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构建幸福城市的思路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它不仅推进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也带动了以农村地区为主要发展对象的乡村现代化。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实现并不容易,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从城镇内部再造到城乡融合转型的基础上,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城乡融合、产业升级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①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提升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②以城市为龙头:新型城镇化将城市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在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带动作用来实现城乡融合。
③强调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注重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的融合,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路径。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发展路径:1. 打造文化城镇打造文化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方式,文化城镇可以让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给予城市居民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搬迁到乡村,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城市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规划可以包括城市道路、科技创新园区、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这些规划可以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实现产城融合,实现城市化与产业交融。
3. 互联网+城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互联网+城镇化。
这一发展方式可着重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进行开发,帮助城镇尽快将传统模式转型为现代化城市。
4. 绿色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将会重视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避免“浪费式发展”削减资源浪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新型城镇化建设真是个大话题啊,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问题可不少。
咱们先说说,城镇化的目的是啥?就是让大家都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嘛。
但是啊,实际操作中,却是个麻烦事。
就像一锅煮沸的水,表面上看着热腾腾,其实里面的杂质一大堆,真得好好捞捞。
土地问题就让人挠头。
你看,城市扩张得飞快,土地被开发得七零八落的,农民的利益被忽视,农村建设一片空白,真是让人心痛。
好好的土地,结果成了开发商的提款机,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地,也没了影。
这样一来,谁还愿意留在农村,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拆了,心里那个苦,真是说不完。
再说说基础设施,哎哟,这可真是个痛点。
新建的城镇,基础设施跟不上,就像是没有鞋的跑步者。
水电气,交通,学校,医院,样样都得跟上,结果呢,很多地方还在用老旧的设施,真是让人无奈。
你想想,刚搬到新家,结果水管漏了,电器总是罢工,那生活可就没法过了。
还有公共交通,这问题更是夸张。
公交车少得可怜,大家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出门都得提前半小时。
这样一来,城市再怎么美,生活质量也没法提升。
咱们再来聊聊环境,这个问题可别小看。
城镇化了,工业发展快了,可是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空气质量差得让人窒息,河流也成了污水沟。
以前的青山绿水,现在满眼都是高楼大厦和汽车尾气,真是让人怀念小时候的那片蓝天白云。
大家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谁还敢说身体好呢?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真是难以舒心。
再加上垃圾处理问题,像是个无底洞,城市越大,垃圾越多,处理起来就像是对牛弹琴。
人人都想美美的生活,但谁来管这堆垃圾呢?问题解决了,咱得想办法。
相关部门得更关注农民的利益,让他们在城镇化中真正受益,保障他们的土地权益。
可以设立一些合理的补偿机制,让农民能在城市化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不是被边缘化。
再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加大投入,不能只想着开发,基础设施跟不上,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交通、教育、医疗,全都得有个全面的规划,才能让生活方便起来。
“幸福廊坊”建设途径与对策研究
“幸福廊坊”建设途径与对策研究摘要:幸福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建设目标。
在建设“幸福廊坊”过程中,分析了当前廊坊市自身状况,并建立了科学的幸福指标,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幸福城市民生幸福感作为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享有“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美誉的廊坊,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转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并且提出倾力打造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八大愿景”的发展思路。
但是廊坊建市晚、底子薄、是新兴的小城市,若要在大北京这一特殊区域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1 廊坊城市建设的现状研究廊坊建设幸福城市的现状,有助于科学评价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政府制定为民谋福祉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1 居住环境大幅改善通过多年的城市建设,廊坊市完成了“一环、二线、六个广场、八十个游园”等绿化工程。
建成3000亩的城市森林公园和5万亩的环城林带,森林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多年保持在330天以上。
在廊坊市区全力打造“步行30分钟生活圈”,集中建设了一批学校、医院、超市、公交场站、休闲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
近年来,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均被廊坊收入囊中。
昔日被描述为“风吹满眼沙、下雨一片洼”的乡下小镇,如今已建设成为一座现代新城。
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换,成为宜居城市之一。
1.2 投资就业机会增加近年来,随着廊坊市区内大型休闲购物中心的陆续营业和五星级酒店的入驻进一步完善了廊坊的投资大环境。
开发区也一改往日人们心中“大生产车间”的印象,成为了集高尔夫球场、快捷酒店、学校、医院、银行于一身,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创业福地。
随着华为、富士康等一批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决定影响的项目落地建设,和“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地质文化产业示范园、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对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战略意义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接踵而来,廊坊以环境建设催生项目落地,投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文化空间构建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建设、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在这其中城市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是最为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
第一,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需要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合理的市容市貌规划,城市绿化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考虑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保留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创造出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人文氛围的城市空间。
