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汇总表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1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果蝇的形态、生活史观察及杂交实验维生素、维生素D、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及微量元素2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果蝇喜甜食且葡萄糖能增加酵母活性。
实验操作:A溶液不断搅拌煮沸;B溶液玉米粉和水加热搅拌均匀后再加酵母粉煮沸。
A、B溶液再合到一起煮沸,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0.5 mL丙酸,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再分装到各培养管中(每管约3mL)。
灭菌:将分装好的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03.4 kPa ,121℃,灭菌20 min,冷却后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事项:1.A溶液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琼脂在底部结块。
2.酵母菌加入后,加热的时间必须尽量缩短,避免酵母菌失活;丙酸必须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入,避免丙酸的挥发。
3.分装培养基时要一次性垂直分装到管底,不能污染到管壁、管口。
4.培养管内应晾至表面无水层、管壁无水滴再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三)野生型果蝇的采集取一个清洁玻璃容器放入腐烂的香蕉,用纱布罩住容器口,在纱布上开几个2〜3 mm 见方的孔,将容器置于室外。
2〜3 d 后即可采集到野生型果蝇,放入冰箱冷冻室(-20℃)冷冻约2 min,待果蝇全部被麻醉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管内。
(四)接种将新培养管与装有果蝇的培养管口对口垂直放置。
其中,装有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管倒扣在上方,打开培养管塞后应迅速对好2个管口,将对好的2个培养管翻转,使新培养管位于下方,轻顿几下,待全部果蝇落入新培养管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
7~8天后清空亲本,待F1成蝇羽化后逐日观察、计数对应表型个体数(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可能有F2了)若须继续试验、观察F2,可从F1内挑出雌雄蝇5-10对另瓶培养。
单因子杂交杂交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每两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红眼为母本,反交选突变型白眼为母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3. 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在果蝇中,伴性遗传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由于雌蝇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蝇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因此伴性遗传的基因在雌雄个体之间的传递方式存在差异。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通过观察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实验材料1. 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XX、突变型(白眼)XWY2. 果蝇培养箱、培养皿、镊子、解剖针、酒精、蒸馏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四、实验步骤1. 正交实验(1)将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2. 反交实验(1)将突变型雌蝇和野生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3. F2代实验(1)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或将F1代果蝇与突变型雄蝇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反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且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六、实验结论1.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2. 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本实验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了伴性遗传的规律。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
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报告实验五六七: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的遗传规律。
2、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差别,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重组值、遗传学图、双交换、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的理解。
4、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材料: 18号果蝇(野生型)及三种突变体果蝇即14号果蝇(黒身残翅)、w号果蝇(白眼)和6号果蝇(白眼卷刚毛小翅)2、试剂:乙醇、乙醚、果蝇培养基等3、器具:麻醉瓶、酒精灯、白瓷板、毛笔、镊子、培养管、棉球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染色体数目少(2n=8)和突变性状多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
本次设计实验就是利用果蝇进行一系列的遗传学验证实验和染色体基因相对顺序和距离的测定,下面简要介绍关于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的基本原理。
1、双因子杂交:果蝇的灰体基因(E)与黑檀体基因(e)为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ⅢR70.7位置,而长翅(Vg)与残翅(vg)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ⅡR67.0位置。
