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市政学笔记第五章

市政学笔记第五章

第⼀节市政体制概述 ⼀、市政体制的含义 1.市政体制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是A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B⾏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以及C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2.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A市⼈民代表⼤会制,具有⼴泛的A代表性和B民主性,拥有监督C⼀府两院的权⼒。

3.市政体制的核⼼是城市的权⼒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关系。

4.西⽅国家城市权⼒的中⼼在城市的商会。

英国,市议会就是市政府,市议会独揽城市公共政策的决策权和执⾏权;美国实⾏市长议会制的城市,在决定和执⾏公共政策⽅⾯,市长和议会相互制约。

5.我国城市权⼒的中⼼在中共市委,尤其在市委常委。

⼆、市政体制的内容 1.西⽅国家的城市⽴法机构在法律规定的事权范围内,⼀般都有制定地⽅性法规的权⼒,我国直辖市的⼈⼤及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性法规;省会城市和较⼤的市⼈⼤及常委会具有权拟定地⽅性法规。

2.市政体制内容中,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共产党市委与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关系是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 3.市政体制必须法制化,核⼼是职权划分法制化,关键在于司法保障机制。

1)单⼀制国家,由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市政体制; 2)联邦制国家,由州省宪法和法律规定市政体制。

三、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1.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国家政体的内容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内容,形式与国家政体的形式相统⼀。

2.市政体制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政体,也受制于如⽣产⼒⽔平、⾃然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等具体的国情和市情,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市政的作⽤,因此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政体的具体化。

四、市政体制的作⽤ 市政体制的作⽤,主要表现在: 第⼀点: 1.通过调整城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增强统治阶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通过协调城市的政党组织,代议机构、⾏政机构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

市政学(00292)笔记

市政学(00292)笔记

2010年版,主编孙亚忠—----市政学笔记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城市的特征:高度的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2。

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早期城市阶段—-史前到封建社会初期。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约于公元前3500,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富庶的平原地带. 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城市功能单一.2)中世纪城市阶段——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公元476年罗马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特征: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形成的途径开始多元化,数量增多;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绝大多数规模小;城市发展缓慢,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3)近代城市阶段-—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初,背景资本主义社会。

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猛增,规模扩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4)现代城市阶段-—20世纪初开始。

特征:(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一、市政的含义A、广义的市政其市政主体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

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B、中义的市政,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指城市的国家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C、狭义的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D、中国的市政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00292 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00292 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含义(1)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 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②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 特征:高度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①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聚集衍生出来的。

②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市政学笔记第十一章

市政学笔记第十一章

第⼀节城市环境管理概述 ⼀、城市环境的概述 1.城市环境是与⼈类在城市的⽣产和⽣活相互作⽤的⾃然环境和⼈⼯环境的复合体。

2.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是城市的⾃然环境在的⽣态平衡。

3.城市环境的基本特征: 1)⼈⼯环境的扩⼤和⾃然环境的后退——⼈格化。

2)⾃然环境的各种因素被打上⼈类活动的烙印,发⽣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异化?/DIV> 3)⾃然环境对城市居民的积极作⽤有所削弱,消极作⽤正在扩⼤——消极化。

⼆、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容、含义及作⽤ 1.城市环境管理包括:环保卫⽣、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市容管理。

2.城市环境管理是城市政府运⽤各种⼿段,组织和监督城市各单位和市民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使职能的活动。

「城市××管理的答题模式:主体+⼿段+客体」 3.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作⽤: 1)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然环境; 2)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经济效益。

3)有助于保护市民的⾝体健康,提⾼⽣活⽔平。

4)有利于维护⽣态平衡。

三、城市环境管理的⽬标、⽅针及原则 1.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的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现代城市管理的根本⽬的是A环境效益优先,B社会效益为主,C兼顾经济效益。

2.环境管理的32字⽅针,即:全⾯规划、布局合理;综合利⽤、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家动⼿;保护环境、造福⼈民。

3.具体原则: 1)综合利⽤,化害为利的原则,即 (1)是运⽤科学技术、充分利⽤资源和能源,从⽽减少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是资源和能源的极⼤浪费,保护资源和能源就是保护环境。

(3)党和国家强调运⽤科学技术,充分利⽤资源和能源,是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

2)全⾯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博弈论。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是在7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经济学的“经济的外在性”理论。

