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水泥制品的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背景与现状问题——水少
WHO: 全球每年有10亿人在遭受缺水的困扰
有报告认为,21世纪的水资源将和20世纪的石油一样重要
在658个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面临水资源的问题,这些城市的缺水量 约为70亿立方米/年。
缺水分析: 1.人工或机械装置对地下水开采过量,出现降雨时将雨水快速排泄至江、 海中,虽减轻路面雨水积存问题,却导致地表降水利用率低、地下水位下 降、不能及时补给地下水导致。 2.客观原因是全国降雨不均,部分地区常年降雨量偏低造成干旱现象。
综合管廊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1.优势
从目前政策导向看,对于具备条件的排水管道建议纳入综合管廊,
将综合管廊的设计与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结合,既满足综合管廊的总
体功能,又能提高排水防涝标准,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将雨水调蓄功能与综合管廊功能相结合,是工程设计中比较容易实
现的一种模式。雨水调蓄舱防淤积问题除设计坡度控制外,考虑设置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系统思考,统筹协调,科学布局,最 好能有规划 海绵城市的建设宜从大局入手,考虑“山水林田湖”这些

“大海绵”的问题,后考虑城市低影响开发这些分散的 “小海绵”的建设

海绵城市尤其是低影响开发对于径流污染控制、径流量削
减、地下水补充等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也不宜过分夸大其 作用,尤其是内涝防治方面的作用。
人工设备净化原理 雨水净化装置
雨水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 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 后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 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

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这样不仅能
缓解洪涝灾害,还可以利用所收 集的水资源,如将停车场上面的 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我 们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
“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
圆形槽
卵形槽
应用于公路两侧实际工程效果图
圆形槽、卵形槽
U形槽
应用于公路两侧排水工程效果图
U形槽
雨污水整体井
整体井
现场施工中
适用条件: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超标雨水排放系统
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包 括河道、湖泊等)、多功能调蓄水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在河流、护坡治理阶段的护坡产品可以应用:
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 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 化。
、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现阶段较为熟悉 的净化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 自然净化设施包括:植物缓冲带、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 植物缓冲带 下沉式绿地
污水处理技术
1人工净化设施包括:雨水净化设施、人工土壤渗滤。
化把水“用”在原地。

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 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 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 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 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
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
避免内涝等灾害。有些城 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 这就必须采取人工措施, 把雨水排掉。
3.雨水排放类构件产品包括:圆形槽、卵形槽、U形 槽。
与卵形槽连接便于清理 垃圾
卵形槽清掏节
贮留池建造
生态护坡用于河道堤坝,水库建设,有调蓄水资源的作用。
通过土壤、植被、绿地系 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

净化作用。因此,应该蓄起来
,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 城市中。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 域环境不同设置不同的净化体 系,根据城市现状可将区域环
境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区雨水
1.渗透做法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 渗透塘等。渗透产品包括:生态透水土、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 水沥青混凝土、渗透管、渗透井、雨水渗透沟。
透水铺装
绿色屋顶
下沉式绿地
生态透水土
魔术土是通过特殊混合剂和固化材料将土壤当中的团粒构造改 变,使其拥有高保水性和高透水性功能,以达到保护环境和有效利 用水资源的目的。
上缓解城市内涝,不能期待这项工程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其次,海
绵城市建设目前仍然处在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在国内普遍缺乏建 设经验的前提下,建设理念还需要转变与完善;同时,技术层面的学习
与掌握也需要时间,不能期望‘一阵风’、‘运动式’解决问题。对
政府和民众而言,都不应低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与持久性。但是万事 开头难,相信伴随试点经验的逐步积累和普及,未来建设的速度可以
海绵城市建设与水泥制品的结合
大连东马混凝土构件有限公司
DALIAN DONGMA CONCRETE STRUCTURES CO.,LTD
www.dongma.com.cn
目录
一、海绵城市的背景与经济分析 二、海绵城市的解读
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
四、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
PART ONE
一、海绵城市的背景与经济分析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改变了原有 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 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这 样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硬化路面、 屋顶等汇集到管网里从而流失;同时, 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 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雨水渗透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 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 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 后“渗”下去。
渗透管、渗透井的使用
雨水渗透沟的使用

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
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例
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 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 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 “滞”,可以延缓径流高 峰的形成。
具体形式总结为以下几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雨水湿地、湿塘等。

尊重自然的地形
地貌,把雨水留下来,
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 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 地形地貌,短时间内 雨水集中汇集,就形
背景
“十三五”期间,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借助“渗、 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雨洪管理理念,全面提 升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全面达到50年 一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水资源”、“水环境” 和“水生态”问题,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 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1. 背景与现状问题——水多
加快。”
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包括“源头控制、中途减排、系统治理”。源头分散的雨 洪控制在国际上有很多相似的理念,如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等,在美 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多年,证明可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 保护城市生态。
日本茨城县街道被淹
美国休斯敦遭遇暴雨淹城
PART THREE
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
Ⅰ.传统城市由于地上硬覆盖,城市市政采用“快排技术”,因此更多使 用的排水产品属灰色基础设施。 Ⅱ.海绵城市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 然净化的目的,因此利用的是绿色基础设施。
灰色基础设施 城市硬覆盖
绿色基础设施 再造海绵大地
“海绵城市”试点失败原因分析
9月12日,住建部官网发文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 就,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在加快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本身只能一定程度
复合断面和增加冲洗设施等措施。
2.实施措施:
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结合中, 当雨水量较小时,在源头部分通过 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地、透水铺装等 设施来进行雨水排放;当雨水量较 大时,通过管廊内雨水调蓄池等设 施进行雨水收集错峰排放;当雨水 量超标时,通过管廊内雨水调蓄池 连接河道,与河道共同工作,减少 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后经过后续处 理,用于绿地浇灌和路面洒水。
按功能分类:渗透(渗)、储存(蓄、用)、调节(滞)、转输(排)、截污净化 (净)。 选用依据:不同类型用地功能、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水文地质等特点。
注: --宜选用 --可选用 --不宜选用
(1)建筑与小区
(2)城市道路
(3)绿地与广场
PART FOUR
四、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 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 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END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国家跟城市居民共同的期望。愿我们东
马公司的海绵城市理念为同行业的朋友提供帮助,为中国 的海绵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据建设部 2010年对349个城市内涝情况调研的情况,2008-2010年共有289个城市
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占调查城市数的80%,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积水 时间长。城市内涝: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
灾害的现象。其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所造成。
成了内涝。要把降雨
储蓄起来,以达到调 蓄和错峰的目的。
目前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 式多样,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雨水储存类构件产品包括:预制混凝土贮留池、雨水收集井、蓄 水模块。
预制混凝土贮留池
雨水收集井
蓄水模块
可与卵形槽、圆形槽排水管直接 相连
雨水收集井
二、海绵城市的解读
“海绵城市”是什么?
从定义上来讲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 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其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 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国家针对海绵城市的资金投入
2015年10月9日中国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北京表示, 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人民币,建
设16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
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 保守估计每个地级市投资60亿元, 则全国未来三年至五年内投资总额
至少达到2万亿元。
综合效益分析
PART TW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