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出现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语文综合性学习往往比较强调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可在课堂上,学生要么“囊中羞涩”,拿不出多少资料;要么资料准备了一大叠,却不切合主题,汇报时还总是结结巴巴地埋头“读”,同学不知其意,老师为他着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课前指导未到位。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呢?
“仙人”指路篇
1、明确要求,指明途径
课前调查的成功开展,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操作。要提前介入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至少存在两大困难:第一,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判断需要搜集哪些材料,容易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知如何取舍;第二,由于学生年龄小,能力偏弱,对电脑、书本等信息工具的运用并不是很了解,从而不能合理选用搜集资料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讲清课前准备的要求,给学生指明具体路径,让他们明确调查目标,清楚调查过程,掌握调查方法,有目的、有技巧地去搜集有效资料。
比如,“大自然的乐声”这一主题,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肯定茫无头绪。有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平时积累与理解,预设了“以曲传声”、“以文传声”、“以画传声”三大类的资料,并为每一类准备了几个范例,这样就启发了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了搜集的方向。结果,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出乎意料的五花八门:有作曲家根据大自然的乐声谱写成的曲子,像《森林狂想曲》、《泉水丁冬》等,还附上乐曲创作的故事,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等;有文学家对大自然乐声的描绘与感悟,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林清玄的《风铃》,郭风的《空山鸟语》等;有画家对大自然乐声的形象描画,像《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而且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走进了大自然,在田野、河边、山坡、草丛……聆听、感受、采撷了自己喜爱的大自然的乐声。
2、降低难度,便于操作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因此调查任务应该设计得简单、明了,适当降低难度。
(1)将调查的内容问题化
可以将调查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而又具体可感、互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爱护周围环境“这一专题时,要求引导学生去了解家乡的环境,调查空气和水是否受到污染以及人们为环保所做出的努力。我们可以用具体具体问题进行提示:A、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污染源在哪里?B、当时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C、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为学生的调查指明了方向。
(2)将调查内容表格化
表格呈现的内容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有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的功能。因此,利用表格来辅助课前调查,学生会更乐意完成。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多彩的生活》这一主题时,为了解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可以通过和学生讨论,设计一张操作性较强的表格:
我是生活有心人
又如教学“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可以设计如下表格指导调查活动:
三年级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调查表
开展课前调查,我们还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指导调查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确调查中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预想到调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使调查不再无从下手。
精诚合作篇
1、教师引路,及时补充
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调查活动和资源搜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加强活
动前指导的同时,不能把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完全留给学生,而应该适当“下水“,作一些必要的准备。
比如三上年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指导的要点之一是明确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一问题恐怕我们当老师的一时间也难以进行具体的归类与列举,更何况是三年级的孩子。如果不把主题细化、具体化,孩子们肯定难以下手。我们来看一位教师有关此次综合性学习的部分教学笔记,看她是如何从孩子实际出发帮助孩子拓宽思路、内化主题的。
【教学笔记之一】
在今天的“单元导读”课上,除了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四篇课文内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布置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单元导语”的提示,初读课文后,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古代名人、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后,在学习“综合性学习”提示时,学生们又了解到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也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此后,在具体分析这些类别时,我切实感受到学生的知识面很广,领悟能力非常强。他们对每一类别都举出了很多的实例,还开发了“音乐戏曲”这一新的类别。于是,我趁势布置学生在课后找找这七大类型所包含的内容。这是第一步的工作。
【教学笔记之二】
今天我一到教室,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收获展示给我看。汤伟带来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还有自己学写的毛笔字作品;赵昱明带来了妈妈常看的豫剧《花木兰》的光碟;邹玲姣带来了去云南旅游时购买的白族服装;胡晓妍带来了《张衡》一书……看到这些,我非常高兴: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真不少!
我不禁想起一位数学教育家说过,要让孩子“学生活的数学,过数学的生活”,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就更应该如此啊!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生活的语文,过语文的生活”。
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他们带来的资料,按照我们头天分出的类别给他们分别归了类,推荐他们为各自组的组长,其他同学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加入各组。很快,等七个小组初步形成,每一组都进行了一次讨论,制定了下一步的活动方案,每位同学都准备结合自己组的专题收集资料。
这位老师依托文本,结合学生家庭现有的资源以及孩子的前认知引导孩子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细化为音乐戏曲、古代名人、古代建筑、书法绘画、民族风情、神话传说、民间工艺等七类。
⒉小组合作,优化团队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对于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来说,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商多了,他们能从合作伙伴身上收获友谊,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小组合作,合理分组是第一步,从人数上来说,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以增加小组成员参与、表达机会;根据具体活动内容,有时可采用异质分组,既让同一小组的成员实现能力互补,也可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共同提高;有时可采用同质分组,让相同兴趣的同学走在一起以利于合作与竞争;有时也可采用地域就近原则进行分组,以方便学生的活动。三年级的孩子合作意识淡薄,所以当“合作小组”成立以后,我们老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有所要求,作一次辅导,比如:学会接受科学、合理的分工,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合作组内,任何个人都不要企图包办所有工作和学习任务,也不要企图回避,什么事都不想做。不断调整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定位。个人在合作组中,有时要做“组织者”“策划者”,而有时要做“协作者”;有时要做“解释者”,而有时要做“提问者”等等,个人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要善于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百“花”齐放篇
搜集完资料之后,摆在师生面前的往往会是这样的困惑:资料一堆,不知如何取舍;汇报形式单一,大多以读为主。种种迹象表明,资料搜集的工作并不能到此划上句号,接下来的任务更为艰巨——学生该如何整理资料并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汇报,让课堂既有效又有趣呢?
1、大胆取舍,主次分明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一大堆资料里面找到汇报的重点并非易事,而这项能力的培养正是教师的主导价值所在。如教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厚厚的书籍,有家长帮助下载的密密麻麻的文章,有搜集到的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但我发现,很多学生满足于找到了相关资料,却并没有深入地去阅读这些材料,去了解其所包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真正获得并不多。于是,我给每组学生都提了一些建议。比如,建议神话传说小组的同学从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