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

合集下载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水资源现状及对策一、甘肃地理概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32°31′~42°57′N、92°13′~108°46′E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

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

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

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甘肃水资源总体概况甘肃省河流年径流量约6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

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

1.地表水资源甘肃境内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135亿立方米,长江106亿立方米,内陆河57.9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量1500立方米,居全国22位。

人境河川径流量304亿立方米,自产加入境的总水量为603亿立方米。

总的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平衡。

长江流域为丰水区;黄河流域为缺水区;黄土高原北部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人畜饮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

2.地下水资源:全省地下水资源149.8亿立方米/年。

在地下水资源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资源量有10.5亿立方米/年,其中北山及走廊山脉2.06亿立方米/年,走廊平原4.94亿立方米/年,黄土高原3.51亿立方米/年。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系包括河流、渠系、田间灌溉、大气降水入渗及凝结水,全省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年,其中走廊平原地下水站给量44.17亿立方米/年,黄河、长江流域山间盆地和河谷潜水17.24亿立方米/年。

甘肃水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水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水资源现状分析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国家的一级重点水资源保护区,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甘肃省的水资源现状总体上呈现出供需矛盾尖锐、资源紧张、水质污染严重的特点。

首先,甘肃的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

根据数据统计,甘肃省的年平均有效降水量为260毫米左右,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相对富集,北部则相对贫乏。

此外,甘肃的自然水资源还受到蒸发、渗漏、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更为有限。

其次,甘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尽管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但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限制,目前只有少部分水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

大部分农田仍依赖天然降水灌溉,农村地区严重缺水。

此外,甘肃还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导致水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甘肃的水环境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

工业和农业活动的不可控因素导致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严重。

甘肃省存在着很多非法采矿、非法捕捞、废水直排等问题,水质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此外,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

对于甘肃省目前水资源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

首先,应该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

同时,鼓励农业用水的节约和灌溉方式的改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

其次,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要强化水环境治理,加大对水质污染的处理力度。

加强监管,严惩水污染行为,建立健全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同时,加强河道清淤和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对水质的影响。

综上所述,甘肃的水资源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供需矛盾尖锐、资源紧张、水质污染严重。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强水环境治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全面利用。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一、矿产资源概况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西北内陆,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国土面积45.48万km2。

全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

截止2004年底,省内已发现矿产156种(不含亚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91%,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

编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地有830处。

其中大型73处,中型194处,小型563处。

在保有资源储量中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铸型粘土等10种,居前五位的34种,前十位的60种,其中钒、钨矿分别居第七、八位。

见表1。

全省已查明地下水资源量153.9亿立方米/年。

可开采水资源量46.2亿立方米/年。

我省已知矿产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分区集中的特点。

河西以黑色、有色金属及化工非金属为主;中部是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的聚集区;陇东以赋存煤和石油为特征;陇南则是有色和金的聚集区。

表1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及其开发在甘肃经济中具有基础和导向作用,矿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

由于矿业开发具有关联度大、波及效应强的特点,形成了甘肃以有色和黑色冶金、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据2003年全省开采利用矿种76种,年产固体矿石量6355.75万吨。

矿山企业采选工业总产值96亿元,销售产值97亿元。

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业总产值743.4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48%,矿业总产值159.57亿元。

全省矿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9.52亿美元。

2003年,全省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152.9亿元,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业总产值743.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48%,矿业总产值159.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79%。

甘肃的矿产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现象,供需总量失衡,一些大宗支柱性矿产勘查程度低,勘探矿产地占总数的28%,详查占27%,可利用资源储量不足探明资源储量的60%。

甘肃省庆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甘肃省庆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甘肃省庆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概况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

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县七县和西峰区。

庆阳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吴旗、定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西与宁夏的同心、固原县接壤;南与本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县相连。

庆阳市属黄河中游内陆地区。

介于东经106°20′至108°45′与北纬35°15′至37°10′之间。

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故有“盆地”之称。

区内东西之间208公里,南北相距207公里。

二、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多样,为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兼有的地形地貌。

