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合集下载

2015小学语文赛课作品

2015小学语文赛课作品

2014全国小语赛课:《古诗两首》2015-09-12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

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0古诗两首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0古诗两首

淡墨痕: 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痕,痕迹。
清气:清香之气。 满乾坤: 弥漫在天地间。
人间
世间
都指人类社会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人间”侧重指人类生活的环境,常与“来”“降
临”“离开”等动词搭配。“世间”侧重指在现实
世界和社会当中。 1.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世间的事没有不变的。
这两首诗的主旨分别是什么?
《石灰吟》通过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 情。《墨梅》通过对诗人自己所画的梅花的描写,表现了 诗者怎样的情操?
《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诗人往往会通过赞美某一事物来表达 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托物言志。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两位诗人分别借石 灰和梅花来表达自己心境的诗。一起来 学习古诗,看看诗人眼里的石灰和梅花 是什么样子的。
20 古诗两首
课题解读: 本课学习《石灰吟》《墨梅》。
1.学习目标
7.课文结构
2.走近作者
3.字词精讲 4.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③烈火:猛烈的火。
⑤若:好像。 ⑥等闲:平常事。
④焚烧:烧毁;烧掉。
⑦清白:纯洁,没有污点。
译文: 石 灰 吟 石灰石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的,(石灰石)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平常事。
(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 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王冕: 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字 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 “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枫桥人。他 出身贫寒,幼时替人放牛,自学成才。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其诗多为同
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

六年级必背古诗文带翻译

六年级必背古诗文带翻译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竹石(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译文: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

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zhè)鸪(gū)。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石灰吟》《墨梅》教案及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模式

《石灰吟》《墨梅》教案及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模式

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1。

读准读通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2.通过补充资料、结合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诗词的意思,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初步体会诗人所使用的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

检查学生的预习.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古诗词。

2.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理解古诗词含
义,对于特别难以读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解决。

3.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一步走进诗人内心,了解诗人的情感,收到情感的熏陶。

4.提炼诗词中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学习另一首古诗词.
1。

学生用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学为主,集体交流。

2.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四、总结,作业。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师简介】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当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

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实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

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仅仅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准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理解,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墨梅竹石石灰吟墨梅墨色山河尽一笔,梅花独立傲寒枝。

寄意寒梅雪满地,灵魂万千古不移。

墨梅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惟一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墨色的山河,以及孤独而傲立的梅花。

诗中的墨梅,象征着作者不被世俗所动的坚强意志和独立精神。

作者以几笔墨色勾勒出寒凝山河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梅花的高洁和清寒的特点。

竹石清风徐徐竹叶摇,石上苍苔点缀妙。

竹傲豪华石中静,看尽人间世态浮。

竹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表现了竹和石的傲立一方的气质。

诗中的竹与石相辅相成,清风拂过竹叶,石上苔藓点缀,构成一幅自然平和的画面。

竹与石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着各自的傲雪凌霜和坚贞不屈,彰显了高洁和坚毅的品质。

石灰吟石灰田地种禾黍,手工捣碎寄希望。

水淘木石净如玉,涂抹洁净心意托。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戴复古的作品,通过描绘制造石灰的过程,表达了对纯洁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中的田地,播种禾黍的种子,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人们通过手工将石块捣碎,经过水淘洗净,最终得到洁净的石灰。

这一过程象征着人们不断净化心灵,追求纯净和美好。

古诗作品常常通过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分别展示了不同的主题和意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情感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墨梅傲立寒枝的形象,还是竹石清风徐徐的画面,又或是石灰吟对纯洁的追求,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审美观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它们以简练的语言和形象,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这三首古诗都以自然景物为素材,通过对墨梅、竹石、石灰的描绘,传递了作者对清雅、高洁和纯净的追求。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山水、花木等自然事物不仅仅是表象,更是诗人内心感悟和人生哲理的抒发。

在繁杂的尘世间,古诗作品给予人们一丝清新和追求美好的力量。

总之,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清雅和纯净的向往,同时也传递了对人生追求美好的思考。

