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经济地理学

合集下载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3)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这档子事儿!新经济地理学啊,就像是一个奇妙的大拼图,把各种经济现象和地理因素巧妙地拼在一起。

你想啊,经济活动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分布的,那都是有讲究的呀!比如说集聚效应,这就好比一群人都爱往一个热闹的地方凑。

为啥呢?因为大家在一块儿能互相有个照应,还能共享资源,成本也能降低呢!就像一个大市场,商家都聚在一块儿,顾客自然也都爱往那儿跑,这不是一举多得嘛!再说说中心-外围模式,这就像是一个城市有繁华的中心区和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外围地区。

中心区各种高大上的设施齐全,机会多多,大家都往那儿涌。

而外围呢,可能发展就稍微慢点,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潜力呀!这多形象啊!还有运输成本,这可是个关键因素呢!要是运输成本太高,那好多生意可就不好做啦。

就好比你要运个东西,运费比东西本身还贵,那多不划算呀!所以运输成本越低,经济活动就越活跃,就像给经济加了一把火,呼呼地烧起来啦!新经济地理学还研究产业的空间布局呢!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地方扎根,这可不是瞎选的。

有的需要靠近原材料产地,有的得靠近市场,各有各的考量。

这就跟人找工作似的,得找个适合自己的地儿,才能干得舒心、干得有劲儿呀!经济的发展和地理那是紧密相连的呀,新经济地理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呢!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啥有些地方富得流油,有些地方还在努力发展。

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对经济和地理关系的新认知。

咱平常生活中也能处处看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影子呢!你看那些大城市为啥那么吸引人,不就是因为有各种优势集聚在那儿嘛。

而一些小地方要发展,就得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知识来规划和布局呀!所以说呀,新经济地理学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呢!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它,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发财的门道呢,你说是不是?。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

1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学,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理论渊源。

新经济地理学革命其实是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最新发展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传播和扩散。

将新经济地理学置于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大背景之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早在1776年,斯密[25] 在其经典的《国富论》中曾经论证,以分工方式从事的生产明显地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20世纪20年代,扬格[26] 通过对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进行天才性的阐发,提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即后人所称的扬格定理),扬格的这句话成为揭示报酬递增内在根本机制的点睛之笔。

然而,长期以来,建立在报酬不变技术假定之上的传统新古典经济理论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斯密和扬格基于劳动分工的报酬递增思想却几乎被人遗忘。

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将张伯仑垄断竞争模型形式化,在垄断竞争的框架下研究报酬递增,激发了经济学界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第一波,其后又引发了贸易和增长理论研究领域的革命,导致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的迅速成长。

d-s模型以严格的数学逻辑演绎了斯密—扬格定理:导致经济进步的报酬递增源于分工和交换的演进所产生的动态正反馈机制,分工导致效率的提升、收入的增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为进一步分工开辟了空间,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

如果说新贸易理论研究的是扬格定理中所隐含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的演变,新增长理论揭示的是扬格定理中所阐发的增长逻辑,则新经济地理学是沟通扬格定理中的市场演变与增长逻辑的桥梁。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可以被视为d-s模型的空间版本[15]。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使得我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胡志丁,葛岳静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别隶属于经济学和地理学。

然而由于两学科在研究传统和学科分析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和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部分;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观察、实地调查、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与理论提升四部分。

正是这种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分异,同时也成为理解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本文回顾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争论的两个焦点,从学科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对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学;地理学;方法论;分析框架1、引言人们对经济地理学的兴趣随着全球化的因素而日益增加,这也使得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丰富。

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充实,研究方法得到了极大丰富,而且其经验研究范围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拓展,这使得经济地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复兴。

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经济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地理学家将其研究转向社会以及文化转型理论,这就使得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出现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理论视角的多元化,经济地理学由此经历了四次转向,即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的转向。

而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似乎正在经历“演化主义转向”。

这种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特别是在欧洲经济地理学界,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似乎正在变成演化经济地理学。

另一方面,以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也开始对地理或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意将其作为一个核心要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内,他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杰出工作被经济学家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来临。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1. 简介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空间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经济的地理分布、经济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结合了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强调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界,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逐渐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空间因素来解释经济活动的分布和发展,相比传统经济地理学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对地理空间的塑造作用。

2.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对科技进步与地理空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科技密集型产业更倾向于聚集在技术先进的地区,这与传统地理学的“自然因素决定论”有所不同。

2.2 地理因素与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主张,地理因素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通讯等,它们决定了产业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交流成本。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了地理因素对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企业集聚在硅谷地区。

2.3 公共品与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公共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公共品是指不排他和非竞争性的商品或服务,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

