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比较

合集下载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在莫扎特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据相当重的分量,演奏价值极高,是不朽的传世佳作。

本文主要从主部副部完整的音乐结构、音乐多音符少的乐曲风格、追求融合流畅的处理技巧这三个方面探究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加深对莫扎特音乐艺术的了解与认识。

生命之火只在莫扎特身上燃烧了36年,过早离世的他却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音乐财富,一共75卷600多首作品,涉及交响曲、歌剧、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器乐协奏曲、重奏与室内乐等音乐体裁,而钢琴音乐是其重要的创作领域。

他的17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音乐宝库的经典。

探究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接近莫扎特,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

一、艺术结构――主部副部完整从莫扎特的17首钢琴奏鸣曲中可以发现,其曲式结构很完整,均是基于主部与副部这两个对立部分建立的。

莫扎特的曲式结构一般有三个乐章,速度上快板、慢板、快板,旋律上明快、安静、明快,每一个乐章都由呈示部分以及展开部分、再现部分构成。

在呈示部里,主部与副部的主题均通过不同的调形成对比;在再现部里,它们则通过同一调形成统一;在展开部里,作曲家则用多变的、丰富的手法对音乐素材进行处理,所以展开部是最能将作曲家的个性、技巧与灵感体现出来的部分。

另外,每一个乐章的发展部也注重主题的连接,充分发挥演奏钢琴的技巧。

对于海顿奏鸣曲而言,第一个主题与第二个主题通常都是类似的,但莫扎特不一样,他的钢琴奏鸣曲不仅有调的变化,性质也不一样,第一个主题往往存在两个动机,并通过第二乐章表现内心,第三乐章则有温暖、光明、纯朴以及开朗活泼、生机勃勃等特色。

虽然莫扎特一生贫困,经常承受无穷烦恼,但莫扎特通过第三乐章将纯真、欢快、明朗与安慰展示给人们。

在音乐中,结构是骨骼,是框架,更是内在动力,不具备结构意识的音乐演奏必然是松散无力的[1]。

莫扎特正是利用充满灵感的音乐旋律装饰把最普遍的、最常见的音阶、琶音点化成动人的、神奇的音乐。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比较作者:杨云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为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分别从快板乐章的主副部主题、对奏鸣曲典型结构的突破、调性和声特点比较等方面分析他们在风格上的个人特点,并对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作品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风格主题结构调性和声【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72-03在不同历史时期,“奏鸣曲”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

“奏鸣曲(sonata)源自意大利语suonare(意即发响)。

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

”17世纪的奏鸣曲主要指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室内奏鸣曲由几首风格化了的舞曲组成,后演变成今天的组曲;教堂奏鸣曲在乐谱上表现为三行谱的室内乐形式,因而称其为三重奏鸣曲,后来发展为两个分支分别为近代奏鸣曲和大协奏曲。

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得到确立,后经过贝多芬达到成熟。

奏鸣曲在1840年以后虽然有一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仍然遵守其规则模式进行创作,但其意义已同古典奏鸣曲有着较大的区别。

“奏鸣曲式”的含义不等同于奏鸣曲。

现代音乐理论对奏鸣曲式有着明确的结构意义上的界定,认为奏鸣曲式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双主题原则和换调再现原则。

作为奏鸣曲式的判断,则需要满足上述两个原则。

双主题原则指的是作品必须包含两个性格、材料、调性不同的主题,通常称其为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对于这一称谓,有教材称其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二者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其指向意义则完全相同)。

换调再现原则指的是副部主题经过展开部的发展之后,再现部中的副部主题必须回到原调,和主部主题的调性达到一致。

也有称这一原则为副部主题调性服从原则。

这是现在对古典奏鸣曲式作为曲式结构的基本界定。

阐述古典音乐奏鸣曲发展演变历程

阐述古典音乐奏鸣曲发展演变历程

阐述古典音乐奏鸣曲发展演变历程摘要:西方艺术具有漫长的发展史,从巴洛克时代起,音乐艺术尤其是健盘音乐进入了全盛发展时期。

海顿、莫扎特开创了古典时期,这也是后人划分古典主义的标志,我们通常把1750年一1830年定义为古典主义时期。

本文阐述了古典音乐艺术奏鸣曲理论,在古典奏鸣曲发展的脉络、乐谱版本、曲式结构、触健、装饰音的弹奏及踏板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地研究,旨在培养音乐人的弹奏技巧、文化修养和音乐内涵。

关键词:古典奏鸣曲钢琴音乐理论一、古典奏鸣曲发展的脉络1.巴洛克及古典前期的键盘奏鸣曲。

在音乐史上,最早被称作“奏鸣曲”的钢琴作品应该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古钢琴家DemenicoScarlatti,他的作品多半是为古钢琴教学而写作,却为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形成,尤其是对后来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其实他的奏鸣曲原来并不称为奏鸣曲,但因它具备了早期古奏鸣曲式的某些特点,故被称为“奏鸣曲”;至1750年,J-S-Bach离开人世,巴洛克时代结束,音乐创作风格便开始由严肃复杂、深奥理性的复调音乐转向清新精致、典雅愉悦的主调音乐过渡时期,钢琴音乐也开始从严格的多声部复调对位向主调旋律和声转变。

