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浅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

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

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

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

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

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

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沧桑,仍被广泛地阅读和研究。

本文将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探究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观念与传统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也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人物,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价值观。

它既批判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继承。

二、人生哲学与情感.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族兴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情悲剧,深刻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有情人的遭遇,揭示了人生的苦短与无常。

此外,《红楼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珠玉满堂的世界,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并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和感性追求。

三、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红楼梦》表达了许多文化价值观,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魅力,另一方面,它还是我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扇窗口,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世界之所以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原因。

此外,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文学艺术的无限魅力与美感所在。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小说。

它不仅表达了文化价值观,传递感性趣味,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现实与权力斗争。

我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深度解读和理解有助于我们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珍爱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美好传统。

浅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浅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浅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以宫廷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该作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进行浅析。

一、贾母与贾政的母子关系贾母是贾府的家族长辈,对贾政抱有无限期望。

贾母出生于庙堂,深谙官场规则,习惯将家族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尤其在他们两人般配之后,贾母对贾政的期待更高。

然而,贾政性格庸碌,不善处理家族事务,却喜欢追求个人享乐。

这导致了两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在一些重大决策中经常产生分歧。

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恋关系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但他们之间却产生了强烈的爱恋情感。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在家族中地位崇高,被人们寄予了许多期望。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自由奔放、独立思考的女孩,她与父亲生活在草木和自然中,注重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贾宝玉为她的清新气质所吸引,两人萌生了爱情,但由于家族的不同背景和贾宝玉被构建的金屋之恋,他们的爱情遭遇了许多困难和阻碍。

三、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关系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贾母一直希望他与贤良淑德的女子薛宝钗结婚。

薛宝钗是一个灵秀美丽的女子,性格沉稳、温柔。

虽然薛宝钗的个性与贾宝玉相投,但贾宝玉内心深处所钟情的是林黛玉。

因此,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的关系并不完美,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爱情基础。

这在《红楼梦》中凸显了宫廷婚姻制度的冷酷和无情。

四、贾宝玉与王熙凤的争斗关系贾宝玉与王熙凤的关系是《红楼梦》中一段十分复杂的人物关系。

王熙凤是贾府的一个聪明、能干的女性,她非常看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贾宝玉被王熙凤看作是自己在贾府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两人之间爆发了许多争斗与冲突。

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敌意和争斗,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宫廷体制下的宿命。

五、贾宝玉与贾探春的亲情关系贾宝玉与贾探春是贾府中的表兄妹,两人之间的亲情关系是《红楼梦》中最为纯真和温暖的。

贾探春是一个温文尔雅、贤良淑德的女子,对贾宝玉关怀备至,经常为他排忧解难。

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

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贾宝玉成了全书的最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

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

现在,浅析一下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及其典型性格形成的原因。

1 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贾宝玉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在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影响,发生作用,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

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1.1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形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封建贵族们往往让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

在这种环境下,出现了不少纨绔子弟。

贾宝玉就是其中之一,理所当然要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但他生性“顽劣异常,不喜爱读书,最喜爱在内帷厮混”[第三回],所以,他虽然生长在贾府里,但并未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教育,其思想抵触世俗社会,违背封建秩序。

贾宝玉自“衔玉”而生开始,就被视作“奇异”,周岁时抓取“脂粉钗环”的举动,更是惹得政老爷“不喜欢”,十来岁时是“异常淘气”,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

在书中,贾宝玉的行为就是一种叛逆。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得不到当时封建正统思想认可的。

我们知道:贾宝玉在荣国府是处于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予很高的希望。

然而,他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国经家,并走上背叛父母和封建礼教的道路。

至此,贾宝玉成了封建统治阶级“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1.2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象贾宝玉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萌芽的年代,贾宝玉是“新人的典型”,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之外,还在于其中对于每个角色的刻画。

其中,林黛玉在小说中又是一个中心角色。

她骄傲,她忧郁,她幽默。

她的这一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是中国古典女性的典范。

基于此,本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引言:《红楼梦》中林黛玉给读者的初步印象较为深刻,这个人物受人欣赏的地方就是她对爱情的执着与隐晦的才情。