分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

全市海拔相对高差1204米,北部马家大山最高为2089米,南部政平河滩最低为885米。

中南部平均海拔1400米,遍布着数十条原面,自然景观奇特。

临川仰视,两边疑是山峦,登山极目,却是广阔平原。

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大原有12条,最大的董志原总面积136万亩,平畴沃野,广袤无际,土层深厚,质地松软,是农作物主产区,被称为驰名遐迩的“陇东粮仓”。

西北部海拔为1500—2000米,黄土丘陵绵延起伏,总面积7547平方公里,土地辽阔,植被稀疏,有“山童水劣,世罕渔樵”之喻。

东部纵跨南北的子午岭,海拔约1500—1700米,总面积4187平方公里,山势巍峨壮美,风光秀丽宜人,森林茂密,苍翠起伏,为黄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被称作陇东的“绿色水库”。

市内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5条河流,较大的支流有27条。

年平均总流量为26.7立方米/秒,总径流量8.43亿立方米。

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

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甘肃省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水资源量 107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 37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4。全省水资源分 布的特点为:夏秋两季较多,春秋两季较少;东多 西少,南多北少。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 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跨越 甘青两省四市六县(区),干支渠长达1265千米,年引水量 4.43亿立方米。 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兴建的最大水利项 目。这一工程的建成,对于解决秦王川地区乃至兰州、白 银两市的干旱缺水现状,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区 域生态环镜,统筹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态用水,促 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持,起到 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工程通水运行以来,灌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根本 性改善,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 完善,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为兰州· 白银两市的全面发展鉴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理资源:土地资源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行业利用的土地,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甘肃省总土地面积约为42.58万平方 千米,但山地多,平地少,除沙漠· 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 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可用于生产建设的土地占土地 总面积的60.11%。全省草地面积分布较广,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 33.34%,是中国主要的牧场之一。全省耕地,林地比重小,耕地面 积居全国第11位,人均耕地为2.66亩,居全国第六位。
甘肃的主要优势矿产为: 煤矿、铁矿、铜矿、铅矿、锌矿、镍 矿、钴矿、铂族、金矿、钨矿、锑矿、 凹凸棒石、石膏、熔剂用灰岩、水泥 用灰岩等,具有储量较为丰富、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质量好、分布较集中、外部建设条件 好等特点。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愈发突出。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甘肃省的耕地利用效益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对甘肃省耕地的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探讨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策略。

一、甘肃省耕地资源概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总面积达45.61万平方公里。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甘肃省的耕地面积约为570.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7%。

甘肃省地处高原山地、沙漠戈壁、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为稀缺。

因此,提高甘肃省耕地的利用效益,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一)产量指标产量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甘肃省农作物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河道两侧的平原地区。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

通过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统计,可以评估甘肃省的耕地产量水平及其潜力。

(二)资源利用率指标耕地资源利用率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甘肃省地形复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关键。

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土地的轮作休闲、合理施肥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甘肃省的耕地资源利用率。

(三)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统计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市场价格和产量数据,分析农作物的市场价值,进而评估甘肃省耕地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都能够进一步提高甘肃省耕地的经济效益。

三、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现状目前,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总体上比较低下。

一方面,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等自然因素的制约,甘肃省耕地的产能较低,耕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偏单一,耕地的利用方式和方法相对落后,导致耕地利用效益不高。

甘肃省境内各城市资源概况简述

甘肃省境内各城市资源概况简述

甘肃省境内各市州资源概况简述兰州市目前兰州境内已探明各类矿床、矿点156处,35个矿种.非金属矿相对丰富,有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石英岩、硅铁石英岩、耐火粘土。

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吨,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

煤炭保有储量为9.05亿吨,主要开采地为窑街和阿干镇两矿,基本满足兰州的近期要求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四大行业等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硝酸合成橡胶、硅铁、铝、石墨、电机、石油铅机和粗精纺毛呢等产品产量均处国内领先地位。

兰州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医药生物、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金昌市金昌是以有色金属、重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城市,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