这一时期是辉煌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的前奏,众多音乐家为古典奏鸣曲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J”S-Bach 的后代子孙,其中又以其次子C”P-E-Bach在钢琴奏鸣曲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他对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次证实了奏鸣曲式表现性格发展和情绪变化的可能性,他将Scarlatti的古奏鸣曲式加以发展丰富,在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中,C-P-E-Bach被公认为古典奏鸣曲的真正奠基者。

2.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创作。

(JosephHaydn),1732年一1809年,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C-P-E-Bach 的直接继承者,他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创作了62首古钢琴奏鸣曲。

从海顿和莫扎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看奏鸣曲式的阶段性特征

从海顿和莫扎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看奏鸣曲式的阶段性特征
(二)展开部 《海顿C大调》展开部运用了主部主题材料,以g小调出现, 规模与结构不成气候,主要部分从F大调开始,在重点强调该下 属调后,音乐自然地转入一个离原调比较远的bA大调,这是一种 很有效果的戏剧性手法,而且尽量选择了呈示部没有出现过的g 小调、A大调以及E大调等。音乐节奏、主题对比以及织体的写法 几乎与主部主题相一致,和呈示部一样结束在G大调上。 《莫扎特D大调》的展开部规模显然比海顿的要厚实,该部 分是音乐形象冲突、矛盾情节发展的主体,《莫扎特D大调》在 展开部的第一阶段主要运用主题的动机用a小调逐渐引到与原A大 调的主音相距半音的bB大调上。在海顿与莫扎特的晚期交响乐的
谱例1
善,思想内涵丰富。 从上可知,海顿钢琴奏鸣曲式的结构已经非常丰满,呈示
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十分明显,织体和调性有了显著的区别。 不过主部和副部的主题材料接近,主题较单一,基本结束在主和 弦上成收拢性乐段(111、119小节等),结构稳定。这表明海顿 晚期的创作不再严格遵循程序或者采用固定模式。
一、两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略析
(一)海顿钢琴奏鸣曲分析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Hob.XVI.50)(以下简称 《海顿C大调》)创作于1794至1795年,是海顿晚期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主题从容,结构严谨,手法简洁,构思精细,表现了海 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 单乐章主题(谱例1):灵动而活泼、幽默且机智。音乐以C 大调主和弦分解作为动机,结束在主和弦上,各种不同的创作技 术手段,如节奏的变化、调性的变化、音区的变化等出现了10次 之多,主题之间调性关系相对复杂,这是典型的海顿式创意。
奏鸣曲式乐章展开部中,结构和调性布局的规律已经呼之欲出, 导入部分、展开的中心部分、准备再现部分先后呈现。
(三)再现部 《海顿C大调》再现部分与呈示部分相比变化不太明显,结 构方面,将再现部分加以扩展,使尾声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最后 结束在主调上。 在《莫扎特D大调》中,当再现部主题呈示完毕后,音乐转 向下属方向(D—G),在长线条的音乐中隐藏了主音到属音的 半音关系:G—#G—A—#A—B—C(谱例5),使得调性关系取 得完美平衡,促进了整个曲式的对称与平衡。 谱例5

比较海顿与莫扎特

比较海顿与莫扎特

比较海顿与莫扎特,并浅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4岁(海顿生于1732年,莫扎特生于1756年),但两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两位伟大音乐家的友谊被传为佳话。

作为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在织体、和声、曲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这一点我们从两位作曲家大调作品占绝对主导这一特点终究不难看出)。

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天性的不同,使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

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

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顿的创作得以同多民族的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

海顿虽然学习过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的演奏,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

他真正的学校就是生活本身和工作实践。

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此人是财势最大的匈牙利王族之长,热爱音乐,慷慨资助各项艺术。

保尔·安东之兄尼古拉斯于1762年承袭亲王王位,海顿在这兄弟二人手下工作近30年。

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保持乐器完好。

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

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

在他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的主体。

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

因此,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

故而,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在他键盘音乐的创作中。

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

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

海顿《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

海顿《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

2017年第11期(总第323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1,2017(CumulativelyNO.323)海顿《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分析刘玉洁(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1331)【摘要】海顿除了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与弦乐作品外,他的钢琴作品也备受瞩目,《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海顿最具古典特征的钢琴奏鸣曲。

本文详细分析了这首 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此来研究海顿的创作特点及风格。

【关键词】奏鸣曲;复三部;回旋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创作背景海顿有大量的交响乐作品和室内乐作品,有着“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等美誉。

