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化与个性化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教育学基础》题库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第二章教育功能 (3)第三章教育目的 (6)第四章教育制度 (8)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0)第六章课程 (13)第七章课堂教学 (15)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4、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实体”。
5、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7.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8、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9、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10、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学记》。
1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培根。
1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是教育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1、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下面描述正确的是○1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放到火苗上被灼伤,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
○2老母鸡带领小鸡找东西吃的活动。
○3“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行为。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指○1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手段○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3、在教育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①洛克的《教育漫话》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③卢梭的《爱弥尔》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1《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漫话》○3《爱弥儿》○4《普通教育学》5、“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的观点属于○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教育的交往起源说三、多项选择题1、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1家庭教育○2早期教育○3学校教育○4社会教育○5终身教育2、教育影响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1教育手段○2教育方法○3教育内容○4教科书○5教育组织形式四、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每日一练1
每日一练11.理想的师生关系具备以下哪几个特征()A.尊师爱生,相互配合B.共享创造,教学相长C.民主平等,和谐亲密D.相互促进,心理相容2.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因为()A.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B.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C.教学目标必定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D.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3.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A.攻击行为B.越轨行为C.违法行为D.冷漠行为4.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哪些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儿童道德发展的后习俗水平包括()A.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C.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D.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答案1.ABCD【解析】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4)相互促进,心理相容。
2.ABD【解析】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3)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3.BC【解析】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4.ABCD【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5.CD【解析】后习俗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或社会契约取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或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或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022年职业考证-教师资格-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
2022年职业考证-教师资格-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五期(含答案)一.综合题(共15题)1.单选题如下图所示,在Excel中单击单元格E2,欲求出甲班20名学生成绩的标准差,应输入的公式是()。
问题1选项A.=SUM(A2:A21)B.=STDEVP(A2:A21)C.=MODE(A2:A21)D.=AVERAGE(A2:A2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Excel操作。
STDEVP函数是一个计算机函数,是基于以参数形式给出的整个样本总体计算标准偏差。
故选B。
A选项属于求和公式,C选项为众数公式,D选项属于平均数公式。
2.单选题若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几个字居中呈现,则图11括号中应填入的代码是()。
图11问题1选项A.id=“a”B.class=“a”C.style=“a”D.center=“a”【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网页代码中标签的含义。
题意中的关键词是居中。
A选项,在一个页面中,id规定HTML 元素的唯一id。
B选项,class代表的是规定元素的类名。
C选项,style代表的是样式。
选项中的a代表头部信息中的{text-align="centern"},居中是样式,用style标签表示。
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某版本教材设置《乡土中国》单元,编排了“学习要求”“作品简介”“阅读指导与策略” “学习任务”等栏目。
下列对编写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A.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著作,体验各种类型整本书的阅读B.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C.引导学生了解学术著作的核心概念、观点和知识体系D.引导学生基于学习任务掌握社会科学调查的研究方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单元的理解。
《乡土中国》单元的设置,符合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相关内容:“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班级文化的课题结题报告(1篇)
班级文化的课题结题报告(1篇)班级文化的课题结题报告 1班级文化的课题结题报告__在十x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确实,“文化的力量”已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发展的软动力。
同样,在教育领域中,“文化的力量”也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于其思想、行动、言论的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总和,即价值观,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实践操作和理性分析》课题研究旨在形成技术性的、可操作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法,以及有理论高度、能指导实践的班级文化观和方法论。
从实践层面上讲,通过我们的实践,形成生动、活泼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理清操作步骤,确立构建良好班级文化具体操作要领。
从理论层面上讲,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研究,从理论高度研究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意义,指导自己和广大班主任老师更好地建设班级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对现代班级管理的认知水平,提高管理班级实践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探索出师生共同参与打造班级文化的新途径。
本课题总结出了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具体操作模式,让广大班主任有方可依、有章可循,并且从理论上阐明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意义和作用,这些内容都是前人的研究中很少涉及的。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成效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实践操作课题组各成员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让班集体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文化氛围、优秀文化精神的文化组织。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归纳(一)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归纳教育教学是社会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教育教学理论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
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
下面将重点梳理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中的重要知识点。
1. 教育目的和功能•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艺术等各个方面。
•教育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社会化功能指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个性化功能强调尊重和发展个体潜能;文化传承功能涉及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
2. 教学设计原则•启发性原则:教学应当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
•系统性原则:教学内容应当有机组织、系统安排,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差异性原则:教学应兼顾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环境刺激与反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注重学习的外在行为表现。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本身,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意义构建。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将学习视为社会实践的产物,重视社会互动与文化传承对学习的影响。
4.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习,形成模仿、练习和掌握的过程。
•讨论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观点交流。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启示和体会。
5. 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侧重对学生思维、品德、创造力等素质的评价,通过描述和分析来评判学生。
•定量评价:以量化数据衡量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如考试成绩、等级评定等。
6. 教育改革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教育:积极探索针对未来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吸引力。
•微课教学:采用短小精悍的微课形式进行教学,更符合学生接受新媒体、新技术的特点。
教育学平时作业(1)
教育学平时作业(11版教材)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时作业一(1-3章)一、辨析并说理由。
(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答:错误。
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
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紧紧围绕生存本能。
无论是鸟会飞、鸭游水,还是猫捉老鼠、动物表演等,都是建立在本能基础上的,而非教育的结果。
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其社会性上。