2024二级市政学霸笔记

2024二级市政学霸笔记

2024二级市政学霸笔记2024年,市政学霸们将迎来一场全新的挑战。

在这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市政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学习者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关于市政学习的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市政学习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市政领域与时俱进,政策法规、案例分析、实践经验等内容都在不断更新和变化。

因此,市政学习者需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接收和消化能力,保持对市政领域的敏感度和专业度。

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其次,市政学习需要注重实践。

市政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内容。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理性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市政学科的精髓。

另外,市政学习需要注重团队合作。

市政领域是一个多元化、复杂性强的领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和能力的人员共同协作。

因此,市政学习者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市政学习的效果和提升个人能力。

最后,市政学习需要持续学习和提升。

市政领域的发展速度很快,市政学习者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和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只有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适应市政领域的发展需求,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

总的来说,市政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合作和提升的过程。

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注重实践、团队合作和持续学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市政学霸,应对市政领域的挑战和机遇。

希望通过这些笔记,大家能够在市政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市政学课堂笔记

市政学课堂笔记

市政学课堂笔记第一章绪论市政的主要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城市的发展阶段P231、古代城市阶段(特征P23)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23)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23)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城市化的特点:1、增长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1、城市化水平指标2、城市化速度指标3、城市化质量指标城市化的动力:(论述)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大城市的优势:(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2、强化中等城市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3、合同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小城市优势: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中的转移2、利于农村社会转型3、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第三章城市功能和结构城市功能的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层次性4、开放性城市功能的类型:1、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3、行政区划城市功能的具体规律: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化途径: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城市经济结构主要内容:1、城市的产业结构2、城市的企业结构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政治结构2、城市的文化结构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密度2、城市布局3、城市形态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2、企业行为3、居民行为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则: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城市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动态性3、开放性4、层次性5、重叠性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性3、可输性城市体系的类型:1、金字塔型2、多核型3、网络型4、带状型建立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经济区的运行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中心城市的类型P821、全国性中心城市2、地区性中心城市3、省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影响中心城市强度的因素: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四章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1、确定城市性质,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3、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4、能合理租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2、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4、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3、城市发展现状4、城市发展远景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1、定性分析法2、定量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综合分析法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人口数量、占用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分布意义: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P941、国土面积和资源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城市发展的历史4、人口规模等因素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P941、规模——位序分布规律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1、自然资源和能源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4、城市的性质和结构城市规模的效益特点:1、规模性2、空间性3、外在性城市规模成本主要包括:1、外部成本2、“门槛”成本3、疏解成本城市分类的原则: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2、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4、功能、规模、隶属和地域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1、综合性城市2、工业城市3、矿业城市4、交通港口城市5、商业金融城市6、风景旅游城市7、科学文化城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1、直辖市2、副省级市3、地级市4、县级市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1、特大城市2、大城市3、中等城市4、小城市5、镇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1、沿海城市2、内地城市3、边境城市按照城市的结构进行分类:1、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2、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3、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第五章市政体制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政体制的基本关系:P1131、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它们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市政学笔记第二章

市政学笔记第二章

第⼀节城市概说 ⼀、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1.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最早研究城市现象的是城市地理学。

2)18世纪60年代的城市为中⼼的⼯业⾰命,即城市经济学逐渐形成。

3)20世纪初城市社会学成为社会学分⽀。

4)19世纪中叶,城市政治学形成。

2.城市是指⼀定规模及密度的⾮农业⼈⼝聚集地⽅和⼀定层级或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化中⼼。

3.城市的特点 1)⼈⼝与物资的⾼聚集性。

2)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性。

(1)城市总是⼀定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化中⼼,这集中体现在城市管理职能上。

(2)城市的聚集性使得社会政治权⼒总是集中于城市⽽作⽤于乡村,城市政治权⼒与政治组织构成城市对周边区域实施管理职能的基础。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化构成的异属性。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城市的形成,历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的根本内在动⼒。

(1)第⼀次社会分⼯,新⽯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次社会分⼯,原始社会⽡解时期——⼿⼯业与农业发⽣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原始社会末期⾄奴⾪社会末期——商业从⼿⼯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成具有“促⽣”作⽤。

2)城市产⽣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股复仇者为⽬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明有了“城外”⽂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社会,特征:城市规模⼩且数量少;城市成为⾏政、军事、⼿⼯业和宗教的中⼼;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市政学笔记整理