然而在海顿的创作中,钢琴作品的数量并不算多,其独具特色的音乐个性、丰富的音乐内涵和创作技巧,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降E大调奏鸣曲》创作于1790年,是海顿第一次访问英国时为玛丽安娜·冯·根青格夫人而作,较海顿以往的钢琴奏鸣曲来说,这首奏鸣曲在曲调、技巧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二、曲式结构分析(一)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快板乐章,采用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如下: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四小节,形成a ,a’,b的结构。

第一乐句分成两小句,音乐语言活泼、明朗,像是一问一答,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模进。

第三句与前两句形成对比。

主部主题动机短小精炼,使人印象深刻。

连接部12小节,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进行调性上的转换。

从原调降E大调转到了属方向降B大调并形成完全终止式,确立新调性。

副部主题在新调性降B大调上展开。

副部主题音乐材料来自于主部主题,把音乐材料进一步发展。

结束部共22小节,在降B大调上结束。

副部主题和结束部运用了阿尔贝蒂低音,是典型的古典式主义时期作品特征。

展开部的开始引入新的音乐材料,采用复调手法写作,调性不断转换,从一开始的降B转到降E,又转到降A,音乐具有很强的动力性,不断地向前发展,随后低声部连续四小节的G音保持,预示着调性转到了原调降E大调的平行小调C小调。

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1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文/高静摘要: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但海顿的音乐创作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就来谈谈海顿四个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关键词:海顿;键盘奏鸣曲;早期;转变期;成熟期;晚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海顿的音乐作品涉及各种体裁与形式,有为各种乐器使用的协奏曲、100多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50多首钢琴奏鸣曲、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大量的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用的声乐曲、小型器乐曲(嘻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等),还有众多的民歌改编曲。

他的作品具有幽默、轻松、健康、明快的气息,在气质上保持着与民间音乐的联系,质朴的民间舞曲被引入到交响乐的形式中。

他创作的旋律清新明快、和声简明清晰,结构合理,作品的细节处理到位,力度上常有突出对比。

此外,海顿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音乐表达了对人生、世界、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乐观、坦然、豁达的性格特点。

总而言之,海顿的音乐既不同于前期或同时期的作曲家,也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与样式,使其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海顿钢琴奏鸣曲是钢琴学习者的必弹曲目,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1 早期海顿早期的键盘奏鸣曲1-18(Hob.XV1:1-14,G1、D1),写于1767年前,标题大多是写上 Partita Sonatas(帕蒂塔奏鸣曲或是 Divertimento(嬉游曲)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为了教学而作,是写给羽管键琴的。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技巧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技巧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技巧作者:邱姝婷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1期摘要: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在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历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纯朴、典雅、高贵、轻松、优美等,也正是由于他采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为钢琴艺术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那么如何能够更好地诠释莫扎特的这种独有音乐形式,就必须全面了解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并掌握其演奏技巧,从而才更好的将大师的作品进行很好的表达。

键词:莫扎特奏鸣曲特征演奏技巧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的风格莫扎特的奏鸣曲主要是以普通民俗生活为主,又同时具有歌唱性。

C大调 k279使其第一首钢琴奏鸣曲,这首曲子采用短小乐思以及不同种的装饰音,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为羽管键琴而写,在不同乐章中都渗透着轻松愉快地味道。

第一乐章:快板 C大调运用 4/4拍子,奏鸣曲式,第二主题经过 a小调,进人 G大调,展开部由 G大调开始,共有 19小节,这一主题表现出高贵华丽,最后第一主题再现,接着第二主题也以主调出现,由此结束第一乐章。

作品 G 大调 K283奏鸣曲与第一首 C大调 K279,以及第二首大调 K280,第三首降 B大调 K281、第四首降 E大调 K282,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莫扎特融入了约瑟夫、海顿的一些表现手法,在 G大调奏鸣曲 K283中,把表现的主题加以变形,这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与海顿又有几分类似。

莫扎特在很早的时候一接触音乐,对其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并将其摄取在心中,并将其通过自己的风格融入到作品创作中。

C大调 K309是他刚到曼海姆时创作的,这首作品是专门为音乐家康纳比希的女儿罗莎所创作的,其中展现出较突出的曼海姆音乐类型。

莫扎特将要离开曼海姆赶往巴黎时,创作了作品 A小调 K310,这首钢琴奏鸣曲充分表达出莫扎特内心的紧张和低沉,也从中暗示了莫扎特沉寂在突发意外失去母亲的悲伤中,使其变得更加郁闷和紧张,他在巴黎旅途中创作了 D大调奏鸣曲 K311,其中充满着非常浓郁的萨尔兹堡风格,作品最初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节奏,整首曲子传达了欢快愉悦的氛围。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分析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1756—1791)的钢琴音乐风格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显示了其非凡的旋律天赋。

