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研究意义重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

本文将通过研究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紧密结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传统的教学内容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部门应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供学生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使用,而是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加强团队合作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实践,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新工科背景下,纯粹的技术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些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和培训班来培养,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关键。

高职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以便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建设是根据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协同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类专业作为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通常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

而在新工科建设中,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成为迫切需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工作实践,增强就业竞争力。

再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往往需要多个专业间的协同合作,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往往注重个体能力培养,忽视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应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创新意识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极为快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通过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更是对传统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行业需求的变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旨在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也意味着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潮流。

因此,研究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为高校提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的思路和建议。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转型升级,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新工科理念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影响,剖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符合新工科要求的专业建设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出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为高职院校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

最终旨在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推动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实用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培养,促进高职教育朝着更加实用、贴近产业、服务社会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新工科理念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影响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注重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而新工科要求学生具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的知识结合能力,因此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项目和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是指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为适应新时代需求而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

计算机类专业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备现代化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学习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但现实中,技术的发展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工科建设中,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需求相衔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和广泛的知识储备,能够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各个行业中的实际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和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够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是指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应对新工业革命和信息化大潮为目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行业。

计算机类专业是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对于推动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注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

创新能力不仅仅指在科技研发领域的创新,还包括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才能等多个方面,这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硬技能,更需要具备软技能。

培养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实践实习等途径来实现。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的实施路径
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 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网络安全时,可以引入国家网络安全法的内容,强 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在介绍人工智能时,可以引入道 德伦理的相关内
四、结论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 提高教师思政素质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与计算机类专业的有机融 合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感谢观看
3、加强师资培训与团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师资培训和团队建设。 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同 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4、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的重要途径。通过拓展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开展社会实践 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容,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面临的挑战。
2、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可 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同 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新经济的崛起,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加大了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本文将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纷纷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希望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素质的工科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2. 社会经济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经济的融合,催生了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和创业项目,而计算机技术作为互联网和新经济的基础,对高水平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教育改革的需求: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对工科人才培养进行深度改革。

新工科建设的目的就是推动教育改革,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跨学科的应用中解决问题。

2.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需求不断变化,培养工科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

3. 培养国际眼光和竞争力: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和竞争性,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国际眼光和竞争力。

通过开设国际化的课程和交流项目,培养学生对国际科技前沿和国际竞争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1. 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加大了对课程改革的力度。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类专业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新工科理念的兴起更是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应对新工科的挑战和机遇,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1. 新工科的理念和特点新工科是指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倡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2.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和现状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是指在普通高中升学之后,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类专业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逐渐提升。

目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实践教学不够丰富等,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胜出。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应当贯彻新工科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1. 强化实践教学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教学基地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2. 注重跨学科融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开设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融入一些与人文、经济、管理等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协作、沟通和领导,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计算机类专业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产业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展开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1 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也面临着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2 专业设置的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的细分领域也越来越多。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设置也逐渐趋向于多样化和细化。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等专业外,还纷纷增加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与新兴技术相关的专业方向。

1.3 实践教学的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成为了关键。

学校通过建设实验室、开设实训课程、组织项目实践等方式,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悉并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

1.4 产学结合的深化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也更加注重产学结合,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面临的挑战2.1 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当前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队伍中存在着一些短板。

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了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2 教学资源的保障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合集5篇)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合集5篇)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合集5篇)第一篇: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十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山东省与济南市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之首,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已经不再是专业本身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该类专业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革。

一、用好增量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有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90804K)(注:可授工学或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物联网工程(080905)和数字媒体技术(080906),特设专业3个: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

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2016 年,教育部新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080910T)、网络空间安全(080911TK)、新媒体技术(080912T)和电影制作(080913T)等4 个特设专业。

这些特设专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原来的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基本专业将是另外的主要增长点。

但无论是基本专业还是特设专业的增设,都应该满足教育部2017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是要保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要明确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总体上讲,新工科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要“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要加大产学合作的力度。

