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过程论
文学接受过程(《文学理论》)
3、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作品本身的情感作 用,读者的接受心境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 得以改变。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的读者”,即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对自己的文本感兴趣 并能为之打动的读者。文学接受的发生,就意 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文学接受过程
第四小组
目录 壹 贰 叁
文
文
文
Contents
学 接
学
学
接
接
受
受
受
的
的
的
发
发
高
生
展
潮
壹
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 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 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
文学接受的发生,集中体现为读者对于文 本的阅读,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 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 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物
精、
对 指批
文 学 作 品
从 事 文 学
评 动 机
进类
行专
科业
学工
评作
价者
。,
身借写 借
阅鉴作 鉴
读他者 。人为
艺提
动 机
术高
技创
巧作
,质
而量
投,
接受心境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人们在生活中的情绪状态 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 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及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 理特征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另一方面,读者作为社会的人以及文学 阅读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的、 历史的整体意识和审美追求,也必然在个 人乃至集体的文学实践中形成影响并得以 表现。
所以,阅读期待既是读者因个体的情 感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所形成的个 人要求和期待,即姚斯所谓的“个人期待 视野”;也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 和社会潮流的影响而形成的在一定的历史 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的共同期待,即 所谓“公共期待视野”;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制作、主讲:余和生
2014-1-20
1
文学接受在经历了文学消费阶段, 也即是当文学消费者购买了文学作 品之后,也就进入了文学接受的第 二个阶段:文学鉴赏,也称文学接 受过程。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本身只含有 潜在的社会功能,具有发挥社会效 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还须依 靠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有步骤地实现。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产生,只是 给接受者提供了一个鉴赏的对象和 物质的依据,读者并不是一拿到产 品立即就能进入鉴赏,而是需要一 定的步骤逐步完成的。 一个完整的文学接受过程,一般 有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环节。 下面分别来谈。
2014-1-20 6
三是阅读可以逸情:陶冶性情
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爱情,为什么会 成为文学历久弥新的话题,为世世代代的人 们所津津乐道呢?认识了人类的阅读动机以 后,你就不难明白:人类,尤其是处于青春 期的少男少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有 一种隐秘但又是迫切的对于异性、对于美好 爱情生活的朦胧向往和执着探求。 如果我们否认或者无视这种向往和探求, 就像有些中学老师那样,发现学生在读琼瑶, 不被讥为“多情种”,也要拿来没收示众, 这实在不能算是明智之举。君不见,《还珠 格格》风靡神州;《将爱情进行到底》更是 风行校园…… 总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学阅读活动 的形态和动机的广泛存在,可以见出理论对 于现象的解释之功。
15文学接受的过程讲解
题西林壁
苏轼
(三)领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延留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 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定义 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接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产生异变的原因: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2.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1.异变的表现:
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一、名词解释1.期待视野(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答: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
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
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简单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2.文体期待(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文体期待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3.隐含的读者(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北京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隐含读者(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
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4.移情(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
文学接受的过程
❖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曾 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 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 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 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 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知识点:
❖ 期待视野、接受心境、隐含的读者、召唤结 构、共鸣
❖ 期待视野及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共鸣及其产生的原因.
❖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中得 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 1.异变的表现: ❖ 形象的异变: ❖ 情感的异变: ❖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 传神文笔足千秋, ❖ 不是情人不泪流; ❖ 可恨同时不相识, ❖ 几番掩卷哭曹候.
