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土壤养分状况介绍
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四)当前土壤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
➢土壤碳循环仍然是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了解更少,对全球 土壤碳库的估计差异也很大。
➢土壤碳库估计中不确定性还与土壤实测调查数据不充 分有关。
➢控制土壤碳储量的主导因子多,包括气候(温度和 水汽)、植物类型、母岩(黏土含量和土壤排水层) 等,而温度、水汽和颗粒大小在土壤剖面的不同深 度变化极大。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根据土壤呼吸速率的快慢,可将土壤有机碳区分为两个具有 不同更新时间的碳库:
其一,靠近土壤表层由新鲜残留物组成的“小”碳库。更新速度快, 流通量大;
其二,贯穿整个土壤深层剖面的由难分解的腐殖质复合物组成的 “大”碳库。其更新十分缓慢。
研究土壤呼吸作用引起的土壤CO2通量变化必须特别注意土壤
表层附近的不稳定碳库的变化。人为扰动或全球变暖引起的土壤CO2 通量释放的增加主要源于具有最短更新时间的不稳定碳库。如温带森林土
壤的CO2年生产量中有83%是仅为15cm的表层土壤提供的。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四、土壤碳的固定
土壤碳的固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于呼吸作 用消耗的碳。
➢土壤碳库储存对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十一分。
(二)土壤碳循环对土壤氮、硫、磷循环的影响
➢土壤碳循环是土壤氮、硫、磷循环的驱动因子, 只有在适宜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条件下,才会有有 机氮、硫、磷含量的增多。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伴随着有机氮和碳键硫的 矿化。
四、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含氮的有机合化物,在多种微物物的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的氨态氮的 过程。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绪论土壤(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第一章1、同晶替代/同晶代换/同晶置换/同型异质替代/ Isomorphous substitution 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第二章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类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humus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冻土效应(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 ):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激发效应**(Priming effect):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使分解速率增加的称正激发效应;降低的称负激发效应。
HA/FA 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第三章 根际效应: 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在物理、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特征在根这些特征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比值称为根土比(R/S ratio)。
第十章__土壤养分循环
Sources of nitrogen in soils 土壤氮素来源
• 生物固N
• 大气降水
微生物 (细菌) 逐渐积累
土壤空气中的分子态N2 →离子态NH4+ →有效态N – 根瘤菌 与豆科植物共生固N能力强 (共生固N菌) – 腐生菌 自生固N菌 (包括蓝绿藻) 含氮氧化物 (NO3- NO2- NO NH4+等) – 溶解在雨滴中、随降水进入土壤
3
• 灌溉水 硝态N(NO -N) “肥水” • N肥、有机肥
– 重要来源 – 速效N
一 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因素
1.植被与气候
一般:
草本植物 >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豆科> 非豆科 木本植物:阔叶林>针叶林 一般而言: 温度愈高,有机质分解愈快,OM含量低,N少;
湿度愈高,有机质分解愈慢,OM积累的多,N多。
② 表面上次生化学反应
在土壤CaCO3晶核的表面通过化学反应或吸附形成一层 CaHPO4的膜状沉淀。 ③ 阳离子吸附机制(中性土壤)
Hale Waihona Puke (3)闭蓄机制当磷在土壤中固定为粉红磷铁矿后,若土壤局部的 pH升高,可粉红磷铁矿的表面形成一层无定形的氧化铁薄 膜,把原有的磷包被起来,这种机制叫闭蓄机制。
(4)生物固定
4)有硝态氮存在
5)pH 7 - 8.2 pH < 5.2 - 5.8 或 pH > 8.2 - 9时,反硝化 作用减弱。
2.化学脱氮过程
主要是指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强酸反应,温度较 高和水分含量很低等,亚硝酸参与一些其他化合物(包 括有机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而生成分子态氮或氧化亚 氮的过程 (1)亚硝酸分解反应 3HNO2 HNO3 + 2NO + H2O 条件:酸性愈强,分解愈快。 (2)氨态氮的挥发 在碱性条件下, NH4+ + OH- NH3 + H2O 土壤中的铵态氮在碱性条件下,很容易以NH3的形式直接 从土壤表面损失掉。
(土壤学讲义)第10章土壤养分循环
第十章土壤养分循环第一节土壤氮素循环第二节土壤磷和硫的循环第三节土壤中的钾钙镁第四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第五节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循环第一节土壤氮素一、陆地及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形态大气中氮以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氮氧化物(NO2、NO、N2O)等形式存在。