任何一个专业,其毕业生都有自己的问题子空间,这个问题子空间体现了该专业点所培养学生的主要服务面向,体现自己的优势。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行业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面对行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需求,要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新工科的概念不断被引入各个领域,提出了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新要求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研究,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定位和意义新工科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将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这类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扎实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信息技术行业的新兴需求和发展方向。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定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适应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

计算机类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之一,其对于培养信息技术类人才、满足社会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更需要根据信息技术行业的新需求来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实用的技能培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提升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质量,还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1. 问题意识教学方法的引入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引入问题意识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

这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相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从而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 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计算机本身,而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因此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该适当整合跨学科的教学内容,例如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面,适应信息技术行业的新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新工科的倡导,计算机专业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和探索方法,并分析其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

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新工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计算机人才。

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1. 课程设置的变革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

传统的理论课程可以通过案例研究、项目实践等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还可以增加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满足计算机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 实践教学的创新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结合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开设在线实验课程、远程实训等,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

3.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索方法1. 与企业合作计算机专业的建设离不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实践教学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和行业动态。

2. 优化教师队伍计算机专业的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已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与新工科背景下的关系,并从教学审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新工科教育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度调整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能够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教学审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第一步是进行教育审批。

教育审批是保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审批:1.定位清晰:教学审批应该从定位上开始,明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特点和功能。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学生学习的重点,提高培养效果。

2.师资力量: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还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

要求招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并通过专业技能峰会、行业交流等途径持续提升师资力量。

3.设施设备与实验室: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还需要完善的教学设施与实验室。

包括教室、机房、实验室等,保证学生的学习条件。

三、课程设置1.学科综合性:课程设置应该围绕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技能来设计,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建立起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

2.实践性: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设置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工具、技术和软件。

3.信息化: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信息化发展趋势,开发掌握现代化软件、硬件相关课程,使学生具有独立创新和开发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变得格外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崛起,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知识和编程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

而在新工科建设中,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备综合素质,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注重实践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

计算机类专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计算机专业人才也需要具备与其他学科合作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与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专家密切合作,共同研究人工智能在心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隐私泄露、算法歧视等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对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能够在实践中尽量避免以及解决可能出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工科理念的兴起,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计算机专业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首先,计算机专业需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专业应紧跟技术的前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掌握新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应用方法。

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深化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计算机专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提供完善的实验室设施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技术竞赛和项目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经验。

第三,计算机专业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

在新工科背景下,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相影响越来越明显。

计算机专业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界合作,将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例如,计算机与生物学、医学的结合可以推动生物信息学和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与设计学的结合可以推动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等。

最后,计算机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技术能力的培养外,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团队项目和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总之,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建设需要进行改革与探索。

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以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都是推动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关键。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1. 背景介绍新工科建设是指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新工科教育,使学生具备能力领先、知识扎实、能力卓越、创新意识强的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与新工科建设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已成为现代高科技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实中我国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现状分析2.1 理论和实践结合不足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注重课堂教学,对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关注。

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常常出现诸如“脱离实际”、“不知所措”等现象。

2.2 专业门类分化计算机类专业门类繁多,涵盖面广,但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存在差异,导致计算机类人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专业差距。

一方面,一些专业门类被市场需求淘汰,学生就业困难。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滞后。

2.3 行业需求与教育不匹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困难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在毕业阶段时可能已经不再适用。

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行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可能会很快就过时。

这就需要教育界与业界紧密合作,了解行业的真实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育和培训。

3. 人才培养策略3.1 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为了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现代高科技产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更加创新的教育手段,比如实践课程、实训、实习等。

要解决的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将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运用知识。

3.2 面向行业需求设置课程要想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应该将行业需求作为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时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之与实际需求达成共识。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展开研究。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引出了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从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概述和新工科理念在该专业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路径。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实际情况和解决方案。

结论部分总结了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概括了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背景、目的、概述、理念、应用、现状分析、策略、路径、案例分析、启示、发展趋势、成果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浪潮下,计算机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任务。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则需要更加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面对技术快速更新和社会变革的挑战,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以培养更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融入新工科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路径,旨在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问题,通过对新工科理念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应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以及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策略与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找出适合新工科时代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改进方案。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新工科教育是以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以现代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的一种协同育人体系。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作为新工科核心专业之一,应根据这种新工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合现代产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优化专业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现代化的产业格局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种不同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就需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对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实践。

