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合集下载

【新教材】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共24张PPT)

【新教材】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共24张PPT)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抓题眼 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战乱时期南朝的艺术风格不一致, 这鲜明地体现出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找错点“决定”表述不当,仅是“影响”而已;“不可超越”表述 绝对化;“更替”影响“标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高考真题】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 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 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 “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 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政府推行的土地分派制度。 东 汉末北方处于战乱,人口南迁,为担保国度钱粮来历,北魏孝 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宣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2、庄园经济(早期荫附制,中唐后是租佃制)
庄园经济:形成于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逐渐 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魏晋形成高潮, 田庄的主体是:豪族、勋臣、贵戚,特点是 “闭门成市”和拥有私人武装。私人武装是造 成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混乱动荡和格局的重要 因素。中唐后演变为租佃制模式下的庄园经济。
2.(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 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 十几倍,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 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 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 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拓展认知】
士族门阀下的庄园经济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编户齐民下的自耕农经济,还有屯田制 和均田制,士族门阀控制的占田制和庄园经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第0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2024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统编版 中国古代史)

第0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2024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统编版 中国古代史)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03 文 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 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 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 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03 士 族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明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 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士族的萌芽: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 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 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的形成:三国、西晋 士族的鼎盛:东晋 士族的渐衰:南朝 士族的消亡:隋唐时期
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
儒的家雄提心倡壮的志三纲五常。
部授官。
01 三 国
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1)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2)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3)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4)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 (5)曹丕采纳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03 南北朝
PART ONE
01
南朝
4南建2方康0年先,,后 加出经 上身历 先低了 前级宋 在士中质、 此族国污齐定的南损、都武朝坯梁的将时件、吴刘,,陈和裕为工四东夺了匠个晋取防把,王皇止 坯又朝位在 件统,,烧 放称合改制 在为称国过 耐六南号程 火朝朝宋中 泥。。。气 支四此体 撑个后和 的王1有 匣朝70害 钵均年物 中定间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共22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共22张PPT)
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前提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改革的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02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

202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
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边疆 开发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 之乱
藩镇 割据
黄巢 起义 唐朝 灭亡
原因
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导致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 局面;唐玄宗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
厥 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在唐朝军队的支持下,先后攻灭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随后南移,归附唐 回纥 朝;唐玄宗统治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改名为回鹘,发展为后来
的维吾尔族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并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 吐蕃 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唐朝灭亡。此后,出现了若干割 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只需知道“五代十国”这一时期)
典例5 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 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D ) 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输与贸易,说 明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 植是否普及,排除A项;海外贸易和农业结构优化与材料无关,故B、C两项 错误。
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隋 统一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 取代;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 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典例1 (2023浙江7月学考)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战乱)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1、农业:
工具的进 步: 土地所有 制:


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 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自给 自足程度强化。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 要地位。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 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 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 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 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 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内容: 俸禄制、考核与任期挂钩制 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人民负担减轻 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北齐《校书图》
敦煌莫高窟420窟壁画摹写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 透。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
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
二、魏晋南北朝的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技术 ②水利灌溉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 ④赋税制度:租调制 2.手工业 ①冶铸:灌钢法 ②制瓷:成熟白瓷 3.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 思想:三教并存,相互影响,儒学为主流 2. 农学:《齐民要术》 3. 文学:志怪小说 4. 书法:自觉、王羲之 5. 绘画:顾恺之
——马克思
甘肃丁家闸十六国 墓壁画-牛耕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牛耕
甘肃丁家闸十六 国墓壁画-耙地
嘉峪关魏晋墓壁 画-耙地
北朝-黄釉绿彩四系罐 北朝-邢窑白釉深腹碗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 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
从《齐民要术》看北朝历史
《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尤其是北朝时黄河 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农、林、 牧和部分手工业,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 精耕细作。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 代农业科学著作。 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 农业生产经验:均田租调,耕耙耱 畜牧业技术: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 手工业技术:灌钢法、成熟白瓷
——《魏书·太祖(拓跋珪)纪》
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 多不能通,故弃其本语,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民族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魏晋南北朝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1)含义: ②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史只看
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 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 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门阀政治是魏晋时期出现的 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 态。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
考点五: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 1.中华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①佛教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 融合。
东晋高僧法显前往天竺学习取经。 南朝范缜抨击佛教,统治者也几度灭佛。但佛教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②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③儒学新发展:玄学盛行。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 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 ➢ 西晋时期,五胡内迁并卷入司马氏内战
➢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 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 北朝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 长期混战...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1.门阀制度
(2)发展:魏晋形成—东晋兴盛—南朝衰落—隋唐逐渐瓦解 (3)标志: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 (4)原因: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c.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d.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5.法律与教化:
(1)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 (2)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3)法律以亲属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 儒家的三纲五常。 (4)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魏晋南北朝复习课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复习课PPT课件

B中外交往 D经济发展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 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 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 ③两次改革分别有什么重大意义?由此你 得到什么启示?
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
•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史实?
桓公最后取得了什么成就?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务耕织…, 尚军功…
①、材料中的“魏主”是谁?
②、材料提出了什么改革内容?
③、材料中的 “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④、材料反映的事件起了什么作用?
•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 出于黄帝,以土德(称)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首)也,宜改为元氏。诸功 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复姓,皆改之。”
1.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2.时间:220----589 3.特点: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西晋

