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https://img.taocdn.com/s3/m/83f4679458f5f61fb7366677.png)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1)职责①中书省:起草诏令。
②尚书省:负责执行。
③门下省:封驳审议。
(2)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二)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1)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评价①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2)隋唐时期:科举制①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③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④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66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66张)](https://img.taocdn.com/s3/m/ce1dd87bc850ad02de8041eb.png)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措施 ①实行___均__田__制_____,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 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②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 集权。 ③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 兴盛。 ④迁都__洛__阳__,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解读】 (1)史料一信息“名尤不正”表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 宰相,共议国是,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 (2)史料二选自史学论著,论述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 化及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提示】 (1)相权三分。 (2)唐代宰相人数增加,并且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 权。 (3)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 1 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考纲解读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度,隋唐时期的三省
六部制、科举制和监察制度,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及其危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命题点一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实证——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是” 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 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 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单元 阶段贯通3 魏晋至隋唐时期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单元 阶段贯通3 魏晋至隋唐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fb72fd7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1.png)
本课结束
针对训练
1.下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其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
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放宽了录取标准
朝代 比例
东晋 4%
隋朝 17.2%
唐朝 24.5%
北宋 46.1%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民族大迁徙
原因
与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魏晋以来,北方几次统一,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战 社会环境
乱期间,交往也始终存在
少数民族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学习汉族 政治
的典章制度 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汉族向北方各族 表现 经济 学习畜牧业经验 汉语逐渐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 文化 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丰富了中华文明,为隋 影响 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基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 三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单 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阶段贯通3
魏晋至隋唐时期
内
一 构建知识网络
容
导
二 线索纵跨横联
航 三 解题规范指导
构建知识网络
返回
线索纵跨横联
微专题1 历史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封建化政策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较低,而隋、唐、北 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渐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扩大了 封建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 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放宽”,故D 项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0bcd2dbfe4733687f21aa32.png)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补遗]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教材补遗]门阀士族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2020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ppt课件
![2020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fa61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5.png)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发展阶段
政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 治 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上 成熟。
表经
隋唐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
现 济 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上
文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 化 学艺术的进步。 上
东晋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朝
第二阶段:隋朝时期(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南朝
公元581年2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618年王世充废隋哀帝 ,隋朝灭亡。
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和繁荣:魏晋至隋唐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选官制度:科举制创立和发展
①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C、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 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②目的:巩固统治,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 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③ 创立与完善:
隋文帝—— 创立 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 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cb542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3.png)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11 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
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制演变及其成熟。
3
➢时空观念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南方
十 六
西国 晋
东 晋
北朝
东
北
北
魏
齐
魏
西
北
魏
周
南朝:宋齐梁陈
隋唐 朝朝
220年 280年 317年 439年 534年
265年
4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589年
4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官制度的发展
②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 道德素质 低下; ③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 心官为贵)社会观的发展。
7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 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 制 (1)内容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 ;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8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用:
①相权三分,可互相制衡,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 皇权 , 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分工明确,形成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 高 行政效率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7讲 魏晋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8张PPT).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7讲 魏晋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8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36ac1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9.png)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基础知识
真题引领
二、选官制度
2、科举制度
材料4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天下英雄尽白 头!”——(唐)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时代 选官 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战国
世官制 军功爵制
血缘
军功
秦朝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明法
世袭
杀敌 跟随法吏学习
两汉
察举制
品德才能 自下而上 考察推荐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基础知识
真题引领
6、(2021·江苏高考·3)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
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
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B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7、(2019·海南高考·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
时空坐标
二、选官制度
阶段特征
基础知识
真题引领
2、科举制度
时代 选官 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战国
世官制 军功爵制
血缘
军功
秦朝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明法
世袭
杀敌 跟随法吏学习
两汉
察举制
品德才能 自下而上 考察推荐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家世品德才能 中正定品
隋唐 ? 才学 ?