金昌市横跨两个地质构造单元,主要以龙首山南侧深大断裂为界,北部为阿拉善台块,南部为祁连山褶皱带,地层出露齐全,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00年底,共发现矿产地94处(不含伴生矿)。

其中黑色金属矿产14处,有色及贵金属矿产20处,各类非金属矿产49处、能源矿产11处。

矿种包括铁、锰、铬、镍、铜、钴、铅、锌、钨、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硒、碲、硫、磷、石灰岩、白云岩、硅石、萤石、玉髓—玛瑙、水晶、粘土、膨润土、水泥配料黄土、建材花岗岩、岩棉原料辉绿岩、滑石、石膏、煤、石油、稀土和铀等38种。

根据所探明的储量,有大型矿床14个,中型矿床7个,小型矿床23个,矿点或矿化点50个。

镍矿储量丰富,规模巨大,仅次于加拿大萨德伯里矿,居世界第二、全国第一位,铜、钴等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甘肃高考地理知识点

甘肃高考地理知识点

甘肃高考地理知识点甘肃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同时也是高考考生们需要关注的考试地区。

在地理科目中,甘肃的地理知识点也是一个必须要掌握的部分。

本文将从地貌、气候、资源等角度介绍甘肃的地理知识点。

地貌是地理学中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演变的学科。

甘肃的地貌特点主要分布在四个地貌区,即青藏高原、祁连山西段、北山和黄土高原。

其中,青藏高原位于甘肃的南部,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有着雄伟壮丽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

这里的海拔高度较大,气候寒冷干燥,是我国重要的冰川和河流源头之一。

祁连山西段位于甘肃的西北部,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分水岭。

这里山峰连绵起伏,植被丰富,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北山位于甘肃的北部,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的中部,其黄土覆盖面积较大,地貌类型以丘陵和沟壑地形为主。

这里降水稀少,土地脆弱,需要进行科学的土地治理保护。

气候是地理学中研究地球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学科。

甘肃的气候特点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区。

由于甘肃的地处内陆,受到西风带和季风气候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干旱气候特征。

这里的降水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夏季。

甘肃的气候特点也导致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在气候干燥的条件下,甘肃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同时,由于气候干旱,甘肃还需要注意草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维护生态平衡。

资源是地理学中研究地球上能够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学科。

甘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和农业资源。

甘肃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铝土矿等。

其中,甘肃的石油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

水利资源方面,甘肃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是黄河。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甘肃经济发展和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

农业资源方面,甘肃的土地肥沃,农作物的种类较多,大豆、马铃薯、棉花等是甘肃主要的农作物。

综上所述,甘肃地理知识点包括地貌、气候和资源等多个方面。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一、自然地理条件和森林植被概况(一)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甘肃省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其地理位置东经92°13′~108°42′,北纬32°35′~42°50′之间。

东邻宁夏、陕西,南靠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和蒙古三大高原交错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势高,山川交错,重峦迭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种地貌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

(二)气候条件甘肃省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垮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受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

年平均最低气温O℃,最高15℃,无霜期60~200天之间,全省年降雨量最低35毫米,最高900毫米,分布极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于7—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在32—75%之间,年蒸发量1100—3700mm 之间。

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温度日差大等是甘肃省气候的主要特点。

(三)森林分布特点甘肃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孑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唧山十个林区。

由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几个植被带。

有500多种主要乔木树种,野生动物650多种,有丰富的林副产品和药用植物资源。

森林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色森林土、褐色土、灰褐土、黑土、栗棕灰钙土、草甸土等。

白龙江下游和康南林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树种繁多。

阴阳坡均有森林分布,垂直分布明显,上部多为云、冷杉纯林或云、冷杉混交林,中部分布有栎、杨、桦及松类等针阔混交和阔叶混交林,下部为松类,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植被,伴生有大量亚热带经济树种。

白龙江中上游及大夏河、洮河林区,河谷地带有少量的云杉、栎、杨、桦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增高,逐渐为云、冷杉混交林和冷杉纯林,森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垂直分布明显。

