时,应注重产学研结合,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2 规划•园区布局:合理规划园区建设布局,设立科研实验室、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等功能区,配套餐饮、住宿、会议等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技术转移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绿化环境:注重园区的绿化环境建设,提升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品质,增强园区的吸引力。

3. 运营模式3.1 孵化器模式大学科技园可以引入孵化器模式,吸引初创企业入驻,提供办公场地、资金支持、导师辅导等服务,帮助企业成长壮大。

同时,孵化器可以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3.2 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教授、科研团队参与产业化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可以设立技术交易平台,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接,促进技术转移。

3.3 创新创业支持园区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论坛等活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入驻园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同时,提供创业孵化、融资支持等服务,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

4. 经营机制4.1 运营管理大学科技园可以引入专业园区运营管理机构,负责园区的日常运营管理、项目推进、招商引资等工作,保障园区的稳定运行。

4.2 资金支持园区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渠道,为园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其创业成本,促进产业发展。

4.3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营,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从外部嵌入到开放融合: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嬗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解析视角

从外部嵌入到开放融合: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嬗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解析视角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 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发展路径研究 (2021RZB04014)㊂作者简介:李先涛(1981-),男,山东临沂人,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公共治理网络,法治政府;鲍芳修(1978-),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地方治理,法治行政,政策分析㊂从外部嵌入到开放融合: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嬗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解析视角李先涛㊀鲍芳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3)摘㊀要: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建设㊂各地市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探索,加快打造开放式大学科技园㊂然而,目前省内许多大学科技园仍处于外部嵌入状态,缺少与地方社会和区域市场的深度融合㊂这种相对封闭的嵌入式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创新能力㊂鉴于此,本文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外部性嵌入的内涵㊁表征与成因,在聚焦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开放与融合的建设路向,通过多元协同㊁市场主导㊁跨域融合和全面开放来践行 四个开放 原则㊂关键词:外部嵌入;开放融合;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路径中图分类号:F2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4.0241㊀问题的提出作为工业强省和农业大省,山东省近年来在大学科技园建设方面成果显著㊂2021年12月末,山东省启动了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工程㊂滨州山东省大学科技园㊁日照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和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山东省大学科技园被纳入首批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范围㊂2022年,青岛㊁临沂㊁济南㊁潍坊和聊城陆续获批山东省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资格㊂截至2022年12月末,山东省已建成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18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含8个试点建设的开放式大学科技园)㊂根据2022年7月14日起施行的‘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鲁科字 2022 62号),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应按照 产业+学科 模式进行建设,坚持 主体开放㊁模式开放㊁合作开放㊁平台开放 原则㊂与原‘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鲁科字 2017 203号)相比,新的管理办法更加注重大学科技园建设与管理的开放性和融合性㊂在现实中,山东省许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仍处于外部嵌入状态㊂其主要表现为整个园区对外缺少与地方和区域层面的互动,未能完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体系,内部仍存在协同创新的梗阻㊂这显然与 四个开放 原则相悖㊂鉴于此,本文以上述问题为逻辑起点,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和探索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路径㊂2㊀外部嵌入: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初创阶段的建设形态与欧美国家大学科技园相比,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㊂1990年,东北大学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区域产业布局创建了我国首个大学科技园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14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㊂此外,各省级政区还建有若干省级大学科技园㊂自2001年东方海洋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以来,山东省已陆续设立了23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㊂从审批数量来看,2019年至2022年是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高峰时期㊂在此期间,共有14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建设审批㊂从2022年开始,山东省在新的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理念㊂从省内地区分布来看,有11家大学科技园集中在济南市(4家)㊁青岛市(4家)和烟台市(3家)㊂除了德州㊁菏泽和枣庄外,其他地市都至少拥有1家大学科技园(参见表1)㊂山东省内大学科技园虽然分布广,但并不均衡㊂从管理体制来看,省内大学科技园主要以政府主导和大学主导为主,企业主导的大学科技园数量较少㊂从建设形态而言,山东省内大学科技园普遍在初创阶段(甚至是成长阶段)采用了 外部嵌入 模式,即在产业功能区内植入一个地域边界清晰的物理空间载体㊂本文用 外部嵌入 描述大学科技园与区域产业主体㊁研发主体和政策主体等之间的共生关系演化形态㊂其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国内大学科技园并非市场内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政策驱动的产物,主要由外部力量催化而成;二是大学科技园目前只注重园区内部的形式化建构,缺少与地方和区域层面的深度合作㊂首先,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是各级政府政策驱动的结果,科技探索和市场需求只是辅助性的推动力量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顶层政策设计者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引入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理念,掀起了国内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浪潮㊂鉴于我国政治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政府和大学通常选择在产业功能区内部选址和建设大学科技园,然后再采取定向政策供给的方式推动其快速发展㊂其次, 外部嵌入 还表现在科技园区与周边区域产业主体㊁研发机构和社区治理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方面㊂如果说在初创阶段采用外部嵌入模式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结果,在进入成长阶段后大学科技园理应转向开放融合,打破科技园区的地域边界,全面融入社会和市场,充分释放创新动能㊂然而,目前山东省内部分大学科技园仍处于 单兵作战 