❖ 清 永忠
❖ 3、共鸣的种类 ❖ ①个体共鸣 ❖ ②群体共鸣 ❖ ③人类性共鸣
❖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 的重要途径
❖ 能不能将共鸣的强弱有无视为评价作品的尺 度
二净化
1.净化,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诗学. 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 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 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文学理论第七章 文学接受
审美意蕴
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文学活动的完成与持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是 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同 样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 于前人。
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共通感”(sensus communis)
•康德:《判断力批判》 •指称那种无概念但却具有普遍 性的先天主体能力。 •内在理论逻辑推演的结果的话。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经典”与“经典化”
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 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 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 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 提供参照系的作用。
第七章 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
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 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 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 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 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
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 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缺少共通性, 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 死亡。
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
文学言语结构的稳定性,是共通性的客观基 础,而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 则又构成差异性的基础。
人类文化、社会的变动性和共通性。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 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 观存在,仅具有 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论文学接受过程
论艺术真实1、认识与艺术真实(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作品"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文化层;哲学意味层;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现实型作品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诗艺的真实即讲究艺术技巧的真实。
2、艺术概括含义: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艺术概括的规定性(规律):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 "类型化"主张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饿贺拉斯,他以不同年龄的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例,强调文学应该描绘同类人的共性。
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也强调这一创作方法,它与技术概括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开来","飞腾到普遍性相",后者"把整个心沉没在感官里","沉没到个别事例里去。
第五章文学接受
韦庄的《女冠子· 四月十七》: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 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 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难以将作 品中语言所描述的形象,在脑海中还原成 感性、具体的生活画面。
3、感知内涵
——指初步地掌握形象内含的某些思想。 ⑴把握了形象不一定就能把握形象的内涵。 ⑵把握内涵也是把握形象的要求。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 画面本身很容易把握:人体器官的组合。 但形象隐含的思想难以把握。 ⑶直观的、印象式的、感性的把握。内容提要)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二、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一)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整体中的
作用
有三种认识,反映了接受研究的三个阶段。 ⒈接受活动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活动。 ⒉接受对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创作与 接受的关系具有互动性。 ⒊接受活动对文学本体具有规定性。
《列子·汤问》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专门讨论接受: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柏拉图讨论过‚对话体‛和‚独白体‛在 接受中的不同作用。 文学接受这个话题成为20世纪文学话语研 究的一个重点。
⑷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功能
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 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 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悟和欣赏。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一、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1.期待视野的含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的过程
•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 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 空”。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 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 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也认为,艺 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 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 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 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 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随着不同读者参 与对话,同一文本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 3.接受心境 • 伴随着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并影响阅读效果的
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 接受心境包括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状态。
• 欣悦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兴奋、 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 抑郁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失意 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 虚静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平淡 冲和、清静自然的情绪状态。
• 1.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事先拥 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投入接受活动 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
• 例如,贾平凹在《老西安》中写道有几个老人坐在 城南门口的河壕上拉话儿,话头是由“大芳”照相 馆橱窗里蒋介石的巨照说开的。一个说:蒋委员长 不知道一天吃的什么饭,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 油泼的辣子红红的。要是我当了蒋委员长,全村的 粪都要是我的,谁也不能拾。这是那个老人的期待 视野。
•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 当读者处于欣悦心境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
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心境时,即使面对杰作,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 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领略其中的美妙。而当 处于虚静心境时,读者往往能够凝神贯注,用心专一, 从而设身处地,心醉神迷,真切领会文本的真正奥妙。
第五讲 文学接受论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
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
一、文学阅读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
(一)关于读者的角色1、被动者角色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
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
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
→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
《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
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
→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
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
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
2、主动者角色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E.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第九章_文学接受
2、期待视野的层次划分
a、文本期待: 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 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问题 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 b、形象期待: 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 指向。这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 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 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c、意蕴期待: 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 人生态度、思想强项等方面的期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他欣赏音乐进而动情 产生共鸣的过程: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铀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似诉平生不得志。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共鸣产生的基础
1)接受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2)接受主体要了解把握作品所牵连的社会文化内容
2)阅读效果也会影响甚至改变阅读心境
四、隐含读者与现实读者
隐含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作品问世之后, 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 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二、 文学接受过程
一、正解与误解 二、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二 文学接受过程
一、正解与误解 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的创 作意图之间构成的“对话”相顺应即为“正解”,相悖逆 即为“误解”。 误解包括正误和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 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的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 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作品进行穿凿附会 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作品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答: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答: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审美动机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人永远有着向往自由、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的天性,有着力图超越自身而趋向崇高的欲望。
优秀文学作品中潜在的无限想象空间,真挚的情感境界,美妙的人生理想,正可以满足读者的这种期待心理。
(2)求知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许多革命领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注意的是作品中涉及的与当时的政治斗争、革命斗争有关的内容;某些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有时也借助文学作品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民俗风情、文化变迁、医药农工等有关知识。
(3)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一一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一一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①理论方式--- 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方式一一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③实践一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④艺术方式一一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特征。
《文学理论》第十讲:文学接受
二、文学接受的作用
• 1、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不仅会 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还可 以赋予文学作品新的创造和发现。
• 2、读者的阅读欣赏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作 者的文学创作和生产。
• 3、文学接受是读者进行文学欣赏、理解, 满足自身审美需要的过程,对读者的审美情 趣培养、人格塑造、人生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 这一 句开场白,让莫言、陈忠实等中国 当代作家在小说中争相模仿:
• 1984年, 当莫言在王府井看到盗版《百年孤独》 的时候,他说: “像 被雷电击中一样,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 ”
• 莫言的《红高粱》 中写道: “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 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 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 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 头。”
姚斯: 《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
(二)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缀文者”即作者, 他们根据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用 文辞写成作品;
“观文者”即读者, 他们根据作品的语言文字走进作 品的情感世界。
“缀文”与“观文”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关系。
(二)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 文学接受理论将文学研究 的 重 心 由 传统文论的世界 (社 会) 、 浪漫主义文论的作者 、 形 式主义文论的语 言形式转 移到读者接受中来, 为 文学理论的研究开辟 了 新方向 。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艺 术作品绝非是 一 个独立 自 主 的 客体, 而 是相互联 系 的, 艺 术活动 的 中 心 不再是文本 、 作者和世界, 而 是?
