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心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人生》
任课教师:蒋宏大
学生姓名:石宝红
班级:会计1108班
学号:2103110320
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内容摘要: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的沟通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而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中比较特殊,并且也占了一个比较特殊地位的社会心理研究就是本文探讨的主题,即: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由此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生活,可见人际关系之于人类史多么重要。具体来说,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开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实现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的沟通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而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中比较特殊,并且也占了一个比较特殊地位的社会心理研究就是本文探讨的主题,即: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
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种,所以它不仅具有特性,也具有其共性,即:交往方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和交往界限淡化。其中交往方式在原有传统基础上又增加了短信、qq、微信、微博等等,可以说,网络为大学生交往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甚至全球化的平台,这也就是交往范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程度。交往内容也从以前主要是学校里的交流切磋变成如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更兼有各种兴趣群、星座部落等等。交往界限主要是指异性大学生之间的界限,如今大学生都认为异性间的友谊也是存在的,并且同样珍贵。
Sproull、Stoll、Kiesler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是一种虚幻,不真实的空间,在互联网上不可能建立真实、稳定的社会关系;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而不是虚拟的。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我们想办法降低、避免网络社会对日常现实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把网络中积极人际关系和互动延伸到日常生活。李薇苗等人认为,过渡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自我情感的迷失,不喜欢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使得大学生集体与社会归属感消失,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独感与抑郁感增加,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郝文清等人认为网络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影响,他认为网络人际交往不安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
先来介绍几个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理论:(1)交往行为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核心建立在生活的第三方面即人际关系;(2)符号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米德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持续的互动的过程;(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及个性的理论是阐述人际关系形成与改变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理论基础;沙利文还提出了精神病学的理论也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理论;(4)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专门用于解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理论;(5)学习强化理论:由斯金纳创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看来,行为结果对行为习得具有强化的作用,行为的习得是在强化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6)需要动机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心理学家舒兹提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即爱和交友的需要。
以下我将着重介绍一种网络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且自身会有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主要是:及时性、知识优越性和广泛性、非物质性、连续互动性。其中非物质性是由于大学生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多为信息帮助,如信息咨询、技巧或方法指导、资源共享等,实质性的物质帮助较少。而且由于助人者的自发性,这种助人行为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气息很少。网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得助人者和求助者的身份可以即时互换,在这个问题上的助人者很有可能是在那个问题上的求助者或者这一刻的求助者很可能是下一刻的助人者,这样他们能够通过有问有答的形式,使自己和别人的问题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解决。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助人者因素、求助者因素、情境因素这三方面。在网络亲社会行为中助人者自身因为做了好事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酬奖。这种自我奖赏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人的情绪,从而促进个体继续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当同学的问题在自己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时,自己都会有一种认同感,感觉自己的价值被体现了。研究发现,助人者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是有过相同经历的帖子有较强的浏览和提供帮助的意愿。而且,相似性是网络环境下对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求助者因素。情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旁观者效应、环境和时间三方面。旁观者效应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的情境因素。社会心理学家拉塔涅和达利认为,责任扩散模式,旁观者的数目可能是人们没给出帮助的主要原因。网络社会行为以文本信息为互动主体,这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互动交流的场域因素减弱,再加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主体则是ID,参与网络互动的行为主体的身份地位是不明确的,这就使个人摆脱外在的压力以及对评价的恐惧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和交流的频率。所以,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很少受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比起现实社会中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较少的受到限制,这样更多的人自觉自愿的实施网络亲社会行为,所以通过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来促进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互动中亲社会行为对他们的成长和人际关系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网络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得出一般的结论:只有真正认识清楚一种社会行为本身及其特性,分析利弊,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扩大其优越性,弱化其缺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天使都有暗色背影,网络社会如是,网络交往如是,网络亲社会行为如是。网络只是一种工具,无所谓好坏,只在于使用者自己的态度。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突破了普通的亲社会行为的很多缺点,使人更容易接受并自愿参与,这就是网络人际交往的一个很大的优越性表现。
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问题始终存在,如果没有合适的途径纾解的话,也将长期存在,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倾向、功利化倾向、消极闭塞倾向、虚拟淡漠倾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
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