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四言歌诀

合集下载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医诊脉,源远流长,其中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堪称脉学经典。

而这其中的“四言举要”更是提纲挈领,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脉学指南。

脉学之重要,在于它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医者可以感知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状况,从而推断出身体的健康与否以及所患疾病的大致情况。

濒湖脉学的四言举要,开篇即言:“脉乃血派,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这简单的几句话,清晰地阐明了脉与气血的紧密关系。

脉就像是气血流动的通道,气血的运行状况在脉象上会有所体现。

而气息的变化也会相应地反映在脉搏之中。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脉象如同大地的形态,它是血液汇聚的所在,与心脏相互配合,同时也反映了皮肤等外部组织的状况。

这意味着脉象不仅能反映内在脏腑的功能,也与身体的外在表现相关联。

“位时屡迁,浮沉迟数。

内外因证,统与四端。

”脉象会随着时间、体位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浮、沉、迟、数这四种基本脉象,能够统领内外因所导致的各种病症。

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但在实际诊断中,不能仅仅依据单一的脉象就下定论,还需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判断。

“在寸为阳,在尺为阴。

阳脉居上,阴脉居下。

”寸关尺三部,寸部主阳,尺部主阴。

这是脉位与阴阳的对应关系。

通过不同部位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病位的上下。

“男左女右,阴阳有别。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

男性以左手脉象为主,脉象较大通常为正常;女性则以右手脉象为主,脉象较大也多属正常。

但这并非绝对,仍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关前心,右关前肺。

”关前的一分脉象,对判断病情至关重要。

左关前对应心脏,右关前对应肺部。

通过这一分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测心、肺的健康状况。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脉象还会随着四季的更替而有所变化。

春天脉象如弦,夏天脉象洪大,秋天脉象轻虚,冬天脉象沉石。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弦脉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紧脉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28脉歌诀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28脉歌诀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28脉歌诀古代脉法最得⼈⼼的当属李时珍先⽣的濒湖脉学28脉,是我们中医诊断学脉诊讲课的蓝本!《内经》记载的脉象远⽐后世复杂得多。

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坚、营、⽯、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传统28脉浮脉类:浮洪濡芤⾰散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迟结涩缓数脉类:数动疾促虚脉类:虚细微代短实脉类:实紧长滑弦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全)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实有⼒,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虚证湿困⼆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根,脉⼒不匀伴⾄数,脏⽓将绝元⽓散。

5.芤脉:浮⼤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

6.⾰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失精半产崩。

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是唯⼀。

2.伏脉:重按推⾄筋⾻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软,阳⽓虚衰⽓⾎虚。

4.牢脉:沉按实⼤⽽弦长,疝⽓癥积阴寒积。

迟脉类(⼀息不⾜四⾄迟,迟缓涩脉与结脉)1.迟脉:迟脉⼀息不⾜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平⼈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少为虚证,⽓滞⾎瘀痰⾷阻。

4.结脉:迟⽽时⽌⽆定数,寒痰瘀⾎⽓⾎虚,阴盛⽓结症候全。

数脉类(五⾄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1.数脉:五⾄以上不⾜七,热证亦主⾥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热证亦主⾥虚证。

3.促脉:数⽽时⽌⽆定数,阳亢脏衰痰瘀⾷。

4.动脉:脉短如⾖是动脉,滑数有⼒痛惊恐。

虚脉类(应指⽆⼒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1.虚脉:举按⽆⼒指松软,虚脉虚证⼀对⼀。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俱虚与湿证。

濒湖脉诀

濒湖脉诀

濒湖脉诀濒湖脉学序李時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脈訣》,鄙陋紕繆,醫學習誦,以為權輿,逮臻頒白,脈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誤,,先考月池翁著《四診發明》八卷,皆精詣奧室,淺學未能窺造。

珍因撮粹擷華,僭撰此書,以便習讀,為脈指南。

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謹書於瀕湖所浮(陽)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脈經》)。

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輕泛貌),如循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

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又謂之毛。

太過則中堅旁,虛,如循雞羽,病在外也。

不及則氣來毛微,病在中也。

《脈訣》言,尋之如太過,乃浮兼洪緊之象,非浮脈也。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

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無力為芤,浮而柔細為濡。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