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和服务,创造出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第二,文化景观的打造。
在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中,文化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文化景观的打造不仅涉及到城市的自然景观,还包括城市的文化设施和景点。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多样化的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景观既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景点,也可以是现代的文化艺术场馆,如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
通过打造文化景观,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城市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的基础。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并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古迹、传统手工艺等。
城市还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展览、文化遗产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强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有序推进小城镇城市更新的思路与举措——以云浮市为例
有序推进小城镇城市更新的思路与举措——以云浮市为例摘要:城市化的更新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本身是城市这个生命有机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要。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部分存量空间的功能品质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逐渐暴露出来了很多短板弱项,因此,要不断更新城市,使其更加健康宜居。
本文结合云浮市低效用地的规划实践,针对小城镇城市更新探索低效用地开发利用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更新;思路;举措引言:2020年云浮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明确将“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积极推进中心城区首位度建设,加快打造连接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平台。
”现阶段,云浮市城市更新主要以满足人民宜居的需要为主,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对城内功能偏离需求,对环境品质较差的存量片区进行不断挖潜,对城区内的“失落空间”进行不断复苏,释放出更多的活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在相应的实践探索中都要面临一定的挑战。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方向节约集约用地是整个城市改造和更新的基本核心和目标,对国家新增用地指标要求进行不断落实,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充分利用,对存量土地进行充分利用,对立体空间进行合理利用[1]。
城市要对公众利益有更多的关注,更新城市项目,对公益性设施用地进行更多鼓励,并做到同步竣工和验收。
将部分土地的出让金用在公共服务设施上,保证其能满足改造片区的相关需求。
对生活环境进行综合改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直接体现了城市的改造成效。
在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要保证绿化率,相关项目临近水源的,要能结合滨水条件对其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开展改造工作。
2云浮市中心城区存量低效用地挖掘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重要手段。
以“三调”用地为基础,衔接“三旧”标图建库及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并结合2009年历史影像数据修正存量图斑,结合现状用途与城镇功能布局、产业发展方向等预判更新潜力,精准识别云浮市旧村、旧城、旧厂等低效存量用地资源。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推进。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优势与挑战、推动城镇化的原则和路径、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一、城市化的优势与挑战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城市化能够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加强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多样化的服务。
再次,城市化能够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空间有限,土地资源匮乏,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不合理和不协调的问题。
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推动城镇化的原则和路径推动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
人口的城镇化应是主动的、自愿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保障其合法权益。
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再次,坚持科学规划,遵循城市发展的普适规律。
要注重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区域,推动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
推动城镇化的路径应该是多元化的、差异化的。
一方面,要加强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大城市是经济和创新的中心,具有较高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可以在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另一方面,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优化其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提升其城市服务和环境质量。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依托。
三、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城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建设幸福城市实施方案
建设幸福城市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建设幸福城市,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首先,建设幸福城市的实施方案需要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入手。
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讯网络等,这些设施的完善将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建设幸福城市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关注城市的环境保护和改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污染、噪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各地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营造一个清洁、宜居的生活环境。
另外,建设幸福城市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关注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这些公共服务的完善将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最后,建设幸福城市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关注城市的文化建设。
城市的文化建设包括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举办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建设的完善将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居民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建设幸福城市的实施方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希望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能够认真制定并执行这些实施方案,为建设幸福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幸福社区献策实施方案
幸福社区献策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社区不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更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因此,建设幸福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幸福社区的建设目标,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献策实施方案。