(1)背景:①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②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垄断政治
宋朝 “取士不问家世”,扩大取士规模,实行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
元朝 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__魏晋至隋唐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__魏晋至隋唐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f66e28fb9f3f90f76c61bc5.png)
探究1 魏晋至隋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 (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 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20以下
24
20~130
103
131~300
10
300以上
2
小计
139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摘编自朱绍
史料二 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 坏。……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 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 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解读可以从材料 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分析。 (2)史料二主要从思想角度说明了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解读 战乱使唐代传统儒学价值观受到破坏,佛教传入、和道教一起挑 度分析。
角度2 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 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 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 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 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 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魏晋:汉字发展成为_自__觉___的书法艺术;“书圣”_王_ (2)书法②《隋兰唐亭:序张》旭被、誉怀为素“狂天放下不第羁一的行_书_草__”书__。_;欧阳询、颜真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81张)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81张)](https://img.taocdn.com/s3/m/21da045427d3240c8447efe4.png)
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针对练2 (2018·四川双流中学高三9月月考,8)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
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
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①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 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转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商业 (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教材补缺】 飞钱 亦称“便换”“便钱”,唐宋时期的汇兑券。由于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 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 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 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加付百钱,商人不至,又改为免费兑换。宋太祖 开宝三年(970年)设便钱务,专门办理便换。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纸币 流行后,便换业务衰落。
(5)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 灌钢 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 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2020届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 45ppt
![2020届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 45ppt](https://img.taocdn.com/s3/m/829ba3b45a8102d277a22f81.png)
①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 废墟。
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叛军降将也各 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
③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周边少 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④北方人口的南移,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特点
形成 发展
世官制
官位世袭
先秦
察举制
以官举士
西汉形成、 魏晋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考试选拔
隋创立、唐完善。以后成 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朝 发展为八股取士。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贵 族范围内,由贵 胄子弟继承祖上 的权位。此选官 制度使官吏来源 被贵族垄断,不 利于有用人才的 选拔。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 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在这时所说的“制度”是指的是何种制 度?它的发展演变如何?
(一)隋唐时期政治:
2、唐中后期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
(1)唐玄宗设节度使和藩镇,形成外重内轻 的军事格局
岭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 南南右卢阳东方西庭西 五节节节节节节节节节 府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经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略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
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
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1】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露田和桑田)分配给民,农 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7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7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8f9598284ac850ad024284.png)
3.唐代儒学发展 (1) 韩 愈 对 佛 教 进 行 了 批 判 , 他 提 出 以 “ 仁 、 义 ” 为 儒 学 之
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
“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 象不是终结,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如“但见泪痕 湿,不知心恨谁”,这是诗的最高境界。
(1)背景: ①社会背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②制度保障: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③文化条件: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
[系统认知] 韩愈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 (1)内容:最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论”;以“仁义”为核 心的道统论思想;排斥佛、道二教;揭开了唐宋间“孟子升格
运动”的序幕。 (2)评价: ①为了儒学的复兴,韩愈提出“道统论”,使儒学的发展
有了一条明确的主线。 ②重提儒家人性论,将“仁义”充实于“道”中,重新
(2)代表: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人称“诗仙”,是屈 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 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 “诗圣”之名。
[辩]汉代的文艺重视实用性,而魏晋时期开始强调情感价 值,一方面仍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 方面又成为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而独立出来, 可以说在魏晋时期开始发现艺术。
[系统认知]
具有“魏晋风度”的玄学 (1)原因: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垮台使继任的统治者们不得不 总结教训,为维护社会秩序、纲常名教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这 在客观上促使了玄学的产生。曹魏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 剧,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转而采取明哲保身的 态度,悉心研究三玄之学,倾向于“玄虚淡泊”。东汉后期盛 行的清议、清谈之风和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以及汉末魏初的名、 法思想都为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归纳提升课件(27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归纳提升课件(27张)](https://img.taocdn.com/s3/m/e3ca7ea851e79b89680226eb.png)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 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 隋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同时,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 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 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 演化。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 期,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三步 迁移知识论证 紧扣材料信息,论证说明。迁移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有关民 族企业发展的史实论证该观点,注意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 论证要充分,逻辑要严密,表述要清楚。 【参考答案】 略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 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பைடு நூலகம்并愈演 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 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 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 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 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解答模板 第一步 判断题型及特点 本题为开放类材料观点论述题。解题的题眼是“材料提供了一 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 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 明”,由此可知该时段涉及中国近现代史。 第二步 紧扣题眼,提取观点 分析材料信息,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 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 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提炼出观点, 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岳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54573803d8ce2f01662312.png)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职责⎩⎪⎨⎪⎧a.中书省:起草诏令。