其中N2占78% ,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土壤和水体生物有效态(铵态氮和硝态氮)(二)氮素循环由两个重叠循环构成:一是大气层的气态氮循环几乎所有的气态氮对大多数高等植物无效,只有若干种微生物或少数与微生物共生的植物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素,使它转化成为生物圈中的有效氮。
二是土壤氮的内循环1-矿化作用 2-生物固氮作用 3-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作用4-固定态铵的释放作用 5-硝化作用6-腐殖质形成作用 8-腐殖质稳定化作用7-氨和铵的化学固定作用二、土壤氮的获得和转化(一)土壤氮的获得1、大气中分子氮的生物固定2、雨水和灌溉水带入的氮3、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二)土壤中N的转化1、氮的形态---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1)土壤无机态氮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2)有机态氮 --主要存在形态,占全N的95%以上水溶性有机氮按溶解度大小分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2、土壤氮素的转化(1)有机氮的矿化矿化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基化阶段即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如氨基糖、蛋白质、核酸等)经微生物酶的系列作用下,逐渐分解而形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
第二阶段:氨化作用即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种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的过程。
氨化作用于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O2 RCOOH +NH3+CO2+QRCHNH2COOH + 2H---RCH2COOH +NH3+QH2O RCHOHCOOH+NH3+Q(2)铵的硝化硝化作用:是指土壤中大部分NH4+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2NH4++3O2-------2NO2-+2H2O+4H++Q2NO2-+O2-------2NO3-+Q(3)无机态氮的生物固定定义:矿化作用生成的铵态氮、硝态氨和某些简单的氨基态氮,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的吸收同化,成为生物有机体组成部分,称为无机态N的生物固定(又称为生物固持)(4)铵离子的矿物固定定义:是指离子直径大小与2:1型粘土矿物晶架表面孔穴大小接近的铵离子,陷入晶架表面的孔穴内,暂时失去了它的生物有效性,转变为固定态铵的过程。
《土壤养分》PPT课件 (2)电子教案
(三)土壤中磷的转化
(1)有机态磷的矿化:
(2)无机磷的生物化学固定:(磷的固定) 易溶性或速效态磷酸盐转化为难溶性迟效态和缓
效态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磷的固定。 吸附固定:非专性吸附、专性吸附 ❖ 化学沉淀:
处理 Treatme
nt
作物吸收 Crop uptake
吸收量 N uptake (kg/hm2
N)
利用率 Recovery
rate (%)
0~100 cm土壤残留 Soil residue
残留量 Residue (kg/hm2 N)
残留率 Residue rate
(%)
损失 Losses
损失量 Losses (kg/hm2
(3)闭蓄态磷(O—P)
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
(4)磷酸铁铝和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而成的磷酸盐 磷酸盐成分更复杂,种类也多,溶解度极小 ,数量不多。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中,一般分布有以下规律:
风化程度较高的南方砖红壤、红壤中,以O—P占的比重 最大,最高可达90%以上,其次是Fe—P, Al—P; Ca—P 很少。
省 速效P 3-7mg/kg 变动在1~100mg/kg
(二)中的有机磷化合物(简称有机磷)
一般有机磷含量约占全磷量的10%~25% 在侵蚀严重的红壤中不足10%,而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 磷的含量较高,可达70%以上。粘质土有机磷含量比砂 质土高
➢铵态氮(NH4+) 有三种存在形态:游离态、交换态、固定态
➢硝态氮(NO3-)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易流失,不 宜在水田中施用
土壤养分及缺素症状资料
土壤养分概述
土壤养分: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土壤中能直接或经转化
5.易于耕作
有机质保 存困难; 粘粒少。
2.养分含量比较丰富, 保肥力较强-肥效稳而 长。
含水
3.土温比较稳定 大,
热容
4.通气透水性差 量大
5.耕作比较困难
粘结力强
壤质土
1.介于粘质土和砂 质土之间的一种土 壤质地类别。
2.兼具砂质土和粘 质土的优点
3.是比较理想的土 壤
土壤有机质组成及来源
有机质是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以 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我国耕地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通常在5%以下。
溶液(土壤溶液)。
土壤组成
土壤中固液气相结构图
在较理想的土壤中, 矿物质约占 38-45% , 有机质约占 5-12% , 土壤孔隙约占 50% 。
土壤质地
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常常是决定土壤的蓄水、导水、 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地等的重要因素。
含砂量
砂质土 多
粘质土 少
壤土 中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与有机质从土壤中损失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温度
≤0℃:无分解。0-35℃:分解随温度而加强,每升温10℃ ,分解速率提 高2-3倍。25-35℃:最适分解温度。
酸碱度
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于活动的pH范围 pH过低(<5.5)或过高(>8.5)对一般的微生物都不大适宜
有机质本身
土壤肥料学:第十章 复混肥料
• 15—8 —12(S) • 15—8 —12-1.5 Zn
配合式表示法:
用N : P2O5 : K2O及总浓度的百分数表示,如: “3 : 1 : 1, 45%”,转换为分析式为:
27-9-9
• 已知某复混肥中养分含量分别为N12%, P5.2%,K10%,S5%,那么该肥料养分用 肥料分析式可表示为 ?