首先,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幸福社区建设的基础保障。
应当加大对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包括但不限于公园、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
同时,要加强社区绿化,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交融。
可以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还可以建立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再次,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服务是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保障。
应当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各类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同时,还要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
最后,要加强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建设。
社区居民自治是幸福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
应当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总之,幸福社区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
通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居民自治能力建设,才能够实现幸福社区的目标,让社区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乐园。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为幸福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建幸福之城的建议
创建幸福之城的建议
创建幸福之城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社会、
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我对创建幸福之城的一些建议:
首先,教育是创建幸福之城的基石。
投资教育资源,提供优质
的教育,包括普及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机会。
培养具有创造
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健康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提供全民健康保障,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
同时,注重城
市规划,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健康
生活方式。
再者,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环境。
吸引和扶持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降低失业率,促进经
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此外,注重社会公平和包容。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
弱势群体的权益,减少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鼓励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尊重不同群体的权利和信仰,营造包容的
社会氛围。
另外,环境保护是不可或缺的。
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清洁、舒适的城市环境。
最后,加强城市治理和民主参与。
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鼓励市民参与社会事务,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
综上所述,创建幸福之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综合施策。
只有在教育、健康、经济、社会、环境和治理各个方面取得平衡和协调,城市才能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乐土。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创建幸福之城提供一些启示。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人口迁移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土地利用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河南省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可以推行集约化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避免不必要的土地浪费。
人口迁移问题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差距较大。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在农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他们涌入城市的意愿。
可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吸引农村居民在乡村发展和城镇周边地区就业,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
环境保护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土地开发、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本,引导和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可以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鼓励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绿色城镇化构建可持续城市
绿色城镇化构建可持续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城市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威胁,绿色城镇化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绿色城镇化的概念、目标以及构建可持续城市的重要性。
一、绿色城镇化的概念和目标绿色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以生态文明为指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通过规划设计、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捷、社会和谐的城市。
其核心是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并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城镇化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
通过保护生态系统、增加绿地覆盖和湿地面积等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 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关注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优质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绿色城镇化的重要性绿色城镇化对于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绿色城镇化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推行绿色城镇化,可以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减少排放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打造清洁、美丽的城市环境。
其次,绿色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
通过绿色城镇化的措施,例如建设生态护城带、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等,可以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
再次,绿色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此外,绿色城镇化还可以降低城市的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可持续的条件。
建设幸福城市的城市规划研究
建设幸福城市的城市规划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更向往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文结合城市规划体系转型现状及转型期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规划角度,就如何建设幸福城市进行研究,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城市规划;转型;幸福城市;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等现象。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和学界的共识,建设幸福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如何走出一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让城乡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是城市管理者当前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城市规划体系转型1.1 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全面提升,2010年成为世界了第二大经济体。