状态,缺少与地方社会和区域市场的深度融合㊂无论是主动排斥还是被动边缘化,这种相对封闭的外部嵌入模式都只是大学科技园初始阶段的现实选择,在进入成长阶段后必须及时转向开放融合式发展㊂如果科技园区长期处于外部嵌入状态,必将大大弱化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创新能力㊂表1㊀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统计表序号年份园区名称园区等级运行机制所在城市12001东方海洋大学科技园省级企业主导烟台22002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主导济南32002烟台三校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主导烟台42005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主导东营52010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主导青岛62012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主导青岛72014青岛科大都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混合模式青岛82015济南齐鲁大学科技园省级政府主导济南92018山东特检泰山大学科技园省级企业主导泰安102019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主导淄博112019哈工大(威海)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主导威海122019济南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主导济南132019荣昌生物医药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主导烟台142019日照大学科技园省级政府主导日照152020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省级政府主导济宁162021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省级政府主导滨州172021日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省级政府主导日照182021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省级政府主导东营192022青岛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省级政府主导青岛202022临沂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省级政府主导临沂212022济南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省级政府主导济南222022潍坊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省级政府主导潍坊232022聊城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省级政府主导聊城3㊀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共生关系的治理共同体,是各子系统在协同机制基础上构建起的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网络体系㊂张贵等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多维度的主体行为集合㊂从涵盖层次而言,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企业㊁产业㊁区域和国家这4个层次㊂其中,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属于微观层面,产业和区域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面,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属于宏观层面,是前述3种创新生态系统的高度集成㊂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石㊂从构成要素而言,创新生态系统由创新主体㊁创新方式㊁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组成,是企业聚集和政策体系的运行集合㊂需要指出的是,政策支持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催化剂㊂任何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从来不是自发形成的,其在前进过程中离不开政府政策扶持,譬如税收政策㊁人才政策和土地政策等㊂从创新动力转换的角度而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渐进式的,基本上是沿着 创新源 创新个体 创新组织 创新种群 创新群落 创新生态系统 的螺旋上升路径来展开㊂当然,这里仅给出了一般的渐进式解析路径,并不否定特定条件下突变式创新形态的存在㊂只是这种创新形态在实践当中很少找到相近案例㊂从运行机制而言,创新生态系统应是开放与共享㊁竞合与共生㊁催化与涌现㊁学习与反哺以及扩散与捕获5种运行机制㊂由此可见,创新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开放融合的共同体,正是其内部多元主体之间的开放协作㊁融合发展㊁竞争与合作推动着创新思维㊁创新理念㊁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出现㊂从学理层面而言,大学科技园就是一个高密度的创新生态系统㊂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大学科技园覆盖了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生态子系统和中观层面的产业创新生态子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子系统㊂尤其是当科技园区的空间规模扩张和创新扩散能力不断增强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驱动能力就能够辐射周边产业链条和区域经济体系㊂从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科技园都是由政府㊁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而成,许多知识产权㊁融资服务㊁法律咨询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机构也都参与其中,是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的创新网络空间㊂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大学科技园还是大学或企业主导的大学科技园,它们都对政策环境㊁社会条件和人才资源等限制性变量极其敏感㊂从创新动力转换视角来看,大学科技园建设主体根据预先设置的遴选标准将那些具备创新潜力的小微企业㊁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引入到园区内部,通过定向的政策供给为其创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环境,实现从创新个体到创新组织的跨越㊂此后,这些创新组织将陆续进入市场竞争空间,完成更高形态的创新演化㊂从运行机制而言,大学科技园存在着有形的空间治理边界,其对内和对外的运行机制都是开放与融合㊁竞争与合作㊁学习与反哺㊁扩散与捕获㊂4㊀开放融合: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成长阶段的建设路向开放与融合是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成长阶段必然的建设路向㊂根据‘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鲁科字 2022 62号)第二条,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定位是开放式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㊂在具体4个维度的开放体系中,主体开放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开放聚焦的是创新性的建设与运营机制,合作开放关注的是跨域融合,平台开放注重的是各类平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㊂这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国科发区2019 117号)的定位表述是一致的㊂后者将大学科技园界定为 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促进科技㊁教育㊁经济融通和军民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 ㊂根据上述两个规范性政策文件来看,大学科技园是创新驱动的空间载体,开放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特征㊂开放与融合也是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成长阶段应然的建设路向㊂山东省各地市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㊂作为大学科技园的关键资源,教育㊁科技㊁人才和资金等主要集中在济南㊁青岛和烟台这三个省内核心城市㊂这也能够解释为何近半数的大学科技园都聚集在上述区域中心城市㊂作为省内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们开放融合的经济市场㊁公共参与的政治氛围㊁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高质量资源㊂它们进一步推动了其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快速发展㊂相比较而言,山东省内其他地市则不具备这样的资源禀赋优势㊂尤其是像德州㊁菏泽和枣庄这类在高等教育㊁科技研发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的地级市,其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在起步阶段采用外部硬性嵌入的方式完成基础性的空间结构体系建设,如园区规划㊁硬件设施建设以及制度供给等㊂这些地市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主体还必须积极引入社会外部资源,打破科技园区的物理空间界限,使大学科技园真正以开放的形式完全融入区域市场,从而获得持续性的创新资源支持㊂从省内五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参见表1)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它们在起步阶段都是以外部硬性嵌入的方式实现了空间存在,对政府的政策支持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但其在成长阶段普遍转向了市场导向,以开放与融合的发展定位融入产业和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及时回应市场需求,充分释放其创新潜能㊂5㊀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路径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应坚持开放与融合的价值导向,积极落实 四个开放 原则,在主体开放方面,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在模式开放方面,坚持市场化导向;在合作开放方面,坚持跨域融合;在平台开放方面,坚持全面开放㊂5.1㊀主体开放:从三元共振到多元协同主体开放是大学科技园打造多元协同优势的基础㊂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应坚持多元主体协同的建设路径㊂从 