Hale Waihona Puke • 各种养分只能采用同一施肥时期、施肥方式和深 度,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各种营养元素的最佳施 肥效果。
种类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能比较均衡地、 长时间地同时供给作物所需要的多种养分,并充分发挥营 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提高施肥的效果。
养分含量高:养分总量一般规定在25%以上,比碳铵和普钙 都高。
表1 复混肥料工业标准
高浓度
总养分含量(%)
≥40
水溶性磷(%)
≥50
水分(游离水)(%) ≤1.5
颗粒平均抗压强度
≥12
粒度(1~4mm)% ≥90
指标 中浓 低浓度
度 三元 二元 ≥30 ≥25 ≥20 ≥50 ≥40 ≥40 ≤2.0 ≤5.0 ≤5.0 ≥10 ≥8.0 ≥8.0 ≥90 ≥80 ≥80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国家标准
项目 总养分(N+P2O5+K2O)% ≥ 水分 (H2O)% ≤ 有机质% ≥ 粒度(1mm~4.75mm) ≥
pH 蛔虫死亡率≥
指标 15 10 20 70 5.5 ~8.0 95
• 因土施用 • 因植物施用 • 因养分形态施用 • 以基肥为主的施用 • 掌握合理的用量
图1 30℃肥料盐及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
《土壤养分状况》课件
03
因地制宜,科学施肥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养分调控
监测土壤养分状况
调整土壤酸碱度
定期监测土壤养分状况,了解土壤养 分的丰缺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施肥计 划提供依据。
土壤酸碱度对养分的有效性有很大影 响,通过调整土壤酸碱度可以提高养 分的有效性,促进作物的生长。
养分与作物抗逆性
总结词
土壤养分对作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影响,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
详细描述
土壤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如锌、硼等,对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缺乏这些元素会导致作物对不良环境 的适应能力下降,如干旱、高温等。合理施肥可以补充这些微量元素,从而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使其更好地适应 各种环境条件。
养分吸收与循环
吸收
植物根部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用于生 长和发育。
循环
养分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循环,通过 分解、转化和再利用实现。
02
土壤养分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法
01
02
03
土壤有机质
通过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氮、磷、钾
通过开氏法、紫外分光光 度法、火焰光度法等方法 测定土壤中氮、磷、钾的 含量。
合理配比氮磷钾等养分
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 配比氮磷钾等养分,以满足作物生长 所需,同时避免养分的浪费和环境的 污染。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溉过程中的养分流失,提高养分 利用率。同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次数,也可以促进植 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
土壤养分管理策略
土壤肥力手册--第十章 植物生长养分与生活环境~!