这些公共品的提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分析公共品在地理空间分布和提供方式上的差异,研究了公共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3.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3.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采集、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以揭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空间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定量地研究经济地理问题,比如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等。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信息检索论文(本科)标题: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学生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年级:**级目录摘要 (1)引言 (1)1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1)1.1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1)1.2 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3)3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 (3)4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5)4.1 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 (5)4.2 模型将比较优势、外部性等问题内生化 (5)4.3 现实意义 (5)总结..............................................6参考文献. (6)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贸易理论革命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比较引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1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1.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在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将运输成本纳入到理论分析框架中,探讨了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问题,从而得出了与传统区域经济理论不同的观点。

新经济地理学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强调报酬递增和内生化比较优势。

其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并寻求其动力学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尝试将城市内生化,以发展新的理论,其出发点是针对古典区位论中城市的外生性这一理论缺陷。

新经济地理学还引用了多部门理论来讨论经济地理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是中心-边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中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中心区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而边缘区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新经济地理学还探讨了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试图将运输成本、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因素融入到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问题中。

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主要强调报酬递增、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等要素在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中的作用,并尝试用新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精品PPT课件

新经济地理学精品PPT课件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由马歇尔最早提出,后人也曾给予补充。马 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 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 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被称为金钱的外部性,即通过 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被称为技术的外部 经济,它并不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有关。
这种经济地理学传统之所以没有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 是因为:①认为集聚是外部经济形成的,尤如医生告 诉人们鸦片让人昏睡是因为其有麻醉性质,并没有给 予彻底的解释;②该方法并没有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结 构,并没有将集聚与更微观的经济特点联系起来。
2.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 为假设前提的,这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
3. 克鲁格曼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并运用迪 克西特与斯蒂格利兹(Dixit—Stiglitz, D-S)模型和新贸易, 新增长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等 经济现象。
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古典学派国际(区域)经济学的比 较
伴着深秋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经济地理学的殿堂
区域经济学:陈凯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一,古典区位理论(五个方面)
1. 德国几何学: 韦伯(Weber A)的工业区位理论 中心地方理论
2. 社会物理学: 齐普夫定律(Zip’s law) 3. 积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 4.当地外部经济 : 亚当·斯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5. 地租和土地利用:J.H.杜能
例子:录像带市场,达尔顿(Dalton)结婚礼品
(三)、D—S垄断竞争模型
1. 人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对外部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但内 部规模经济却无法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相兼容。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兴起
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括引入网络、创新、环境因素等新的研究领域。
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模型的演变历程
02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核心概念
空间集聚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现象,这种集聚可以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和创新等好处。
空间集聚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制度等。
产业集聚
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创新与技术溢出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科研投入、人才储备、政策支持等。
创新与技术溢
技术溢出是指技术在区域间的传播和扩散,这种溢出可以带来知识溢出和创新扩散等好处。
创新与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案例三:欧洲的产业转移与空间重构
总结词:城市群的发展与竞争力提升是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重要案例,其成功因素包括资源整合、产业协同和创新能力提升等。
案例四:城市群的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案例五: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与区位选择
总结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与区位选择是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重要案例,其成功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等。
产业政策制定
投资区位选择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区位选择,例如研究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政策环境等因素对投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益的影响,以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
投资环境评估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可以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例如政治稳定性、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对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
投资后管理优化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可以帮助跨国公司优化投资后管理,例如研究如何提高本地化程度、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运营成本等以提高跨国公司的竞争力。

新经济地理学与行政区经济区别

新经济地理学与行政区经济区别

该运动的带头人克鲁格曼在其《地理学与贸易》[ 1 ] (1991) 一书中写道:“我突然觉得自己一生都在作为一个国际经济学家,对经济地理学进行研究和写作,而且期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Krugman 1991 :1) 。

也正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先提出“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含义。

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

在空I训集聚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强凋收益递增的不同形式,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收益递增是指经济上相互联系的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或者是产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规模经济等。

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收益递增思想,并试图在报酬递增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经济区位理论。

在他看来,收益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

空间聚集是收益递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问集中后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区域靠近的向心力。

除了用来解释产业活动的集聚或扩散以外,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报酬递增模型还被用来解释城市增长动力机制。

绝大部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活动的区域分布,讨论为何特定产业在某些区位集中,尤其是在城市中,克鲁格曼在解释城市中人财、物的聚集时指出:人们向城市集中是由于这里较高的工资和多样化的商品,而工厂在城市集中是因为这里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

新经济地理学者认为,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收益递增规律及相应的集聚或扩散模型的影响下,“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定性为“路径依赖”和“历史事件”。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种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化和影响因素。