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同时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日益暴露。
因此,中央政府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关注民生。
在2011年建设幸福城市成为了社会的主题。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
“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其轮廓日益清晰,如何构建幸福城市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和行动的重点。
1.2 城市规划体系的转型纵观全国各城市,在过去几年内,基本上都完成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物质性规划,城市形态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城市规划编制的重心应从物质空间规划向软件建设的社会民生规划转移,例如,关注服务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文化休闲等非物质性规划,真正实现构建幸福城市的目标,使城市规划变为“幸福规划”。
1.3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其内容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理应成为城市其他各项政策的起点和归结点,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也验证了城市规划必须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
城镇化建设中构建幸福城市的思路
不同, G N H 强 调 社会 经济 的可 持续 与均 衡 发展 . 可 视
为 引导社 会 发展 目标 从 G D P最 大化 向幸 福最 大 化 的 转 变 。“ 幸福 指数 ” 作 为一个 概念 性 的名 词 . 它 的测 量 是 对幸 福 的评价 , 而评 价 幸福 指 数 又涉 及 不 同 学科 。
的 目标 。1 9 7 2年 , 不丹 国王 旺楚 克率 先提 出 国 民幸 福
二、 城 镇 化 建 设 中所 暴 露 出来 的 问题
回顾 城 镇 化 的发 展历 程 , 抛 开 高速增 长 的 G D P , 城 镇化 所 带来 的社会 问题 和可 持续 发 展 问题 不 容 回
避 。城 镇 化建 设 的质 量 怎样 ,如何 构 建 和谐 幸 福 城 市, 是城 镇化 所 面临 的重要难 题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0 9
一
、
城镇化 建设中“ 幸福” 城 镇 的概 念
题让 被 访者 直 接 回答 .针对 个体 对 象 的指 标 体 系具 有广 泛 的认 同性 。之 后 , 学 术界 根据 主观 范畴 给 出了
幸福 指 数 是衡 量 人 们对 生 存 和 发展 状 况 的感 受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 年 第7 期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N o . 7 2 0 1 4
( 一) 人 口老 龄 化 问 题
崆峒区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崆峒区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崆峒区是一个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地区。
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有效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不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规划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未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规划和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崆峒区在城镇化建设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以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崆峒区、城镇化建设、问题、对策、规划、基础设施、农村居民、意愿、发展建议、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崆峒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崆峒区也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有效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不强等,亟待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深入研究崆峒区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所在,可以更好地指导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推动城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对崆峒区城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崆峒区目前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并剖析其面临的问题,为展开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崆峒区城镇化建设问题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了解城镇化建设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有助于政府及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研究崆峒区城镇化建设问题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和需求,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研究崆峒区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注重生态、追求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这个背景下,构建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至关重要。
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
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应当充分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城市规划中应融入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址等文化地标,打造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工艺,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非遗展示和互动体验,让市民参与增加幸福感。
要创造多元的文化空间。
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应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创造多元的文化体验空间。
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布局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等,提供学习、欣赏和交流的场所。
要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兼顾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打造供市民集会、交流、展示的开放场所,促进社区共享和组织自治。
要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的融合。
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应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共同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文化空间。
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工作。
要建设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
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中,要注重节能环保和生态建筑的设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要倡导文化参与和创造。
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应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和创造文化活动,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城市规划中,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参与机会,包括文化节日、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尤其要注重对青少年和儿童等群体的文化教育和培养。