官㊁产㊁学 三元共振到 官㊁产㊁学㊁孵㊁金 五元驱动,大学科技园参与主体日趋多元,但其属地化㊁细分化的条块管理却限制了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效应㊂对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而言,其在成长阶段必须要勇于打破属地化和细分化的管理模式,采用府际合作的方式拓展政策资源㊁市场资源和高教资源等,进而实现主体扩容㊂从政府角度而言,那些暂不具备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地级市可以通过横向政府间合作的形式参与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在日常管理与绩效考核等方面可以采取协商的路径来解决共建㊁共治和共享的技术性问题㊂从企业和大学角度而言,其主体选择必须坚持 产业+学科 的原则,突破地域性的限制㊂大学科技园要将高质量的初创企业和具备卓越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引入到园区内部㊂它们既要能够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潜力㊂在配套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大学科技园需要引入更多专业化的法律咨询㊁财税服务㊁知识产权服务以及投融资机构等社会主体㊂目前,投融资匮乏是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普遍面临的难题㊂绝大多数科技园区都非常依赖各类政策性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㊂因此,对于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管理主体而言,全力引进包括私募股权投资㊁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民间融资主体是其未来重要工作之一㊂5.2㊀模式开放:从行政依附到市场主导模式开放是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动力㊂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应坚持市场主导的建设路径㊂与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大学科技园相比,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明显的行政主导色彩㊂政府基于国家整体创新发展战略的考量,采用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集体行动逻辑为大学科技园持续注入大量的财政㊁金融㊁人才和土地等资源,使其能够迅速完成科技园区物理空间的建设与规划㊂同时,大学科技园也逐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行政路径依赖,尤其是在政策资源供给方面㊂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同样存在行政路径依赖问题㊂例如,许多科技园区运营主体将自身定义为政府下设的职能部门或高校的附属企业㊂这种角色定位的偏差折射出深层次的问题,即大学科技园对于政府和高校主体的过度依赖极大地弱化了其市场竞争能力,使其陷入了创新惰性的困境㊂作为科技探索与市场需求的产物,大学科技园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㊂一方面,其创新性技术㊁产品和服务必须要借助于市场完成转移和转化,从而兑现其商业价值,释放其创新潜能;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必须依托市场完成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承载转化科技成果㊁孵化科技型企业㊁培养创新人才㊁促进融通创新㊁培育发展新动能等功能㊂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必须坚持明确的市场导向,持续探索新的建设与管理运营模式,构建开放的创新产业生态㊂5.3㊀合作开放:从区域整合到跨域融合合作开放是大学科技园实现跨域融合的关键㊂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应坚持跨域融合的建设路径㊂首先,高校是大学科技园的 学术发动机 ,是国家智力资源的主要汇集地,也是大学科技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㊂从目前来看,山东省的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资源分布并不均衡㊂其中,优质的高教资源和科技研发资源又主要集中在济南和青岛这两座城市㊂因此,对于省内其他地级市而言,政府不仅需要充分挖掘辖区内高教资源的创新创业潜力,更要敢于打破市域㊁省域甚至国家间的地理边界,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引入顶尖的科技研发人才,弥补其研发人才资源的短板㊂其次,这种跨域融合必须建立在有效参与和明确产出的导向基础上㊂囿于物理空间距离等原因,部分研发主体参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建设项目积极性不高㊂对此,省内大学科技园的运营主体可以试点建设离岸加速器和离岸孵化器,在园区外部打造 双创 飞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建设中来㊂总之,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的跨域融合既要能 引进来 ,又要能 走出去 ,真正与合作高校建立起紧密的研发共同体,为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体系持续注入新的动力㊂5.4㊀平台开放:从对内服务到全面开放平台开放是大学科技园全面开放的保障㊂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应坚持平台全面开放的发展路径㊂根据‘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鲁科字 2022 62号)第五条,申请建设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应建设与产业相关度高的中试基地或工程化创新平台㊁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训基地以及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等㊂从目前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实践来看,这些创新服务平台都只是面向园区内部的众创空间㊁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初创企业开放,为其提供试验设备㊁场地㊁资金和专业咨询等服务㊂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资源集成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㊁科技创业孵化㊁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促进开放协同发展功能,园区运营主体可以在满足现有服务需求基础上将这些创新创业平台向合作高校㊁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等全面开放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现有各类平台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深化与研发主体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集聚并激发各类创新要素活力,推动大学科技园融入产业和区域创新生态体系㊂6㊀研究结论大学科技园本质上就是一个多元主体驱动的创新生态体系,是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和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作为创新创业载体,它有着明确的物理空间边界,其持续的创新能力输出源自与地方社会和区域市场的深度融合,而非固步自封式的伪创新㊂因此,大学科技园创新动能的生成与释放必须着眼于开放与融合的价值理性,坚持多元主体参与,积极引入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坚持市场导向,及时回应市场创新需求;坚持跨域融合,突破地理边界的限制,构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校研发共同体;坚持全面开放,推动科技园区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融合,实现各类平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㊂与国外大学科技园相比,我国大学科技园在起步建设阶段具有明显的行政主导色彩㊂在此阶段,大学科技园通常是处于外部硬性嵌入的状态,与地方社会和区域市场的互动频度较低,政府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㊂这也是国内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阶段的普遍特征㊂尤其是那些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地级市,其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要依靠地方政府持续性的资源输入来完成其物理空间的规划与设计㊂随着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大学科技园在成长阶段必须由外部嵌入转向开放融合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地方产业格局,深化与区域经济㊁科技和服务主体的合作,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㊂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未来应积极推进主体开放㊁模式开放㊁合作开放和平台开放,真正以开放和融合的价值导向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充分释放其创新动能㊂参考文献[1]张贵,温科,宋新平,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1㊁2㊁109.[2]沈能.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共生与演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29.[3]高旻昱,曾刚.大学科技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9,(Z1):119-121.[4]曹有光.对当下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5,(06):57-59.[5]吴江,费佳丽,王倩茹,等.国家大学科技园政策变迁的演进逻辑与动力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05): 29-35.[6]韩春民.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9.。