如钢琴乐曲中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

莫扎特的钢琴演奏风格则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

在技法上莫扎特善于运用装饰音他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高雅趣味又极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起装饰作用而且成为旋律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新的钢琴语汇的创造形成了莫扎特奏鸣曲所特有的优雅风格。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特点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虽然没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那种戏剧般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音乐。

他的奏鸣曲比海顿的奏鸣曲更充实、更杰出。

莫扎特的音乐是很清纯的,就像山涧的泉水、阳光和空气一样自然优美,作品中充满了细腻的表情和多变的戏剧性。

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他的奏鸣曲,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他的奏鸣曲中,往往在呈示部就出现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时又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这在奏鸣曲中是罕见的。

如果说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对立斗争来表现人性中抗争和奋斗的一面的话,莫扎特则是通过多主题来刻画人性中乐观开朗的一面,表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

所以要想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乐,一定要听他的歌剧,尤其是《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这3部。

莫扎特的奏鸣曲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1777年以前的8首属早期作品,略显稚气;1778年至1785年的6首属中期作品,风格趋于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且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他的奏鸣曲基本上是三个乐章,规范、有个性也很讲究。

第一乐章一般用奏鸣曲式,较为欢快。

第二乐章通常是慢板乐章,运用ABA曲式,在这个乐章中往往表现出忧郁和悲伤。

海顿钢琴奏鸣曲及f小调变奏曲解析

海顿钢琴奏鸣曲及f小调变奏曲解析

海顿钢琴奏鸣曲及f小调变奏曲解析作者:李净伊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摘要】海顿一生中作有多首钢琴奏鸣曲,直到1795年在伦敦写完最后一首奏鸣曲为止,其间一直没有中断过,经常在这一领域推出新的创作。

他创作的变奏曲以f小调变奏曲Op.83最为典型,因此,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当时经常面对的问题,以及他在键盘乐器上所表现的自由奔放的情感,这一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变奏曲中图分类号:J62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82-01海顿现存的50首左右的钢琴奏鸣曲,海顿在世时,人们已经把他看成是以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宗教音乐为创作中心的作曲家,以至于形成今日这样的海顿形象。

因此很多人认为,钢琴奏鸣曲及变奏曲在他的作品中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一、钢琴奏鸣曲(一)第28号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

以分解和弦为主的第一主题,充分表现出此作品快活的性格。

第二乐章 ;小步舞曲,降E大调,3/4拍,三部曲式。

小步舞曲部分由三连音支配,实际上是9/8拍。

中间部的中段部分转为降e小调,从调性上、节奏上,均与小步舞曲部分形成对比。

第三乐章 ;终曲,降E大调,2/4拍,回旋变奏曲式。

本乐章是融合回旋曲式与变奏曲式的海顿特殊曲式之一。

由主题与3个变奏以及中间加入不同素材的回旋曲式融为一体。

(二)第34号钢琴奏鸣曲e小调第一乐章 ;急板,e小调,6/8拍,奏鸣曲式。

在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中,很少有在急速的乐章中采用6/8拍的情形。

在这首奏鸣曲中,快速的6/8拍的特殊律动,赋予此乐章独特的性格。

因此,e小调的第一主题与G大调的第二主题,无论在节奏上或是在性格上,都能前后统一。

在展开部里,充分地利用了呈示部的素材,以精致的手法将主题再处理,使乐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第二乐章 ;柔板,G大调,3/4拍,奏鸣曲式。

从协奏曲和宗教作品两个方面比较海顿与莫扎特的音乐创作

从协奏曲和宗教作品两个方面比较海顿与莫扎特的音乐创作

从协奏曲和宗教作品两个方面比较海顿与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作者:吴宣蓉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古典主义时期,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在协奏曲和宗教作品两个方面的比较。

文中列举出了一些作品,例如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临终七言》;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安魂曲》。

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古典主义;海顿;莫扎特;协奏曲;宗教作品在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欧洲音乐的发展,音乐家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海顿和莫扎特都是音乐史上有名的钢琴家,虽然在年龄上,海顿比莫扎特大了二十四岁,但是积极的创作态度和共同的音乐理想使两位音乐大师成为了好朋友。

由于两人生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创作风格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本文就针对海顿和莫扎特在协奏曲和宗教作品两个方面的音乐创作进行比较。

从协奏曲方面来看,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他早期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协奏曲有着古典音乐的典雅风格,是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代表作,在管弦乐与独奏之间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部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了合奏曲式,并且从伴奏音型中可以看到巴洛克时期复现形式的特点;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乐章,旋律中贯穿了优雅的曲风,显示出海顿在创作上的独特技巧;第三乐章是快板,创作结构与第一乐章大致相同。

这部作品的整体风格是轻快流畅而又不失优雅的,每一个音符都出现得恰到好处,特别是乐曲中每一个装饰音的添加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整部作品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体现。