看得越多,就会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就越深。

她聪慧而又敏锐,思想单纯,勇于面对自己对宝玉的感情。

但也有些时候,她的言辞有些尖刻,不能设身处地地替别人考虑问题,也有些过分情绪化,不能真正地与这个世界接触。

林黛玉是小说中描写得最多、刻画得最好的一个重要角色。

一、林黛玉外在形象贾府的女子,个个都是美人胚子,却也是各有特色,若说宝钗美中多了几分妖娆,黛玉却是风姿绰约。

林黛玉进入荣国府后,曾有一篇关于她的侧面描述。

先是在人群中称赞她:黛玉年貌虽然小,但其气度和言语都很好,身材和脸蛋虽然娇柔,但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气质。

后来王熙凤拿她跟“老祖宗”作对比,觉得她不仅容貌俊美,气质也与整个家族都崇拜的“老祖宗”相似。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作者的描述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人物容貌的描述首先是从双眼与双眉入手,黛玉的双眉如西施,清丽中带着几分柔弱,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相对于她的温柔,对比宝钗的雍容,更容易引起作者对她的关怀,从宝玉给她的取字“颦颦”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对她“病西施”神情的关注[1]。

二、林黛玉性格特征分析(一)性格表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其个性特点可以概括为:骄纵,刻薄,叛逆,执着,悲观,多愁善感,还有文学才华。

她之所以被娇生惯养,是由于她的母亲是贾家的千金,所以她受到母亲的影响养成了她的大小姐脾气。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论文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

本文聚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外貌、性格、爱情"三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的外貌。

作者对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玉——一个美貌出众,清新脱俗的女子跃然纸上。

二、林黛玉的性格。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有血有肉,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总之她是一个立体的形象.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黛玉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

本段通过两个方面分析宝黛二人爱情破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析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

在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

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在百花争艳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着妩媚丰美的薜宝钗,有直爽天真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才貌不亚于其姐的宝琴等等众多人物。

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个个如花似玉,他毫不吝惜地赞扬她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休凉着她们的不足与过失,最终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千古绝唱.曹雪芹这位“造物主",也只将“精华灵秀”钟情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这一角色。

黛玉,小说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内容提要:《红楼梦》中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增强作品真实性,深化文章主题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语言,心理,外貌,行为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深刻而有力地揭示主题思想,而且能够使主题思想变得含蓄隽永。

关键词:《红楼梦》细节描写人物性格重视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杰出的作品,总是以细节描写取胜的。

细节是生活的血肉,也是小说艺术的血肉。

离开细节,就谈不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尤其对以家庭生活为题材而缺少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的作品更是如此。

《红楼梦》是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又十分真实自然,不露一丝人工斧凿痕迹;含义丰富,却又出乎平常,能于小中见大,细中见深,最能体现出“琐碎中有无限烟波”。

分析和欣赏这些具有高度真实感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总是紧紧地把握住了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内在联系,使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同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生动鲜活,确能使读者从书本上听出声音,进而又能从纸面上看到活动着的人物,并体会出他们的思想和心理。

王熙凤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她聪明泼辣而又极善言辞。

她丰富的思想性格,很多时候也都是由她的说话表现出来的。

第三回写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的出场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笑声之后,便听见“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感到很惊异,在众人皆“敛声屏气”的庄肃气氛中,独她一个人竟敢如此“放诞无礼”。

可见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也可见她迥异于别人的性格。

王熙凤是一个机灵聪明的人,这机灵和聪明就常常表现在她的嘴上,特别是从她对贾母的讨好奉承中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

小说这样描写她在初见黛玉时的说话和表现: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

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

”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

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

浅析《红楼梦》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被世界公认为经典小说巅峰之作。

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小说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尤为突出,它不仅现实地描绘了封建时代末期不同阶级的女性主义形象,而且从各个方面描绘了父权制度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红楼梦》摆脱了老旧的刻板印象,新鲜别致。

正是因为这一点,女性可以追求平等和自由,不再遭受封建思想枷锁桎梏。

本文将从其女性主义思想详细展开。

关键词:女性主义;《红楼梦》;封建社会一、女性主义的起源及概念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伦理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从未将男性作为斗争对象,而是看做同盟者或合作者。