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从 该 地 区 大 学 科 技 园 的启 动 和 发 展 轨 迹 来 看 , 经 历 它 了一 个 由 民 间 和 学 界 自 办 到 政 府 推 动 的 变 化 过 程 口 。 ] 经 过 十几 年 的 发 展 , 三 角 地 区 大 学 科 技 园 呈 现 出 如 长
下几个基本特征 :
收 稿 日期 :0 10 — 2 2 1 - 32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 然 科 学基 金 项 目 (0 7 0 8 国 7 83 1)
作 者简 介 : 袁新敏 (9 7 , , 南益阳人 , 士研 究生 , 17 一) 女 湖 博 东华 大学 管理 学院讲 师 , 究方 向为 长三 角城 市群 产 业经 济; - 研 高 ̄ 男, 吉林桦 句人 , 东华 大学 管理 学 院教授 、 博士 生导师 , 究方 向为4 意 经济 、 研 , 1 产业 经济
学科技园0。 ]

1 长 三 角 地 区 大 学 科 技 园 发 展 的 基 本 特 征
长 三 角 大学 科 技 园 的 建 设 始 于 2 世 纪 9 代 初 , O O年
1 2 科 研优 势 突 出 、 展 基 础 较 好 . 发
长 三角是 我 国高校 密 集 区之一 , 大学 的质量 和规
至 20 年 8 , 科技 部 、 育 部共 同认定 的 6 09 月 经 教 9个 国 家大学科技 园 中 , 三 角共 有 2 长 1个 , 3 % , 表 1 占 0 见 。
近 年 来 , 些 科 技 园 的 硬 件 建 设 取 得 了 较 大 进 展 , 孵 这 其 化 器 功 能 得 到 不 断 强 化 。从 大 学 科 技 园 的 场 地 面 积 、 研 发 用 房 、 产 用 房 等 硬 件 设 施 和 园 区 孵 化 器 、 区管 生 园 理 水 平 、 内在 孵 企 业 、 区所 依 托 的研 发 机 构 等 软 实 园 园