•
修改后, 并没有使林道静这个小资产阶信服 。 作者为了完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情畅快”而阅读。 繁忙、失意和忧郁中渴望超越
自我和超越现实。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0
(二)、求知动机
了解人类生活、社会本质、 历史规律等各类知识的动 机。
马克思等人从巴尔扎克小说中 了解政治斗争。
鲁迅看非洲和南北极电影得到 见识。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40
1、共鸣
共鸣产生的原因 1、观念相通; 2、情感经验相似; 3、意志愿望相近; 4、历史处境相类。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41
《牡丹亭》中的戏文 使黛玉心痛神痴,潸 然泪下。
2020/10/2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 戈医生》问世后,让读 者产生共鸣。
1、世界观与人生观。
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体裁、文学发展、文学技巧、创作规律。
3、特定的生理机制。
读者的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8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1、个人性期待视野
一般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的期待视野。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 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 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 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2020/10/2
造与发现,丰富与扩充期待视野。
2020/10/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一、名词解释1.文体期待[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文体期待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2.延留[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
它会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三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二、论述题1.《水浒传》第二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金圣叹夹批中说:“百忙中,偏又要夹入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笫五才子书施耐庙水浒传》第二回夹批)。
明清小说、戏曲中颇多这类“闲笔”,试举数例,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识。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1)以小说创作为例简述“闲笔”的妙用我国明清之际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郑关西”的段落。
施耐庵在小说中“不直文情如练,并事情亦如镜。
”将“闲笔”用得出奇、出色。
a.他写鲁提辖要打镇关西,先一掌打了店小二,放走了金氏父女。
然后,来到状元桥附近的肉铺,消遣郑屠户切臊子。
“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不敢拢来,只得远远地立住,在房檐下望。
”这是第一处闲笔。
b.臊子切好了,“却得饭罢时候。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
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这是第二处闲笔,看客除了店小二以外,又增加了要买肉的主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述两种取向之外,还存在旁推的可能性,即通过文 学接受加深对生活中的其他人物或事物的理解,或者对文学 作品进行“六经注我”式的解读。在文学接受史上,由于解 构主义的出现,确认、确证与旁推的界限趋于混淆,阐发变 成了追求愉悦或极乐的文字游戏。但文学接受中的阐发本身 并不是纯粹的个人心理过程,而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
所谓“正”与 “谬”,指的是接受者 是否准确地把握了作品 的寓意。照传统的观点, 这种寓意是由作者赋予 作品、等待读者去发掘 的。为了让接受者有踪 迹可寻,作者经常给予 读者某种提示,这些提 示对读者理解作者的意 图通常是有益的。不过, 由于种种原因(如怕给 自己惹来麻烦等),作 者有时又制造出种种烟 幕。