清廉主题的古诗

清廉主题的古诗

清廉主题的古诗及译文1.《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墨梅》元代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无人来欣赏。

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

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4.《书端州郡斋壁》宋代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译文: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讲直道是立身的宗旨。

好木料终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

仓多存粮偷吃公粮的鼠雀高兴,野无杂草常啃青草的兔狐发愁。

牢记先贤留下的立身处事的教导,决不能让后人想到我而觉得羞耻。

5.《入京诗》明代于谦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

译文: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日常使用的,如果都被做官的拿去用来讨好上司,那就会给人民的生活所需带来困难。

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PPT课件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PPT课件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石,
烈火焚烧若等闲。
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经过千锤万击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又要到石灰窑中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第六单元 · 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 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 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 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你们还记得哪些诗?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石灰吟
明代 于谦
• 千锤万击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锤:敲打。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击:撞击。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墨梅
(元代)王冕
吾:我。
• 吾家洗砚池头树, • 个个花开淡墨痕。
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 满:布满。 乾坤:天地。
• 不要人夸好颜色,
• 只流清气满乾坤。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注释】
• ⑴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 ⑵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 ⑶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 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 ⑷清气:清香的气味。

《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与反思《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26《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与反思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

“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咏物抒怀石灰——于谦——清白墨梅——王冕——清气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

---------------------------------------------------------------范文最新推荐------------------------------------------------------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1、《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 / 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忆梅》【唐】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6、《梅》【宋】王淇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7、《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宋】王安石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范文最新推荐------------------------------------------------------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8、《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梅花绝句》【宋】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0、《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11、《杨柳枝词》【唐】刘禹锡3 / 8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2、《新栽梅》【唐】白居易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13、《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宋】蔡襄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第1篇】《石灰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墨梅》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并背诵。

2.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句及词语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

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

(《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

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

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

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记下自己的困惑,和同桌交流。

3、检查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于谦王冕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3)全班交流,记下问题。

三、精读解疑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分析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

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3)、“清气”是什么?(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指导朗读(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指导朗读,背诵。

《石灰吟》教案3篇

《石灰吟》教案3篇

《石灰吟》教案3篇《石灰吟》教案篇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石灰吟》、《墨梅》中的托物言志

《石灰吟》、《墨梅》中的托物言志

梅花是诗人的化身,它不追求虚浮绮 丽的外表而努力保持精神的纯粹和高远, 表达出王冕在浊世中的人格追求。
石灰吟
பைடு நூலகம்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亲征被俘后 ,于谦另立景帝,击退了瓦剌大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和人民。但是英宗复辟 后残忍地杀害了这位民族英雄。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石灰历经磨难让我们联想到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们所遭遇的严峻 的考验。
二,作者赋予了石灰以人的品格 ,即使有可能粉身碎骨也绝不退缩, 石灰的特性和人的精神联系在了一起
本诗借石灰表达出作者的心声 :即使面对再多的困难和痛苦,也 绝不改变自己的人格和志向。
感谢观看!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联想到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画面和诗人 淡泊的襟怀和孤傲的风骨。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王冕的笔下,梅花有了人的思想,他不要人夸颜色好看,不追求色彩艳丽, 只希望自己的清香之气充盈在天地之间。梅花成为了诗人的化身,它不追求虚浮绮 丽的外表而努力保持精神的纯粹和高远,表达出王冕在浊世中的人格追求。
《石灰吟》、《墨梅》中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运用联想 或者拟人等手法,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代表诗歌
《墨梅》
《石灰吟》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导学案第【1】篇〗《石灰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墨梅》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并背诵。

2.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句及词语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

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

(《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

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

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

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记下自己的困惑,和同桌交流。

3、检查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于谦王冕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3)全班交流,记下问题。

三、精读解疑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019《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2019《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

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

”(《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

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

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

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于谦王冕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20 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懂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抓住关键诗句感受石灰的“清白”与墨梅的“洁身自好”,积累成诵。

3.了解作者,感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拓展阅读其它托物言志的古诗,感受诗人所借之“物”的意像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古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难点:初步学习借助“意像”读懂古诗的方法,感知“意像”与诗人“情感、志向”之间的联系。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依据预习要求自主完成预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依据课时内容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师:古诗有节奏,有韵味,同学们朗读的也有节奏有韵味,让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春意。

