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一、地理位置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

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达10万余人,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

三、气候特征

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 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 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四、地形地貌特征

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

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错、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

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五、水资源情况

荆州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有千亩以上湖泊30余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万多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荆州水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并且水质较好。全市可养水面达到125.22千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5.42%。江河过境客水4680亿,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枯水年48.5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丘陵区平均为12.84%,平原区平均为13.22%;水质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的占80%以上,符合地面水质二级标准的达9 0%以上,符合农业灌溉三级标准的占98%以上。

六、生物资源

荆州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等特点。全市栽培作物品种千余种,还有不少地方良种,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全市的一大优势。中国4大家渔种质资源库设在监利县老江河。据统计,全市生物资源3300多种,其中农作物品种1169个,畜禽品种33个,水生生物385种(鱼类82种),森林植物620余种,药用生物956种,害虫天敌233种。丰富的生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市有林地面积206.67千公顷;各类草场面积277.58千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达14.7%,活立木蓄积630万立方米。

七、土壤分布情况

荆州市土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公顷,属人多地少的地区。据第一次在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1.6%,在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占 82.3%,人均占有1.41亩.养殖水面8.0%,林地占8.1%,园地占1.6%。全市土场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新生代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体,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近年来,全市依法加强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全市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共有7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200个土种。土类总面积563.58千公顷(量算面积,下同),其中水稻土281.43千公顷;潮土186.82千公顷;石炭岩土26.41千公顷;红壤25.5千公顷;黄棕壤3 2.27千公顷;草甸土10.72千公顷;沼泽土433.33公顷。耕地评级结果为一级173.49千公顷(其中水田89.6千公顷),占36.38%;二级245.83公顷(其中水田148.95千公顷),占51.54%;三级57.62千公顷(其中水田42.81千公顷),占12.08%。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3.0%的耕地面积140.34千公顷、占29.99%;

1.0%~3.0%的耕地面积315.68千公顷,占67.45%;小于1.0%的耕地面积11.9 4千公顷,占

2.55%。耕地土壤具有种植作物的多宜性。

八、矿物资源

全市已发现矿产35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工业储量的13种,已开采利用的2

0种。主要能源矿产有石油、煤炭;化学矿产有岩盐、囱水、芒硝、硫铁矿、重晶石;建材矿种有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辅助材料有白云岩、优质硅石、耐火粘土;新型矿种有膨润土。此外还有砂金、脉金等。荆州地质构造单一,矿床赋有条件好,围岩性质稳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属矿产绝大部分裸露地表,便于露天开采。矿产分布集中,全市大多矿产资源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散布在城镇周边,交通便利,矿产开发外部条件优越。

九、自然灾害及防治

荆州市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危害重等特点,主要灾种有暴雨洪涝、干旱,还有高温、大雾、雷电、冰雹、龙卷风、大风、寒潮、低温冻害和连阴雨等。近10年来暴雨洪涝是荆州市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其影响严重程度居气象灾害之首,其次是局地强对流天气。荆州市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规律。一是季节性,如暴雨一般发生在夏季,强对流(如冰雹)多出现在春末夏初;二是局部性,如冰雹、雷雨大风,一般具有发生范围小、突发性强,影响部分县市的特点;三是多灾并发性,往往灾害发生形成连锁反应,如暴雨—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

近10年来,荆州气象灾害发生呈现出新态势和新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其它反自然现象所形成的污染,破坏了自然气候的分布和平衡,加之人为破坏,造成环境质量恶化;水土流失,河流、湖泊缩小,土地污染,导致农业生态日益失衡;地球变暖,雨、雪、雹的不正常降落,致使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趋多、趋强。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灾害次数增加,灾害发生的间隔期越来越短;二是成灾面积扩大,成灾率上升;三是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四是灾种较多,灾情复杂,如洪涝和干旱同时发生,一边防洪排涝,一边引水抗旱。现将两类重点自然灾害介绍如下:

1、洪涝灾害

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代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 次,平均每4.2年1次。我们注意到,近代洪灾变得更加频繁。

1848-1850年,也就是清道光最后三年,江、淮流域八省连续三年大水灾。1848年黄河、长江都发大水,加上沿海地区台风暴潮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湘、鄂、苏、浙形成大范围水灾。湖南全省被淹人、畜、房屋不计其数。滨湖地区尤为严重,围垸多溃,湘阴一带 "水深齐屋脊,次年犹未退"。湖北也有30余州县被淹,武昌城外"江潮几与城平"。此外、江西20余州县被淹、江苏65厅州县、9个卫大水成灾。浙江因台风暴潮成灾,31州县缓征田粮。河南则因黄河水泛滥,50多个州县变成泽国。1849年长江中下游再次发生大水灾,灾情比上年还要严重。夏季江苏、浙江、安徽、湖广等地大雨连绵,洪水百年不遇。苏南34个厅州县无处不灾。苏州大水入城,江宁省城也为大水浸泡,就连两江总督署衙门也积水一二尺。湘、鄂两省灾情也十分严重,江汉平原汪洋一片,河湖不分。1850年水灾虽不象前两年那么严重,但江、浙、皖、湘、鄂仍然有大片地区被淹。江苏受灾地区达65厅州县,浙江受台风暴潮袭击、加上海塘决口,共有50州县受灾。安徽霍山、望江等地山洪爆发,房屋地亩尽数被冲。湖北江汉河湖并涨,低洼地区变成泽国。湖南洞庭湖附近十余县也遭水淹。连续三年的洪灾导致中国经济最富庶的东南八省元气大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