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实际60年代开始,法国学者集中研究了“区域发展规划”,重 点是研究核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的发展关系。例如著名的英国“东 南研究计划”(south-east study),苏格兰的坎伯诺得 (Cumbernauld),英国中部第三期新市镇,美国的河流流域研究 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域发展规划。 二、解决城市问题(包括城市环境问题)需要生态学思想 (一)城市问题产生根源 1.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1)城市的集聚性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集中表 现。现代城市更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体现,是社会政治 活动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又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2)城市的稀缺性 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 如城市中植被稀缺、生物(除人类外)、水源、光照、清洁空气、 能源、土地等均呈不同程度的稀缺状态。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一、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需要生态思 想的介入 1848年最早制订了《公众卫生 法》。

1898年由F.霍华德创立了“田园 城市”的规划理论,影响深远。 “田园城市”的概念主要是确定 职业与居民的正确关系,确定优 美的环境素质,土地使用模式以 及城市的财政、行政与城市最优 规模之间的关系,从而描绘出一 个理想的城市规划方案。“田园 城市”最后改称为:“IFHP”(国 际住宅与城市规划会议),谋求 现实地解决城市问题。
第五节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1.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物物相关 相生相克 2. 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通过食物链的能流、物流、信息流而保持联系,构成统 一的系统。 3. 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4.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当生物体的输入不足时,产出就会下降,会影响输出;当输入大于输出时, 会出现积累。 5. 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即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 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二者协同进化。 6. 环境资源的有限规律 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限度,不能无限 地供给。
二、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 城市生态位(urban ecological niche)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生活 提供的生态位。它是城市给人们提供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 合。
2.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在城市各部门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城市经济的 稳定性和整体的城市经济高效性。
美国伯克利设计规划
在我国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 1.环境觉悟阶段(1973~1980) 人们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和生 态破坏再也不熟视无睹了。 2.综合治理及系统研究阶段(1981~1985) 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1984年1 底在上海召开首届城市生态研讨会。 3.城乡生态建设阶段(1986~1990) 城市生态研究从大中城市扩展到中小城市。1986年在 天津召开第二届研讨会;87年在北京召开国际性的 城市与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研讨会;88年出版《城 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1990年以后) 探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蓬勃发展阶段
1971年开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 (MAB)计划,使城市生态学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现阶MBA段研究的重点: (1)建立并检验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各 种模型,并用于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决策及一些福 利标准和环境质量的比较; (2)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流的关系及对环境作用的 研究; (3)通过对城市地区生物学产量的研究及能量、资 源的合理及循环利用的研究,以减少周围地区的负 荷和资源的供给。 (4)城市绿地管理的研究。
5.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 ②


⑤ ⑥

⑧ ⑨ ⑩
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 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 研究城市发展及其制约条件,阐明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 关系;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 模型; 研究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除人以外的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构 成与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影响; 从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 统(如农田、河流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研究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研究合理的各种城市环境指标及其标准; 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内容、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城市生态学定义

城市生态学由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Human Ecology)的创始人帕克 (Robert Ezra Park,1864--1944)于本世 纪20年代提出。芝加哥学派是以美国芝加 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及其 城市生态学术思想的统称。兴盛于上世纪 20~30年代,开创了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先 河。其代表人物有帕克、伯吉斯 (E.W.Burgess)、麦肯齐(R.D.Mckenzie) 等。该学派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调 查及文献分析为主要方法,以社区即自然 生态学中的群落、邻里为研究单元,研究 城市的集聚、分散、入侵、分割及演替过 程、城市的竞争、共生现象、空间分布格 局、社会结构和调控机理;运用系统的观 点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体,一种复杂的人 类社会关系,认为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 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最终产物表现为它所 培养出的各种新型人格。

国际城市生态学研究机构及规划
国际机构名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 研究计划 从1971年开始的MAB计划中第11项和13项 1974年建立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季刊
世界卫生组织(WHO)
世界气象组织(WMO) 欧洲联盟(EU) 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
健康的城市
城市气象 从1974年开始的可持续的城镇运动 资源丰富的城市、城市可持续性的指标、 地区环境特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际森林研究组织联盟(IUFRO)
从1994年开始生态城市计划
从1986年开始的城市森林计划
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
城市生态学研究组
巴 西 库 里 蒂 巴
恩英 斯国 市米 尔 顿 凯
3.
最小因子原理 这一原理指出,城市生态系统中,往往是处于临界量最小的因子会 对城市产生最大的影响力。因此,有效地改善和提高最小因子 的数量和质量,会大大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6. 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指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 提下,所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环境承载力随城市外部环境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城市生态演 替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 环境承载力包括: (1)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资源条件,可分为现实和潜 在资源承载力。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 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包括现实与潜在两种类型。 (3)污染承载力: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 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 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 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 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 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 活力。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 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 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2.人们对自然环境(包括城市环境)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 了人们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失误,使城市问 题不断加剧。
(二)城市发展需要生态学思想
第三节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
2.国外古代的生态学思想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有生态思想的萌 芽。 公元前600年,希腊地理学家美勒提出生态 区划设想。 公园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提奥弗拉斯特 注意到植被分布与气候、土壤的关系。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原理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 (1)以产品或废料、下脚料为轴线,以利润为动力 将城市中的生产者——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 (2)城市各组分、各元素、各部分之间都是有直接 或间接的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3)人类居食物链顶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污染最 终会通过食物链作用(富集)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而是呈 现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状态。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 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 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
二、初级阶段

20世纪初,国外一批科学家将生态学思想运用于 城市问题的研究。
• 1904年格迪斯《城市开发》 • 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 • 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发表了 《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 的几点建议》的著名论文,随后出版了 《城市》一书,将生物群落原理应用于 城市社会。美国芝加哥一批社会科学家 开展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人类生态 学),多集中于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环 境与人的关系方面。 •1925年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增长理论 (Concentric Rings Growth Model),认 为城市自然发展将形成同心圆形式,这 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 果。。 •1939年土地经济学家赫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Sector Theory),总的仍为圆形,从 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 向外扩展时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 •之后,哈里斯和厄曼考虑到汽车的重要影响 提出多核理论(Multiple Nuclei Model), 指出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 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

第四节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研 究层次与研究内容
一、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生态学:研究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城市生 态学最基本的学科基础。 (二)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 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三)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层次 (一)城市生物环境层次:即生物环境层次研究,即以传统生态学理论 出发,将城市作为特定的生态环境,研究此种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生态 问题。 (二)城市生态系统层次:将城市作为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人类生态系 统进行考察研究。强调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态群落与人类 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的主导方向。 (三)城市系统生态层次:从区域和地理概念的高度来观察城市本身, 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考察城市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