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的协奏曲充分显示了十八世纪社交音乐中的特点和写作格式。

其中,《C大调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这部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庄严的快板,由于这一乐章是由流动的旋律构成的,所以,第一乐章的曲式非常丰富,变化无穷。

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当代音乐2020年第6期MODERNMUSIC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张舒扬[摘㊀要]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曲家之一ꎬ海顿的音乐作品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ꎮ其在古典主义时期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更体现了他在音乐创作思想上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追求ꎮ海顿早期的奏鸣曲结构较为简单ꎬ继承了前古典主义音乐风格ꎮ本文将通过对海顿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ꎬ来探讨海顿音乐作品中的轻快㊁幽默㊁趣味高雅的风格特点ꎮ[关键词]海顿ꎻ«F大调奏鸣曲»ꎻ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92-03[收稿日期]2020-01-31[作者简介]张舒扬(1990 ㊀)ꎬ男ꎬ常州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师ꎮ(常州㊀213000)一㊁概㊀述海顿作为古典乐派第一人ꎬ和同时期的莫扎特㊁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音乐三杰ꎮ海顿的音乐形式多样ꎬ且充满趣味性ꎬ他的一生写了62首钢琴奏鸣曲ꎬ而他的早期创作占了全部作品的一半ꎮ从他的创作作品中我们可以探寻海顿为古典音乐带来的惊喜和活力ꎬ同时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去欣赏海顿为音乐注入的性格与灵魂ꎮ二㊁海顿简介海顿是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ꎮ古典音乐不同于浪漫主义时期自由而彰显作曲家思想的音乐创作ꎬ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简洁㊁精练㊁严谨的音乐风格特点ꎬ而海顿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早期的音乐代表人物ꎬ虽然同样遵循严谨的音乐结构和简洁的和声ꎬ但同时结合自身的性格ꎬ把幽默这个鲜明的个性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ꎮ三㊁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片段分析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采用的是三段式曲式ꎬABA的结构ꎮ作为一首标准的古典奏鸣曲ꎬ相较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奏鸣曲或是勃拉姆斯的奏鸣曲ꎬ无论从乐句的划分ꎬ还是触键的处理上ꎬ都要更为严谨而有度ꎮ这里将对海顿这首奏鸣曲中的部分乐句进行分析ꎬ以便能通过分析更好地去探寻海顿作品中的音乐风格个性ꎮ谱例1:乐章的第一句(谱例1)看似简单ꎬ却不能忽略ꎮ本乐章由不完全小节起句ꎬ不完全小节在很多时候需要由弱起句ꎬ意在把重拍落在后方的正拍音上ꎬ然而很多时候在演奏的过程中还是会弹出正拍起句的感觉ꎮ其实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起句时把预备拍先数进去ꎬ比如谱例1中ꎬ在起句之前ꎬ先在心里打出两拍半的预备拍ꎬ这样不仅能把握住节奏ꎬ最主要的是从结构上给人非常明确的不完全小节起拍的感觉ꎮ另外ꎬ从演奏风格上看ꎬ前两小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触键风格ꎬ既可以把这句话演奏成如同绅士一般严谨而低调的触键感觉ꎬ也可以把这句话演奏成轻快而跳跃充满幽默感的触键ꎮ这里更建议尝试后者的触键ꎮ首先ꎬ顿音记号表示短促而有力的触键ꎬ同时结合海290顿自身的个性ꎬ轻快的风格更接近他想表达的音乐情绪ꎮ谱例2:从谱例2中我们可以发现ꎬ右手部分以半拍一个单位组成一个连音线条ꎬ并用相似的结构重复了三次ꎮ通过对和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ꎬ这是一个主到属到主的和弦进行ꎬ相同的句法ꎬ但和声的色彩不同ꎬ演奏也一定要有区分ꎮ第一个主和弦表现出肯定坚毅的感觉ꎬ而属和弦的色彩可以适当柔和一些ꎬ为最后回到主和弦进行一个铺垫ꎮ同时ꎬ强弱强的音色对比在听觉上不会显得枯燥乏味ꎮ所以在触键的过程中ꎬ第一和第三句音色接近ꎬ我们需要把触键的位置靠近指尖ꎬ表达出较为扎实明亮的音色ꎬ而中间属和弦的触键我们可适当放平手掌ꎬ靠指腹触键ꎬ把声音适当柔和ꎬ音色就能有一定的区分度ꎮ在这个谱例中还有一个较为有趣的音ꎬ就是第9小节的这个右手二分音符ꎮ这个降E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听上去并不那么舒服ꎬ甚至有点突然ꎬ然而在触键的过程中ꎬ我们更应该适当突出这个看上去似乎不那么和谐的音ꎬ从而吸引听觉上的注意ꎮ谱例3:谱例3这段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ꎬ说有趣是因为这里应该去模仿一种小猫走路般的触键ꎮ连续的顿音ꎬ在触键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声音的颗粒感ꎬ同时又要保证句子旋律的连贯性ꎬ所以把握触键的状态至关重要ꎮ同时ꎬ句子结构虽是下行ꎬ但在演奏过程中ꎬ应该把每句话做适当的渐强和推动ꎮ同时结合每次十六分音符位置的升高ꎬ除了每个小句子的推动ꎬ大方向上的音乐结构要呈现向上爬的趋势ꎮ谱例4:谱例4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调性的转变ꎮ在第28小节后ꎬ根据和声的走向ꎬ这里其实最想听到的是一个结束音ꎬ即终止式的感觉ꎮ然而海顿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把调性进行了转移ꎬ整个和声色彩听上去就像忽然停滞在半空中的感觉ꎮ其中处理其实在海顿的作品中较为常见ꎬ也是海顿的一种擅长的音乐处理方式ꎮ对于这样的情况ꎬ我们在演奏中ꎬ不但不能弱化这个和声ꎬ相反ꎬ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表现出这个看似意料之外的音ꎮ我们可以在这个和声上加入一个非常简短的踏板ꎬ强调出这个和声的变化和有趣ꎮ谱例5:谱例5中ꎬ通过分析ꎬ我们可以发现这段跑动中需要突出的是每组四十六节奏型中的第一个音ꎬ即大指上的低音及小指上的高音ꎮ从跑动的要求上说ꎬ我们应该做到节奏的均匀ꎬ但从触键的要求上说ꎬ这里应该遵循一强三弱㊁一紧三松的触键原则ꎬ突出低音和高音ꎬ而不能让触键力390张舒扬:海顿作品音乐风格特点 