蜀吴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隋 朝
南朝
东魏—北齐
北朝: 北魏
西魏—北周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①政治: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五胡内迁、北民南迁、 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制度变迁; ②经济:区域开发(江南地区)、庄园经济、寺院经济;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③思想文化: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三教并立; 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发展,体现出儒道佛的影响。
政治2:民族交融
领域
民族交融的表现
内迁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中 政治 原汉族的典章制度,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族错居杂处,生产生活由迁徙到定居, 经济 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生产为主
思想文 少数民族:讲汉话、穿汉服等; 化 汉族: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到汉族人的喜爱
后期
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将汉语;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师说》P20) 影响:顺应....趋势,缓解......;促进.....,为......打下基础。
均田制重点解析
前提条件: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不触动官僚及地主 的利益【无法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魏晋时期奴婢, 耕牛都可以授田。 土地性质:土地国有,农民为国家的佃农(将流民变为政 府控制的人口,保证了政府赋税收入,政府控制力加强)
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政治3:九品中正制
【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 权。220年,魏王曹不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 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 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 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九品 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 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

【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隋唐地方政治制度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 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3)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 据势力。
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东突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
厥 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__天_可__汗___”


西突 厥
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②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_安_西__都__护__府 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吐 蕃
①唐太宗时期,_文__成__公_主__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 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1.思维拓展——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 上已经瓦解,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 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2.学术情境——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 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 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 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 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思考:为什么士族不与庶族通婚?说明了什么?
靺 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知识点四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状况:755年,__安__禄_山___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 称“安史之乱”。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_藩__镇__割_据__ 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魏晋南北朝的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技术 ②水利灌溉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 ④赋税制度:租调制 2.手工业 ①冶铸:灌钢法 ②制瓷:成熟白瓷 3.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 思想:三教并存,相互影响,儒学为主流 2. 农学:《齐民要术》 3. 文学:志怪小说 4. 书法:自觉、王羲之 5. 绘画:顾恺之
楷书鼻祖 三国钟繇
王羲之《兰亭序》
“六朝三杰” :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 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女史箴图》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画长于运 用细线条,元人 汤垕《画鉴》评 为“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讨论: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 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 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判断的标准: 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 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220-589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一)总体局面 (二)重要制度 1. 中央体制:三省制的逐步形成 2.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的背景 统一、融合、矛盾、人物 2. 改革的过程与内容 ①前期: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②转折:迁都洛阳(495年) ③后期:汉化政策 3. 改革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马克思甘肃丁家闸十六国 墓壁画-牛耕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牛耕
甘肃丁家闸十六 国墓壁画-耙地
嘉峪关魏晋墓壁 画-耙地
北朝-黄釉绿彩四系罐 北朝-邢窑白釉深腹碗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 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
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
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书》卷53《李冲传》
北魏民族、阶级矛盾尖锐
三国青瓷坞堡 湖北黄陂区滠口出土
关中之民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
多民族杂居
从事农业生产
——【西晋】江统《徙戎论》
(天兴元年二月),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 1.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 南方社会稳定,统治阶级重视经济发展。 3.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013海淀一模】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 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 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 过程:汉朝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提倡的孝道相冲突。 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 ( 2 分)东汉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在佛经中也 伦理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 提倡孝敬父母,与本土文化协调,相互吸收。(2分) 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 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 少讲到孝的地方,“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 举例: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对儒学形成挑战,出现 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 “三教合流”的趋势。(2分)宋朝时,儒学吸收佛道 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 思想,形成理学。(2分) 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摘编自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阅读材料一,以佛教传人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 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对 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8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
北 魏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隋 周 朝
魏 三 国 蜀 吴
十六国
西 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嘎仙洞
代国·平城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 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死, 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邻长 里长 党长
5户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 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
25户 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 赋矣。 125户
——《魏书·李冲传》
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比较三长制与宗主 督护制在内容和影响上的不同点。
宗主督护制 宗主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易导 致地方割据。 三长制 国家通过三长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 会,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精耕细作: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 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 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 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 “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 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 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 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 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为主人家织, 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 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 而去,不知所在。
从《齐民要术》看北朝历史
《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尤其是北朝时黄河 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农、林、 牧和部分手工业,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 精耕细作。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 代农业科学著作。 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 农业生产经验:均田租调,耕耙耱 畜牧业技术: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 手工业技术:灌钢法、成熟白瓷
——《魏书·太祖(拓跋珪)纪》
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 多不能通,故弃其本语,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学习汉族语言
——《隋书·经籍志》
(马)腾父平,扶风人。为天水兰干尉,失官,遂 留陇西,与羌杂居。家贫无妻,遂取羌女,生腾。
民族间的通婚
——《后汉书·董卓列传》
均田制之所以具有土地、劳动力和赋役三 者紧密结合的特点,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 有余、劳动力不足、人身依附关系强化、人户 隐匿严重等历史背景决定的。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北齐《校书图》
敦煌莫高窟420窟壁画摹写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 透。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
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