要鼓励市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共同打造有活力、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从文化传承保护、多元文化体验、生态环境融合和文化参与创造等方面着手。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中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因此需要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路径。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
一、经济建设路径1.推动产业转移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和发展的重心,因此需要将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行有机结合。
推进产业向城市转移,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2.强化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城市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投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3.稳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应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措施的实施,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二、环境建设路径1.建立绿色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
通过绿化环境建设、建立废弃物处理设施、减少排放污染等措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体系,并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3.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的资源循环利用有助于建设一个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通过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社会建设路径1.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城市人口的增长给住房和公共设施带来了压力,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让城市成为人民生活的幸福之地。
2.推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城市应该成为健康的城市,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投入,加强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卫生保健体系的建设,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同时,增强城市的生命力。
3.倡导公平和包容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需要推广一种公平、公正、包容和进步的城市文化,呼吁城市民众以和谐和共存的方式共同建设城市。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河南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根据青海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黄南州十二届八次会议和河南县委十四届第48次常委会议精神,依照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结合政府各部门提交的材料,形成如下发展思路。
一、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城镇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并在一定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水平。
目前,我县户籍人口为4万余人,城镇户籍人员5千余人,城镇化率还达不到13%。
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既有利于集聚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化率,又有利于推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流转,将分散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或生态用地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城市化转移方面,一是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县已全面推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二是积极推动建立居住证制度。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实施居住证制度。
以居住证为载体,通过健全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参与居住地社会事务提供依据;建立与就业、住所、参保及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积分制度,完善居住登记,为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有利条件;三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住房保障机制。
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住房保障政策;将有固定经营场所或稳定收入,且住房面积、收入水平符合政府公布的住房保障标准的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就业所在地住房保障范围;四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随迁子女接受教育保障机制。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创造条件逐步满足随迁子女入园需求;五是完善进城落户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城落户农民在城镇单位就业的,随同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当地的失业保险;灵活就业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随迁未就业的家庭成员,可参加迁入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环境的城市,成为了人们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构建幸福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等,不仅能够提供人们文化欣赏和知识获取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文化设施如艺术中心、科技馆等也应该得到重视和建设,为城市的文化空间增添新的元素。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享是构建幸福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方面。
城市是文化的交汇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能够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享,通过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等形式,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共赏,为城市的文化空间增添丰富多彩的元素。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也是幸福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方面。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等,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营造出舒适且活跃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流与互动的场所。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幸福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方面。
创意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产业之一,它能够为城市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为城市注入创意和活力。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注重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城市中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和创意的产业园区,为城市的文化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从文化设施的建设、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享、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创意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入手,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舒适、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提升。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旧的城市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运而生。
