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以沈阳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区人均市、区级体育用地对比图(单位:平方米/人)
3.3场地设施单一,无法满足各年龄人群需求
调研发现,沈阳市体育设施主要集中于少数大众化的项目,且多面向青少年和中青年, 种类主要有健身路径、羽毛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设施,缺少 门球、儿童游戏场地等适宜老年和儿童的活动设施。另外,在户外运动场地的规划布局中, 体育设施常常被布置在偏僻角落,造成均好性差、服务半径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 民的就近锻炼, 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儿童。 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主要活动范围集 中在社区,因此应当增加社区级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设施。
在对以上国家规范的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邀请省内知名专家进行论证, 结合公众参与调 研,将沈阳市人均规划指标要求确定为2平方米,并在保障规范要求的下限基础上,加大覆 盖度广的社区级规划指标,保障全民健身参与的广泛性。确定沈阳市采取市级、区级、社区 级的三级指标配套体系, 并确定了人均规划指标市级体育设施0.2平方米/人、 区级体育设施 0.6平方米/人、 社区级体育设施1.2平方米/人的金字塔式指标配比标准。 市级体育设施主要 满足承办大中型赛事的需要,同时兼顾群众全民健身,区级主要满足群众全民健身,同时兼 顾竞技体育赛事,社区级体育设施内容丰富,包含居住区、居住小区、公园等内部的各种公 共体育设施。并应充分满足群众全民健身需求。
现状区级体育设施23处,结合区级公园绿地、旧厂房等可改造用地,实现区级体育设施共83 处,总面积为433.6公顷,人均0.60平方米。 4.2.1.1高等院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学校纳入规划布局范围,可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为政 府节约资金。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作为政府倡导的一项便民举措, 针对不同项目制定不同 收费办法。一是学校操场、室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二是室内体育场馆因维护费用较高,可 按照公益性场馆价格标准收取少量工本费用, 以保证场馆正常运转。 另外需制定全市统一的 操作管理规章,保障学校和群众双方的利益,避免产生矛盾和纠纷。 沈阳市拟对外开放在全运会期间重点建设的5处大专院校场地作为市级公共体育设施用 地的有效补充,5所学校分别为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结合现状区级体育设施分布, 拟开放的八所区级大专院校为: 鲁迅美术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场、辽宁大学北校区。 4.2.1.2利用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 由于绿地公园在城市中分布均匀合理,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近,因此,规划充分利用沈 阳市内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等开敞空间,建设灵活多样的全民健身场地,形成场园一体化的 发展格局。 既可以满足从事不同锻炼项目人群的需要, 又可以提高土地和公共设施的综合利 用率。 区级规划新增体育公园24处,于公园内建设不超过30%的体育设施,通过体育公园设计 布局激活近10平方公里绿地。 4.2.1.3利用可改造旧厂房等独立用地 由于沈阳市市中心土地升值和工业发展,原来的许多工厂、仓库等需要迁出市中心,土 地功能正待转换。而厂房、仓库的高大空间恰恰可以很好地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 规划新增28处独立体育用地中, 有12处为利用旧厂房用地, 规划在旧厂房中配置体育设 施。市政府就此进行引资,进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既完成了城市更新,又节省了体育设 施的投资。 4.2.1.4 结合公共交通系统 地铁等轨道交通改变了传统的出行方式, 节约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和出行成本, 让城市功 能区的距离变得更近。市、区级等大型竞技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应充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提 高设施赛时的可达性,在节约空间布局成本的基础上,保证使用者合理的出行时间。
3.2布局不均衡,无法实现广泛参与
沈阳市现状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不均衡, 浑南区和铁西区人均指标较高。 南部和西部 的场馆数量和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北部和东 部。大多是在大型运动会赛事前集中建设, 大型的专业场馆主要服务于大型赛事和专 业运动员,缺乏相应的社会开放和利用机 制,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和使用。面向普通市 民的全民健身中心等,普遍远离中心区,且 没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进行集中和疏散, 使得居住在主要城区的市民参与使用的积极性大打折 扣。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一般采取封闭的管理模式,导致位于服务体系末 端的社区室内外运动场地没有实现全民健身的目的。
2.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特点
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要求, 城市居民对于体育设施的品质需求日趋明显, 呈现社会性、 系统性、通达性、多元性、文化性等特点。
2.1社会性,大众融合共享
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应该是对全社会开放的,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 场所。场地的设计、功能配置和服务均考虑所有人群的实际需要。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城 市公共体育设施应该遵循全龄化规划原则, 即基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活动特点、 运动习惯、 锻炼强度等进行设计和建设, 使其满足分时段使用、 分区域使用、 分人群使用、 分项目使用, 最后实现整合使用。
2.2系统性,分级系统控制
全民健身新常态的持续发展首先要满足群众对健身场馆的需求。 应以建立层级合理、 可 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 充分释放和彰显体育设施体系的公共性, 满足广大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体育需求。
2.3通达性,交通方便快捷
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场地要求对外公共交通的便捷性, 打造便捷的 市民体育生活圈。 实现优良的外部交通可达性一般有两个途径, 即融入慢行系统的规划和结 合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进行布局,在公共交通方面应优先联结,充分考虑人们日常出行和 规律化锻炼的交通通勤的综合成本,从社会效益角度,实现可达性的最优化。
2wk.baidu.com5文化性,科学健身文化
全民健身新常态的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实现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科学的体育健身 氛围。场地建设应利于群体活动的开展,发挥全民健身活动的延续效应,培养全民健身文化 是全民健身新常态可持续的重要保障。推进社区健身指导站,国民体质监测点的建设,深化 落实“运动处方” ,通过收集一个人身体的各个指标,从而提出一个因人而异的健身建议,