市政学笔记整理

《市政学》学习笔记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的定义[11年4月单选题]1.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规模的标准是( )A.面积B.地形地貌C.人口D.交通体系[12年4月单选题]1.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科是()A.社会学B.市政学C.政治学D.地理学[12年4月多选题]27.下列属于聚落的是()A.社区B.建制镇C.城市D.城市群E.城市带[12年7月单选题]2.我国城市型聚落的最低层次单元是()A.建制镇B.村镇C.乡镇D.城市[10年7月多选题]26.与市政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有()A.政治学B.行政学C.管理学D.城市学E.社会学[11年4月单选题]3.在城市的特征中,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是( )A.社会性B.高度聚集性C.开放性D.经济性[11年7月单选题]1.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是( )A.聚集性B.社会性C.经济性D.系统性[13年7月单选题]1.城市中占绝对多数的人口是A.农业人口B.非农业人口C.制造业人口D.服务业人口[13年7月单选题]2.城市的经济功能微弱而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及宗教色彩突出,这是A.早期城市阶段B.中世纪城市阶段C.近代城市阶段D.现代城市阶段[13年7月单选题]3.区别城市和乡村的根本之点是A.社会性B.高度聚集性C.开放性D.经济性[13年7月多选题]26.下列属于聚落的有A.大都市区B.城镇C.城市群D.社区E.城市带[11年7月多选题]26.下列属于聚落的是( )A.社区B.建制镇C.城市D.城市群E.城市带[11年7月多选题]27.城市与农村相比的本质特征有( )A.高度的聚集性B.社会性C.经济性D.系统性E.开放性第一章市政主体市政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

中国的市政主体包括城市政党组织、城市政权组织、城市社会组织等。

第一节城市政党组织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市级组织机构的组成1、市党代表大会:直辖市、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党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2024年年一建市政学霸笔记(大纲改版版本)

2024年年一建市政学霸笔记(大纲改版版本)

道路工程1.根据道路在道路网的地位、交通功能、对沿线的服务功能划分,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4.沥青路面分为沥青混凝土、沥青贯入式和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其中沥青混凝土适用于各种交通等级道路,沥青贯入式和沥青表面处治路面适用于支路和停车场。

5.水泥混凝土路面又分为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适用于各种交通等级道路。

6.我国交通量划分为特重、重、中、轻、特轻交通。

7.沥青贯入式施工流程:整修和清扫基层→撒布透层和粘层沥青→铺撒矿料→碾压→撒布沥青→铺撒嵌缝材料→碾压→养护8.沥青表面处治施工流程:清理基层→撒布透层和粘层沥青→撒布沥青→铺撒矿料→碾压→养护9.砌块路面适用于支路、广场、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

10.根据路面力学性能,道路可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

12.根据道路使用功能可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13.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

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

次干路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结合主干路组成干路网。

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

14.城镇道路结构自上而下包括路面结构层和路基。

15.城镇道路路面的基本结构层一般为面层、基层、垫层(根据设计要求)。

16.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抗疲劳、抗损坏能力。

还应有足够的抗滑能力及良好的平整度。

17.基层主要起承重作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扩散荷载的能力并具有足够的水稳定性。

18.垫层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冻胀能力,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以减小土基所产生的变形。

垫层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

19.路基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土方路基、石方路基、特殊土路基。

20.路基根据干湿状态不同,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

21.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含有机质的细粒土不适于做路基填料,因条件限制必须采用时,应掺入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进行改善。

