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1、新青年阵营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守 旧派的论争。 2、新青年阵营与“学衡派”的论争;
1922年,以《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 物有梅光迪、胡先su、吴宓等,他们试图以学 理立言,宗旨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3、新青年阵营与“甲寅派”为代表的守 旧复古主义的论争。
民主——民主政体(社会结构)
——民主意识(文化心理) <——>(专制政治、儒家文化、奴隶心理)
科学——物质进化
——理性精神 <——>(愚昧迷信、经验主义、盲从心理) ——不单指科学研究,用于社会,而指一种科 学精神
“五四”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价值重建实现 社会改造。
新文化运动的推进: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 开始分离,社会改造工作压倒了价值 重建的工作,即从启蒙——救亡。
胡适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文艺的发展观(即“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2、白话文理论(即“白话文学”论)
二、周作人的文艺观与理论批评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早在新 文化运动之前,他就发表了一些见解独到的美学与 文学论文,显露了他在西方民主、科学精神影响下 文艺思想的锋芒。五四时期,周作人与胡适、陈独 秀等人一起向封建文化和旧文学发难,经过摧枯拉 朽的猛烈批判后他又适时地提出:“两三年来文学 革命的主张在社会上已经占了优势,破坏之后应该 建设了”(见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小 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的文学主张。在 建设新文学理论的过程中,周作人的主要贡献在于, 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以及新文学 “思想革命”等关系着新文学本质的理论观点,并 从这些理论思想出发,展开了自己的批评实践。
二、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起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 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 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 钧等。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以现实主 义为主要的创作方法。 创作特点: (1)关心现实社会问题,积极入世。 (2)抱着真挚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的民主主义 态度,关心民生疾苦,推动小说逐渐靠拢 民众,并唤出民众的呼声。
第三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 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文艺观和白话文理论
胡适(1892-1962),安徽绩溪人, 出身于官僚地主资产阶级家庭。1901年赴 美留学,主攻哲学,对杜威的实用主义 (胡适译为实验主义)哲学推崇备至,并 深受其影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不仅 影响了胡适的政治、社会观,也直接影响 了他的文艺观。胡适文学理论的成就及其 局限,都与他所信奉的实用主义哲学分不 开。
3、新月社
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由 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是旅英美留学 生,不久,其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 月诗派,分前后两期。 前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 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 筑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也叫前期新月派, 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 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后期:1928年以后的后期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 的原则,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如陈梦家所说) 抒情的重心在于揭示(表现)“灵魂的战栗”,与左 翼文学发生论争,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 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 等南京青年诗人群。
三、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既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 历史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它 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出的“新民”、 “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而其直接的背 景与动力,则是新文化运动。 可以说,五 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它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标志。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近代社会思潮与文学
近代社会最主要的主题是救亡图强。 改革的思路:器物——制度——文化
1、器物:“洋务运动” 2、制度: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倡导 民权及改良 3、文化:“诗界革命”、“小说界革 命”、“文界革命”、梁启超、黄遵 宪等人
梁启超-------王国维
(4)2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也有了较快发展。 1907年由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是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曾上演《黑奴吁天录》。 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五四”文学革命后,“爱美剧”出现, 标志着中国话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后有民众戏剧社(1921.3是“五四”以后 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上海戏剧协社 (1921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南国社(1927)的相继成立。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是文学 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最初的 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 田汉、穆木天、徐祖正、陶晶孙等人(主要 是留日学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前 期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 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其作 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 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 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 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概括地说,周作人这一时期的文艺 观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
1、关于新文学本质属性的论述 2、关于创造新文学的主体——作家的论述
wenku.baidu.com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
1、1917.1-1919“五四”运动爆发:文学革 命初期,也是新文学创作的萌芽期。 2、“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是 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3、“三.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一二”事 变:是创作的沉寂期,为下一期准备了勃 兴的条件。
现世(社会价值) 从属性 超世(审美价值) 超越性
二、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
1915年9月,陈独秀的《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新文化运动就此开始。 新文化运动侧重于文化的改造,是 中国历史上价值重建的一种运动,在 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 运动。 P5 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 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 的思想,随后又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精神。
二、“五四”十年文学的创作潮流 与趋向:
1、思想启蒙的倡导和理性精神的张扬。 2、“乡愁”、“自叙”的苦闷和感伤 情调的流行 3、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1)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 想文化体系。
(2)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 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3)以平民、农民、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 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 佳人。 (4)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 文体形式发生了大的革新解放。 (5)自学借鉴、吸收了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 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 放性现代文学。
与旧文学相比,它体现出文学观 念等方面的诸多变化:
(1)从描写对象看:普通人(社会底层人民)
(2)从主题上说:以反对封建专制,追求个 性解放等主题代替了文以载道 (3)从表现形式上说: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 改造旧文体、倡导新文体。
2、“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总的来看,它带来了文学观念、文 学内容,形式上的大改变,把中国文 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具体来看:
4、其它文学社团:
(1)语丝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 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 代白话散文的创作,其创造的那种随笔文 体,又称“语丝体”. (2)与语丝社同时开展活动的有莽原社和未 名社,他们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 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 (3)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 林如稷、冯至等人,倾向于浪漫主义。其 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 门做爱情诗的团体,成员有应修人、潘漠 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3、“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
部分新文学的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迅 速开展,其规模和声势超过了近代任何时 期。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 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 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弗洛伊 德主义、人道主义、进化论、马克思主义。
1925年,教育总长章士钊复刊了《甲寅》 周刊,同样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五、文学革命的实绩及“五四”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1、文学革命的实绩P11(4点)
其创作实绩主要有:鲁迅旨在改造 “国民性”的小说创作,;胡适与《新青 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以及《每周评 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 中国》与京沪四大报纸副刊上所登载的文 学创作。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
P7 :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文学改良刍议》并提出“八事”的主张,也 叫“八不主义”。 P8接着,1917年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在《新青年》上刊出,提出“国民文学”、 “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 被认为是革命文学的宣言书。 P8 : 1918 年 4 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 P8 :( 1918 年)同年 12 月,周作人发表《人的 文学》。 1919 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报刊风起云 涌,达 400 种。到 1920 年,在白话取代文言已 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军阀政府终于承认白话 为“国语”,下令在全国国民学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