一首诗,或一首词往往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意象.借助这些诗词我们也可以认识那些豪放的或者婉约的诗人。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两首古诗,认识两位不同年代的诗人。

一首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写,一首是元代诗人王冕所创的。

(出示古诗)一、读诗。

1、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出这首诗的节奏、韵味。

就像刚才同学们诵读的一样。

学生自读。

2、指生分别读诗。

(让学生评价读书情况,及时鼓励。

从正确,语调,节奏等角度进行,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那位同学来说一说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什么?2、交流读书成果:(了解学情)三、品诗。

品读《石灰吟》。

有人说歌咏怀,诗言志,那么《石灰吟》这首古诗表达了于谦怎样的志向呢?让我们走进《石灰吟》,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

(出示古诗,)1、抓住重点词语品读古诗(1)、“吟”这个字可以组成什么词?交流。

那么在这首诗中“吟“是什么意思那?诗人在这首诗中要赞颂石灰的什么呢?也可以说诗人为什么要赞颂石灰那?指生读书,其它同学思考。

交流。

(2)、利用“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全不怕”、“若等闲”体会石灰的精神。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墨梅
整理ppt
吟:古代诗 歌体裁的一 种名称。
——(明)于谦
整理ppt
石灰吟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整理ppt
于谦:1394-1453,字廷益, 钱塘人。永乐进士。宣德时,官至 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大理寺少卿。 代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加少保。 英宗复辟,被害。有《于忠肃集》。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ǚ)阎(yán)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
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
为一时佳话。
整理ppt
一诵: ――少年抒怀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 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 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 感触,略加思索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
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 们将我开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
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500度烈 火的石灰窑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 虽然,这时的我,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已经浑身雪 白,白得十分耀眼,轻轻一捏,就容易破碎。
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 水一样。
整理ppt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 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 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 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 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是什么?——[教材分析]】《石灰吟》《墨梅》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诗人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则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作品,是一首题画诗。

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次抄写、翻刻,几个版本文字上出现了差异,值得庆幸的是,王冕《墨梅图》的真迹仍然存世。

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作为梅花的量词应当是“朵”,怎么可以用“个”呢?“个”,古代写作“箇”。

《说文》:“箇,竹枚也,从竹,固声。

”竹枚是古人用于计算的工具,是许多长条形的竹片儿。

后引申为物量词。

最初只是用于计算竹子的单位,唐代以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两箇黄鹂鸣翠柳”,是用于计算鸟类。

在这首诗中,则是用于计算花朵。

还有版本上是“颜色好”,应为“好颜色”。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上寄寓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两首古诗由七言绝句组成,均为咏物诗,都是借写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处事观,在写法很相似:托物言志。

【指导思想】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

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

“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

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

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教什么?——[]】这是一组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教师只要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就可达到教学目的;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为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积累资本,进行适时的催化。

催化不就是一种引导吗?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可以从文本的空白处开始。

这种空白学生有时是难以发现的,所以它需要一个起点。

因而,重新组合古诗的教学顺序,改变传统的“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我尝试采用对这两首古诗的“比较”来学习这一课,试图获得意外的课堂效果。

【怎么教——[教学流程:整合教学、对比领悟]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

“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

明确: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石灰吟》中诗人愿意像石灰那样不怕磨练,敢于粉身碎骨,是为了把清白永留人间,洁身自好。

《墨梅》中诗人借墨梅的不畏严寒、清香四溢的特性,来表达自己对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

2.讲解“留” ,“流”字,理解重点。

(1).教师引导:这两首诗都有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那就是“留” ,“流”。

请把这两句找出来读一读。

(2).两者有何不同?(明确:一个是“只流”,一个是“要留”;一个是“留香气”,一个是“留清白”;一个是为了“满乾坤”,一个是“在人间留”。

)(3).这两个字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呢?这两个字,显示了两位诗人的民族气节、高尚情操。