市政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市政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第一章绪论1.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重要因素:(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2.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3.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管理规律4.市政学的研究范围:(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5.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6.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2004年4月考题)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2.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经济基础:(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历史条件:(1)战争性质的变化(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3)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3.城市发展的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2)中世纪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5.城市化的特点:(1)增长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2005年4月考题)6.城市化的动力:(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7.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8.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9.市场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10.城市化的类型:(1)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分为积极型的城市化和消极型的城市化(2)按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发向来考察,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1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级(1949-1957年)(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年)(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年)(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1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005年4月考题)13.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的内容:(1)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形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体系(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3)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4)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14.中国城市化的方针:(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2003年4月考题)15.大城市的优势:(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少数特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16.中等城市的优势:(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3)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的协调17.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2)利于农村社会转型(3)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第三章城市功能和结构1.城市功能的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层次性(4)开放性2.城市功能的类型:(1)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3.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3)行政区划4.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已经出现叠加性发展的趋势(2)在工业社会时期,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5.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6.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途径:(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7.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1)经济结构(2)社会结构(3)空间结构8.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产业结构(2)城市的企业结构(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9.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政治结构(2)城市的文化结构(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10.当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主要包括:(1)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2)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11.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1)城市密度(2)城市布局(3)城市形态12.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3)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2004年4月考题)1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2)企业行为(3)居民行为14.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坚持的原则:(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15.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应遵循的要求:(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16.城市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动态性(3)开放性(4)层次性(5)重叠性17.城市空间作用能否发生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性(3)可输性18.城市空间分布必须遵循的原则:(1)市场原则(2)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19.城市体系的类型:(1)金字塔型(2)多核型(3)网络型(4)带状型20.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2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的内容:(1)经济中心(2)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22.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的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2005年4月考题)23.中心城市的含义:(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24.中心城市可分为:(1)全国性中心城市(2)地区性中心城市(3)省区中心城市25.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2)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3)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产物(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26.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27.影响中心城市作用强度的因素:(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四章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1.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2)在多职能的城市,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市政学笔记第三章

市政学笔记第三章

第⼀节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的含义和类型 1.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是城市在⼀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和所起的作⽤,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2.城市功能具有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3.城市功能的类型: 1)共同功能——普遍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

2)特殊功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是为某⼀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决定着某⼀个或某⼀类城市的性质和在⼀定时期的发展⽅向,如:外贸进出功能、交通枢纽功能、旅游中⼼功能。

3)综合功能,是指⼀个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种的主导功能的作⽤范围和影响都⽐较⼤,如:⾸都、省会、⾸府的⼤城市或特⼤城市都具有综合功能。

4)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的功能,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甚⾄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向。

如:⽣产功能。

4.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然条件,是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的经济实⼒及其主导产业;⾏政区划。

⼆、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般规律 1)在前⼯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

(1)城市的产⽣过程⾸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后⼿⼯业功能和⽂化功能的叠加进⼀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的设置往往出于政治控制的⽬的。

(3)地理位置和⾃然条件对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

2)⼯业社会时期: (1)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 (2)城市功能的作⽤形式是聚集和扩散; (3)决定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

3)在后⼯业社会时期: (1)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2)城市功能的作⽤形式是渗透和辐射; (3)决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

市政学笔记第八章

市政学笔记第八章

第⼀节市政职能体系 ⼀、市政职能的含义 1.市政职能是指城市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是城市政府管理活动的基本⽅向; 2.⼴义的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者和功能,其核⼼内容是A执⾏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政府的决定;B实施同级⼈民⼈民代表⼤会的决定,管理城市政府管辖区内的地⽅公共事务。

3.具体内涵是: 1)市政职能取决于⼀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国家的城市有不同的市政职能。

2)市政职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政府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3)市政职能的主体是城市⼈民政府。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物。

5)实现市政职能的主要途径和⽅式是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

4.市政职能的4个特征 1)⼴泛性,并不等于数量多; 2)服务性,体现了是市政职能的本质特征,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法制政府要做到依法循制来确定、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保证市政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主性,城市的在国家⾏政体制中发挥独特作⽤,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性,适合城市政府⾃主实施管理。

5.市政职能的意义 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政府性质:市政职能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向,反映了城市政府⾏为的基本⽬的和宗旨。

2)职能规模: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和组织规模。

3)关系:市政职能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和事物分割的重要依据。

4)改⾰: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实施“三定⽅案”的重要依据,抓好城市职能转变是城市政府机构改⾰的关键。

5)绩效: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政府管理绩效和成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市政职能的类型划分依据类型 主要内容运⽤典型按照历史线索分析市政职能传统职能指近代以前的城市政府职能⼀直延续⾄今,具有较强的⽣命⼒和⽂化再⽣能⼒。

具有永久性、稳定性、基础性的特征。

市政学笔记重点

市政学笔记重点

市政学笔记重点一、名词解释1.市政: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2.市政职能:所谓市政职能,是对狭义上的城市政府,即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3.城市:广义:可以理解为乡村以外的一切大型聚落,是指那些人口稠密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层级的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狭义:从市政学的角度看,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市区域才称为城市。

在此,“市”与国家的行政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

4.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城市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可以称之为城市群。