人的教育需要,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社会延续与发展的需要。
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为了社会的活动。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
“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征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作出任何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因此,所谓动物的“教育”只能一直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的水平上,它不可能有“类”的经验,也不可能进行个体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传递,因而也就不可能通过“教育”使动物一代胜过一代。
尽管一代代的老猫都“教”小猫捕鼠,但猫的本领始终不过是捕鼠而已。
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正像社会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需要用“人”这个词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一样,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至此,可以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明确。
近年来,有人把教育的阶级性、生产性、福利性等也视为教育的本质特性。
【精品】教师资格证解答题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
“教育”总是包含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引导”。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它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教育”。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2)学习者: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
使用“学习者”与使用“受教育者”、“学生”不同。
教育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
3.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放任全面发展;④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教育综合知识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原始社会的教育,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因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是极为简单的。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3.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5)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6)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7)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执教。
4.现在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的道路。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在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5.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021教育学专业考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
2021教育学专业考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本文为“2021教育学专业考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供广大考生备考使用。
第 1 页:模拟试题第 2 页:参考答案2021教育学专业考研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一、选择题1.确切可考的学校萌芽形式是( )A.序和成均B.成均和庠C.序和庠D.辟雍和成均2.古代西方提出的"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 )A.代数B.天文C.修辞D.音乐3.提出"化性起伪"的是( )A.荀子B.孟子C.孔子D.老子4.在《劝学篇》中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是( )A.梁启超B.郑观应C.容闳D.张之洞5.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些著名大学西迁并进行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A,浙江大学 B.复旦大学 C.天津大学 D南开大学6.下列不属于北欧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伊拉斯漠B.卡斯蒂格朗C.莫尔D.拉伯雷7.《理想国》是( )的代表作。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8.基佐法案是法国( )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A.大革命B.七月王朝C.第二共和D.第二帝国9. 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B、晏阳初C、梁漱溟D、陈鹤琴10.1821年美国( )市率先创办公立中学。
A.波特兰B.波士顿C.亚特兰大D.纽约11.在教育工作中,应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12.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代表是( )A.多尔B.泰勒C.杜威D.布拉梅尔德13.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勒图尔诺B. 沛西·能C.孟禄D.斯普朗格14.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这说的是( )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15.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16.( )把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社会心理学(新)(1)
(二)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 面; 3.社会自我: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 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 己的看法。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二、社会交换论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5.侵犯—赞同命题
三、符号互动论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 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 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份。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二)主要观点
四、精神分析论
(一)要概念和观点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在个体层面 (2)在人际层面 (3)在群体层面 (4)在群际和社会层面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艾宾浩斯
一、哲学思辨阶段
1.这一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在这一阶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 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 观点分离出来。 2.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其 假设,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但对后来的社会心理 学具有启蒙作用.
玛丽为什么发笑?
1.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2.“力必多” :核心概念 3.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 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 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 自然主义倾向; 2. 荣格认为许多现代人都患有“神经 官能症”; 3. 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 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 疗症状 ; 4. ―集体无意识”理论 。
社会化与个体化
提高生活质量:平衡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维护社会稳定:平衡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汇报人:
感谢观看
个体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追求自我实现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平衡:个体需要在社会化和个体化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适应社会又要保持自我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影响:社会化和个体化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化与个体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学习、模仿、内化、认同等阶段。
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形成社会角色、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
社会化的重要性
社会化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背景: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经济条件等
个人经历:成长经历、教育经历、职业经历等
心理因素:性格、气质、自我认知等
04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是个体化的基础个体化是社会化的延伸
社会化与个体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化与个体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化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
06
过度社会化与过度个体化的影响
过度社会化的影响
失去自我:过度社会化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自我无法独立思考和行动
国开 社会心理适应 任务1、2答案
形考任务1一、选择题: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有关: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语言能力决定的。
能力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体现在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对后期发展产生影响。
连续性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的传递。
社会经验()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
自我知觉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是指()。
社会自我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
包括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所有物是指()。
物质自我情商又称(),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情绪智力()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
内部归因智商可以理解为(),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二、选择填空题:填A B C D等即可。
社会化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和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不强调个人反过来影响社会和社会对于个人的调整与适应。
社会化的目标是指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
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智商可以理解为智力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五种能力。
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
三、判断题没有语言,也可以有文化,有社会化。
正确的答案是“错”。
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
正确的答案是“对”。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正确的答案是“对”。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没有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正确的答案是“错”。