第十章植物生长养分和生活环境食物、饲料和纤维生产所陛下的全部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都与环境质量有关。
综合地说,只要充足和平衡地施用,它们就能提高生产潜力和环境和谐一致。
养分促使植物更加茁壮、健康和有生产力,发育出更大的根系、更多地上部残体、更迅速的地面覆盖、更高的水分利用率和对干旱、病虫、低温和播期等作物胁迫条件更强的抗性。
虽然植物必需养分在提供充足食物和保护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不合理的管理会造成一些环境危害。
两个最容易管理失误和造成非点源环境污染的养分是氮和磷。
1.氮土壤侵蚀可以造成氮损失。
作物残体、动物粪便和其它土壤有机组分(包括土壤微生物)的土壤氮可遭受表面侵蚀,随水和土壤沉积物运动。
大多数对环境氮的担心是因为未被利用或过量的硝态氮有可能随水穿过土壤剖面运动到地下水中(淋失)。
因其具有负电荷,硝态氮不被各种土壤组分吸引。
相反,游离硝态氮随水淋洗穿过土壤剖面。
图10-1描绘了不同类型土壤中硝态氮的相对运动。
(图:图10-1 硝态氮在砂质土壤中比在粘质土壤中向下运动得更多)所有来源的氮(化肥、豆科植物、作物残体、土壤有机质和动物粪便)在土壤中都易转化为硝态氮(参看第3章)。
因此所有氮都容易被淋洗进入地下水中,除非被生长的作物利用或通过管理措施使其以铵态氮形式保持。
没有科学依据证明一种氮源比另一种对环境好。
有机氮源常在土壤中留下高水平硝态氮,因为按现有技术水平,它们比化肥更难于管理。
如第3章中所讲述,氮经历的土壤转化依赖于几个因素,包括湿度、温度、土壤pH值、土壤通气性等等。
总的结果是,自然界中没有氮的净收获和净损失。
全过程被称作“氮循环”,由图10-2所示。
(图:图10-2 氮循环)栽培措施可以控制农业土壤的大部分氮损失。
这对经济和环境都是理想的。
减少氮损失意味着氮更有效地用于作物生产,更少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
2.磷磷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湖泊、海湾和非流动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
富营养化是水体对过量养分的反应。
土壤肥料学:第十章 复混肥料
(2)复混肥料中含有微量营养元素在K2O 后面的位置上表明,例如:12-12-12 -2 ( Zn),是含有锌的三元复混肥料。
15-15-10-1(B) ?
5.复合肥的分级
按复合肥料中所有营养元素有效成分百分量总 和(总有效养分含量 )分为
1)高浓度复合肥:>40% 2)中浓度复合肥:>30% 3)低浓度复合肥: 对二元复合肥:>20%,<30% 对三元复合肥:>25%,<30%
部分复肥标本
第三节 复混肥料的配制
一、肥料混合的原则
1. 混合后物理性状不能变坏 如尿素与普钙混合后易潮解
2. 混合时肥料养分不能损失或退化 如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易引起氨的挥发损失
3. 肥料在运输和机施过程中不发生分离 如粒径大小不一样的不能相混
4. 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施肥功效
硫酸铵
氯化铵 碳酸氢铵
(4)配比多样性,有利于针对性的选择和施用:
复混肥料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特点和作 物的营养特性,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二次加工制成。 因此,产品的养分比例多样化,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和施用。从而避免某些养分的浪费,提高肥料的增 产效果。
(5)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如生产1吨20-20-0的硝
酸磷肥比生产同样成分的硝酸铵和过磷酸钙可降低 成本10%左右;1公斤磷酸铵相当于0.9公斤硫酸铵 和2.5公斤过磷酸钙中所含的养分,而体积上却缩 小了3/4。这样可节省贮存、运输、施用费用。
在二元三元或多元复混肥料的基础上添加杀虫剂灭菌剂或生长素配制而混合后物理性状不能变坏如尿素与普钙混合后易潮解混合时肥料养分不能损失或退化如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易引起氨的挥发损失肥料在运输和机施过程中不发生分离如粒径大小不一样的不能相混草木灰石灰磷酸铵氯化钾硫酸钾磷矿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尿素硝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不可以混合可以混合可以混合但必须随混在配制混合肥料时必须根据土壤和作物的供需情况及单质肥料的养分含量进行配比计算并注意配制工艺或操作方法
我国土壤养分概况
我国土壤养分概况氮:我国土壤耕层中的全氮含量大概变动在0.05%~0.25%。
其中东北地区的黑土是我国土壤平均含氮量最高的土壤,一般为0.15%~0.035%。