5.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6.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综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式、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7.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运行以及城市市民、社会、设施的安全,式在城市构成要素、公众利益、社会秩序、社会价值、行为准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形成一种平衡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市政学复习笔记

市政学复习笔记

《市政学》期末复习笔记一、选择题1.所谓城市行政说,即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

所谓城市政治说,即从政治学角度强调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密切关系,把市政界定为城市中的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

2.对市政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察:一是市政主体,即由谁来管理城市有关事务,以及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市政客体或市政对象,即市政主体管什么,管哪些事务;三是市政目标,即市政主体实施市政管理的目的及要求;四是市政体制,即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对象,实现预定市政目标所依助的各种制度、规划、方式、手段等。

3.从狭义上讲,市政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在我国,市的行政机关包括市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种职能部门及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4.市政的主要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6、双重性。

5.实证研究方法,即从某个事实出发,先用客观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计量分析、综合论证,然后再根据所归纳的结果确定处理某项市政问题的具体办法或可行方案。

静态研究强调和注重组织结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6.城市的综合性定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大数的行政区域。

(具体含义:首先,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次,城市是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

最后,城市是一个行政区域,城市并不完全指建成区,确切地说是指城市地域或城市化地带。

)7.城市区别农村的本质特征: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8.目前世界性组织测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道路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正确与否。

10.城市人口规模是划分城市大小的依据。

11.按照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1)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2)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3)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50万的中等城市;(4)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20万的小城市;(5)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以下的镇。

市政学笔记第四章

市政学笔记第四章

第⼀节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的含义: 1.城市性质是指⼀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是由该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作⽤和发展⽅向所决定得,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集中反映。

2.城市职能⼀般指⼀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所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包括城市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3.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城市性质是指标明城市类属,即反映特定城市的性质,城市职能是表明城市功⽤,反映特定城市的作⽤和承担的义务。

2)在多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只构成城市职能的⼀部分,并⾮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

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联系: 4)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5)在单⼀主要职能城市,城市性质与城市主要职能是⼀致的,多种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是城市多种主要职能的⾼度概括。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确定城市性质,能成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的依据。

3.确定城市性质,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确定城市性质,能合理利⽤城市⼟地资源。

三、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原则。

,正确的原则是把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城市⾃⾝的特征及条件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城市性质的准绳和出发点。

2.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的原则,诸城市在职能分⼯上相辅相成,形成区域内社会经济技术优势,取得的城市组合效益。

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借以决定城市性质的条件总要发⽣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些条件可能消失如:矿产资源枯竭、⾏政中⼼变动、交通运输条件变化、新技术的出现。

4.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四、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法 1.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计划和区域规划。

2)区域⾃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市政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市政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市政学知识点笔记总结市政学是一门研究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市政工程等诸多方面的学科。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市政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

以下是市政学的一些知识点的笔记总结:一、城市发展1.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占总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比重持续增加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一般经历从乡村到城镇、从小城镇到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发展阶段。

这一过程中,城市规模、发展水平和功能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3. 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包括规划驱动型城市发展、产业驱动型城市发展、市场驱动型城市发展等。

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发展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二、城市规划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安排和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规划蓝图。

2. 城市地区规划城市地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对城市区域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通达、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具体实施工具。

3. 城市更新规划城市更新规划是对城市老旧区、城市功能滞后区、城市环境恶劣区等进行改造和更新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城市管理1. 城市治理城市治理是指城市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市民自治组织等各方面对城市事务进行管理和治理的过程。

城市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稳定。

2. 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是指城市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程序,包括城市政府、市政府、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

3. 城市服务管理城市服务管理是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和提供,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四、城市市政工程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供水系统、供电系统、供热系统、供气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市政学知识点归纳

市政学知识点归纳

市政学名词解释35个1. 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 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或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3.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活动向城市转型、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4.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5.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6. 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7.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8.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是由该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所决定得,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集中反映。

9. 城市职能,一般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包括城市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10.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

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

2023年一级建造师市政专业学霸笔记

2023年一级建造师市政专业学霸笔记

2023年一级建造师市政专业学霸笔记一级建造师市政专业考试是一场对市政工程建设专业人才的严格考核,准备考试需要对市政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着扎实的掌握。

作为一名一级建筑师市政专业的学霸,我将我的笔记整理如下,以便于备考和复习。

一、市政工程概论市政工程是指与城市基础设施相关的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热供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和维护。