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唤起同一接受者的 共鸣,通常只有那些既切合其需要又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可 望收到这样的效果。
⒊回味 回味是文学接受过程中情感活动的延
续。它既是对自身在文学接受的前两个阶 段情感变化的回忆和追踪,又是对自身原 有情感和文学作品所抒发的情感的品味与 。展局感多和限世少境某当哭情反展情情于界关等贾绵曰感思与感感一方于。人缀:障。情稳定面自发清女时‘碍其感定范具身展人,,奈,结障性围有的,陈明父何表果碍的。不情包其艳母烧现大发文可感括元工以煞为致展学替仅情有诗是我情有。在代仅感云,书宝绪两在描的是丰:以贻玉反种日绘功轻富酷祸“?应可!’常人效轻性嗜,余遂过能生的。掠的取弱《死度,活精在过发投冠红。、即中神日、展之时楼杭情情,生常未、火,梦州感感人活生及情,读》人退发们、活深感女书,传化的刻中思深在杭致以或情画,,刻床州成为病感人人有性,,瘵笑理通的们多的乃闻疾。性常情有少发大有。”心 对于他人的情感仅仅是出于推测、未足为凭。文学家所创 造的典型,一旦由接受者将它们和生活中的人物联系起来, 便成了现实人物的概括性表象,这种表象使得接受者以新 的角度、新的视点知觉世界,看到了过去许多看不见或看 不清的对象,并能用最经济的语汇来概括它们。
⒊后续阶段:阐发
对文学信息的阐发原则上有两种做法:
其一,将文学信息返回创作环境,从创作者与其日常 伴侣、预定接受者、相关创作者的相互关系阐发其内涵, 这是确证的做法;
其二,将文学信息引申到接受环境, 从接受者与其日常伴侣、所认定的 创作者、相关接受者的相互关系阐 释其内涵,这是确认的做法。
虚与实、诚与伪虽然不能被确证,却可以被确认。采用 确认的做法时,不是将文学信息与创作者及创作环境作比较, 而是和接受者的主观世界以及接受环境的实际状况作比较, 凡相符合者即为真实、真诚,凡相背离者即为虚假、虚伪。
接受者要正确阐发、评价文学作品的情怀,必须不断开 阔自己的眼界。
唤起同情或共鸣,通常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取得成功的标 志。
在相反的情况下,文学作品可能引起反感或排斥。造成 反感或排斥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审美性的,指 向文本作为文学所拥有的负面特征,表现为对其技巧、结构 和形式的鄙薄等。另一类是非审美性的,指向某种功利关系, 一般是由于接受者“对号入座”所致 。
心境这一概念,是 从心理学当中移用过来 的,指的是一种微弱而 持久、富于弥漫性的情 绪,相对于强度高得多、 作用也短暂得多的激情 与应激而言。心境的影 响会从日常生活中一直 延伸到文学接受过程中, 对文学接受的结果产生 影响,这是移情作用的 特殊表现。
除心境之外,值得一提的还 有情绪记忆。这种记忆虽然 目前不活动,却具有在一定 刺激作用下上升为心境、激 情乃至于应激的潜能。
其其二一,,根人据的上因述素目。标,考虑到文学接受的多种要素,制 定实现其目二标,的物步的骤因与素方。法,将计划具体化。
其三,为贯彻计划、实现目标做好心理准备。
其三,中介因素 。
在文学接受计划执行阶段, 意志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其一,克服困难,坚持行动。 其二,审时度势,修订计划。 其三,总结经验,提高效率。 在执行文学接受计划的过程中,接受者的意志品质在自 觉性、坚持性和果断性等方面的差距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第十六章
㈠认识过程
所谓期待视野,指的是接受者心理上既成的结构图式。期待视 野既存在于文学接受之先,又存在于文学接受的过程中。它的 作用,是让接受者对于作品中的情节发展、意脉延伸、典型成 长等动态因素有所冀盼、有所猜测。
总的看来,认识过程可依其与 特定文学接受行为的关系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存在于文 学接受发生之前,包括相关知 识的积累、期待视野的形成等。 第二阶段与文学接受同步,包 括作品意义的破译、期待视野 的满足或受挫等。第三阶段是 作为特定文学接受行为的延续 而发生的,包括作品意义的阐 发、期待视野的更新。
㈡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可依其与特定文学接受行为的关系分为三种:
第一类存在于文学接受发生之前,属于文学接受的心 理准备,主要以心境的形态出现;
第二类与文学接受同步,可视为文学接受的有机组成 部分,主要以同情或共鸣的形态出现;
第三类存在于文学接受结束之后,是文学接受的余波 或嗣响,主要以回味的形态出现。
⒈心境
⒈预备阶段:定势
所谓定势,指的是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定势有运动定势、知觉定势、思维定势等类型,对文学 接受影响最大的是思维定势,表现为认识过程中所作的信息 加工准备,其关键是接受者能否根据文学信息的特征从事接 受。