沉(陰)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

如綿裹砂,內剛外柔(楊氏)。

如石投水,必極其底。

沉脈法地,有淵泉在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

又謂之石,亦曰營。

太過則如彈石,按之益堅,病在外也。

不及則氣來虛微,,去如數者,病在中也。

《脈訣》言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者,非也。

沉有緩數及各部之沉,爛綿乃弱脈,非沉也。

[體狀詩]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

(完整word版)濒湖脉学白话解

(完整word版)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干出理论教研室编研习中医,发扬国粹日录四. 言诀2一、经脉与脉气2二、部位、诊法4三、五脏平脉7四、辨脉提纲8五、诸脉形态10六、诸脉主病13七、杂病脉象19八、妇儿脉法35九、奇经八脉诊法 37十、真脏绝脉40五。

七言决42一、浮42二、沉44三、迟46四、数47五、滑50六、涩51七、虚53八、实54九、长56十、短57十一、洪58十二、微60十三、紧61十四、缓62十五、芤64十六、弦66十七、革68十八、牢68十九、濡69二十、弱71二十一、散72二十二、细74二十三、伏75二十四、动76二十五、促78二十六、结79二十七、代80濒湖脉学白话解北就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四。

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

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品管.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气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光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

以脉在人体内生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

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

“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

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

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是属于“阳中之阴气".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

【收藏】《濒湖脉学》27部脉象歌诀

【收藏】《濒湖脉学》27部脉象歌诀

【收藏】《濒湖脉学》27部脉象歌诀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

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

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3、迟脉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

濒湖脉学:四言诀

濒湖脉学:四言诀

濒湖脉学:四言诀四言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 部位、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 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 辨脉提纲: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濒湖脉学四言歌诀之欧阳音创编

濒湖脉学四言歌诀之欧阳音创编

濒湖脉学》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

是其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症;二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由于该书以歌诀形式写成,简明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历代医家的欢迎,成为初学脉学的必读之书。

四言举要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

经脉与脉气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

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四时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辨脉提纲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时。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新释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新释

《四言举要》始于崔紫虚所撰,后李士材略为增减,方称尽善。

兹因便利初学诵习起见,爰特附此,亦足为脉学之一助耳。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

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胞络与心,在寸之应。

惟胆与肝,左关所认。

膀胱及肾,左尺为定。

胸中及肺,右寸昭彰。

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大肠并肾,右尺班班。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女子之脉,右大为顺。

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属肾,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必死不救。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又有九候,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为名。

每候五十,方合于经。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

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右寸之肺,浮涩而短。

肝在左关,沉而弦长。

肾在左尺,沉石而濡。

右关属脾,脉象和缓。

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若夫时令,亦有平脉。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之末,和缓不忒。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

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和平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迟数即明,浮沉须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浮表沉里,迟寒数热。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

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极则散,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

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更有革脉,芤弦合看。

沉脉法地,如石投水。

沉极为伏,推筋着骨。

有力为牢,大而弦长。

牢甚则实,愒愒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

细直而软,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

缓脉和匀,春柳相似。

迟细为涩,往来极滞。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

代亦来缓,止数不乖。

数脉属阳,一息六至。

往来流利,滑脉可识。

有力为紧,切绳相似。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学》27种脉象背诵版作者:李时珍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瘤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漫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5-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6—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濒湖脉学四言诀: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

濒湖脉学四言诀: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

濒湖脉学四言诀: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天有阴、阳,风、雨、晦、明。

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症。

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

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

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

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以上讲的是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

在未曾诊察脉搏之先,医生首应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在一呼一吸、气息十分稳定的时候,才进行诊脉。

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来跳动四或五至,这就是正常脉搏的一般准则。

如果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三次,便为迟脉,便属有寒的病变;相反,一呼一吸脉搏仅跳动到六次,便为数脉,分清了迟、数两脉,还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而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全面。

外因,主要是指阴、阳(这里指四时寒暑)、风、雨、晦、明等自然界的变化。

但是,这个说法已经成为历史资料,祖国医学习惯所称的外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情志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习惯称为“七情”。