女权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希腊时期,但真正意义上女性主义运动最早起源于法国,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就是来源于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时期,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争取选举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其性别分析。

在该国也认识到,先讲女权是不行的,首要讲性别分析。

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

此外,女性主义的诞生与当时西方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等各大领域的背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女性主义运动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从第一次追求权利平等,人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到第二次质疑、抨击父权社会,直击社会上仍然存在的“男优女卑”的刻板现象,再到第三次开始意识到两性及女性间的差异,尊重两性问题,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两性问题,摒弃所谓的以女性视角或立场的眼光片面的看待问题的本质。

浅析《红楼梦》中的家国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的家国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的家国思想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它以精致而细腻的笔触描摹出中国封建家庭世袭制度下家庭情谊之美和家族厚爱之动人,其中所体现出的家国思想仍深受人们学习和参鉴。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家国思想充满对家中礼仪、家庭温馨的怀念,更重要的是要求家中子孙各尽其责,不能负祖先的望,勇于担当义务,做自己一家老小的一分子。

比如贾宝玉,他因为伯父贾母的一番期望,勇于担当起完成家庭复国的责任,不仅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且义无反顾的大慈大悲,最终完成了家庭复国的使命。

同时,“红楼梦”中也体现出对家国安定繁荣心切之情。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一家人要团结协作,期望家族安定发达,努力保卫祖国的未来。

比如贾政无私的爱,在朝廷的调解下为家族的繁盛奠定基础;比如凤姐与贾元春的红楼事变对祖国的贡献,更是家庭价值观价值思想的落实。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蕴涵的家国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心灵,它更是正能量、正确价值观引导舆论的一大力量,我们更要以此为戒,坚持担当责任,守法维家,实现祖国繁荣兴盛。

浅析《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

浅析《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的心理描写能够解释人物语言行为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解释人物的精神境界。
人物心理: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到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仅仅林黛玉素习不大喜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亘。”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悟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闪字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又兼方才听到《西厢记》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像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第六十八回中,王熙凤哄骗尤二姐进贾府,明明是虚情假意,偏偏能说成倾心吐胆,可见其狠辣.见原文:
凤姐上座,尤二姐命丫鬟拿褥子来便行礼,说:“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今日有幸相会,若姐姐不弃奴家寒微,凡事求姐姐的指示教训。奴亦倾心吐胆,只伏侍姐姐。”说着,便行下礼去。凤姐儿忙下座以礼相还,口内忙说:“皆因奴家妇人之见,一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卧柳,恐惹父母担忧。此皆是你我之痴心,怎奈二爷错会奴意。眠花宿柳之事瞒奴或可,今娶姐姐二房之大事亦人家大礼,亦不曾对奴说。奴亦曾劝二爷早行此礼,以备生育。不想二爷反以奴为那等嫉妒之妇,私自行此大事,并不说知。使奴有冤难诉,惟天地可表。前于十日之先奴已风闻,恐二爷不乐,遂不敢先说。今可巧远行在外,故奴家亲自拜见过,还求姐姐下体奴心,起动大驾,挪至家中。你我姊妹同居同处,彼此合心谏劝二爷,慎重世务,保养身体,方是大礼。若姐姐在外,奴在内,虽愚贱不堪相伴,奴心又何安。再者,使外人闻知,亦甚不雅观。二爷之名也要紧,倒是谈论奴家,奴亦不怨。所以今生今世奴之名节全在姐姐身上。那起下人小人之言,未免见我素日持家太严,背后加减些言语,自是常情。姐姐乃何等样人物,岂可信真。若我实有不好之处,上头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姊妹妯娌,况贾府世代名家,岂容我到今日。今日二爷私娶姐姐在外,若别人则怒,我则以为幸。正是天地神佛不忍我被小人们诽谤,故生此事。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不但那起小人见了,自悔从前错认了我,就是二爷来家一见,他作丈夫之人,心中也未免暗悔。所以姐姐竟是我的大恩人,使我从前之名一洗无余了。若姐姐不随奴去,奴亦情愿在此相陪。奴愿作妹子,每日伏侍姐姐梳头洗面。只求姐姐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容我一席之地安身,奴死也愿意。”说着,便呜呜咽咽哭将起来。尤二姐见了这般,也不免滴下泪来。