3.形成板书:咏物抒怀石灰——于谦——清白墨梅——王冕——清气4.熟读成诵。

五、延读。

1.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收集有关梅花的古诗:王安石《梅花》、张渭《早梅》、卢梅坡《雪梅》、王冕《白梅》教学过程:一.初步阅读,感知诗意1.认识作者,了解诗人是什么样的人。

2.听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意和诗情。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读通,读顺古诗。

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4.学生自学古诗,常识理解诗意。

师生再交流,明白古诗的内容。

二.比较阅读,把握诗蕴(一)、朗读导入,带入情景。

师:同学们!两首诗的意思我们弄懂了,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请大家高声朗诵这两首诗。

(全体学生大声朗读。

)(二)、抓住名句,比较阅读。

1.你对哪首古诗最感兴趣?说说你的理由。

2.请同学们找出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最感兴趣,最想收藏的句子。

并说一说你为什么选这句。

(引导学生抓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进行体会。

着重抓“清气”、“清白”、“粉身碎骨”等词语。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是一个劳动者、求索者、设计者”。

由此看来,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课堂上付出劳动的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求索的精神。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树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从容地面对学生真情流露时的“百家争鸣”。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联系实际,从这首诗中读到了这些,说明这首诗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种财富。

也就是说,这首诗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4.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发言,我也想冲动一下,把我的想法说一说,不知你们可不可以,愿不愿意给我这个机会?(新课程中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协作者,是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

“我想把我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不知同学们愿不愿意给我这个机会?”教者把自己也当作“普通一生”,当作学生的朋友,真诚恳切。

在教学中,新课程的理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体现:老师的权威消解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胆子变大了,自由表达的愿望强烈了,个性化的表现越来越多了。

)(三)、讲解“留” ,“流”字,理解重点。

1.教师引导:这两首诗都有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那就是“留” ,“流”。

请把这两句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读诗句。

)2.两者有何不同?(明确:一个是“只流”,一个是“要留”;一个是“留香气”,一个是“留清白”;一个是为了“满乾坤”,一个是“在人间留”。

)3.这两个字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呢?学生交流。

明确: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石灰吟》中诗人愿意像石灰那样不怕磨练,敢于粉身碎骨,是为了把清白永留人间,洁身自好。

《墨梅》中诗人借墨梅的不畏严寒、清香四溢的特性,来表达自己对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

这两个字,显示了两位诗人的民族气节、高尚情操。

(新课程的实施,使课堂气氛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

“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

“要尊重多元,珍视个性,让学生思维肆意驰骋”这是新课标的要求,面对诗中“留“的问题,让学生先找再说也自己的想法,这样激发学生多元化思考,这正是张扬个性的必要手段。

)(四)、联系生活,拓展诗蕴。

1.石灰是这样,墨梅也是这样,把自己奉献给别人,像这样的人或物你还想到哪些呢?2.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齐读两句精句。

(学生齐读)三.欣赏阅读,体味诗情。

1.教师再次诵读。

2.学生自读、背诵。

(要求学生用刚毅的语气读出豪迈的气概。

)3.配乐朗诵。

(诗歌的教学重在朗读,无论是学前、学中,还是学后,都需要强调朗读。

尤其是学后的朗读,是学生在朗读中的“再创活动”,通过自己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古诗的思想、语言的音韵美,同时学生读时更能够出感情、出真情,是感悟交流后的真切体验。

)教学反思:一、注重文本的整合虽为两篇古诗词,然教师通过重组教材后,学生既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又能触类旁通,更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二、围绕话题,涵泳体悟围绕话题、化碎为整。

教案一改过去一首首地讲解下来,而是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内在的联系,在初读诗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话题。

围绕这个话题能起到“牵一而动全身”的功效,引领学生深入品读诗文、感悟诗文。

三、学法渗透,扎实有效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自学古诗词,大声朗读古诗词,你对哪首古诗最感兴趣?说说你的理由等让学生自由地品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不断地冒出创造的火花。

其次是体现感悟体验的自主性。

“石灰是这样,墨梅也是这样,把自己奉献给别人,像这样的人或物你还想到哪些呢?让学生通过品读、想像、感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发出内心的咏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