其实还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发生的。

无论内因或外因的病变,都可以出现浮、沉、迟、数几种不同的脉象。

外因见浮脉,多属于风寒表症;外因见沉脉,多为感冒初期,寒邪深入,紧束于里,一时不能发越的缘故;外因见迟脉,多为脏气不充,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外因见数脉,多为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

内因见脉浮,多为精气不中,虚风内动;内因见脉沉,多为气陷、气郁,有所积滞;内因见脉迟,多为元气大虚,阴寒冷积;内因见脉数,多为邪火炽盛,阳热燔灼。

但是,临床上所见到的脉象,往往都不是单一地出现,而是兼见的。

例如:同样的数脉,有浮数与沉数的区分,浮数是热邪在表;沉数是热邪在里。

同样的迟脉,有浮迟与沉迟的不同,浮迟是虚寒在表;沉迟是冷结在里。

总之,对脉象的仔细诊察,结合症状的表现,互相参证,加以分析,便知道这个病症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为风为气,或冷或热,是内伤还是外感等等,都可以了解了。

濒湖脉学(四言决).doc.

濒湖脉学(四言决).doc.

濒湖脉学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也,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注: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

而且是与气息相关。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脉气靠先天之肾气,后天之胃气,营气,卫气互相结合才能维持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动。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风箱,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经脉本身不能单独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

脉属阴,气属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

往复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则。

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二:部位与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寸口无脉,求之臂外。

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看掌后高骨处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属阳,关后为尺部,属阴。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注: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

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

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胆,尺部属肾,小肠,膀胱。

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胃,尺部属命门,大肠。

男子阳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大为顺。

女子阴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大为顺。

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

女子阴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

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以有九候,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注:七诊: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

《濒湖脉学》奇诊八脉濒湖脉学(白话解)四言诀九、奇经八脉诊法奇经八脉,其诊又别。

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

寸左右弹,阳跷①可决。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

关左右弹,当诀。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

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注释跷①:原作“蹟”,现已统一改作“跷”。

此段讲奇经八脉诊法人身十二经脉,每一经各有一脏或一腑,如:手太阴经肺,手阳明经大肠,足阳明经胃,足太阴经脾,手少阴经心,手太阳经小肠,足太阳经膀胱,足少阳经肾,手厥阴经心包络,手少阳经三焦,足少阳经胆,足厥阴经肝。

这叫做十二正经。

它们有了病变,在两手寸、关、尺部都可以通过不同脉象反映出来(参看《部位、诊法》第二)。

至于奇经八脉,除冲、任、督三脉起于少腹胞中而外,一般都不与脏腑直接联系,与正经大不相同,所以才叫做“奇”。

奇,即奇异,有异于正经的意思。

属于奇经的,计有任脉、督脉、冲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八种。

这里主要就是谈这八条经脉发生病变后,在临床上的另一种诊察方法。

督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浮,而且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形象。

冲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现牢象,也是直上直下,颇有弦实的形状。

任脉的病变,寸部脉来见紧,或者从寸到关见细实而长的脉象。

阳跷脉的病变,寸部脉来现紧,同样具有左右弹动的情况。

的病变,关部脉来现紧,也是左右弹动不休的。

阴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大指(外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沉大而实。

阳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小指(内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浮大而实的。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

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事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眩僵仆。

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

阴跷为病,阴缓阳急①。

癫痫瘛疭②,寒热恍惚③。

八脉脉症,各有所属。

注释阳跷为病,阳缓阴急。

阴跷为病,阴缓阳急①:按《难经.二十九难》、《》应作“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但因现在针刺小儿麻痹的足内外翻证,以内翻属阳跷病的阳缓阴急,外翻属阴跷病的阴缓阳急,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