以«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度和触键方式太过统一ꎮ另外ꎬ需要注意的是ꎬ低音和高音的部分在这里进行了一个音色和力度的对比ꎬ所有低音区的部分以中强的力度触键ꎬ音色上呈现饱满而偏厚重的色彩ꎮ而高音区的部分则通过弱的力度进行把控ꎬ整体感觉轻巧透亮ꎮ小指上的高音则需要通过向外打开的动作把高音强调出来ꎬ区分强弱对比和触键音色ꎮ这里急速的声音高低改变可以说表现着海顿对音乐控制的从容和幽默ꎮ谱例6:谱例6这个小乐句可以说很能体现海顿的幽默风格ꎬ向下的收句在演奏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严肃ꎬ相反ꎬ这里的整体感觉就像一种向下流动的波纹ꎬ有结构ꎬ但不需要太多具体的形状ꎬ给人一种看似漫不经心㊁随心所欲的结尾ꎮ四㊁海顿的音乐性格特点海顿的这首«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可以说是海顿诠释幽默的典型ꎬ急速的音量高低对比㊁调性的转变ꎬ以及看似漫不经心的音乐句法ꎬ都构成了海顿创造幽默式浪漫的方式ꎮ可以说海顿的音乐幽默特点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ꎮ海顿是一位宫廷作曲家ꎬ他的一生直率㊁乐观ꎬ这样的性格与他在宫廷中的境遇有关ꎮ在长达三十年的宫廷音乐创作中ꎬ他遇到了赏识他的亲王ꎬ海顿在他担任宫廷首席乐队指挥期间尝试了大量音乐的风格ꎬ可以说他有着很多作曲家不具备的优势和资源ꎬ这也造就了他在音乐中的各种大胆想象ꎮ海顿的音乐充满了幽默和趣味性ꎬ这样的风格特点不单单存在于他的钢琴作品中ꎬ在他的交响乐中和弦乐四重奏中ꎬ这样的特点也不在少数ꎮ最著名的是海顿的« 惊愕 交响曲»第二乐章ꎬ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慢板乐章ꎬ人们正听得昏昏欲睡ꎬ而此时忽然地重音响起ꎬ犹如当头一棒ꎬ惊醒了正在熟睡的贵族们ꎮ可以说海顿非常擅长利用忽高忽低的强弱变化让人摸不着头脑ꎬ又比如本文分析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ꎬ这里也是运用了强弱的快速对比(参照谱例6)ꎮ而在海顿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ꎬ强弱拍的颠倒让人也着实摸不着头脑ꎮ如果说声音的张力是海顿的第一个幽默ꎬ那海顿常用的第二个幽默就是对调性的灵活控制ꎮ海顿的«D大调钢琴三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ꎮ在这里海顿将降A大调的五音降E在休止两小节后突然 变 为B大调的三音升Dꎬ降E实际上没有变ꎬ变的只是和声ꎮ[1]但从音乐的情绪上ꎬ这种细微的转变往往给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受ꎮ海顿有趣的音乐作品还有很多ꎬ他的音乐既不像巴赫般庄严而又充满宗教色彩ꎬ亦不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充满戏剧性ꎬ更不像贝多芬那般宏大ꎬ可以说海顿的作品表述的是普通人的语言ꎮ海顿曾经就音乐创作ꎬ在致友人的信中说道: 在这个世界上ꎬ快乐而满足的人真是寥寥无几ꎬ人们到处为痛苦和忧虑所逼迫ꎬ也许我的作品有时可能成为一股源泉ꎬ使那些满怀忧郁或疲劳的人从中得到一时的安定和休息ꎮ [2]可以说音乐就是对生活的写照ꎮ海顿一生少有烦恼ꎬ衣食无忧ꎮ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音乐充满活力ꎬ明朗乐观ꎬ极具幽默感和民间感染力ꎮ可以说生活环境造就了海顿音乐 亲民 的个性ꎬ不做作ꎬ简单而纯粹ꎬ这也是艺术的独特魅力ꎮ注释:[1]杨燕迪.严肃音乐中的幽默[N].文艺报ꎬ2018-07-27.[2]胡千红.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ꎬ2013:87.(责任编辑:崔晓光)490当代音乐 2020年第6期。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这些特点与大师的思维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他的世界中大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社会一直是创作力量的源泉,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震惊世界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用尽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篇论文将由大师的作曲方法、谱写乐曲的背景、曲子的形式以及如何欣赏等方面来分析《悲怆》的神奇吸引力。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 life creation is a great epic, complete the first 8 "sonata in C minor (pathos) i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in a storm.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creation techniques, mus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thetique".Key words: Beethoven; "Pathetique"; Artistic features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一)关于贝多芬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770年在伯恩出生,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摘要: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贝多芬一起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在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他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以及娱乐性的器乐曲等领域都写出了非常优秀的、超过其他同一时代作曲家的重要作品,《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便是其中的一首经典之作。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在作曲风格、作曲作技法及音乐表现等方面为后期的双钢琴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这部作品的作曲技巧进行分析,对我们了解、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是十分必要且具有价值的。