甘肃省中药资源情况汇报

甘肃省中药资源情况汇报

甘肃省中药资源情况汇报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多样,这为中药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有利条件。

甘肃省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兰州盆地、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包括草本、木本、动物和矿物等多种类型的中药材。

以下将就甘肃省中药资源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甘肃省的中药资源种类繁多。

甘肃省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中药材资源。

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种类多样,包括黄芪、当归、川芎、石斛、决明子、首乌、甘草等数百种中药材。

其中,黄芪、当归、川芎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临床和药物制剂的生产中。

其次,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产量丰富。

甘肃省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优越,适宜中药材的生长。

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产量在全国范围内居于较高水平。

甘肃省祁连山区的人参、兰州盆地的黄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决明子等中药材产量均较为丰富,为中药材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再次,甘肃省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

甘肃省注重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种植、野生资源保护、加工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了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甘肃省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加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生产,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甘肃省的中药资源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虽然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野生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种植技术不足等问题。

同时,中药材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甘肃省需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甘肃省中药资源丰富多样,产量丰富,开发利用水平较高,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希望通过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甘肃省及矿产资源情况

甘肃省及矿产资源情况

甘肃省及矿产资源情况1. 甘肃省概况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省会是兰州。

甘肃省总面积约为45.6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市,包括兰州、天水、白银等地。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腹地,北临内蒙古自治区,东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东临陕西省,南临四川省,西邻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风景资源。

同时,甘肃省地属高寒带和温带干旱带,气候干燥,十分适合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储量的积聚。

2.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甘肃省地质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

下面将就甘肃省的主要矿产资源进行介绍。

2.1 煤炭资源甘肃省煤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临洮、庆阳、白银等地。

甘肃省的煤种主要有无烟煤、炜煤、褐煤等。

甘肃省的煤炭资源以褐煤为主,其储量占到全国总储量的一定比例。

2.2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甘肃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

甘肃省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凉州、永昌、漳县等地,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临夏、合作等地。

甘肃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2.3 金属矿产资源甘肃省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铜、铅、锌、钼、银等。

其中,铜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庆阳、定西、天水等地。

钼资源主要分布在天水、白银等地。

甘肃省的金属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对国内外经济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2.4 非金属矿产资源甘肃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灰石、大理石、膨润土、石膏等。

甘肃省的石灰石资源储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庆阳、张掖等地。

大理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天水、庆阳等地。

甘肃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独特性。

3. 甘肃省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甘肃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吸引了一批大型矿业企业入驻甘肃省。

目前,甘肃省的矿山建设和矿产资源开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然而,甘肃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甘肃煤炭开发情况汇报

甘肃煤炭开发情况汇报

甘肃煤炭开发情况汇报甘肃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加大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等措施,不断推动煤炭产业健康发展。

以下是甘肃煤炭开发情况的汇报。

一、资源储量。

截至目前,甘肃省煤炭资源储量达到约3000亿吨,主要分布在天水、平凉、庆阳、定西等地。

其中,煤炭储量丰富、品位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水市和平凉市。

二、开发规模。

甘肃省煤炭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包括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运输等环节。

目前,甘肃省煤炭年产能已达到5000万吨,煤炭开采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煤炭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三、技术创新。

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率,甘肃省积极推动煤炭开发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先进的采矿设备和技术,提高煤炭开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四、环保措施。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甘肃省加大了对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环保治理力度。

严格执行煤炭开采环评制度,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

五、产业转型。

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甘肃省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六、市场开拓。

甘肃省煤炭产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煤炭产品的销售渠道。

与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煤炭产品的出口渠道,提升煤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未来展望。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加大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推动煤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强煤炭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总之,甘肃省煤炭开发情况良好,产业链条完整,技术创新不断,环保意识提升,市场拓展不断加强。

相信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肃省煤炭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甘肃省天水市浅层地温能应用前景探讨