濒湖脉学四言歌诀

濒湖脉学四言歌诀

之羊若含玉创作濒湖脉学》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是其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髓,联合自己经验撰著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分辩办法及主治病症;二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由于该书以歌诀形式写成,简明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历代医家的迎接,成为初学脉学的必读之书.四言举要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经脉与脉气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部位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灵魂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定夺,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懈弛;命为相火,左寸同断.四时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懈弛,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辨脉提纲调处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时.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表里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惧.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尚冷热,辨表里因,脉证参别.脉理众多,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中触类.依纲辨脉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并且柔;虚甚则散,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快于迟,缓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成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克不及回.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畅,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摇动,状如小豆.诸脉主病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浮脉主表,里必缺乏,有力风然,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轻狂痰热.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量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长则气平,短则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数,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烧.阳微恶寒,阴微发烧,男微虚损,女微泻血.阳动汗出,阴动发烧,为痛与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曰革,须眉失精,女子失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泻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杂病脉象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轻狂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六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轻狂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烧则恶.吐逆反胃,轻狂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恐怖.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轻狂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烧,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微涩,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喜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运,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累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轻狂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涨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者危.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脉象痈疽浮散,恶寒发烧;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烧,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痛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恐怖.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萎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成下.妇儿脉法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症,与虎口纹.奇经八脉诊法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诀.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阳维寒热,目眩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癫痫瘛疭,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真脏绝脉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脏.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摇动,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命根子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症,断之以臆.。

《濒湖脉学》歌诀

《濒湖脉学》歌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濒湖脉学》歌诀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虚脉:体状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实脉: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1]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长脉: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是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体状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濒湖脉学白话之欧阳引擎创编

濒湖脉学白话之欧阳引擎创编

濒湖脉学白话解欧阳引擎(2021.01.01)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也,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注: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

而且是与气息相关。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脉气靠先天之肾气,后天之胃气,营气,卫气互相结合才能维持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动。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风箱,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经脉本身不能单独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

脉属阴,气属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

往复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则。

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二:部位与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寸口无脉,求之臂外。

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看掌后高骨处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属阳,关后为尺部,属阴。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注: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

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

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胆,尺部属肾,小肠,膀胱。

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胃,尺部属命门,大肠。

男子阳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大为顺。

女子阴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大为顺。

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

女子阴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

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以有九候,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注:七诊: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白话解)四言诀一、经脉与脉气脉乃血脉①,气血之先。

血之隧②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③地,血之府④也。

心之合也,皮之部⑤也。

注解血脉①:原作“血派”,坊刻本作“血脉”,现从坊刻本改为“血脉”。

隧②:凿通山石或在地下挖洞所成的通路,叫遂道。

法③:这里作“效法”解。

府④:这里作“藏”解,即容纳的意思。

部⑤:这里作“分布”解。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

全身的气血运动,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

经脉在人体内合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①始于肾,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解资①:这里作“取得”,“获得”解。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

“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

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

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的属于“阳中之阴气”。

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

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

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揗行于经脉的外边。

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①,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解橐籥①:(tuoyao)音(陀药)。

风箱。

此段讲“胃气”①和“宗气”②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注释胃气①:“脏腑之气”之一,并认为胃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

濒湖脉学四言歌诀之欧阳家百创编

濒湖脉学四言歌诀之欧阳家百创编

濒湖脉学》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

是其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症;二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由于该书以歌诀形式写成,简明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历代医家的欢迎,成为初学脉学的必读之书。

欧阳家百(2021.03.07)四言举要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

经脉与脉气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

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四时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辨脉提纲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濒湖脉学》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

就是其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经验撰著而成。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就是阐述了27种脉象得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症;二就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得《四言举要》。

由于该书以歌诀形式写成,简明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历代医家得欢迎,成为初学脉学得必读之书。

四言举要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

经脉与脉气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

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部位诊法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就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与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四时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与缓,就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辨脉提纲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与之时、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中触类。

依纲辨脉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散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迟脉属阴,一息三至。

小快于迟,缓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就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诸脉主病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然,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则气平,短则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数,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泻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杂病脉象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就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六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就是则可怕。

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浮濡易治。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

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微涩,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诸风眩运,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瞧。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

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

弦滑痰饮,濡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

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涨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者危。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脉象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痛阴疮。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萎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儿脉法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症,与虎口纹。

奇经八脉诊法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诀、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眩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瘛疭,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脏绝脉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脏。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症,断之以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