浅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浅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浅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红楼梦》是我国明清小说最卓越的巅峰之作,它做到了批判现实与理想探索水乳交融的地步,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最高点。

在吸收传统文学营养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学创新。

正如鲁迅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的语言经过是经过反复锤炼、琢磨的,因此其语言也是最成熟,最优美,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的。

在这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一下《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一、《红楼梦》的语言以北方为基础、富有表现力《红楼梦》的语言以北方为基础,吸收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们非常准确,精炼,生动,流畅,并且富有表现力。

如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文中写道:“次日天未明,刘姥姥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

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刘姥姥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

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

”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

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就是了。

”①在这里作者把握住了社会各色人物的心态,动作,对话,并用相应的语言来描摹他们的言语,动作,风貌,神态。

刘姥姥是一个心眼活但没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妇。

她进城的目的是来贾府攀亲戚,求人捞好处的。

浅析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浅析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浅析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摘要《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本文旨在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进行浅要分析。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服饰的描绘,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正面的塑造了人物形象。

其次,在对人物进行正面描摹的同时,又辅以大量的侧面描写反映其潜藏的性格特征,如对主要人物的居室进行描写,强调旁人的评价,并且利用汉语音形义的特点在人物的姓名中隐喻了其性格特征和命运。

再次,还利用了对比手法,反复手法进一步强调了人物鲜明的性格色。

最后,也是《红楼梦》最具特色的一点,作者把自己放在主要人物的位置,以他们的口吻写了大量诗词歌赋以反映其性格,并且根据人物的命运给主要女性人物写了判词预示其命运。

通过对以上方面分析归纳,对《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进行了总结,从而使读者对作品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并能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借鉴运用。

关键词: 《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true to life full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s, this paper aims t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racters in art to a shallow analysis. By reading the tex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author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appearance clothing language, psychological action, etc.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irect positive characters. Secondly, in front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descrip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ide description reflects the underly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room description, evaluation stressed the oth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peech meaning in the names of characters a metaphor for the character and destiny. Once again, by contrast, repeated technique further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s of distinctive character color. Finally, a point i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e author put myself In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characters, with their tone and wrote lots of poems and songs to reflect their personality, and according to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to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written verdicts indicate its fat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racters were summarized, so that readers of the works of characters shaping techniques hav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can use for reference the writing proces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dream of Red Mansions"; character image; Shaping Art.目录摘要IABSTRACT II引言 1一、人物形象的直接描写 1(一)外貌服饰描写 1(二)语言描写 2(三)行动描写 3(四)心理描写 4二、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 5(一)人物居室描写 5(二)第三者的叙述 6(三)命名的谐音与寓意 7三、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 8四、反复手法的运用 8五、诗词歌赋与人物形象塑造及人物命运9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谢13引言明清两代,小说创作旺盛,名篇佳作涌现,诸如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等等,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红楼梦》。

浅析《红楼梦》贾府由盛转衰原因及其意义

浅析《红楼梦》贾府由盛转衰原因及其意义

浅析《红楼梦》贾府由盛转衰原因及其意义《红楼梦》中的贾府曾经白玉为堂金作马,人烟阜盛,而最后却落个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凄惨结局,令无数读者悲叹惋惜。

然凡事必有因果,贾府由盛转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类: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对子女管教不严原因以及社会原因。

首先,把焦点聚向政治原因。

贾府的衰败源于贾府被卷入政治斗争,一旦失势,便是墙倒众人推,最后以悲剧收场。

贾府在政治上的地位主要来源于荣、宁二公遗留下来的政治势力以及攀上枝头变凤凰的元春的铁靠山,仗着这较高的政治地位,贾府趾高气昂,甚至有些仗势欺人,在政治上树了不少敌人,忠顺王一支便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冤家路窄,在不知道蒋玉菡身份的情况下,宝玉与他交换了汗巾,偏又逢蒋玉菡出逃一事,忠顺王一派与贾家的梁子结得更深,而到了反文旁一代,荣、宁二公遗留的政治势力已不占主导优势,待元春病逝,失去倚仗之后,忠顺王等贾家的敌对势力便无所顾忌,与贾府明争暗斗,搜罗贾府的污点启奏给皇上。