这两对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因此非同源染色体的这两对非等位基因可以很好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结果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若显性完全, F1自交产生F2代表现出4种表型,比例为9:3:3:1。
双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双因子杂交正交双因子杂交反交18♀×14♂ 14♀ × 18♂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实验步骤
1.在杂交前19-20天按杂交组合数量,计划和 培养好亲本。
2.收集处女蝇:一般选择在晚上9点钟把亲本 (种蝇)全部活的成虫转出处死(一个都不能 剩),第二天9点钟前(12小时内,最好8- 10小时内)把培养瓶里羽化的成虫转出,并 按♀、♂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3.按各杂交组合需选的果蝇品系,每瓶放入3 -5对,塞好瓶塞,贴好标签,置于25℃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2. 挑处女蝇时, 每次只挑12小时内羽化成 虫,超过12小时的成虫已逐渐 有交配能力,必须一只不留地倒
出处死,才能进行第 二次挑选
3. 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 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4. 使用毛笔和瓷板,要用酒精棉球 消毒,同时必须凉干才能使用。
5. 每个杂交组合放果蝇 2-3对,用毛笔把果蝇扫进 试管,试管要平放,待蝇醒后, 方能竖起,避免果蝇粘在培养
基上被闷死,杂交组合配 好后,放回培养箱。
6. 培养箱温度保持在25℃, 不要随意更改或调整其他旋
钮,以免影响整个实验。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
1.把各杂交组合的果蝇成虫分别倒出试管, 并逐个组合麻醉,观察性状,做好记录。
2.样本自由度为n-1
4.根据实际观察数计算理论值。 5.计算2 值,结果必须与显著平准作比较
系列杂交实验内容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18#♀ x 2 #♂ (正交) 2#♀ x 18#♂(反交)
2.果蝇二对因子自由组合实验的杂交组合
e♀ x 2#♂ (正交)
2#♀ x e#♂ (反交)
3.果蝇的伴性遗传杂交组合
18#♀ x 22#♂ (正交) 22#♀ x 18#♂ (反交)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简单的遗传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由于其距离较近而难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重组,从而导致这些基因的遗传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规律,来探究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雄性果蝇(XRY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雌性果蝇(XrYr)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预期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Y染色体相关联,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X染色体相关联。
交配后的果蝇子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其中,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了伴性遗传的存在。
接着,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雌性果蝇(XRX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雄性果蝇(XrY)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期望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同样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伴性遗传的存在,并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对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特性与其性别和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符合伴性遗传的规律。
这一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伴性遗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红眼♀ (+)
白眼♀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结果
反交F2 观察结果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统计日期 (+) (w) (+)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注意事项
1、母本必须是处女蝇 2、子一代羽化之前必须去掉亲本 3、F1代必须转入新的培养基中进行自交 4、亲本果蝇麻醉时,麻醉时间不宜过长 5、麻醉果蝇时,必须倒入空瓶,严禁在
配制好的培养基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果蝇的生活周期观察
果蝇的一生经过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段。生活 周期的长短受温度影响很大,一般以20~25℃为适宜。 生活周期与饲养温度的关系可见表2。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在25℃条件下,果蝇各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大致是: 羽化成虫12小时后交配,2天产卵(培养基表层), 1天一龄幼虫,1天二龄幼虫,1天三龄幼虫,3天化 蛹(贴在瓶壁上),3~4天成虫(成虫可活15天左
1、配制培养基时要将玉米粉及琼脂和绵白 糖要分开煮。
2、转移果蝇时要防止果蝇飞走。 3、麻醉果蝇时要掌握麻醉尺度,需要用活
体时,不可以麻醉过度使果蝇致死。实 验后不用的果蝇要及时处死,不可放飞。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5. 伴性遗传实验步骤
果蝇饲养 选择亲本 果蝇杂交 去亲本 F1代性状观察 F1代自交 去亲本 F2代结果分析
2.经常见到突变个体,且多为形态性状突 变,易于观察。
