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差异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男女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2.心理过程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3.个性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4.xx发展性别差异
5.教育、成才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6.性心理方面性别差异
二、试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xx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
2.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 (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
70年代后长足发展。
3.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里程碑
1974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公认为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期望、声望、详尽的考察)
三、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中得出的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有哪些?
1确证的结论:
(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
(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
(4)男子更有攻击性
2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
(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
(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
(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
(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
(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
(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
(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
(8)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
四、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
(一)弗洛伊德:
xx抑女论
1用“去势恐惧”、“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
基本假说是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2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1).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
(2).肛门阶段——排泄
(3).生殖器阶段男孩—“去势恐惧” 女孩—“阳具羡慕”
(二)多伊奇:
女性类型说
1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不足以构成女孩人格发展的动力
2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母亲在女孩心目中是善良的有权力的,是女孩模仿的榜样,对女孩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3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三)埃里克森:
内部空间观
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四)xx:
男女平等观
1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先驱)
2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
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1、性别定型的基础
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
(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2、两性角色的获得
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三、认知发展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
1基本内容:
(xxxx)
(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基本的自我类型决定基本的价值取向,“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期,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的生理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概念使儿童产生“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即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7)双亲适当的行为可促进和巩固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的形成,这一过程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产生。
2性别认同及其发展
xxxx认为:
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经历三个阶段:
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
(1)性别认同
2岁认知自己的性别标记
3岁根据外观特征把性别标记类化到别人身上
4-5岁明白性别基于身体的构造,认为性别可变
6-7岁知道性别与解剖结构组织不可变,“性别常性”、“物体常性”
此过程不以提供生理解剖知识而加速,须等待儿童心智发展到足以了解这个事实才能进行。
(2)性别分化性别认同----行为与性别一致,柯氏认为身体意象的意义
男性意象---权力尊严侵略性女性意象–-抚养照顾孩子男女都有珍视与其性别相一致事物的自然倾向
男孩:
自我一致性与权力尊严不矛盾----稳定的性别化偏好
女孩:
两者相互抵触------偏好较弱
(3)亲长认同
男孩“我是男的”----珍视模仿依附男性----“我们都是男人”
女孩“我是女的”----想与母亲认同----抚养及缺乏权力尊严
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互补模仿” 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互作用。
四、两性世界中的文化人类学观
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迥异,这种差异对于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
结论:
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性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
2、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征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将文化划分为:
①狩猎与采集②园艺文化③农业文化④游牧文化⑤工业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