首先,应结合目标产业和行业的需求,精简和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如加强对于互联网 + 行业的适应能力和研发技能的培训,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以满足现代化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和需求。

其次,应在相同领域内的发展趋势和特性上面着手考虑专业的设置。

通过对市场动态、行业趋势和产业政策的了解,充分挖掘计算机类专业的内在潜力。

例如,现代传媒与互联网等领域紧密联系的天然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全面贯彻落实新工科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加强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强化工具性和实用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应根据实际需求和经验,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领域和职业素养。

结合现代产业的运行机制和趋势,设定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打破传统课程的局限,加强对相关专业的系统化学习,提高对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实践能力。

其次,应多样化且结合实际的课程实践。

实践性强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还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人才自身的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课堂实例的案例分析、模拟操作、实践模拟,都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在培养计算机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社会需求和经验,采用多样化且结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式。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研究。

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与新工科背景相融合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现状。

其次探讨了新工科理念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最后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结论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提出了推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与新工科理念深度融合的建议。

本文旨在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工科理念、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融合、现状、应用、解决方案、实践教学模式、总结、未来发展、展望、融合建议。

1. 引言1.1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也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与新工科理念相融合,提升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深入研究现阶段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现状,分析新工科理念在这些专业中的应用,提出解决方案并探讨实践教学模式,旨在推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与新工科理念的深度融合。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高职教育与新工科背景的融合,探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寻新工科理念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实践,提出改进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高职教育与新工科背景相融合高职教育与新工科背景相融合是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推广,高职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教育需要积极响应新工科理念,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门热门的专业,各高校也纷纷设立了计算机类专业,以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传统工科不同。

传统工科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而新工科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信息获取与处理、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只有全面发展这些能力,才能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各行各业都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

新工科建设要求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和挑战。

高校应与行业合作,了解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目标,使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高校应通过实验、实习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需要有敢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

高校应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科技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十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山东省与济南市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之首,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已经不再是专业本身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该类专业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革。

一、用好增量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有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90804K)(注:可授工学或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物联网工程(080905)和数字媒体技术(080906),特设专业3个: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

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2016 年,教育部新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080910T)、网络空间安全(080911TK)、新媒体技术(080912T)和电影制作(080913T)等4 个特设专业。

这些特设专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原来的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基本专业将是另外的主要增长点。

但无论是基本专业还是特设专业的增设,都应该满足教育部2017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是要保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要明确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总体上讲,新工科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要“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要加大产学合作的力度。

任何一个专业,其毕业生都有自己的问题子空间,这个问题子空间体现了该专业点所培养学生的主要服务面向,体现自己的优势。

所以,问题空间子空间既不是整个问题空间,通常也不是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问题子空间。

这就要求专业点申办者必须真正弄清楚、并瞄准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服务面向的具体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泛泛的社会需求,更不是网上下载的、人云亦云的“需求”。

而且要明确我真的是要,而且能够培养出面向这个问题子空间的合格人才。

第二,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有一个体现学生擅长和学科优势的、吻合于“问题子空间”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5 年左右的专业预期,而不是毕业时在专业内“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应用维护、教学、管理”什么都能干的“高级人才”这种笼统目标。

其次要有支持培养目标实现的专业毕业要求。

专业毕业要求应该不低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给的毕业要求,且有自身特色。

目标清楚准确,专业毕业要求就会体现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特色。

再次是能够有效支持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

需要将专业毕业要求分解为指标点,然后将这些指标点的达成任务分配给相应的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的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方向”,更不是在原有某个专业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或者更换几门新课程就构成新专业的“课程体系”。

第三,要有基本的学科支撑和师资队伍。

要办好一个专业,必须有基本的主干学科支撑,它(们)既便于办学点深入理解专业,也便于形成基本的师资队伍和支持师资队伍发展的平台,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基本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这些教师应该在新申报的专业上有一定的积累,尤其是专业负责人等核心教师,而且整个师资队伍在数量上不能少于12 人的最基本要求(专职的,不是和已有专业交叉使用的),需要坚决杜绝五六个人就办一个专业,十几个人就办两三个专业的情况出现。