眼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体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翅膀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一种遗传现象,指的是一对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它们很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式生物,因其繁殖快速、遗传特性明确而被广泛应用于伴性遗传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特性。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果蝇、培养皿、标签、显微镜等。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群体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正常翅膀和变异翅膀的果蝇。
然后,将这些果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并在每个培养皿上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果蝇的繁殖情况,并记录下每一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最后,使用显微镜对果蝇的遗传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和表型特征,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每一代中,正常翅膀的果蝇数量明显多于变异翅膀的果蝇数量。
这表明正常翅膀的基因在果蝇群体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进一步观察发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中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后代。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正常翅膀果蝇的后代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这可能是由于伴性遗传中的某些基因重组导致的。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果蝇的遗传特性。
我们发现果蝇的染色体结构与人类的染色体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
果蝇的染色体呈现为条带状,其中包含了许多基因位点。
通过观察这些基因位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果蝇遗传特性的结论。
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后代中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个体。
然而,由于伴性遗传中的基因重组,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通过进一步观察果蝇的染色体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本实验为果蝇伴性遗传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结果。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验证伴性遗传规律。
二.原理英国数学家Hardy(1908年)和德国医生Weinberg(1909年)分别应用数学方法来探讨基因和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结果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即在一个大群体中,如果随机婚配。
几受有自然选择作用,没有新的突变发生,也没有大规模的迁移和遗传漂变发生,群体中的基因领率和基因型频率则世世代代保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Hardy- Weinberg定律,或称遗传平衡定,护(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这样的群体称为遗传平衡群体。
种群符合下列条件:a种群是极大的;b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c没有突变产生;d.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e.没有自然选择,那么,这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包括基因型频率)就可以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它推导过程包括3个主要步骤:1)从亲本到其产生的配子;2)从配子结合到产生基因型;3)从合子基因型到子代的基因频率。
假设在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p和q,它们结合产生的合子AA、2Aa、aa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由于各个体组成了平衡的群体则可写成P2+2pq+q2=1。
即(p+q)2=1。
这个公式就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平衡公式。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里,一对等位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基因频率p和q,基因频率P、H、Q 在世代相传时不产生变化,整个群体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总和都等于1。
这就是所谓的遗传平衡,符合这一条件的群体叫平衡群体。
在伴性基因的情况下,雄性的基因频率总是与上代雌性基因频率相同,而雌性的基因频率总等于上代雌雄性基因频率的平均数。
这样基因频率就会上下摆动,但雌雄合在一起总等于相同的平衡频率。
果蝇变性遗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果蝇的变性遗传现象,了解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2. 掌握果蝇变性遗传的实验方法,包括杂交、观察、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实验,加深对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果蝇变性遗传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个体性别异常的现象。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X染色体变性遗传,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性别改变。
