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孙金华,岳邦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要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奴役,摆脱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和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要在西方无产阶级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示范和帮助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在资本主义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缩短走向社会主义的进程;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成果和经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A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93-02
一、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不仅创立了完整系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还探讨了东方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思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评论、他们探讨东方命运的书信、《资本论》三大手稿、《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相关阐述,以及恩格斯《流亡者文献》、《〈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等文章,构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东方社会由于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可以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是在研究所有制形态的演化中注意到了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问题。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将东方社会完全纳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轨道中。

从而确定了东方民族和国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即“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继续对东方社会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鸦片贸易史》、《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殖民主义以及东方社会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深刻描述了东西方社会两大文明体系的冲撞,剖析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性。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赞扬了东方社会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斥责了英国殖民主义侵略者的残暴行为,但他们对英国入侵给东方封建社会制度带来的冲击作用还是给予了肯定。

因为,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打破了东方落后民族的闭关自守和与世隔绝的状态,在客观上促进东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方面随着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短时间内爆发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另一方面,人类学、历史学的发展,特别是拉伯课、泰勒、梅恩、摩尔根等大量关于古代社会、原始社会和东方社会著作的问世,为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东方社会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
学、人类学的深入学习和对东方社会大量材料的研究,重新认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生形态,修正了东方社会从属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论,提出了东方社会完全可以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2.东方社会存在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1881年2月16日,俄国的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请他说明:“对中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
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理论的看法。

”[1]马克思对此十分重视,于是从1881
年2—3月,马克思几经易稿,最终把第四稿作为正式的复信寄出。

在初稿中,马克思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2]在二稿中,马克思指出,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国家,同时又恰好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

”[2]在三稿中,马克思指出,“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

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2]在作为正式复信的第四稿中,马克思指出,“在《资本论》中所作出的分析,既不包括赞成俄国农村公
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不包括反对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从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新生的支点。

”[2]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有关设想,“毫无疑问,公社,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劳动组合,都包含了某些萌芽,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

”[3]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所作出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俄国的发展道路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从而缩短发展的进程。

显然,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以俄国社会为典型,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个设想: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完全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条件是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物质技术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离不开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文化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惜代价追求科学生产技术的领先,从而客观上促使现代教育得以诞生、全民义务教育得以实现。

而资产阶级在全社会建立起来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倡科学的理念,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这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最终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所以,马克思指出,对自然认识的深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力量,自然科学通过工业的发展“进入人的生活并改造人的生活”,为“人的解放”准备了条件。

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落后的
社会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因此,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可以而且应该继承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1.东方国家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求得自身的自由与解放,摆脱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依附,从
而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何摆脱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依附,求得
自身的自由与解放,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中的思考中重点阐明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民族压迫的根源,指出私有制和阶级剥削是造成民族压迫进而引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原因。

消灭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必须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剥削。

这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无产阶级革命离不开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力支持,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也就是对民族冲突和工业冲突的胜利,这些冲突在目前使各国相互敌视。

因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


2.在发展道路上,东方国家可以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不失时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制度的跳跃式发展。

马克思多次在他的跨越理论中强调,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人类文明创造的漫长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不利层面,但是却不能跨越资本主义创造先进的生产力和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律制度等。

在这一点上,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跨越理论,不顾自己的国家的实际状况,不受任何限制的实施跨越,必将导致建立在先进生产关系上的落后生产力的畸形发展。

斯大林时期,苏联尽管在生产关系上已经过渡到了社会主义阶段,但是其过分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了建立极其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完全忽视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分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切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严重不符。

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设想的在跨越后要“想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的思路。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作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结论,而主要在于其拒绝将任何已有的理论凝固化和教条化,各国要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并从中探索出适合本国发展的具体道路的思想方法。

3.东方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应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成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辩证的扬弃过程,社会主义要清除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但应该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的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要批判和清除的只是在过去那些体现剥削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人民、反历史进步的旧思想和旧文化,绝不是对传统文化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否定者、替代者,又是资本主义的扬弃者、继承者。

他们在世界历史的交往和必然实现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指出,东方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应排斥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应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成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通过社会制度的有效改造以彻底抵制资本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9-4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