甘肃省天水市浅层地温能应用前景探讨

甘肃省天水市浅层地温能应用前景探讨甘肃省天水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是一个适合开发地温能资源的地区。

地温能是指地下浅层地温热能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甘肃省天水市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天水市浅层地温资源分布情况天水市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大部分地区为黄土地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浅层地温能资源。

据初步调查,天水市地表至50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温分布较为均匀,地温在10℃以上的地质层较为广泛,资源潜力巨大。

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地区、武山丘陵地带以及部分盆地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下地温资源丰富,为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天水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目前,天水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主要用于提供生活热水和温室大棚采暖。

天水市部分农村地区已开始利用地温能进行地源热泵供暖,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地温能开发利用技术尚不成熟,市场应用较为有限,发展水平较低。

1. 多领域应用地温能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可用于城乡居民采暖、工业生产工艺热能、温室大棚种植等方面。

未来,天水市可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地温能在供热、供暖、制冷等领域的应用,并积极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 生态环保地温能属于清洁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对环境影响较小,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天水市可着力发展地温能,以减轻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3. 经济社会效益提升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地温能的使用成本较低,对于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开支,将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1. 投入资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地温能的资金投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提高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效率。

甘肃水资源管理情况汇报

甘肃水资源管理情况汇报

甘肃水资源管理情况汇报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水资源管理一直是该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本文将对甘肃水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甘肃省的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且地区分布不均衡。

该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同时,甘肃省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成为了甘肃省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其次,甘肃省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相对薄弱。

由于地处内陆,缺乏自然形成的水资源优势,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导致水资源管理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存在着水资源管理的盲区,水资源管理的覆盖面不够广泛,管理手段不够科学,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

再次,甘肃省的水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问题。

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些地方存在着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现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其次是灌溉用水的浪费问题。

甘肃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灌溉用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水资源利用量,但由于传统的灌溉方式落后,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最后,针对上述问题,甘肃省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管理情况。

首先是加大对水资源管理的投入,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是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安全。

总的来说,甘肃省的水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甘肃省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与蒙古接壤。

全省面积三十九万多平方千米。

人口2338万,有汉、回、藏、蒙古、哈萨克、满、等民族。

省会兰州。

本省地处蒙、新、青藏、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

长约一千二百千米的河西走廊、自古丝绸之路通过这里。

甘肃各地气温、降水差异大,无霜期4-7个月,年降水量四十到八百毫米不等,河西走廊降水稀2度13分---108度32度,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之间。

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37. 94万人,其中少数227.8万人。

与陕西、西川、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海拔1000----3000米之间,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大致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等地形区域。

山地、高原占全省面积的55%。

主要河流有20多条,分属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

全省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五个省辖市;酒泉、张掖、武威、定西、平凉、庆阳、陇南七个地区;甘、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

省会兰州位于中国地理中心,是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类型齐全,远景可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业已占全省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17%,矿产品已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45.1%。

甘肃省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8000亿元,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甘肃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95%,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98种,有27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

已开采利用的矿产65种,产地近400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34处。

煤炭、石油、油页岩等燃料矿床产地79处(矿区164个),其中大、中型矿床20处;铁、锰、铬、钒等黑色金属矿矿床产地63处(矿区72个),铬和钒的保有储量占全国第四、六位;铜、铅、锌、镍、钴、钨、锡、镁、锑、铂族、金、银、硒、稀土、铌等有色贵金属及稀有、稀土、稀散元素矿产已探明30多种。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关键信息项:1、甘肃环境现状概述生态系统状况污染情况资源利用情况2、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政策执行的困难公众环保意识3、环境保护的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4、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生态修复与保护11 甘肃环境现状概述111 生态系统状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多样但较为脆弱。

其拥有广袤的草原、森林以及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降低以及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

112 污染情况在大气污染方面,工业排放、冬季采暖以及交通运输等因素导致空气质量不佳,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工业城市。

水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部分河流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

土壤污染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113 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短缺是甘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这一状况。

同时,能源结构以传统的煤炭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

12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21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艰难抉择。