新型城镇化旨在以现代化为基础,以人为本,通过城市发展促进农村发展,通过城乡融合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由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它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乡一体化、城镇融合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虽然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很多优势和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镇化进程的不协调需要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合理解决和平衡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为了有效应对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一系列的战略思路。
首先,要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中国的基础建设。
因此,要在城乡差异化的基础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在发展中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化和美观化。
其次,要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建设。
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对于居民生活的保障至关重要。
因此,要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尤其是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第三,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是两个紧密联系的事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注重城市经济的发展,更要关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文化空间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幸福城市的文化空间构建。
一、幸福城市构建的必要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更是人们生活的空间,城市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更需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而幸福感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空间对幸福城市的促进1. 文化空间提供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娱乐场所文化空间包括公园、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场所,这些场所不仅提供了居民娱乐的场所,也可以让居民领略城市的文化魅力。
此外,文化空间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活动选择,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居民需求。
2. 文化空间培养了居民的文化素养文化空间提供了居民学习、交流的场所,可以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
这对于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居民的交流融合,建立友好的邻里关系。
3. 文化空间弘扬了城市文化特色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在文化空间的构建中,可以通过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来弘扬城市的文化特色,让居民对自己的城市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提高文化空间供给的质量和数量城市规划者应该关注居民对文化空间的需求,提高文化空间的质量和数量。
可以通过增加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数量,提高文化场所的普及率,同时关注居民的文化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3.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文化空间的互动性现代科技已经为文化空间的构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设计互动性强的文化空间。
比如,在博物馆中设置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让居民在互动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建设中构建幸福城市的思路研究雷光美摘要:幸福指数是人们衡量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数值,也是人们定位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依据。
目前学者研究最多的是城镇化的目的、作用和方法,或是单独研究国民的幸福指数。
但真正把城镇化与幸福指数结合起来的文献还不多,若在以往学者研究幸福指数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套关于幸福城市的指标体系,并在城镇化建设中运用这个指标体系,则能为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真正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城镇化;幸福指数;思路;措施作者简介:雷光美(1983-),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000),讲师(会计师)一、城镇化建设中‘幸福’城镇的概念‘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也是人们对幸福感的评价或测量指数。
‘城市幸福指数’包括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
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来讲,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指标有多个,其中收入与就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政策和社会保障、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排在前列。
和谐幸福的城市是未来全球城市共同的发展目标。
国内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根植于古典经济学“最大化幸福”原理,它被定义为有效的幸福或快乐,是人们始终最求的精神价值,也是政府部门努力的政策目标。
1972年,不丹国王旺楚克率先提出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并据此衍生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文化发展和政府善治等要素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体系”。
新世纪以来,联合国开始公布人类发展指数,把发展内涵从单纯的GDP 增长扩展到包括 GDP、居民人均寿命、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多个内容。
英国、日本、韩国等国也有类似的做法。
与GDP 不同,GNH 强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与均衡发展,可视为引导社会发展目标从GDP 最大化向幸福最大化的转变。
‘幸福指数’作为一个概念性的名词,它的测量是对幸福的评价,而评价幸福指数涉及不同学科。
因受制于不同的角度、主观因素至今为止,对幸福感的测量全球都有不同的模式,难以达到统一。
其中:经济学界认为:幸福等同于最大效用。
大卫·布兰奇劳尔和安德鲁·奥斯瓦尔德根据主观满意水平设定了幸福指数的模型,是包括了个人实际的效用或福利、实际收入、亲情及与个人相关的特性的函数。
美国密歇根大学罗纳德·英格哈特教授采用幸福感与满意度等问题让被访者直接做出回答,针对个体对象的指标体系是由他领导的研究机构所公布,该指标体系具有广泛的认同性。
之后学术界根据主观范畴给出了三类指标体系(1)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2)生活质量满意度;(3)人际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
幸福指数作为衡量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对人们定位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建设幸福城市的指标体系建立之后,如何实现这些指标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二、城镇化建设中,城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城镇化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回顾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抛开高速增长的GDP,城镇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回避。
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怎样,如何构建和谐幸福的城市,是城镇化所面临的重要难题。
1.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新生代生活压力过重,与幸福生活相差甚远。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口逐渐面临老龄化,目前我国20-30岁的一代年轻人都肩负着三辈人的生活负担,呈现出2-4-8的现象。
如果社会保障机制、医疗保障体系没有完善,就业问题、居民收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新生代的生活压力很大,更谈不上幸福地生活。