而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土壤含氮量较低,一般为0.05%~0.1%。
华中华南地区,土壤全氮含量有较大的变幅,一般为0.04%~0.18%。
在条件基本相近的情况下,水田的含氮量往往高于旱地土壤。
我国绝大部分土壤施用氮肥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磷:磷是农业上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
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无机状态(50%~70%),只有30%~50%是以有机磷形态存在的。
我国北方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是磷酸钙盐,而南方主要是磷酸铁、铝盐类。
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被氧化铁胶膜包裹起来的磷酸铁铝,称为闭蓄态磷。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变动在0.02%~0.11%,其中北方土壤的全磷含量,一般比南方土壤高,我国土壤的全磷含量大体上从南向北有增加的趋势。
如东北地区的黑土、白浆土全磷含量一般为0.06%~0.15%,而我国南方的红壤和砖红壤全磷含量一般为0.01%~0.03%。
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通常不能直接表明土壤供应磷素能力的高低,它是一个潜在的肥力指标,但是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03%时,土壤往往缺磷。
’在土壤全磷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对当季作物有效的,称为土壤有效性磷。
近年来,随着产量的提高,我国土壤缺磷面积不断扩大,原来那些对磷肥效果不明显的地区表现了严重的缺磷现象,如广大的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新疆等地都大面积缺磷。
而原来缺磷的地区,由于长期施磷,磷肥效果下降,这主要是指华中、华南某些缺磷水稻土。
在华中华南中高产水稻土上,随着有机肥的施入,磷已可满足作物需要,而大面积的酸性旱地土壤以及部分低产水田,缺磷仍然是相当严重的。
钾:土壤中钾全部以无机形态存在,而且其数量远远高于氮磷。
我国土壤的全钾含量也大体上是南方较低,北方较高。
南方的砖红壤,土壤全钾含量平均只有0.4%左右,华中、华东的红壤则平均为0.9%,而我国北方包括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东北黑土地区,土壤全钾量一般都在1.7%左右。
土壤养分概述
C 氧、氮、磷、钾、钙、镁、
硫、铁、硼、锰、铜、锌、
鉬、氯。
H
Cl Mo
S Mg
O
P
Mn B Fe
Cu
Zn
Ca
K
N
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
分组原则: 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0.1%)
大量营养元素: 含量占干物重的0.1%以上 C、H、O、N、P、K、Ca、Mg、S 9种
微量营养元素: 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下 Fe、B、Mn、Cu、Zn、Mo、Cl、Ni 8种
梨树缺磷
易于缺磷的环境条件
(1)酸性,有机质贫乏,固磷力强的土壤如红黄 壤等。
(2)早春低温,高寒山区,冷浸田。 (3)水旱轮作田冬季种植旱田作物时。 (4)易缺磷作物,如十字花科、豆科、茄科作物
中的许多种,油菜、玉米、番茄、洋葱、水稻 (旱稻)、麦子(冬作)都容易或较容易发生 缺磷症状。
三、土壤中的钾
棉花 棉花缺氮上部尖,叶黄蕾少产量低。棉花缺磷成熟迟, 落花落蕾叶片黄。棉花缺钾叶下卷,棉铃瘦小吐絮难。
花生 花生缺氮叶基红,叶片淡黄不旺盛。花生缺磷壳里空, 老叶蓝紫基部红。花生缺钾棵秧弱,叶色淡绿空壳多。
大豆 大豆缺氮根不旺,固氮作用受影响。大豆对磷最敏感, 缺磷生长发育难。大豆缺钾叶缘黄,荚少粒小品质降。
土壤
难溶磷 Al-P
活 化
Fe-P
50-80%
菌根菌
可 溶 性 磷
酸化 螯合
CO2 分泌物 根
• 作物缺磷时,影响细胞分裂,生长缓慢, 叶小,分枝或分蘖减少,植株矮小。叶色 暗绿,某些植物叶子有时呈红色或紫色, 因为缺磷阻碍了糖分运输,叶片积累大量 糖分。
• 作物缺磷时,根系发育不良,开花期和成 熟期都延迟,产量降低,抗性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氮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
• 1 氮在土壤中的含量
–我国土壤含氮量(全氮)一般在 0.4-3.8g/kg 之间,不同土壤全氮含量有很大差异。土壤有 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含氮量较高。 –氮素肥料施用过多往往造成江河湖泊水体的富 营 养 化 (eutrophication) 和 地 下 水 硝 态 氮 (NO3--N)累积从而造成污染。