市政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并维护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

二、市政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因素,设计师需要对土木工程、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热供电等领域有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设计技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与业主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居民需求,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情况。

三、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需要考虑安全生产、工程进度、材料质量等诸多因素,施工单位需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在施工现场,需要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和设备,做好现场管理,并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四、市政工程质量检测市政工程质量检测需要对工程材料、施工过程和工程成果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施工质量,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以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还需要做好工程验收和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五、市政工程法规政策市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需要遵守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包括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建造师需要了解并严格遵守这些法规,确保工程建设和管理符合法律要求,保障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安全和便利。

六、市政工程项目实例分析通过对市政工程项目实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并学习到一些成功的案例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建造师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市政工程实务笔记知识点整理

市政工程实务笔记知识点整理

市政工程实务笔记知识点整理《道路工程》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技术标准:快速路必须设分隔带;单向设置不应少于二条车道;年限:20年;车速60~100,横断面为二四幅;车道数4条及以上主干路车速40~60;车道数4条及以上;三四幅;20年次干路车速30~50;车道数2~4条;单双幅;15年支路车速20~40;车道数2条;不设分隔带;单幅;10到15年道路路面按结构强度分类:高级路面:投资高,养护费用少①水泥路面30年;②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15年次高级路面:适用城镇支路、停车场;维修养护运输费用高①沥青贯入式碎石10年;②沥青表面处治8年按力学特性分类:柔性路面:荷载下弯沉变形大,抗弯强度小;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

刚性路面:荷载下弯沉变形小,抗弯强度大;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

沥清路面结构:垫层作用:改善土基温湿状况;干燥地区可不设垫层性能要求:垫层材料水稳定性必须要好。

基层作用:承重,传递面层下传荷载性能要求:①应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承载力和较大的刚度;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坚实平整、整体性好。

②不透水性好;③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面层作用:直接承受行车作用性能要求:①平整度②承载能力③温度稳定性④抗滑能力⑤应具有不透水性⑥噪声量沥青混合料的组成与材料:沥青、粗骨料、细骨料、填充料(矿粉)、(有的加入聚合物、木纤维素)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其结构组成可分为三类:一、密实-悬浮结构:黏聚力较大,内摩擦角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差。

二、骨架-空隙结构:黏聚力较小,内摩擦角较高。

三、骨架-密实结构:黏聚力较大,内摩擦角较高。

沥青混合料主要材料与性能要求沥青:道路面层宜优先采用A级沥青,不宜使用煤沥青多层面层选用沥青时,上层宜较稠,下层或连接层宜较稀。

性能要求:①适当的稠度(黏度)②较大的塑性(以延度表示)③足够的温度稳定性④较好的大气稳定性(抗热抗光老化能力强)⑤较好的水稳性粗骨料性能要求:①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②与沥青有良好的粘附性,具有憎水性③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接近立方体,多棱角细骨料性能要求:①就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②中砂上以颗料,含泥量小于3%~5%,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能③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用量不宜超过骨料总量的20%,SMA及OGFC不宜使用天然砂填充料:①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作填充料时,用量不宜超过矿料总量的2%;②快速路与主干路不宜用粉煤灰作填充料纤维稳定剂:①不宜使用石棉纤维②应在250℃高温下不变质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一)普通沥青混合料(AC型):适用于次干路、辅路或人行道(二)改性沥青混合料(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①适用快速路、主干路②具有较高的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开裂能力,耐磨耗和较长使用寿命(三)沥青玛帝脂碎石混合料(简称SMA):适用于交通流量和行驶频度急剧增长,客运车的轴重不断增加,严格实行分车道单向行驶的快速路、主干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构造:垫层要求:垫层材料应与路基宽度相同,最小厚度为150mm;基层:①选用原则:根据交通等级和基层的抗冲刷能力来选择基层;②基层宽度应根据混凝土面层施工方式的不同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500mm(软模式摊铺机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特重交通宜选用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基层;重交通宜选用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中、轻交通宜选择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基层;湿润和多雨地区,繁重交通路段宜选用排水基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学》学习笔记
绪论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的定义
[11年4月单选题]
1.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规模的标准是( )
A.面积
B.地形地貌
C.人口
D.交通体系
[12年4月单选题]
1.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科是()
A.社会学B.市政学C.政治学D.地理学
[12年4月多选题]
27.下列属于聚落的是()
A.社区B.建制镇C.城市D.城市群E.城市带
[12年7月单选题]
2.我国城市型聚落的最低层次单元是()
A.建制镇B.村镇C.乡镇D.城市
[10年7月多选题]
26.与市政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有()
A.政治学B.行政学
C.管理学D.城市学
E.社会学
[11年4月单选题]
3.在城市的特征中,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是( )
A.社会性
B.高度聚集性
C.开放性
D.经济性
[11年7月单选题]
1.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是( )
A.聚集性
B.社会性
C.经济性
D.系统性
[13年7月单选题]1.城市中占绝对多数的人口是
A.农业人口B.非农业人口C.制造业人口D.服务业人口
[13年7月单选题]2.城市的经济功能微弱而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及宗教色彩突出,这是A.早期城市阶段B.中世纪城市阶段C.近代城市阶段D.现代城市阶段
[13年7月单选题]3.区别城市和乡村的根本之点是
A.社会性B.高度聚集性C.开放性D.经济性
[13年7月多选题]26.下列属于聚落的有
A.大都市区B.城镇C.城市群D.社区E.城市带
[11年7月多选题]26.下列属于聚落的是( )
A.社区
B.建制镇
C.城市
D.城市群
E.城市带
[11年7月多选题]27.城市与农村相比的本质特征有( )
A.高度的聚集性
B.社会性
C.经济性
D.系统性
E.开放性
第一章市政主体
市政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