2.城市疾病集中爆发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疾病集中爆发,经济增长与宜居城市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突然增多,导致城市疾病集中爆发,也给城市生活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城市的配套设施跟不上人口的增长,经济增长与宜居城市背道而驰。
3.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毫无新意,专横拆迁,有人喜来有人忧。
最近10年全国房地产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流转很快,土地增值也多,这样到处都存在拆迁问题,因为赔偿不合理,出现的钉子户,强拆乱建的事情屡见不鲜。
有的人是为了一席居住地,有的人是为了投资。
有的人高兴,因为拆迁一夜暴富,有的人难过,因为没有拆迁,一辈子的工资不够一套房子的价钱。
与国外相比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房价相差太远了,这样的城市规划,哪来的幸福可言。
4.社会问题逐渐变多由于工作节凑过快,生活压力过大,大龄男女的比例不断增加,涌现出大批的单身贵族。
以前只有媒人介绍的相亲场面,现在却成了猛增收视率的相亲节目。
当人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娱乐的同时也会议论这个关于‘剩男’、‘剩女’的社会问题,设想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大龄男女的问题,可能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影响。
三、引入‘幸福’城市指标体系1978年改革开放,推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截止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由原来的17.92%,增加到49.95%。
西方国家200年的城市发展,中国只用了30年。
城镇化正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无论是居住在大都市的市民,还是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村夫,都体会到了城镇化为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关于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福建近日印发了《措施》,指出:“城镇化率超过 62.5%是2015 年政府工作的目标”。
但是城镇化不单单是数字上的提升,还需要在质量上得到保障。
如何检测城镇化的质量呢,这就需要有一些指标来论证,比如说城市幸福指数。
若是在前人已研究出的幸福指数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城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编制出了新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构建‘幸福’城市做好铺垫。
幸福城市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指标性质城市幸福指数城市发展指数经济发展GDP 正指标经济市场稳定度正指标基础建设公共交通正指标公共设施正指标公共服务正指标居民收入与支出居民人均收入正指标居民人均消费正指标居民贷款率正指标居民存款率正指标生活幸福指数生存情况薪资待遇正指标公共安全正指标就业保障正指标生活质量住房状况正指标文化娱乐正指标旅游需要正指标家庭交通工具正指标城市公共设施正指标医疗服务正指标教育情况正指标婚姻状况正指标居住环境居民住房自有率正指标人均居住面积正指标周边配套设施正指标绿化覆盖率正指标社区文化服务正指标社会幸福指数政府服务政务办事效率正指标政策和社会保障正指标生存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正指标饮水安全状况正指标自然灾害抵抗能力正指标人际关系邻里和谐度正指标同事、朋友和谐度正指标四、构建‘幸福’城市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在2011 年全国地方党、人大、政协年会上,幸福指数成为热门话题,如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并要求制定幸福广东的指标体系。
《措施》中指出:“要同时进行三化合一,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时发展;三群共启动,即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联合启动。
”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城镇化多重效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推进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
四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体系。
如何做到‘三规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加快推进大都市发展、如何推动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如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这些都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点。
1.城乡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城市发展指数(一)大企业迁移,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GDP,积极推进中心市区,带动其他层次的发展,郝尔希理论‘联系效应’大城市带动小城市经济发展。
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有机结合,有条不紊发展,城市相互帮扶。
省中心城市-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
以大城市的工业拉动周边县市的经济,其主要的措施为:大型生产企业的由省中心城市向周边县市迁移,这样可以带动周边县市的经济发展,还可以解决周边县市的就业问题;大城市由重工业转变为服务业,这样大大提升了第三产业;鼓励大都市务工人员回家就业和创业。
例如小城镇的回乡农民,可以从事农产品加工、配送等;周边县市、小城镇还可以招商引资,把好的项目吸引过来,这样也能加速周边县市的经济发展,合理分布资源,经济稳中求发展。
我国政府部门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四化共同发展,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同时发展。
强调“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合理整合资源,让经济在稳定中不断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市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设,比如地铁、动车、公交车、出租车等配套建设,而且交通路线也需要改善,归根到底这些都需要有好的规划;公共设施,新一轮的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除了让居民有房可住之外,还需要有便利的生活设施。
道路、水渠、饮水、环境、医疗、教育、社区文化、教育条件等这些基础设施都需要配套。
比如人性化的公共卫生间,公共茶水室,公共阅览室等,用来方便市民的生活;公共服务:一个国家的文明度,除了人们自身文明度之外,还包括一个国家的公共服务。
做好公共服务建设让居民出门方便,遇到困难不怕,能够安心的生活。
我们不能让公共服务成为某些机构赚钱的机会,而应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比如114话务服务、12580生活服务等,应该缩短这些业务的‘客套话’时间,真正提升服务质量。
(三)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省中心城市集中金融业、服务业,将大的生产企业向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迁移。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中说到:重工业能够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
新型的农村只需要30%的农民种地,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省中心城市增加了金融业、服务企业,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大的生产企业向周边县市转移,能够让很大部分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发展,也能让周边县市的失业人员找到工作,从而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家庭分居问题,降低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种地的农民减少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
2.积极推进中心市区,运用‘联系效应’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在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镇化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前我们进行的城镇化是速度型的。
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村居民约为1000人,这个速度非常少见。
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以质量为重速度为辅的发展进程,在这个时刻,我们需要考虑因为人口不断向涌入城市以及人口流动性加大为社会带来的压力,还要考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公平性因素,以及合理布局城市配套设施,缓解城市的支撑力及就业压力、合理分布产业结构、解决环境问题等。
因此必须做到:(1)强调规划作用,改善居民生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