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空间的重要性: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地理空间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经济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空间的条件和限制。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理空间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联系,研究地理空间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发展。

2. 产业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和机制,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来促进产业集聚和分散的平衡发展。

3. 知识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知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知识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 区域差异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理空间和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来缩小区域差异,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5. 全球化的影响: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全球化对地理空间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认为全球化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和跨国流动,但也会加剧地区之间的竞争和不平等。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
策措施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
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结合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学科,旨在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理位置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以下是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原理:
1. 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指在特定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从而带来了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这种集聚经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

2. 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指在空间上相邻的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自相关可以是正相关或负相关,取决于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3. 区位选择:企业和家庭在选择区位时会考虑多种因素,如成本、市场、技术和政策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企业和家庭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并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影响。

4. 区域经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投资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吸引企业和人口向特定地区聚集。

5.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互动。

全球化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选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上。

新经济地理学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框架,并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简述新经济地理学

简述新经济地理学

简述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的问题。

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不同的是,新经济地理学将重点放在了空间联系、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等因素对经济地理现象的影响上。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空间异质性”和“地理集聚”。

空间异质性指的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导致产业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而地理集聚则是指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模型建立和实证研究。

其中,模型建立是通过数学和统计方法,构建经济地理现象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理论分析和预测;而实证研究则是基于实际数据和实践经验,验证和修正经济地理学理论假设。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经济地理现象,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 1 -。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解读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解读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陈国岱摘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 :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 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 :《国际经济学》 , 《流行的国际主义》 , 《地理和贸易》 , 《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 ,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 ,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 , 《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 , 《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 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 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 。

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 他从 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绝对比较优势论 :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 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 (相对比较优势论 :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每一个国家, 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 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 :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 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 (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可作为相对差异的特殊形式来解释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胡志丁,葛岳静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别隶属于经济学和地理学。

然而由于两学科在研究传统和学科分析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和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部分;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观察、实地调查、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与理论提升四部分。

正是这种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分异,同时也成为理解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本文回顾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争论的两个焦点,从学科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对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学;地理学;方法论;分析框架1、引言人们对经济地理学的兴趣随着全球化的因素而日益增加,这也使得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丰富。

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充实,研究方法得到了极大丰富,而且其经验研究范围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拓展,这使得经济地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复兴。

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经济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地理学家将其研究转向社会以及文化转型理论,这就使得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出现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理论视角的多元化,经济地理学由此经历了四次转向,即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的转向。

而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似乎正在经历“演化主义转向”。

这种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特别是在欧洲经济地理学界,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似乎正在变成演化经济地理学。

另一方面,以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也开始对地理或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意将其作为一个核心要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内,他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杰出工作被经济学家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来临。

特别是200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保罗·克鲁格曼。

这极大地激起了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兴趣,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类论文一时增长迅猛。

然而,在过去时间里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争论也一直存在。

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名称使用以及学科界线之争。

虽然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将其把“地理”或“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称作“新经济地理学”,但是地理学家却在以另一种方式,即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多维转向”来树立自己的“新经济地理学”地位。

所以,一些地理学家认为目前主流经济学的工作仍是艾萨德的“区域科学”传统的继续,其核心是“地理经济学”而非“经济问题的地理学”。

因此,主流经济学家的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并非真正地理学意义上的“新经济地理学”,而是“新地理经济学”或“新空间经济学”(后文为了行文的简便,将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统一称为新地理经济学)。

而学科界线之争主要指由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名称使用而引起的其本身与地理学、传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

杨吾扬等指出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科学具有两方面的共性:其一,它们都是以经济的空间活动为对象;其二,它们均被公认同经济科学和地理科学有较密切的关系。

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即为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派是区域经济学形成的三个主要流派之一;而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新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都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手法有所不同,各自存在着优势与不足。

它们都是经济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经济地理是主流经济学的范畴,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而克鲁格曼本人则认为所谓的“经济地理”是指“生产的空间区位”,大部分区域经济学,以及一些(但不是全部)城市经济学,它们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经济地理。

争论的焦点之二就是关于主流经济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自从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后,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关于方法论的讨论引起了激烈争论。

地理学和经济学的学科传统和研究方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都深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如20世纪60年代鼎盛一时的“地理学的计量革命”。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实证主义地理学逐渐受到来自地理学以外的种种批判。

其批判主要来源于传统区域学派和后来兴起的行为主义地理学、人本主义地理学和激进地理学等新流派。

而主流经济学却一直保持着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几乎开始涉及到数学知识的方方面面。