• 可能是影响磷的固定的最重要因素, pH 值 为6.5-7.5,磷的有效性最高。
2) 土壤有机质数量及分解状况
• 有机质能增加P的有效性。
–有机质分解的某些中间产物能与 Al3+ , Fe3+ , Mn2+,Ca2+等形成螯合物,从而减少磷的化学固 定; –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可增加石灰性土壤 中固定态P的有效性。
• 占全氮量的1-10%,主要为硝态氮NO3- 和铵 态氮NH4+,都是水溶性的,易于被植物吸收 利用。 • 铵态氮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淋失; • 硝态氮不能被胶体所吸附,只存在于土壤 溶液中,极易淋失。
• 铵态氮除主要为交换态及部分存在于土壤 溶液中外,还有一部分被固定在黏土矿物 的晶格中,不能溶解,也不能被交换出来, 从而形成“固定态铵”。在热带地区,固 定态铵可达全氮量的50%以上。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 16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 镁、硫、铁、硼、锰、铜、锌、鉬、氯。后 13种称为矿质养分。
N
Cl
C
H
P
Mo
S
Mg
Ca
Fe B Mn Cu Zn
O
K
• 根据植物需要量大小,土壤养分元素可分 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大量元素:N,P,K • 中量元素:Ca,Mg,S • 微量元素(痕量元素): Fe , Mn , Cu , Zn , B,Cl,Mo • 有人提出, Si, Ni, Na 也是植物必须营养 元素,其中 Si 属大量元素, Ni, Na 属微量 元素。
3) 土壤中 Fe3+ , Al3+ , Mn2+ 等离 子的数量
• 这些离子数量多,P被固定的机率大,有效 性则要降低。
4) 微生物活动
• 微生物可促进有机态 P的矿化和分解,从而 促进P的有效性
• 主要有核蛋白,植素,核酸和磷脂等。 • 土壤中有机磷含量一般低于无机磷。 • 土壤中有机磷,大收 利用。
2 无机态磷
inorganic phosphorus
• 1)磷酸钙,镁类化合物(即钙磷、镁磷) • 2)磷酸铁和磷酸铝类化合物(即铁磷、铝 磷) • 3)闭蓄态磷
• 指溶解度低,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吸收,但 经过一段时间后,较易转化为磷酸根离子 的磷化合物。 • 包括磷酸八钙Ca8H2(PO4)6,新近形成的Fe, Al , Mn 等的磷酸盐及正在矿质化的有机磷 化合物。 • 占全磷的10-20%。
3 极迟效磷
• 一般植物很难吸收利用的化合物,包括磷 灰石,老化的 Fe , Al , Mn 的磷酸盐及稳定 的有机化合物。 • 约占全磷的80-90%。
• 一般当土壤全 P 低于 0.08-0.1% 时,土壤 常出现供P不足,施磷肥有增产效果。 • 土壤有效磷以P素含量为标准 • P×2.29=P2O5,P2O5×0.44=P
土壤供磷状况以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示: 中性或石灰性土壤:P<10mg/kg,有效磷不足 酸性土壤:P<15mg/kg,有效磷不足
45 45 6 1.5 0.2 1.0 0.1 0.5 0.2
微量营养元素
微量元素 吸收形态 • Cl Cl• Fe Fe3+ Fe2+ • Mn Mn2+ • B BO33- B4O72• Zn Zn2+ • Cu Cu+ Cu2+ • Mo MoO42主要来源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含量 0.01 0.01 0.005 0.002 0.002 0.0006 0.00001
土壤中的磷(phosphorus)
• • • • •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 (二)磷素的生理作用 (三)土壤中磷的形态 (四)土壤中各类磷化合物的有效性 (五) 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因素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
• 我国土壤全P(P2O5)约在0.3-3g/kg之间, 变幅很大。 • 就全国主要土类而言,大体上有从南向北 逐渐增加的趋势。从东到西也有增加的趋 势。
目前认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
(大量元素9种,微量元素7种):
大量营养元素 主要吸收形态 主要来源 在干物质中的含量(%)
C H O N P K S Ca Mg
CO2 大气 H2O 土壤水 CO2 O2 大气和土壤空气 NH4+ NO3土壤 H2PO4- HPO42土壤 K+ 土壤 SO42+ 土壤 Ca2+ 土壤 Mg2+ 土壤
上述 3 种磷维持着如下的动平衡 关系:
• 速效磷 迟效磷 极迟效磷
土壤中磷的转化
施肥