最终,敌对势力得势,皇帝下诏抄了贾府。

其次,便是最致命的经济原因.从来源来看,虽然贾赦袭了荣国公位,贾珍袭了宁国公位,二人不过是有名无实,俸禄还不够自己挥霍的,所以贾府的财力主要来自于考取功名做官的贾政的俸禄以及逢年过节官方赏赐。

一个人的俸禄要养活上上下下几百号人,可谓是非常拮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贾家却没有夹着尾巴做人,流出远远大于进账.第一,贾府日常吃穿用度开销大,浪费情况不容小觑。

又是风腌果子狸,又是鹿肉,贾府中主子们的生活可谓是饫甘餍肥.然而就像贾母吃了几口就送到各小姐处,以及宝玉吃了几口莲子粥就停箸了一样,这些主子们点的菜远超过他们吃的菜,剩下的菜要么给了下人,要么直接倾倒。

再说服饰,迎、探、惜三春各有一支累金凤,只在逢年过节及大型宴会场合才穿戴,平时都是闲置;又像邢岫烟与众人冬日赏梅一回中描写的那样,除了邢岫烟以外,众人都是猩红大毡衣;如此种种,造成了巨大的服饰的开销.第二,贾府日用排场奢靡浪费。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主要由不同的女性人物组成,不同的女性人物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女性意识由此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子虽大多出身于大家族(或生活在大家族中),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封建礼教的束缚,但这些女子在看待事物时往往有自己的思索和理解。

她们通过诗句和自己的反抗表达自己对女性独立的追求、对婚姻爱情自主的追求,“不满男尊女卑、追求人格独立和地位平等的要求,不甘为人附庸及对自我意识的肯定和追求”[5]。

这些思想相较于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具有先进的意义,因而女性意识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觉醒、表现、影响等方面出发,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论述《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认识《红楼梦》中鲜活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有一个比较明显主旨便是对旧的封建制度的反抗——正是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导致贾林薛三人爱情悲剧的产生,结局可悲,但结果必然。

除去对封建制度的反抗,《红楼梦》中还出现了一些超出于那个时代的观念,比如贾宝玉认为女人都是水做的,是纯洁的;而男人则是泥做的,是些浊物。

结合反封建的主旨,本文认为,这个观念是《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出现的一个重要依据。

“西方国家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起源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女性渴望得到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渴望改变传统观念中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思想。

”[1]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女性意识觉醒诞生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那时的中国尚且处于传统的封建社会,更别提《红楼梦》的创作者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封建礼教、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三从四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贾宝玉这个观念的提出在那个封建时代是惊世骇俗的。

这种惊世骇俗的观念在当时并没有。

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反而会成为冷子兴等人酒馀茶后的一个重要谈资。

话虽如此,女性意识虽然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没那么明显,但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曹雪芹的厉害之处在于《红楼梦》中的各个女性形象都是丰满的,每一个女性——不管她出现的频率是多少,不管她的阶级地位是哪一层——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翻开《红楼梦》,我们可以感觉到,诗词是小说灵魂的载体,假若缺少了这些锦上添花的诗词,那么小说就失去了灵魂,就缺少了诗意。

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对红楼梦诗词进行研究,而且给予很高评价,一致肯定《红楼梦》做到了诗文与人物和情节的有机融合。

大观园堪称诗的国度,以贾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以诗为海洋的鱼儿。

宝玉虽为男性,却由于贾母宠爱,又自幼生活在一群丫鬟中,耳濡目染,也就具有女性化的特点。

一群女儿在一起咏诗、作诗、题诗、赛诗,把诗当成了她们生命的一种寄托,诗成了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的人生也就赋予了诗意化。

这里的“诗意”不单是形式上这些人物都会作诗,而且作家也写出了主要人物的诗人气质,用诗的方法展现她们的内心世界,甚至把某些情节都诗化了。

一.客观评论诗映现人物形象的诗意化《红楼梦》中评论诗很多,有的侧重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的则侧重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就侧重刻画人物的性格来说,小说第三回中评价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还有宝黛初会,作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所写赞词都属于这一类。