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和声应用和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作曲技巧引言 (3)一、《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简介 (3)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4)(一)曲式结构图式 (4)(二)音乐分析 (5)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分析 (7)(一)曲式结构图式 (7)(二)音乐分析 (8)三、《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 (11)(一)曲式结构图式 (11)(二)音乐分析 (12)结论 (18)参考文献: (18)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从三岁开始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莫扎特八岁时,他就不仅能够熟练地演奏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而且他的作曲知识已经相当于一个长年从事创作的成人。

及至1782年,莫扎特的创作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在维也纳已所向无敌。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莫扎特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并且无论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以及娱乐性的器乐曲等领域他都写出了超过自己前辈和其他同一时代作曲家的重要作品。

他的创作手法新颖,旋律质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第一乐章简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第一乐章简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第一乐章简析谭冰【摘要】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有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音乐财富,一共创作了17首钢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K311是莫扎特奏鸣曲中的典型代表作,本文将分析莫扎特的生平和K311的创作背景以及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以求更好的把握莫扎特奏鸣曲的风格.【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奏鸣曲;莫扎特;曲式分析【作者】谭冰【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萨尔兹堡,他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年幼时的莫扎特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并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

4岁学习钢琴,5岁学习作曲,6岁开始与其父亲姐姐旅欧各地演出,8岁创作出了第一批交响曲和奏鸣曲,11岁写出第一部歌剧,17岁回到萨尔茨堡担任宫廷乐师,但由于难以忍受闭塞的环境和仆役般的地位,与大主教发生冲突而辞职。

1781年他定居维也纳成为了一位“自由艺术家”。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这十年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力非常旺盛,并且作品的创作的速度都非常迅速。

但令人惋惜的是,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便英年早逝了。

他一共创作了17首钢琴奏鸣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弦乐五重奏、5首小提琴协奏曲、37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22部戏剧音乐等。

作为18世纪末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歌剧具有进步的意义,体现的是中层阶级市民的思想,为德国民歌的歌剧奠定了基础。

莫扎特的音乐表层上看来十分明快率真,但其中又暗藏着忧伤的情绪,他善于用最简洁的手法和音乐语汇表现最深刻的音乐思想和内涵。

莫扎特创作的17首钢琴奏鸣曲享誉世界,是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中最为优美精致的。

莫扎特的音乐是很简洁质朴的,自然优美并充满灵气,他在海顿奏鸣曲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使古典主义的钢琴奏鸣曲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海顿一生创作了62首钢琴奏鸣曲。

历史上, 音乐学家对于海顿全套钢琴奏鸣曲的分期各有己见。

两位海顿专家布郎(A. Peter Brown)和拉森(rsen)分别将所有海顿奏鸣曲分为5期和4期。

但关于早期奏鸣曲,两位专家的分期基本得到共识:从海顿最早的钢琴作品到1766年的作品。

因为1766年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海顿供职的艾斯特哈兹家族(Esterhazy)在纽锡德尔湖教区新建了艾斯特哈兹行宫。