实验采用杂交方法,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分析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
2. 实验器具:培养皿、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酒精棉球、毛笔、解剖针、剪刀、镊子、试管、吸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 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3. 将F1代果蝇与野生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4. 观察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5. 分析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确定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30只- 白眼雌蝇:20只- 红眼雄蝇:50只- 白眼雄蝇:0只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52. 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60只- 白眼雌蝇:40只- 红眼雄蝇:70只- 白眼雄蝇:30只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75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2. 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7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和隐性基因。
3. 结合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推测变性基因的遗传模式为:X^WY(野生型)、X^wY(突变型)、X^WX^w(雌性)、X^wX^w(雌性)。
六、实验结论1. 果蝇变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2. 学习和掌握果蝇的饲养、观察和杂交技术。
3. 提高对遗传学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1. 饲养简单,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和分析。
3. 遗传变异丰富,便于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针、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酒精棉球、乙醚、酒精、清水等。
四、实验方法1. 果蝇饲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果蝇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3. 果蝇观察:观察F1代和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1. 饲养果蝇: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杂交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6.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和长翅,说明红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2. F2代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3:1,长翅:残翅=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是被人类研究得最彻底的生物之一。
是一种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蝇种。
它和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在遗传,发育,生理, 和行为等的研究方面,果蝇是最常见的研究对象之一。
原因是它易于培养, 繁殖快,使用经济: 它在室温条件下, 十天就可以繁殖一代; 且只有四对染色体, 易于遗传操作; 还有它有很多突变体可以利用。
中文学名: 黑腹果蝇 拉丁学名: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别称: fruit fly 二名法: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目: 双翅目 Diptera 亚目: 长角亚目、短角亚目 科: 果蝇科Drosophilidae 属: 果蝇属Drosophila 亚属: Sophophora 种: 果蝇 分布区域: 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 2)、果蝇的生态学特性果蝇又称小果蝇(Drosophilidae 科,Drosophila 属),英文全名 fruit fly 。
它和危害农作物的果实蝇(Trypetidae 科,Bactocera 属)不同,果实蝇危害瓜果类果实非常严重,是农业技术上的一大隐忧.刚形成的蛹呈微黄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羽化前呈深褐色。
果蝇类昆虫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以腐烂的瓜果等为食,可为害多种瓜果蔬菜及许多植物的多汁器官,甚至连甜酒也成为取食对象n]。
研究表明,果蝇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嗅到水果发出的气味就会飞来取食、交尾和产卵[7]。
果蝇对不同水果嗜好程度有差异,该试验表明,黑腹果蝇对几种水果嗜好性顺序依次是葡萄、苹果、香蕉、桃、梨。
昆虫嗜好性与寄主植物或食物挥发出的化学物质以及分布在昆虫体表的嗅觉和味觉感器有关[8]。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用品
材料 野生型果蝇(X+ X+, X+Y)、白眼果蝇 野生型果蝇( )、白眼果蝇 (XW X W , XWY) 显微镜、麻醉瓶、白纸、 用具 显微镜、麻醉瓶、白纸、毛笔 乙醚、 试剂 乙醚、培养基
实验步骤
1 、收集处女蝇 。 分别将用于杂交的两亲本果蝇麻醉,按正、 2 、杂交接种 分别将用于杂交的两亲本果蝇麻醉,按正、 反交设计,取所需雌、雄果蝇5 25℃ 反交设计,取所需雌、雄果蝇5-6对,置25℃恒温培养 箱中培养,做好标记。 箱中培养,做好标记。 25℃ 天后,放去亲本蝇。 3、弃去亲本蝇 25℃条件下培养 7-8天后,放去亲本蝇。 4 、 观察F1 代雌、 雄蝇的性状表现 收集5 - 6 对 F1 代果蝇 观察 F 代雌 、 收集 5 注意:正反交不能混杂)放入一新培养瓶, ( 注意 : 正反交不能混杂 ) 放入一新培养瓶 , 用以观 代的性状表现。 察F2代的性状表现。 继续培养7 移去F 代亲本。 5、继续培养7-8d后,移去F1代亲本。 再培养4 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 6、再培养4-5d,F2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2代的 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连续统计7 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连续统计7-8d。