《西江月》二词本身并无意境美,但作者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把一个“痴傻疯狂”的贵族公子呈现在我们面前。

贾宝玉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出身富贵,生活安逸,我们觉得他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宝玉偏偏“寻愁觅恨”。

宝玉所追求的人生是诗意化的人生,他的诗意体现在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按照贾母、贾政等封建家长所希望的读书、中举、扬名显赫、加官进爵的路子走,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纨绔子弟,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子;他的诗意还体现在他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女性的尊重,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而对身边的女性又爱又敬,也许这些女孩就是他心中完美的人吧。

这两首词表面看来好像是作者在批评宝玉,其实作者是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将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做了深刻描画,这两首词是似贬实褒,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再看小说第三回中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这里是写宝玉眼里的黛玉,整首词运用了比喻手法,使她的“病”、“泪”、心机聪敏、体态婀娜之姿跃然纸上,写出了林黛玉的弱不禁风与多愁善感的气质。

还有,全诗没有一处写“美”,但一个富于病态美、风流绰约的美人呼之欲出,巧妙地表现出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林黛玉身上的诗人气质。

这首词为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的出场奠定了性格基础。

二.人物自作诗词映现人物的个性化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物时,总是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则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诗词是大观园中人们心灵的慰籍,要描写一群聪明又富有才情的少女少妇赋诗填词,就已经很难了,而这些诗词还要映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那就难上加难了。

但在作者精心描绘下,清灵清丽、多妒多疑的林黛玉,温柔敦厚、通情达理的薛宝钗,心直口快、娇憨纯真的史湘云,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的晴雯,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贾迎春……无不一一活跃在我们眼前。

下面以宝钗、黛玉和迎春为例简要分析。

薛宝钗出身于皇商家庭,给皇家当买办,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

她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她博览诗书,才思敏捷,可以说是个才女,也是个淑女。

[3]她的性格特质,从《咏白海棠》里可以找到见证。

全诗用语典雅、风格庄重,其中“珍重芳姿昼掩门”有双关意,意既珍惜白海棠,又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淑女的矜持心理。

大观园人事复杂,积弊日多,宝钗看得请清楚清楚,但她却从不说三道四。

小说第七十四回“绣春囊”事件发生而抄检大观园时,虽然例外地不查她的蘅芜苑,然而她考虑这是搬出大观园的最好时机,因此借口母亲身体有病,顺理成章地搬出了大观园,从这里可以看出宝钗稳重的处世风格。

又如“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可以理解为她的自况,也反映了她的审美追求。

薛宝钗天资聪慧,深知为人处世、明哲保身的道理,她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女子,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社会里,任何的抗争都注定不会赢,因此,她养成了罕言寡语却八面玲珑的个性。

她平日不爱打扮,不爱花儿粉儿的,不讲究穿着,不露锋芒,就连对宝玉的感情也是欲露还藏。

然而,最能深刻体现宝钗人生观的却是她所填的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不免伤感,唯有她往好了说。

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可以看出她的追求,她的心劲。

她崇奉封建道德,追求富贵荣华,但她身为女儿身,如果不能被选入宫,只好把这一希望寄托在未来夫婿的身上,因此她多次劝导宝玉重视功名仕途,走读经应举之道,体现了较强的封建正统意识。

与宝钗的温柔敦厚不同,黛玉则多疑多妒、多愁善感、孤高自许、敏感脆弱、爱使性子。

《葬花吟》便是她多愁善感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

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花凋谢了终究会落到污泥里去,怎么能忍心让和自己一般纯洁美丽的花儿被玷污?还是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把落花收集起来,用“一抔净土掩风流”。

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爱,写葬花就是写林黛玉的性格,只有黛玉这样身世、处境和性格的人才会去葬花,像薛宝钗不会,史湘云也不会。