在文学接受中,人们所持的心理定势主要有实用型 与鉴赏型两种。从唐人诗歌研究酒的行情,就是实 用型心理定势的表现。由于忽视文学信息的虚构性, 实用型心理定势经常导致谬评。鉴赏型心理定势则 尊重文学信息的固有特征,力图按照美的规律对文 学信息进行再加工。它是对创作者所显现的文学水 平的肯定,也是对接受者自身能力的肯定,由此而 产生的便是文学快感。
就文学题材而言,创作者 是单个人或少数人,所拥 有的是局部经验;创作者 所面对的是大众(他们当 中的许多人或者大多数人 具备变为接受者的潜在可 能性),后者所拥有的是 整体经验。因此,作品的 虚实呈现为局部经验与整 体经验的对立统一关系。
至此,我们可以对确认和确证作一综合比较:
确证代表了还原倾向,具体做法是力图将文学作品置于 它们所由产生的情境中去,重中之重是弄清文学作品的真实 作者与预定读者、版本的本来原貌、创作环境的关系。
⒉同步阶段:理解
从认识的角度看,文学接受中的理解是创作者以外的其 他人在观念中破译文学信息的过程,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奇 与平、正与谬。
所谓“奇”与“平”的区分,关键是接受者的记忆系统 中有否足以破译文学信息的密码本。记忆系统包括形象记忆、 情感记忆和逻辑记忆三个子系统。文学信息的新颖性和可理 解性是辩证的统一。这一矛盾本来是对接受者而言的,但由 于反馈的作用,创作者也不能不考虑这一问题。通常所能采 用的是折衷方案,即根据预定的接受者的性质,力求奇与平 兼顾——新奇而不奥僻、平淡而不肤浅。这样,对于接受者 来说,作品内容始终兼有一定的清晰度和模糊性,雾里看花, 水中观月,若即若离,玲珑凑泊。若能平中见奇、奇中见平, 自然最佳。
从主观方面讲,同自己 的心理定势作斗争是需 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 的。定势固然有体现心 理活动的稳定性、一致 性的积极方面,但也有 妨碍思维的灵活性、不 利于心理发展的消极方 面。
中是相互影响的。
王夫之有言极妙:“于所兴而 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 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 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
㈢意志过程
普通心理学认为意志过程包括制定、执行行动计划这 两个阶段。事实上,还可能存在第三个阶段,即对于行动 计划的更新 。
⒈文学接受计划的制定
从文学接受的要素考虑,完整的计划应该妥善处理如 下矛盾:
其一,主体与对象的矛盾。
其二,手段与内容的矛盾。
其三,方式与环境的矛盾。
越⒉大文一,学般但接地是受说,计,为划目此的标必执的须行价准值备越付高出,的所代可价能也发就挥越的高激。励因作此用,就在 这一阶文段学,接意受志计力划的的作执用行体状现况在,以除下了三它方本面身:是否合理外, 还和其以一下,因根素据有个关人:、群体或社会发展的需要,定位文学接 受目标。
⒉同情
同情的本质,是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接受者所固有的心 境相投契,或者作为一种刺激唤醒了接受者的情绪记忆。
创作者和接受者可能因“人同此心,心同此感”而易于 沟通彼此的情感。然而,对于人们所怀的情感亦不能只见其 同,不见其异。情固出诸心,但却是由所处环境激发的。汉 代桓宽说得好:“耳听五音,目视弄优者,不知蒙流矢、距 敌方外之死者也。东向伏几、振笔如文调者,不知求索之急、 捶楚之痛者也。坐旃茵之上,安图籍之言若易然,亦不知步 涉者之难也。”
不论是哪种情况,要想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寓意,必须将 作者的提示与作品的内容加以对照,深入思考。无根据地 “对号入座”,很可能会产生误解。这种误解是不少文坛纠 纷产生的原因。
当然,“正”与“谬”只是一种简单的区分。由于“形 象大于思想”、读者又各取所需等原因,对于同一作品存在 诸多解释是常见现象。这些解释往往是可以并存的,迨所谓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必须指出的是: 目前有些学者倾向于淡化作者、突出读者。对于他们来说, 作者不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社会角色,更不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仅仅是一种功能。作品一经诞生,便具 有独立性。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便无所谓固定的、由作者赋 予的寓意。文学接受中的理解,关键变成如何以文为镜、体 味人生。这就牵涉到阐发问题。
所谓意志品质,指的是当事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 的意志特征,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因素而存在。
⒊文学接受计划的更新
文学接受计划的部分更新,很可能在其执行阶段就在进 行。至于整体的或牵动全局的更新,通常发生在原有计划已 经完成(或者被放弃)之时。更新当中可能遇到种种困难, 意志力的作用就表现在与这些困难做斗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