实验结果
设计表格将F2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进行 设计表格将 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进行X2 检验 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 解释性连锁遗传中,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 解释性连锁遗传中,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目的
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Fra bibliotek区别 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 锁交换定律
实验原理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 称为伴性遗传(sexinheritance) 称为伴性遗传 ( sex-linked inheritance), 这是由于 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是指直 接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或一个染色体。果蝇属XY型生物, XY型生物 接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或一个染色体。果蝇属XY型生物, 共有四对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 XX,、 共有四对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 果蝇为XY。遗传上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称作X 果蝇为XY。遗传上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称作X XY 连锁, 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Y 染色体上称作Y 连锁, 连锁 , 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称作 Y 连锁 , 但 Y 染色体上基因极少, 故一般为X 连锁。 染色体上基因极少 , 故一般为 X 连锁 。 控制果蝇眼色的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 基因。将红眼( 果蝇和白眼( 果蝇杂交, 基因。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 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篇一:果蝇三点测交实验实验报告20XX年11月2日—20XX年11月27器编号___摘要:本实验通过白眼、小翅、焦刚毛三隐性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得到F1代后使其自交,统计F2代各类果蝇数目,进行连锁分析并验证连锁互换定律。
引言: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
因此,交换率可用来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以基因重组率为1%时两个基因间的距离记作1厘摩(centimorgan,cm)。
基因座位很近,只发生一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座位较远,可发生两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祖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
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这是如果简单的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
这时需要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三点测交法就是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用三隐性个体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两种配子外,还有六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三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并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果蝇是伴性遗传实验的经典模型生物,其短寿命、易于繁殖以及基因组的相对简单性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群体中特定基因的分离和联合现象,探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果蝇为野生型(红眼白体)与突变型(紫眼黑体)的混合群体。
实验过程中,将果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只。
实验组果蝇的父本为突变型,母本为野生型,对照组果蝇的父本与母本均为野生型。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出现了突变型果蝇(紫眼黑体)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表明,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且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进一步观察发现,在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突变型果蝇的性别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突变型果蝇雄性的比例较高,而雌性的比例较低。
这表明,在果蝇伴性遗传中,基因与性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对于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伴性遗传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的结构特点所导致。
果蝇的性染色体是一对不完全同源的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伴性基因。
这种染色体结构使得伴性基因与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次,伴性遗传也可能与基因之间的连锁效应有关。