在这首诗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固然带有诗的夸张,但这绝对是出于她的真实感受。

她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只好寄住在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性格内向,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说话尖酸刻薄,她自视甚高,视封建功名如粪土,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这当然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所以就和整个贾府格格不入,,最后成了《红楼梦》悲剧主题中的主角。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变故的代表作,道出了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也是作者曹雪芹强化人物性格主体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作品。

同样是作柳絮词,黛玉的《唐多令》就写得缠绵悲戚,如“漂泊一如人薄命”、“叹今生谁舍谁收”等句,黛玉借柳絮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表现自己的无能为力。

而上下阕最后的六个字,同曹雪芹佚稿中宝玉出走不归和黛玉泪尽而逝的情节十分吻合。

此后黛玉的结局也应了这预感,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此外,小说中还常有一些人物诗词本身算不上好诗,但从塑造形象的需要这个角度看,却又是非常成功的。

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元春让众姐妹每人题一匾一诗。

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这就她性格的写照,她平时什么事也不计较,随性随缘,随遇而安。

她虽然勉强凑成一绝,但内容空洞,没有意境,无艺术价值可言,不过,重要的是诗即其人读诗见人,我们可以从诗词中读出人物的个性。

由此可见,人物自作诗词,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才情志趣和性格特点。

1.诗词隐喻人物的结局《红楼梦》中诗词歌赋另一作用是其它小说中的诗词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作者在诗词中预先隐写人物的命运,而且这种暗寓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

2.《红楼梦》诗词预先隐喻人物结局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曹雪芹为主要人物写下的判词和曲子,这些判词和曲子,暗示人物命运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解读这些似瀸式的诗词对认识人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第五回)两株枯木是林字,玉带倒过来读就是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

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生活上虽不乏衣食供养,却终究是寄人篱下,这般才女结局怎样?最后是玉带林中挂而已。

从”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除了暗指林黛玉外,也暗寓了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便是指薛宝钗。

宝钗有停机之德,她也曾劝宝玉追求功名,宝钗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品德,结局又会怎样?可惜徒劳无功,金钗雪里埋而已。

端庄稳重、温柔平和的薛宝钗也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又如《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之一:画:既非人物,也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出,多情公子空牵念。

(《红楼梦》第五回)这一首是说晴雯的。

晴雯虽是个丫鬟,但却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个人物。

“霁月”,指明净开朗的境界,雨后新晴为霁,寓“晴”字。

“彩云”比喻美好,云成彩为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既隐含了晴雯的名字,也暗示了她悲剧性的命运。

“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说晴雯虽是奴才,但从不肯低三下四的讨好巴结主子。

十岁那年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地位低下,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才”了,虽然只是一个丫头,但他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没有阿谀谄媚的奴才相。

“风流灵巧”是晴雯的又一大罪状,按中国传统道德,是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女子要安分守己,不必风流灵巧,更何况奴仆呢。

再加上晴雯容貌出众,性格倔强,这样必然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的。

正因如此,晴雯后来只能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在病中悲愤地死去。

又如《红楼梦》十二曲之《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只曲子是写贾元春的,我们看看曲子中暗寓的元春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是说刚刚过上好日子,受宠晋封贵妃,接着意想不到的坏事就来了;“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这一句暗示了元妃是非正常死亡,也就是,她自己不愿意死,也不到自然死亡的时候,结果不得不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一句暗示了元妃的死亡是被人缢死的,大概这过程也很痛苦,她的芳魂是一缕一缕消失的,应该是死得很惨。

“望家乡,路远山高”这句应该是交代元妃死的地点,不是家乡金陵,也不是北京,大概是在荒郊野外吧。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是在临死时想托梦给爹娘,“儿命已入黄泉”这句确定是她是死亡了,最后的托梦给爹娘说什么呢?是告诉父母亲人,不要走到无路可走才想回头,一定要早做打算。

这只曲子暗寓了贾元春最终将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

作者用预设手法,提前安排人物命运,从艺术结构上来说是极其高超的,它不仅能证明了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也对后人探索原作的本来构思以及后半部佚稿的情节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三.人物自作诗似谶成真小说除了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词外,就连人物平日咏柳吟花的诗歌也常常是谶语似的,我们还是以林黛玉为例吧,她的很多诗词,甚至席上行令时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寻出一些诗句作为她悲剧命运的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