海顿随同艾斯特哈兹亲王住进了艾斯特哈兹,并在此走过了长达30年的音乐生涯。

海顿已出版的所有奏鸣曲中有18首是完整的早期作品,另外7首仅仅是主题部分。

海顿本人对他自己的早期作品并不很欣赏。

在给莱比锡出版商的书信中,他写到:“那些我年轻时的作品,不值得保存。

”海顿所谓“年轻时的作品”,其实是写给学生们的习作,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教学细节内容。

海顿没有想到这些早期作品中遗留的点点滴滴,已成为当今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最佳教材,并成为后人了解当时欧洲音乐风格不可缺少的宝贵钥匙。

幸好出版商们仍保留了少量的早期奏鸣曲供后人欣赏和研究。

笔者发现,海顿的早期钢琴奏鸣曲并未广泛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尤其是年轻教师们的关注。

学生经常在学习完少数小奏鸣曲后直接跳级到莫扎特或贝多芬等人的大型钢琴奏鸣曲。

这样的跳跃性选曲常常给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奏造成很大的障碍。

根据作品难度的深浅、风格的演变而循序渐进地选曲,是钢琴教学的一大难点。

而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正是难度适中,连接于巴洛克与古典风格之间的最佳桥梁性作品一、多乐章的奏鸣曲纵观音乐历史文献,奏鸣曲这一曲式的形成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并完善过程的。

最早的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巴洛克时期的二段体键盘奏鸣曲(sonata)和古典时期奏鸣曲,其结构都有所区别。

就拿古典时期维也纳三杰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来说,其三人的奏鸣曲结构风格也有着诸多不同,笔者简要称之为海顿的摸索、莫扎特的完善和贝多芬的演变。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创作特征与结构分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创作特征与结构分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创作特征与结构分析作者:赵青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22期【摘要】莫扎特是欧洲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杰出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那天才的音乐思维,高超的音乐技能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创造了很多音乐上的奇迹。

莫扎特的音乐是充满激情的,是热烈与富有情趣的,在欧洲的音乐史上,他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论文以莫扎特钢琴作品《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的音乐为实例,对这首钢琴作品的音乐曲式结构特征与艺术创作特征展开论述,结合作曲家作品的音乐思想,从作品具有代表性的调式、乐句、小节、和声、结构分析演奏方式,为演奏者与作曲者提供作品的各种依据。

通过对多个音乐不同版本的比较,结合莫扎特想要表达的音乐,根据古典主义音乐的音乐特点,总结出适合演奏与创作的音乐分析。

【关键词】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结构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3;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过程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富裕的音乐世家。

莫扎特一生的作品涉及歌剧、交响乐、室内乐、钢琴等多个音乐门类,是欧洲古典主义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古典音乐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创造了很多音乐上的奇迹。

莫扎特的音乐是充满激情的,是热烈与富有情趣的,在欧洲的音乐史上,他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奏鸣曲是西方音乐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在作曲技法、结构运用、和声手法上将古典钢琴奏鸣曲的体裁推向更加成熟的地步,在欧洲古典钢琴音乐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漫长的西方钢琴发展历史中,古典主义作曲家对奏鸣曲这种器乐体裁的创作,在不断的实践中越来越成熟。

因此,我们在钢琴奏鸣曲发展的历史中对古典钢琴奏鸣曲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十讲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海顿与莫扎特

第十讲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海顿与莫扎特

第十讲: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海顿与莫扎特一、简述海顿的创作及艺术成就1、人物简介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确立了交响曲、四重奏等体裁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范式。

2、代表作品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有108首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20多部清唱剧和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

其代表作为:(1)交响曲,代表作有:第31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0交响曲《军队》、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3交响曲《鼓声》和第104交响曲《伦敦》等。

(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第100交响曲“军队”第二乐章,第104交响曲)(2)弦乐四重奏,重要的作品有Op.64之5《“云雀”四重奏》、Op.76《“皇帝”四重奏》等。

(3)钢琴奏鸣曲,49首作品中较成熟的是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

(4)声乐作品,最突出的是他的清唱剧《创世纪》(1798年)和《四季》(1801年)。

3、艺术成就(1)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他在《“伦敦”交响曲》中,将四个乐章的性质和曲式最终确立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行板,奏鸣曲式或变奏曲;第三乐章,性格开朗幽默,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2)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征,形成了与交响乐相同的四乐章模式,作品中音乐更富有变化,主题有了更大的扩展,织体摆脱了通奏低音的依赖,开始把大提琴放到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不只强调第一小提琴的作用,使四个声部更加协调平衡。

(3)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交响曲《告别》、《惊愕》、《军队》;四重奏《云雀》、《皇帝》;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4)作品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既明快、幽默、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出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因素加上他在音乐上的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