连锁效应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给后代。
在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中,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因此它们具有连锁效应,导致突变型基因的传递率较高。
最后,果蝇伴性遗传还可能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某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特定基因的传递率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突变型基因在果蝇群体中的传递规律。
结果表明,果蝇伴性遗传可能与染色体结构、连锁效应以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深入研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学中的连锁遗传现象,并为人类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果蝇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2. 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锁交换定律;3. 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双翅目昆虫,属于果蝇属,是一种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饲养容易、生长迅速、染色体数少、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突变性状多等。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研究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以及分离、连锁交换定律的验证。
本实验采用红眼和白眼作为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是完全显性。
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雌蝇、野生型雄蝇、突变型雌蝇、突变型雄蝇;2. 实验器具: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2. 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3. 杂交:a. 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b. 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4. 观察并记录: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五、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2. 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3. 杂交:a. 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b. 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4. 观察并记录: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结果:F1代雌雄均为红眼;2. 反交实验结果: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步骤】
1.第零周:选择处女蝇:选取纯合红眼处女蝇(黑 檀体)和纯合白眼处女蝇(突变型),分别放于含 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瓶内饲养备用。
2.第一周:杂交:将处女蝇和雄蝇分别麻醉,选取 红眼处女蝇和白眼雄蝇(各3~5只)放于同一培养 瓶内,作为正交实验;另选取白眼处女蝇和红眼雄 蝇(各3~5只)放于另一培养瓶内,作为反交实验, 写明标签(注明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及实验者姓 名),放在20~25℃的培养箱内培养,第二天观察 果蝇的存活情况,如有死亡,应及时补充。
实验六 三点测验的基因定位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利用三点测验法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
和方法。
2. 学习并掌握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基因图距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 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野生型 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隐性基因) 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把雌性杂种与 三隐性个体测交,由于基因间的交换,从而在下代 中得到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这样经过数据处理,
↓
F1 灰身红眼+e X+ Xw
灰身红眼 + e X+ Y
↓
F2 +—X+ —,+—Xw Y ,ee X+ —,ee Xw Y 灰身红眼 灰身白眼 黑身红眼 黑身白眼
9: 3: 3: 1
表2 F2及χ2测验结果统计
子代类型 参数
观察值(O)
灰红 灰白 黑红 黑白 合计
预期值(E) (9:3:3:1)
3.第二周:移去亲本果蝇:移去杂交瓶内的亲代果 蝇,核对亲本性状。
4.第三周:观察F1:待F1成蝇出现,将F1果蝇引 出麻醉,观察记录F1性状,检查是否与预期性状相 一致(填入表1和表2)。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实验观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中。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由于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而一起遗传到后代中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探究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中使用的果蝇为野生型果蝇和突变型果蝇。
野生型果蝇为正常型,突变型果蝇携带了特定的突变基因。
首先,我们将野生型果蝇与突变型果蝇交配,观察它们的后代。
然后,将后代果蝇进行分组观察,记录不同基因型果蝇的数量和表现型特征。
实验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观察到突变型果蝇的眼睛颜色为红色,而野生型果蝇的眼睛颜色为黑色。