2.4多元性,多种功能融合
过去的体育设施功能单一, 不能满足大众全民健身活动的要求。 随着全民健身新常态的 日益形成和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将呈现多功能性。主要表现为既能满足体育比赛、日常训练 和全民健身的要求,又能满足集会、演出、展览、办公、休闲娱乐等不同的功能要求。全民 健身活动主要有:健身操、健身秧歌、健身舞蹈、太极拳、太极剑、气功、慢跑、足球、篮 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象棋、围棋等一系列的健身项目。
指导人们更科学地健身。
3.沈阳市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分析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成功承办了“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 、 “十二届全运会”等重 要体育赛事,促进了一大批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广大市民的健身场地也随之增多,体育 设施的总体水平得到提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人均指标不足,无法满足市民需求
沈阳市现状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数量为 25 处,总面积为 166.4 公顷,人均体育设施用地 为 0.28 平方米/人。但距国家规范要求的人均 0.6-0.8 平方米/人的指标仍存在很大差距, 社区级体育设施更是匮乏, 现状体育设施供给不足已成为发展全民健身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瓶 颈。
2000NºN¤mA•¤432529468ÿNÅ–Plè‰Ä€‹Õÿ
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
单颖,李鑫,张树东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动态发展进程进入了新常态,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全民健身意 识不断增强。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人们健身的迫切需求下,如何更好更优的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进行规划建 设来助力全民健身新常态成为我们未来规划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全民健身新常态背景下以沈阳市为例,深 入剖析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问题,并以全民健身新常态的需求特点为规划内涵,从建立指标体系、 构建规划布局体系、合理确定各年龄人群项目类型、塑造体育文化等 4 个方面提出了新常态下城市公共体 育设施规划的发展策略,为努力实现沈阳市各年龄人群参与科学、便捷、多元的全民健身,保障沈阳市全 民健身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全民健身 新常态 公共体育设施 规划布局
4.2构建层次合理的规划布局体系 4.2.1市、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沈阳市市、区两级体育设施主要由 现状体育设施用地、新增体育设施用地 和开放大专院校内体育设施三部分构 成。新增体育设施用地分为两种,一种 是独立占地的体育用地(A4) ,另一种为 结合绿地形成的体育公园(G) 。 现状市级体育设施有奥体中心和市 全民健身中心两处,规划结合高等院校 体育设施开放实现市级体育设施共7处, 总面积为142.3公顷,人均0.20平方米。
3.4体育文化氛围不足,无法激发活动热情
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民参加体育活动有一半以上为锻炼者自发组织,由此可见,居民 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组织化水平还较低, 间接造成体育文化氛围不足, 难以激发群众参与体育 活动的热情,阻碍人们广泛科学的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从个体角度,不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 组织不影响其体育锻炼,但体育活动组织带来的文化塑造作用不可低估。
1.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形成
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举国发展 竞技体育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 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民 健身活动广泛开展。2014 年 10 月 20 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 消费的若干意见》 ,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科学健身、科学锻炼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全国政治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体育价值逐渐回归社会,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也随着民众体育观念的改变、 健身意识的提高和国家的战略支持逐渐进入了一种大社会式全 民健身新常态。全民健身不再是无组织、随性的,而是有科学组织和指导,大社会式的, ; 全民健身不再是狭义的,仅靠政府的,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的;全 民健身不再是一时的,口号式的,而是实质的,持续发展的。在全国政治新常态、经济新常 态下,保证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述求,是我国从体 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基础支撑,更是增强我国体育的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
沈阳市体育设施布局充分考虑交 通可达性, 考虑地铁站点和城市环线对 交通出行的影响, 形成既满足机动车出 行也满足公共交通出行的市区级体育 设施布点方案。 规划期末在一、 二、 九、 十号线站点周边500米半径内可覆盖了 60%市区级体育设施用地。
4.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沈阳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
沈阳市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将从建立指标体系、 构建规划布局体系、 合理确定各年龄人 群项目类型和塑造体育文化等 4 个方面保障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将体育生活化、 健身科学化、服务便民化深入到全民健身新常态中。
4.1建立金字塔式规划指标体系
对国家历年出台的相关规范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人均用地指标是逐年升高的。1986 年《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约为 0.72~1.0平方米,包含市级、区级、社区级,其中市级和区级指标为0.32-0.4平方米,社 区级指标为0.4-0.6平方米。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GB 50442-2008)中人均体育用地指 标有较大提高, 为 0.6~0.8 平方米, 包含市级、 区级两级。另外, 《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年) 》中提到,到 2015 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 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