有机态磷 (影响矿化率的因素)
生物 固定 矿化 作用
化学沉淀 释放作用
H2PO4
-
无定形磷酸盐
Eh交替变化 吸持 固定
老化
结晶态磷酸盐
HPO4
2-
闭蓄态磷 (有效性降低)
解吸 作用
吸附态磷
矿物矿化
施肥
矿物
难容性
• 磷是植物细胞核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集 中在植物的种子中。 • 磷对提高植物抗病性,抗寒性及抗旱能力 有良好作用。 • 磷还能促进根系发育。
(三)土壤中磷的形态
水溶性P 铁铝结合态P 土壤无机磷 50-90% 闭蓄态P 钙的磷酸盐 含P矿物 土壤有机磷 10-50%
土壤磷
1 有机磷
organic phosphorus
mineralization
2 硝化过程
• 矿化过程中产生的氨(甚至第一阶段氨基 化过程产生的某些胺,酰胺),在微生物 作用下转化成硝酸态氮化合物。
3 生物脱氮过程(反硝化作用):
• 在嫌气条件下,由多种微生物对硝态氮所产 生的一系列生化还原过程。
NO3 NO2 NO N 2O N 2
–>100ppm 高 –50-100ppm 中等 –<50ppm 低
(五)土壤氮素的转化
• • • • • • 1 2 3 4 5 6 有机态氮的矿化过程 硝化过程 生物脱氮过程 化学脱氮过程 铵态氮的晶穴固定 氮的生物同化作用
1 有机态氮的矿化过程
• 各种有机态氮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为无 机态氮。
• 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可能会存在 NO2- 并不 断累积,造成对植物的毒害。
2 有机态氮
• 土壤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态氮形式存在,它 一般占全氮的95%左右。 • 按照溶解度和水解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 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 有机氮。
• 生产上常以全氮量( % ), C/N 比和水解性 氮含量等作为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一般 全氮量低于 0.1% 的土壤,施氮肥均能获得 增产效果。 • 水解性氮含量等级是:
氮素过量危害 • 1、降低植物体内糖分含量、作物 抗性差; • 2、机械组织发育差,易倒伏; • 3、引起作物徒长、晚熟。
氮素形态
(四)土壤中氮的形态
溶解态铵 无机态氮(全N 土壤 氮素
含量的1-10%左 右)
铵态氮
交换性铵 固定态铵
硝态氮、亚硝态氮
有机态氮(占全N含量90%以上 )
1 无机态氮:
Available P content (Bray II) Pink <30 mg/kg (moderately deficient) Red: <20 mg/kg (deficient) Dark red: <10 mg/kg (severely deficient)
我国土壤有效磷素含量分布图
(二)磷素的生理作用
闭蓄态磷
• 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的磷酸盐 (以铁盐为主,也有少量铝盐和钙盐), 称闭蓄态磷。 • 闭蓄态磷占无机磷的比例很大,尤其在强 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砖红壤中甚至 可高达90%。 • 闭蓄态磷一般对植物无效。
(四)磷的有效性
• 1 速效磷 • 2 迟效磷 • 3 极迟效磷
1 速效磷
4 化学脱氮过程
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纯化学分解过程。
• 铵态氮和亚硝态氮同时大量存在土壤溶液(生成亚硝酸铵) 时的双分解作用。 • NH4NO2 2H2O + N2 + 718千卡
5 铵态氮的晶穴固定
• NH4+直径与2:1型粘土矿物晶架表面孔穴的 大小相近,可能陷入晶穴内而变成固定态 铵。
二 土壤中的大量
• 土壤中的氮nitrogen • 土壤中的磷phosphorus • 土壤中的钾Potassium •
土壤中的氮nitrogen
• • • • • • (一)氮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 (二)土壤中氮素的来源 (三)氮的生理作用 (四)土壤中氮的形态 (五)土壤氮素的转化 (六)氮的循环
(二) 土壤中氮素的来源
• • • • 1 2 3 4 生物固氮作用 大气降水及雷电现象 由灌溉水输入的氮 氮肥
1 生物固氮
• 大气和土壤中的分子态氮(N2)经过微生物 固定为有机态氮的过程,叫生物固氮。
2 大气降水及雷电现象
• 降水时其中溶解的氮氧化物如NO2,N2O,NO 和NH3随水进入土壤。 • 闪电雷击时N2、H2合成NH3。
(二)、土壤养分的来源
• • • • • 土壤矿物质风化 土壤有机质分解 大气降水(降尘)和地下水(矿质养分) 生物固N biological N-fixation 对耕作土而言,养分还来源于人工施肥、 灌溉和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