在交配后代中,我们发现了一部分果蝇的眼睛颜色为红色,而另一部分果蝇的眼睛颜色为黑色。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些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规律,即红色眼睛与突变基因连锁遗传,而黑色眼睛与野生型基因连锁遗传。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
突变型基因与特定表现型特征连锁遗传,这为我们深入了解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也为我们在遗传学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有助于揭示基因在遗传传递中的规律和特点。
总结。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的遗传现象观察模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有关基因连锁遗传的结论。
这对于我们理解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揭示遗传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实验,可以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
化学诱变剂诱变机理
烷化剂 指具有烷化功能的化合物,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性 烷基,该烷基转移到一个电子密度较高的分子上, 可置换碱基中的氧原子,碱基被烷化后,DNA 在复制时会导致配对错误,产生突变。 叠氮化钠 一种动植物的呼吸抑制剂,可使复制中的DNA的 碱基发生替换,从而导致突变体的发生,是目 前诱变率高而安全的一种诱变剂。
实验步骤
1.分别收集野生型和突变型处女蝇(为什么?) 2 .按 A 、 B 组合类型,分别选 3-4 对相应的雌雄蝇 进行杂交培养 3.7-8天后,倒净亲本 4.3-4天后,F1代出现,挑选5对作杂交培养,并 观察其性状 5.7-8天后,倒净F1成虫 6.3-4天后,F2代成虫出现。6天后,统一观察并 统计。(每一类型的果蝇数不少于7只)
伴性实验图示
P
红眼♀ X 白眼♂
F1
染色体模式图
Y非同源区段:在X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X、Y同源区段: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X非同源区段:在Y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X染色体
Y染色体
实验材料
1.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野生型(红眼)X+X+ X+Y 突变型(白眼)XwXw XwY 果蝇都在纯合系统中进行原种保存,实验前重 新接种,等幼虫化蛹后,赶走亲本,在一定 时间间隔内(8-12h)收集羽化后成虫,分开 雌雄,保证雌性个体皆为处女蝇用作今天的 实验。 2. 培养基、平皿、毛笔、乙醚、锥形瓶、双 筒解剖镜
三点测验的基因定位方法
原理
基因连锁现象中有少部分基因发生交 换重组,交换率的高低与基因间的距离 成正比,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 定而得到的。 三点测验就是利用3对基因的杂合体, 进行一次测交而确定3个基因点的位置的 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是被人类研究得最彻底的生物之一。
是一种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蝇种。
它和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在遗传,发育,生理, 和行为等的研究方面,果蝇是最常见的研究对象之一。
原因是它易于培养, 繁殖快,使用经济: 它在室温条件下, 十天就可以繁殖一代; 且只有四对染色体, 易于遗传操作; 还有它有很多突变体可以利用。
中文学名: 黑腹果蝇 拉丁学名: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别称: fruit fly 二名法: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目: 双翅目 Diptera 亚目: 长角亚目、短角亚目 科: 果蝇科Drosophilidae 属: 果蝇属Drosophila 亚属: Sophophora 种: 果蝇 分布区域: 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 2)、果蝇的生态学特性果蝇又称小果蝇(Drosophilidae 科,Drosophila 属),英文全名 fruit fly 。
它和危害农作物的果实蝇(Trypetidae 科,Bactocera 属)不同,果实蝇危害瓜果类果实非常严重,是农业技术上的一大隐忧.刚形成的蛹呈微黄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羽化前呈深褐色。
果蝇类昆虫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以腐烂的瓜果等为食,可为害多种瓜果蔬菜及许多植物的多汁器官,甚至连甜酒也成为取食对象n]。
研究表明,果蝇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嗅到水果发出的气味就会飞来取食、交尾和产卵[7]。
果蝇对不同水果嗜好程度有差异,该试验表明,黑腹果蝇对几种水果嗜好性顺序依次是葡萄、苹果、香蕉、桃、梨。
昆虫嗜好性与寄主植物或食物挥发出的化学物质以及分布在昆虫体表的嗅觉和味觉感器有关[8]。
昆虫取食行为取决于从化学感受器输入的感觉信号[9]。
研究表明,黑腹果蝇触角和下颚须等感受器官组织含有约62种不同的气味受体蛋白用以检测和识别其所感受的所有化学气味分子[i03。
黑腹果蝇对不同水果的嗜好程度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不同水果挥发出的化学成分相关,水果中的何种化学气味成分在起关键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果蝇易增加果实中的农药残留,而且果蝇成虫个体小,危害隐蔽,发生时不易被察觉,成虫诱杀技术即成为果园果蝇防治的重要手段[1¨。
明确果蝇对水果选择性的强弱也是进行农业和生物防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已经证明,糖醋液、香蕉果肉和杨梅果实均对果蝇有显著的引诱效果[1 2|。
利用这些技术,果农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简易的手段监测果蝇发生及防治。
因此,深入研究不同水果气味中引诱果蝇的活性成分,开发新型的果蝇成虫引诱剂,对降低葡萄的农药残留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生活周期的观察: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最适培养温度20~25℃,温度越高,生长越快,但高于30℃不育甚至死亡。
雌蝇可以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它们有绒毛膜和一层卵黄膜包被。
其发育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
在25℃环境下,22小时后幼虫就会破壳而出, 并且立刻觅食。