科技产业园区的功能和经营模式

科技产业园区的功能和经营模式

科技产业园区的功能和经营模式科技产业园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经济形态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企业集群,科技产业园区正在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功能和经营模式两方面来探讨科技产业园区的运作模式。

一、功能科技产业园区主要包括科技服务、研发、孵化、生产、管理等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孵化功能。

孵化是科技产业园区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可以提供资源共享、技术支持、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服务,对初创企业进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完成起步阶段,成功转型升级,实现高速发展。

除了孵化功能外,科技产业园区还可以提供高端科技服务,如标准化服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持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经营模式科技产业园区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类:公办和民办。

公办科技产业园区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并进行运营的,主要是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公办科技产业园区多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园区为主,其中公共资源的配置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扮演着重要作用。

而民办科技产业园区则是由企业出资建设并进行运营的,通常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投资主要来源于社会资本,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

这类园区通常具有创新灵活、管理高效、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

目前,民办科技产业园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被誉为下一代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现状和展望科技产业园区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产业园区发展的无限潜力。

目前,政府在注重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在大力鼓励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发展,这将进一步促进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

同时,科技园区也应该在革新管理机制、提升孵化服务品质、强化营销推广等方面开拓新路,不断推动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新型产业集聚体和服务平台,科技产业园区在于市场和政府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将会实现创新与转型、政策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和经济支撑体系。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地方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和创新力量的源泉。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和区域服务三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可以促进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地方高校通过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可以将校内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与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教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

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教师团队。

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人难题,还能够提升地方高校的就业率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地方高校通常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实力,而这些科研成果往往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

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与当地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创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可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科研创新科研创新可以推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地方高校在进行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力。

科研团队的建设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智力资源。

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是指高校通过技术研发、科技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本文将从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与孵化、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首先,创新平台建设是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搭建创新平台,高校与地方企业能够有效对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例如,某高校与当地政府合作,在该市设立了一个科技园区,提供办公场地和实验室设施,吸引企业及创业者入驻,推动产学研合作。

这个科技园区不仅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从而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其次,技术转移与孵化是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校作为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和孵化来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

例如,某高校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专门负责将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中去。