所以,有部分地理学家指出新经济地理学仅仅是将早期的区位理论和区域科学的理论数学化和模型化,是经济理论决定的经济地理理论化的思路。

与此同时,地理学界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也深受各种各样的批评,如研究问题的肤浅、概念和理论建构缺乏严密性、提出的政策在实践上具有软弱性等,而过度的“文化转向”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争还包括其假设、模型和地理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等细节问题。

如关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个体理性假设,地理学家就指出这与现实的差异较大,人文力量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学习型的,其信息和决策行为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而对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模型更是表现出不屑一顾。

对地理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更是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

经济学家认为“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或者“已经不起作用”;但地理学家仍坚称地理影响着区域发展,仍对经济活动施以影响。

马丁认为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这种争论没有任何的收获,也许可以更好地描述为“聋子之间的对话”。

由于以上争论的持续存在以及由于经济地理学学科交叉特性导致的经济地理学过去20年中一直遭受的混乱,使得目前国内对新经济地理学在引进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偏差。

这明显表现在地理学界无法接受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化的解释方式,而经济学家则很少去借鉴和引用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最近的“多维转向”。

剑桥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马丁曾说到,就理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来说,地理学家所研究的经济地理学与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它们在学术规范、学科范式、理论方法等诸方面的差异远大于共同点。

樊杰指出方法论建设一直是而且现在更是经济地理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可喜的是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所以,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欲从学科方法论的角度,来重新梳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及两种学科下“新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着重阐述两者的差异,而不是共同之处,希望对于澄清一些基本争论和理解起到一定帮助。

本文研究思路与早期研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种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是基于其研究要素(社会文化、关系、制度)的特性和具体案例研究而提出的(具体分析见后,此分析框架不包括演化经济地理学在内);二是注重从方法论和学科分析框架入手,阐述并展现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及其研究内容和进展,而不是单纯的对其模型、研究内容和批判性的研究进行介绍;三是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异同或者融合与分异的阐述并不局限于通过其前提假设、研究内容等来展示,而是基于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

2、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新地理经济学2.1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

从18世纪经济科学诞生时起,有关它的方法论就从未止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通过60年的蓬勃发展,现已成为一门规模庞大、分支众多、体系严谨、模型化的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经济学方法论很适用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不但许多经济学家,甚至人类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受过经济学影响的社会学家近来都在主张“经济学方法”是唯一合法的、富有成效的人类行为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发展速度之快和影响之深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即统一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由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倡导的新地理经济学代表着经济学家们把“空间”因素带回到主流经济学的努力,他们对新地理经济学所作的工作和研究方法都是在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完成的。

所以,理解和批判经济学的新地理经济学都必须从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入手。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或分析思路却完全一致。

其一是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

视角是指经济学家如何从实际出发来看待问题的角度。

经济学的一般分析视角都为从消费者或生产者单个经济行为体出发,他们被认为是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效应或利润,而其他各种间接机制(比如价格、激励)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体的行为进而影响“均衡结果”和“效率”,而政策的设计初衷就是在不改变一些人的效用的同时增加其他人的效用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参照系或基准点类似物理学中的参考系,即用来作为参照的、假定不动的物体。

经济学中的参照系是指在理想的状态下,经济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进而达到的一种理想均衡状态。

这种理想状态跟现实相差很大或者完全不符合现实,但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分析下所形成的均衡以及效率却是用来分析现实中的均衡和效率改进的最佳对比对象。

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就是指各种图像和数学模型,这类似于地理学中的地图、GIS和数学模型。

经济学的高深和进步就体现在新的分析工具或数学模型的建立,但是这种过度数量化和对模型的崇拜,也使其脱离了现实并遏制了理论发展,把以数理逻辑推演得出的结论当做真理应用到实践中的危险也有目共睹,如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

其二是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由五个部分组成: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和进行评估比较。

以上两个分析框架看似毫无联系,其实本质一样。

设定行为假设、选择均衡结果和进行评估比较是对视角、参照系的全面、详细的阐述,如何选择均衡结果和进行评估比较都有赖于参照系的确定。

而界定经济环境和给出制度安排则体现在新的分析工具的诞生,新的分析工具或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是需要重新界定经济环境和给出新的制度安排。

经济学家的新地理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建立起了宏伟的理论大厦。

2.2经济学的新地理经济学新地理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一样,研究视角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基本都是从消费者和企业等微观主体入手。

消费者通过购买各类产品的组合追求效应最大化,其约束条件是工业品集合体的价格、农业产品的价格和自身的收入水平等,而企业则是通过销售自身的产品追求理论最大化,其约束条件是劳动力、资本、资源和产品等价格和技术、运输成本、产出构成的生产约束条件等。

正是无数的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决定了均衡结果的收敛或分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