因为母体会将它们放在腐烂的水果上或其他发酵的有机物上,所以它们的首要食物来源是使水果腐烂的微生物,如酵母和细菌,其次是含糖的水果。
幼虫24小时后就会第一次蜕皮,并且不断生长,以到达第二幼体发育期。
经过三个幼虫发育阶段和四天的蛹期,在25℃下过一天,就会发育为成虫。
①卵成熟的雌蝇交尾后( 2 ~ 3d )将卵产在培养基的表层。
用解剖针的针尖在果蝇培养瓶内沿着培养基表面挑取一点培养基将其置于载玻片上,然后滴上 1 滴清水,用解剖针将培养基展开后放在显微镜低倍镜下仔细进行观察。
果蝇的卵为椭圆形,长约 0.5mm ,腹面稍扁平,前端伸出的触丝可使卵附着在培养基表层而不陷入深层。
②幼虫果蝇的受精卵经过一天的发育即可孵化为幼儿虫。
幼虫在培养基内及瓶壁上都有,培养基内的幼虫一般要小一些。
这是因为果蝇的幼虫从一龄幼虫开始经两次蜕皮,形成二龄和三龄幼虫,随着发育而不断长大,三龄幼虫往往爬到瓶壁上来化蛹,其长度可达 4 ~5mm 。
幼虫一端稍尖为头部,黑点处为口器。
幼虫在培养基内和瓶壁上蠕动爬行。
③蛹幼虫经过 4 ~ 5d 的发育开始化蛹。
一般附着在瓶壁上,颜色淡黄。
随着发育的继续,蛹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为深褐色。
在瓶壁上看到的几乎透明的蛹是已经羽化完而遗留的蛹的空壳。
④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虫体较长,翅膀也没有完全展开,体表未完全几丁质化所以成半透明透乳白色。
随着发育,身体颜色加深,体表完全几丁质化。
羽化出的果蝇在 8 ~ 12h 后开始交配,成体果蝇在25 ℃ 条件下的寿命为 37d 。
(1) 成虫习性: 黑腹果蝇成虫为舐吸式口器, 主要以舐吸水果汁液为食, 对发酵果汁和糖醋液等有较强的趋向性[ 1] 。
饲养观察结果显示成虫可存活25~ 40 d, 温度在8~ 33 ℃范围内均可生存, 以25 ℃左右为最适宜[ 2] , 高于33℃时果蝇成虫陆续死亡, 当气温低于8℃时果蝇成虫不在田间活动, 多聚集于果壳( 如葡萄) 、幼虫取食后的烂果孔穴里。
果蝇成虫飞翔能力弱, 多在背阴和弱光处活动, 多数时间栖息于杂草丛生的潮湿地里。
( 2) 成虫羽化: 成虫羽化时间多数在早6: 00~ 8: 00。
成虫羽化时, 先借助于顶囊的顶力将蛹背部前端顶开一小裂口, 或直接顶开蛹盖, 靠足的推力及身体的扭动将身体带出。
刚羽化的成虫体色淡, 翅未完全展开而紧贴虫体, 不能飞翔, 30 min~ 2 h 内爬行或静伏并舒展身体, 身体逐渐硬化, 体色开始加深, 6 h 后身体充分硬化, 体色变为正常。
雌虫比雄虫虫体微大, 雌雄性数量比接近1B1, 雌性略高。
( 3) 求偶与交尾: 经羽化后身体充分硬化、体色变为正常的雌雄成虫, 开始飞动取食, 雄虫12 h、雌虫8 h 后达到性成熟。
雄虫性成熟后表现兴奋、好动、飞行敏捷迅速, 开始追逐异性, 主要行为有展翅、振动、尾追、打圈等。
而雌虫对此不表现太多反应, 只是偶尔飞行。
雌雄成虫交尾时雄虫在上, 用足抱握雌虫, 腹部向下弯曲连接雌虫生殖器。
交尾时间6~ 25 min, 多数为17~ 18 min, 雌虫交尾一次便可终生产卵。
( 4) 产卵: 雌成虫交尾后24 h 可产卵。
在果实上产卵时, 雌虫先找到合适的产卵果( 成熟后表皮软的果实) , 在果面上爬行几分钟后, 先用腹末端的刺状物刺破果实表皮, 然后通过导卵器产卵于表皮下1 mm 处。
1 头雌虫一般每果产1 粒或数粒卵, 卵如炮弹状镶在果肉内。
如遇腐烂的果实, 果面湿润, 雌虫可直接将卵产在腐烂的水果表面。
我们在田间调查时, 肉眼可见腐烂果面上有果蝇所产的卵。
经观察, 黑腹果蝇、铃木氏果蝇和海德氏果蝇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情况较接近。
温度在25 ℃左右、湿度70% 左右条件下, 雌虫交尾后24 h 直至死亡前一天都可产卵, 每只雌虫一生最多可产506 粒卵, 最少可产390 粒, 平均产卵量为476 粒, 日产卵量为1310~ 4410 粒, 平均为1516 粒。
(5) 卵的孵化和幼虫: 卵在25℃条件下发育, 20 h 后可陆续孵化, 40 h 内孵化完毕。
孵化率为9811%。
孵化时幼虫凭借自身的蠕动和口钩的力量破卵而出, 开始在果肉汁液里蠕动, 并挥动口钩取食。
幼虫分3 龄, 25 ℃左右时1龄、2 龄幼虫发育期各约1 d, 3 龄约3 d [ 3], 5 d左右可发育为老熟幼虫。
幼虫每经一龄需蜕皮并遗弃原口钩, 长出新口钩。
(6) 化蛹和蛹: 幼虫发育至老熟时停止取食, 开始爬动寻找化蛹场所。
果实内的幼虫出果后, 在果面上先是爬行几分钟, 后跌落地面,在地面爬行寻找土壤松软处入土, 入土时头部先钻入, 呈倒立状, 蠕动而入, 在土壤内1~ 3 cm潮湿处化蛹。
地面上腐烂食物上的足龄幼虫, 入土化蛹或在腐烂食物上直接化蛹。
正常气温下, 温度在15 ℃以上时, 这些蛹均能正常羽化,羽化率为9815% 。
幼虫入土化蛹的深度与土壤湿度有关, 土壤含水量在10% 以下和35% ( 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 时, 幼虫在土表化蛹, 土壤含水量在15% ~ 20% 时, 幼虫在土表下1 cm左右处化蛹, 最深的在3 cm 处。
在实验室, 湿度70%, 无阳光直射条件下,供给食物饲养黑腹果蝇, 观察记录不同温度下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 特别记录25, 20, 15 e条件下的卵期、幼虫期、蛹期, 计算3 种温度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平均值。
室内饲养表明, 黑腹果蝇卵期018~ 315 d,幼虫期4~ 17 d, 蛹期3~ 13 d。
各虫态发育时期与温度有很大关系, 25 e 为适宜温度, 在此恒温条件下, 发育1 代只需9 d 左右, 20 ℃恒温条件下需18 d 左右, 而在15 ℃左右时发育1 代约需31 d3)、果蝇的生物学特性3.1 黑腹果蝇成虫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危害葡萄的黑腹果蝇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观察。
结果表明,黑腹果蝇在25℃下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08±0.19),(4.39士0.43),(3.9士0.25)d。
成虫交尾时闻集中在21:30~23:00,持续5~20 min,交尾后具有梳理行为。
并常将卵产在果肉边缘的坡面上,每次产2~8粒。
幼虫喜在葡萄梗、器皿壁等较硬场所化蛹。
羽化时间集中在4:30~7:30。
成虫对不同水果的嗜好强弱程度是依次是葡萄、苹果、香蕉、桃、梨;而对巨峰、马奶、无核白、红提等葡萄品种的嗜好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O.05),但葡萄损伤时间影响其嗜好程度,对损伤3 d和4 d的葡萄嗜好程度显著高于损伤2 d的葡萄,也都极显著高于损伤1 d的(P<O.01)。
幼虫对葡萄和香蕉嗜好程度显著高于梨、桃和苹果(P<0.05);对红提的嗜好程度显著大于巨峰、马奶、无核白品种。
2.1.1 求偶与交尾行为黑腹果蝇在羽化10 h左右达到性成熟,之后开始交尾。
交尾多数发生在21:30~23:00。
交尾时间5~20 min ,一般为10 min左右。
交尾前,雄虫抖动单翅追逐雌虫,同时用触角不停地触动雌虫的尾部。
偶尔雄虫还跑到雌虫前,摆成头对头姿势或围绕雌虫打圈。
交尾时,雄虫一半身体伏于雌虫背部,并用前足抱握雌虫腹部,将腹部向下弯曲与雌虫尾部对接。
对接成功后,雌虫可拖着雄虫走动,也可静止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