他们通过洽谈合作、撮合企业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孵化器的方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市场渠道等,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最后,人才培养是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某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开设了一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

企业可以提供真实的业务案例和问题,供学生解决和学习。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实践能力,为地方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高校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主要包括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与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

高校通过建立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合作机会和条件;通过技术转让和孵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人才培养,为地方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这些经验和案例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大学科技园分园运营方案

大学科技园分园运营方案

大学科技园分园运营方案一、前言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园,为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大学科技园分园运营方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功能,提高其运营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高校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本方案旨在对大学科技园分园的运营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实现各分园的良好运营状态,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分园运营的意义和目标1. 意义大学科技园分园运营是大学科技园运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科技园整体运营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园运营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能够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者,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服务;可以拓展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范围,扩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

2. 目标(1)提高科技园分园的整体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3)拓展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范围,提高科技园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分园运营的内容和模式1. 内容大学科技园分园运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资源整合:对分园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2)项目培育:重点培育和孵化科技成果,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发展。

(3)服务支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包括技术支持、市场推广、资金支持等。

(4)政策扶持: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分园的扶持政策,为分园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5)产业对接:积极开展与相关产业的对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 模式大学科技园分园运营可以选择直接运营或委托运营的模式。

直接运营模式是由科技园自身负责分园的管理和运营,由科技园管理机构直接承担责任;委托运营模式则是将分园的管理和运营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由其负责整体运营和管理。

具体选择哪种模式,需根据分园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袁新敏高长春2011-12-8 11:14:42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5期摘要: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创新”便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加速器和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科技园区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以长三角为例,在分析该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链的视角对大学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分析,指出各种模式的不足,以期为把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我国创新型区域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类型与模式,长三角地区引言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对创新予以了积极鼓励与大力扶持,特别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域”便更显重要。

2010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并明确提出要将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我国的创新型区域,要求该地区“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主体之间成果共创、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及“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与企业联合兴办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成果转化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组织”。

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链的角度阐述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不同模式,为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1 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本特征长三角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该地区大学科技园的启动和发展轨迹来看,它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和学界自办到政府推动的变化过程[1]。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呈现出如下几个基本特征:1.1 建设起步较早、建设标准较高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于1989年,在全国首批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试点中,长三角地区便有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科技园位列其中;此后,随着大学科技园在全国的“燎原之势”,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截至2009年8月,经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认定的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中,长三角共有21个,占30%,见表1。

近年来,这些科技园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其孵化器功能得到不断强化。

从大学科技园的场地面积、研发用房、生产用房等硬件设施和园区孵化器、园区管理水平、园内在孵企业、园区所依托的研发机构等软实力来看,长三角地区都要优于北京、珠三角等区域的大学科技园[2]。

1.2 科研优势突出、发展基础较好长三角是我国高校密集区之一,大学的质量和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3]。

从在学研究生、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一级学科授权等方面看,长三角国家大学科技园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见表2。

另外,长三角高校主要密集在上海、杭州、南京三市,这为大学科技园特色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譬如,上海已初步形成了杨浦教育园区、闵行紫竹大学园、松江大学城、南汇教育园区、临港新城教育园、奉贤海湾大学城等6个特色高教园区,南京市尤以鼓楼区研究型高校密集为特色,杭州市又以浙江大学为最,浙江省博士点的88.45%和硕士点的41.79%集中在浙江大学,2008年浙江大学在校硕士生人数占全省的51.62%,博士生占全省的92.90%。

表1 长三角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录(截至2009年)资料来源:国家科学技术部网站相关资料表2 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科研实力统计(2008年)资料来源:《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公示稿)》;《江苏省2008 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公示稿)》;《浙江省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公示稿)》资料整理。

1.3 孵化功能居前、成果转化率较高根据2006年国家科技部统计资料显示,长三角地区15个大学科技园的整体发展状况见表3。

通过与全国的对比分析可知,除了累计毕业企业数所占比重为31%外,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无论在孵化总额、场地面积,还是在孵企业数量、人员数、总收入等方面都超过了全国1/3以上的比重,其孵化功能位居全国前列。

经过在大学科技园区的孵化和成长,许多毕业企业已逐渐成长为长三角地区主要产业的重要支撑,并不断引领该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笔者对上海与杭州部分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主要产品与城市主要工业门类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这种情况说明:长三角大学科技园已经或正在成长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4。