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但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122 政策执行的困难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

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污染物,而相关部门的处罚力度和监管手段有待加强。

123 公众环保意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同时,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对环保产品和绿色消费的选择也不够积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料甘肃省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分析本研究报告由东润环能市场研究中心撰写,该报告对甘肃省风、太阳能及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进行阐述,并对该省风、光、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及政策支持情况做了分析。

目录第一章甘肃省资源分布情况 (2)1.1风资源分布情况 (2)1.2光资源分布情况 (2)1.3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 (4)第二章甘肃省资源开发情况 (4)2.1风力发电建设情况 (4)2.2光伏发电建设情况 (7)2.3生物质能建设情况 (7)第三章各集团在甘肃省投资建设情况 (8)3.1各集团投资风电情况分析 (8)3.2各集团投资太阳能情况分析 (9)附录甘肃省十二五节能规划(节选) (9)第一章甘肃省资源分布情况1.1风资源分布情况甘肃风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7.3%,技术可开发量2700万千瓦,占全国的10.6%。

可利用区面积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0.6%。

甘肃省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kW,占全国总储量的7.3%。

其中,风能资源丰富区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l7.66万km ,占全省总面积的39%,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1.2光资源分布情况太阳能资源通常用年太阳总辐射量表示,甘肃省各地太阳总辐射值在4700~6350MJ/m2(图表2),其地理分布有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规律。

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6000MJ/m2,这里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晴天多,非常有利于太阳能的利用;另外民勤武威一带也是太阳总辐射高的地区。

甘肃南部地区则是年总辐射量的低值区,在4700~5200MJ/m2,这是由于该地区降水和云量多造成的;甘南州西南部略高于周围地区。

(1)太阳能资源丰富区。

包括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嘉峪关全部。

本区年太阳总辐射量>6100MJ/m2,年日照时数2900~3319h,日照百分率>64%,每年太阳日照时数>6h的天数在290d以上,太阳能资源稳定。

(2)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

包括金昌、武威、民勤的全部,古浪、天祝、靖远、景泰的大部,定西、兰州市、临夏部分地区,环县部分地区及甘南州玛曲的部分地区。

本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在5400~6100MJ/m2之间,年日照时数2600h以上,日照百分率>58%,每年太阳日照时数>6h的天数在260d以上,本区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稳定,个别地区属于资源较稳定区。

(3)太阳能资源可利用区。

包括天水、陇南、甘南地区大部。

本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700~5400MJ/m2之间,年日照时数<2600h,日照百分率<58%,每年太阳日照时数>6h的天数在150d以上,本区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属于较稳定,个别地区属于资源不稳定。

图表2 甘肃省太阳能总辐射量分布(单位:MJ/m2)图表3 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区划分图备注: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1.3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甘肃省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

根据甘肃省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结果:甘肃林业用地面积981.21万公顷,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省现有耕地349.38万公顷,大部分地区广泛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总体上看,甘肃土地辽阔,可开发潜力大,但难利用地、戈壁、沙漠、山地裸岩、重盐碱滩地比较大,荒漠草场产草量低,草质差,土地资源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大,农林上受到一定制约。

近几年,甘肃省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截至2013年11月中旬,甘肃投资逾1.6亿元,在全省12个市(州)57个项目县(市、区)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座,累计实现沼气用户119万户。

第二章甘肃省资源开发情况2.1风力发电建设情况风电核准情况:2013年甘肃省新增核准容量125万千瓦,同比去年下降了214万千瓦,占全国新增核准容量的4%,位居全国第八;甘肃省累计核准容量1147万千瓦,占全国累计核准容量的8.4%,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内蒙古。

风电并网情况:2013年甘肃新增并网容量69万千瓦,增幅10.9%,同比去年新增并网容量下降了10万千瓦,甘肃2013年新增并网容量占全国新增并网容量的4.8%,位居全国第六;累计并网容量703万千瓦,占全国累计并网容量的9.1%,位居全国第三位。