b.尚书省:负责执行。
c.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2.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①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②评价⎩⎪⎨⎪⎧a.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选官制度①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a.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b.盛行:魏晋南北朝。
c.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a.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b.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c.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d.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
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省六部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范权 分工和紧密的联系,中书省负责
臣专政,加强皇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
问题 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 责执行。影响:国家体制从贵族
特点及影响。
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过渡最终完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②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③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④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高考链接突破
明考情
高考试题 2018·全国卷 Ⅱ·26 2018·全国卷 Ⅰ·25 2016·全国卷 Ⅱ·25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武则天对宰相制度的改 从武则天改革切入,考查改革
革
相制度的目的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创设新情境,综合考查唐后期 镇割据的情况
历代选官制度
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 综合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主干知识梳理
1.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更迭
主干知识梳理
2.士族制度 (1)概念: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 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 逐渐消亡。 (2)特点(特殊地位):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占 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 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盛行。
第07讲 PART 07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 新与民族融合
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
目标解读 1.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举制与监察制度,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及其危害。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重大史实 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
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自由报考,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分 考试、按成绩取舍、择优录取,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重学 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主干知识梳理
6.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威胁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2018·全国卷Ⅰ]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 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河朔型 中原型 边疆型 东南型
数量(个) 7 8 17 9
官员任免 藩镇自擅 朝廷任命 朝廷任命 朝廷任命
赋税供纳 不上供 少上供 少上供 上供
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融合
主干知识梳理
(3)作用: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 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主干知识梳理
7.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 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 和发展。
主干知识梳理
(3)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 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 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 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省的下属机关。三省的设置实质上分散了宰相 有严密的下级机构,三省的长官
权力,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君权。
与下级官员在工作上有严格的
(2)史料2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意思,前 属关系;②三省是单纯的行政机
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从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 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
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③在政务处理上,三省有明确的
主干知识梳理
(2)科举制 ①形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始设立 进士 科,科举制形成。 ②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③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与 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思索】 科举制的进步之处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 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 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 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 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主干知识梳理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①政治: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强调民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慎用刑罚,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⑥对外关系: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1 三省六部运作机制
史料2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 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 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1)史料1体现了三省的职能,六部是尚书 【答案】特点:①三省都有长官
考点深化探究
(2)影响 ①积极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大了专制政府中有文化素养的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消极方面: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在儒学经义的范围内,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 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 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的制度。
考点深化探究
2.正确评价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封 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的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 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央集权;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措施
具体内容
意义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 均田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 制 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负
三长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
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
主干知识梳理
3.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2)隋唐 ①措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 门下省 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 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 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 【答案】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 积极意义。第一个省略号之后到第二个省略 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 号之前的史料说明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第三 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个省略号后的史料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 问题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 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 的选官制度。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 的文化素质。 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兵额与功能 拥重兵以自 驻重兵防骄 驻重兵守边 驻兵少防盗
高考链接突破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不向朝廷供纳赋税,东南型 镇向朝廷供纳赋税,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也向朝廷供纳少量赋税,因此藩镇控制 朝廷财政收入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特别是藩镇的兵额与功能可知,藩 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排除B项;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 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唐朝绝大部分藩镇官 的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 袭扰、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同时藩镇间互相牵制,有利于唐朝 治的延续,故D项正确。
主干知识梳理
(3)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 (4)衰落原因 ①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 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③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④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并结束士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