表3 长三角地区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资料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2009年8月9日表4 上海与杭州部分大学科技园企业产品与城市工业门类城市城市主要产业门类国家大学科技园主要产品涉及的工业门类上海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复旦大学科技园上海交大科技园同济大学科技园华东师大科技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汽车制造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东华大学科技园华东理工科技园杭州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软件、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剂、新型医疗器械、纳米/光电子/高性能及特种墙体与建筑材料、纺织、防爆玻璃、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设备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浙江国家大学科技园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现代农业、新材料与纳米技术生物化工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光电与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环保与节能技术、服装与纺织工程技术资料来源: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各科技园公司网站介绍(截至2009年8月)当然,由于受空间规划、行政分割、城市化等历史和体制原因的限制,长三角大学园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校区布局零散、科研资源分散等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在20世纪50年代,大学校区建设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内部或近郊,并形成自然集中的大学园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扩招和校舍供给不足,高校开始在城市边缘大规模地建设新校园。

由于新校区与大学科技园在选址上的错位或邻近性程度低,造就了高校校区分散建设,使大学科技园创新服务体系空间供给邻近性程度低。

如华东师大科技园和上海交大科技园分别位于上海普陀区、徐汇与长宁等区域,但是华东师大和上海交大的闵行新校区又集中了相当数量的重要实验室和研究生。

这种空间布局的错位,导致了大学科技园与母体高校之间的互动存在着诸多不便,影响了科技园孵化器的孵化效率。

2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阶段与类型大学校区、科技园区、社区(地方政府)三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关联关系,大学校区是知识创新的源头,科技园区是科技成果孵化、产业化的载体,公共社区则创造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4]。

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科技园—校区—社区”三区的联动发展。

从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不难看出,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是以“技术成果孵化构成的产业链、企业规模化与企业集群形成集聚经济或规模经济,从而反哺与提升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功能”为内核的“企业—大学科技园—地方”利益驱动的多赢机制,见图1。

图1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根据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在产业链上的关联分析,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社区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它们在产业专用性和地区专用性资产上的“投入”作为两个维度,将“三区”的联动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5],从C→B→A逐级演化,见图2。

根据“三区联动”的3个发展阶段,本文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划分为产业链内嵌型、产业链半紧密型、产业链松散型3种形式,其异同见表5。

图2 “三区联动”的发展阶段划分资料来源:王小芳,张永庆.从产业链视角解构“三区联动”战略[J].上海城市规划,2009(2):7-11.表5 基于产业关联程度的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划分产业链内嵌型产业链半紧密型产业链松散型基本内涵三区参与的主动性强;专用性资产投入高;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嵌入三区主体内三区参与的主动性一般;产业(或地区)专用性投资不高,难以形成具有产业特色、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三区参与程度弱,以一方或两方为主体,其余主体处于观望或被动辐射基本特征①多样、包容、便利的城区空间环境;②“三区”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大学校区提供知识、创新和人才支撑;城市社区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③产业规划和定位明确,产业特征明显①产业定位不明;②大学校区只提供一般性通用人才,社区提供一般性配套服务;③依靠商业地产开发、园区土地资源利用等带动所在城区发展①“三区”独立运作,没有专用性投入,采取偶然性合作;②产业链构建参与意识弱,组织形态松散、随意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调查和“王小芳,张水庆.从产业链视角解构‘三区联动’战略[J].上海城市规划,2009(2):7-11”整理而成3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3.1 基本模式及其演绎综合分析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动力[6]以及长三角地区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概括出大学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见图3。

注:1表示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要素互动:2表示合作主体要素与合作项目产生互动图3 长三角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图3表明:①在大学科技园发展过程中,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由“最初的偏向某一方”到“双方双向互动”,直到“双方共生互动或多主体自主联动”。

②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地方政府社区三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实现三方的利益,并不断推进三者之间从“要素层面的互动”向“区域性引领产业研发的项目层面上”互动转化,才能实现科技园区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主要模式及其对比分析3.2.1 主要模式划分课题组调研发现,长三角大学科技园存在着发展阶段上的差异,而且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起始动因以及发展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所扮演的角色均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该地区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也存在差异。

归纳起来,长三角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有“多方联动型、多方参与推动型、政府与高校共同推动型、高校/政府/园区主导型”四大类,见表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