甘肃省风电项目绝大多数分布在酒泉市。

截止2013年底,酒泉市累计核准容量919万千瓦,占甘肃省累计核准容量的80%,风电并网容量600万千瓦,占甘肃省累计并网容量的85%。

酒泉市中瓜州县和玉门市风电分布最多,其中瓜州累计核准容量645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400万千瓦;玉门市累计核准容量24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85万千瓦。

图表4 甘肃省各地级市风电装机分布情况图表5 甘肃省各地市风电并网同期对比情况数据来源:《2013年度中国风电建设统计评价报告》分地区来看,酒泉市的风电并网份额占全甘肃省的85%,2013年该地区风电利用小时数1793小时,同比去年增长了122小时,增幅为7.3%。

其中玉门市风电利用小时数1734小时,同比增加80小时,增幅4.8%;瓜州县风电利用小时数1832小时,同比增加216小时,增幅为13.4%。

图表7 酒泉地区各县风电利用情况2.3生物质能建设情况甘肃省生物质能源开发尚处于积极的初期尝试、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甘肃户用沼气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沼气产业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为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多层次综合利用,并与养殖业、种植业广泛结合。

甘肃省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积极推广秸秆饲料化、秸秆肥料化、秸秆高效能源利用等技术。

2008年甘肃省秸秆资源总量1633万吨,年利用量达940万吨,利用率57.6%,其中,饲料化45.97%,肥料化占6.43%,工业原料化占4.23%,基料化占0.97%。

秸秆资源以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

尽管如此,目前甘肃省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技术产业化基础还比较薄弱,政策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尚未制订出一套完整而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距离。

2013年全国生物质累计核准容量约12226.21MW,其中甘肃省核准容量64MW,约占全国核准量的0.52%,全国生物质累计并网容量约7790MW,其中甘肃省并网1MW,约占全国并网0.01%。

3.2各集团投资太阳能情况分析2013年在甘肃省大型光伏发电备案容量是1712MWP,其中正泰集团备案容量达到最大为500MWP,全区并网容量达到1583MWP,其中正泰集团在该区的并网容量最大,达到500MWP。

图表10 2013年重点企业在甘肃省投资光伏核准、并网状况:依据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245家企业(单位)为重点,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对重点用能企业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能效对标情况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以重点用能企业为切入点,加强能源管理制度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把能效水平对标活动作为企业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制定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管理制度,建立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重点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领跑者”制度,鼓励支持企业单位制定实施严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企业(联盟)标准的核心技术指标。

确保245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单位)完成国家下达的370万吨标准煤节能任务。

二、建筑领域1、推进建筑节能建立以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公共建筑50%、城镇居住建筑65%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达到97%以上。

制定我省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新农村建设节能建筑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建筑节能。

推广绿色建筑,倡导新建建筑和住宅小区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2、大力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以既有公共建筑为重点,进行供热计量设施的设计安装和供热计量、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大力推广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以省、市党政机关及其他大型既有公共建筑为示范,运用市场化改造机制,率先实施节能改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严格执行《甘肃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的规定。

结合建筑“平改坡”、危旧房改造和旧村改造等,加快推进农村既有非节能住宅的节能改造,力争全省农村既有建筑改造达到30%。

三、农业与农村领域1、加快农村沼气建设。

加快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在平凉、庆阳、陇南、嘉峪关等地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2015年底达到120处。

继续在全省适合发展户用沼气的地区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的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生态家园富民模式、“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暖圈、日光温室)或“五配套”(沼气池、厕所、暖圈、果园、水窖)等生态模式。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户用沼气70万口,到2015年,户用沼气发展到170万口,适建户普及率达到50%。

2、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加强技术研发,解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的“一高一低一差”(焦油含量高、热值低、气化机组整体性能差)的技术瓶颈。

“十二五”期间,以推广户用秸秆气化炉为重点,每100户农户为一个基点,建立20个示范基点,到2015年,全省秸秆气化发电装机容量达到0.3万千瓦,全省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量达到45万吨。

作者:苏苏内部资料11 / 11北京东润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