中国的市政主体包括城市政党组织、城市政权组织、城市社会组织等。

第一节城市政党组织
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
市级组织机构的组成
1、市党代表大会:直辖市、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党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2、市委员会:是市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

2010.04单选11.市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是(A)
A.市委常委B.市政府C.市委员会D.市纪检委
市委员会由市委委员、候补委员组成,在每一届市党代表大会上产生。

直辖市、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市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3、市委常务委员会:是主持市委日常工作的领导核心。

由市委书记、副书记、市委常务委员组成,在市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

2010.07多选32.市委常委的组成包括( A、B、C )
A.常务委员 B.副书记 C.书记 D.秘书长 E.秘书
4、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的专门机关。

由每届党的市
代表大会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2013.07多选27.下列属于中共市委设立的工作部门的有(A、B、C、D、E、F)
A.政策研究室B.办公厅C.组织部D.宣传部E.统战部F.政法委员会市委一般设置的工作部门:
市委办公厅(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2010.04简答42.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在城市政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三个方面。

政治领导是指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思想领导是指意识形态、舆论导向方面的领导。

组织领导是指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
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推荐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从组织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三者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政治领导是核心、思想领导是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保证。

二、城市民主党派组织
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爱国统一战线的各政党的统称。

中国目前共有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各民主党派在直辖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都设有组织———市代表大会、委员会。

市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市委员会:由市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般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包括常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2013.04简答41.简述我国城市中民主党派的作用。

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
第二: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第四: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三、城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直辖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一般都设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方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市政协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经市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市政协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
第一、召开会议。

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常委会议:在全体会议闭会期间根据需要举行。

主席会议:由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组成。

由主席或主席委托的副主席召
集并主持。

主席会议一般每月举行一次。

第二:提出议案;
第三:视察;
第四:专题调研;
第五:反映社情民意。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市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第六:促进祖国统一。

2012.07多选27.市政协常委会主席会议的组成主要包括(A、B、C )
A.主席B.副主席C.秘书长D.副秘书长E.各委员会主任
第二节城市政权组织
一、城市权力机关
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

代表的产生:直辖市、设区的市:由间接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直接选举
产生。

每届任期五年。

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副市长的个别任免。

市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分为全体会议与主任会议,全体会议由主任召集,每二个月至少举行一次。

二、城市行政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和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

市长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工作中主要拥有5项权力:最高行政决策权、最高行政指挥权、市政府工作的统一协调权、人事提名和任免权、市的最高代表权。

城市人民政府的会议形式: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都由市长召集和主持。

2012.04多选29.下列属于市政府监督管理机构的有(A、B、C )
A.市审计局B.市监察局C.市工商局D.市政协E.市物价局
三、城市司法机关
各级人民法院的组成:一般由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组成。

必须年满23岁。

市人民法院地位从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接受上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

2、城市人民检察院;每届任期5年。

市各级人民检察院由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查员若干人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