当然,作为本科专业教育,必须有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

二、调整存量2016 年,全国已经拥有近3 000 个计算机类专业点,特别是这个巨大的专业类中大约95% 的专业点的办学历史没超过25年,加上近些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所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更新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基本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为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保障。

首先是回归“人才培养”的办学初心,牢固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明确教师的责任,加大本科教育的精力投入,夯实基础,避免“地动山摇”。

其次是推动三大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树立本科教育不是基本知识输入,不是基本课程要求,而是要追求面向未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基本能力在学生身上的产出。

(2)构建完整的持续改进体系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体系,建好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3 个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行,紧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3 方面的改进,并不断提高这3 个方面的合理性和“达成度”。

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评价是基础。

持续改进要求将评价作为基础,要求评价的准确性,追求数据合理、分析到位。

要弄清楚评价的对象(目标)、评价的标准(依据)、评价的执行者、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恰当的评价周期,要以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原始数据的有效搜集与深入分析为基础。

其次,改进是目标。

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坚持基于评价的改进,使得改进有根有据,效果良好。

基于评价的“改进”,强调避免凭感觉、凭经验、凭个人的意见“改”;没有对评价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基于分析做出决策的“改”,很可能是“盲目地改”;要追求“改进”,而“改”不等于“改进”。

第三,机制是保障。

用机制保证评价和改进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只有机制完善有效,才能够持续地进行。

要针对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建立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明确规定在这些处理流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

(3)明确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基本指向必须明确和落实本科工科教育的基本定位,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此要求进行学习产出的评价。

逐渐纠正某些专业点定位不清、降格要求的问题,使人才培养达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定义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一个甚至几个复杂工程就可以了,而是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可参考文献[2]。

(4)强化和落实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框架下进行。

如前所述,首先是确定一个恰当的培养目标,然后依据支持该目标实现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毕业要求,按照便于落实达成和进行达成度评价的标准(可衡量)将各项毕业要求分解成一系列指标点,按照支持指标点达成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并通过实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具体落实相应的指标点,通过教学活动结果的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确实达成了,并通过这些评价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向前反馈,以指导改进。

(5)稳步走向科学施教要彻底摆脱面向课程的教育,真正走向面向产出的教育。

要将知识作为载体,向学生传授解决计算机类复杂工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专业技能,这些思想和方法就是计算学科方法学的内容,包括方法论意义上的12 个核心概念、典型的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问题的抽象、理论、设计求解过程。

必须在教学大纲中给予明确规定。

明确课程目标,且课程目标与其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联(所以,就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是知识,还要包含问题求解思想和方法。

因此,传统的大纲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特别是那种“教材目录式大纲”,距离新的要求就更远了。

(6)加强产学合作,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强化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认识。

除了“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外,更要积极推进产学合作育人,紧跟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需求,积极引导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产学合作,面向社会需求选题,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综合运用所学,创造以服务社会。

(7)满足《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一批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在今年公布实施,《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在公布之列。

要想提高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必须加快专业建设步伐,使所有的专业点尽快达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更有一大批专业点能够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国际等效”。

三、交叉融合交叉融合的关键是“真正的融合”,而不是“拼盘”。

“拼盘”体现的依旧是面向课程的教育,而“融合”要求的是面向产出理念下的专业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可以通过理工科的融合,培养研发类人才,重点在于解决工程开发中的基础问题;也可以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实现跨界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解决相关行业内的计算机类问题,促进相应行业的升级、改造,这种模式适应于有行业背景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还可以与技术发展融合,紧跟技术发展,培养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实现支撑引领目标;与地方建设的融合模式在于培养地方建设和发展亟需的人才。

当然,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通用技术,不同的地区需求差异可能不是很明显,此时可以重点考虑地方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

四、校企合作参考文献:[1] 蒋宗礼.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 中国大学教育,2017(8).[2] 蒋宗礼. 本科工程教育: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6 年(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