内部归因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总分:20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分数:2.00)A.教育大纲B.教育目标C.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解析:[解析] 教育方针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教育目的是其核心内容。
2.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和总规定是( )(分数:2.00)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解析:3.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分数:2.00)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人文教育C.开展素质教育D.加强现代科学教育解析:4.( )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分数:2.00)A.教育途径B.教育内容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解析:[解析] 注意区分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区别。
5.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是( )(分数:2.00)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6.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是( )(分数:2.00)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解析:7.( )中的教育目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分数:2.00)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8.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是( )(分数:2.00)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骑士教育D.教会教育解析:9.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制定其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 )(分数:2.00)A.政治制度√B.科技水平C.经济基础D.文化传统解析:[解析] 一国教育的性质是由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的,其教育目的首先适应的也是它的政治制度。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一1.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
A. 记忆B. 注意C. 想象D. 学习2.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
A. 无意注意B. 不随意注意C. 有意后注意D. 有意注意3.一般而言,我们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感情反应称为(),如:愤怒、恐惧、狂喜等。
A. 美感B. 情感C. 理智感D. 情绪4.学前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势头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
这表明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具有()。
A. 外露性B. 不稳定性C. 稳定性D. 易冲动性5.()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
A. 发展性B. 社会性C. 阶段性D. 生物性6.()是指幼儿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学步期或其前后时期的婴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
A. 合作游戏B. 平行游戏C. 独自游戏D. 联合游戏7.()是指孩子为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这种游戏又称为功能游戏、感觉运动游戏。
A. 规则游戏B. 练习性游戏C. 建构游戏D. 象征性游戏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的是()。
A. 易变化B. 易控制C. 易外露D. 易冲动9.吃、穿、睡等属于马斯洛所划分的哪一层次的需要()。
A.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B. 生理的需要C. 爱与归属的需要D. 安全的需要10.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
A. 感知B. 语言C. 思维D. 动作11.学前儿童健康仅指儿童身体健康。
(×)12.遗传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它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了潜在的动力和生物前提。
(√)13.社会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
(×)14.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具有突出的阶段性特征。
2021年国开电大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社会心理适应形考任务1-7答案题目如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形考任务1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体现在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对后期发展产生影响。
正确答案是:A.连续性个体通过社会化得以(),获得发展的基点。
正确答案是:D.适应社会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有关: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研究潜力和语言能力决定的。
正确答案是:A.能力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
包括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所有物是指()。
正确答案是:B.物质自我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的心理品质。
包括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意见、特质、以及愿望等是指()。
正确答案是:C.精神自我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是指()。
正确答案是:C.精神自我()是将缘故原由定位于人的性情、能力、立场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缘故原由。
正确答案是:D.内部归因情商又称(),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首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波折等方面的品格。
正确答案是:B.情绪智力智商可以理解为(),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是:A.智力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研究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目标是指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
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既有,又有智商可以理解为智力包括注意、观察、思维、记忆等五种能力。
正确答案是:B-社会所认可的心理C–社会角色E-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D-巴纳姆效应H-社会性G-个体性I-想象;社会化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连续发展。
正确答案是:对没有语言,也能够有文化,有社会化。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承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当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承受教育影响后发生符合目的的变化来表达教育过程的完成。
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全)第五章人的社会化(11.7)(1)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
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生就被赋予性别、 种族民族等角色。 所谓 自致角色 ,是指通过个人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
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即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一般一个人获得自致角色
的过程是他不断学习和努力而向上流动的过程。自致角色的获得也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
第二,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的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 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 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 每个个人 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 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所谓 规定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警察、
法官等, 人
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 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所谓 开放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
与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而充当 起角色; 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 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当然开放性角色的开放程度也不是无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题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社会化B.最优化C.成熟化D.健康发展1.【答案】A。
解析: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强调了“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着它自己的明确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对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
其次,把教育看做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的。
再次,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也就是说,“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等。
最后,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 )。
A.传授知识B.发展能力C.人的发展D.社会发展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以人为直接对象。
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首先,这里的“人”,不只是局限于青少年,而是指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尤其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对每一个人来说,受教育是一生的过程,从摇篮到坟墓,活到老,学到老;其次,这里的“人”,不只是局限于智力、身体正常的人,而是指各种各样和各种情况的人,尤其是在全民教育理念下,每一位个体(包括男女正常儿童、贫困儿童、处境不利儿童和残疾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现代教育的使命。
2022年上海市高校教师资格《心理学概论》考前点题卷一
2022年上海市高校教师资格《心理学概论》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正(江南博哥)反映了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
A.相似性与互补性B.熟悉性和临近性C.对等性或互惠性D.个人能力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正反映了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是熟悉性和临近性。
[单选题]2.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为()。
A.精神分析学的兴起B.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C.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兴起D.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单选题]3.下列有关对人的发展的阐述哪一条是正确的?()A.发展无规律可寻B.发展是指儿童青春期的身心变化C.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D.发展主要指心理方面的有规律的变化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在个体的一生中,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不断变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可以叫做心理发展。
例如,身体一时有病或疲劳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偶然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心理发展,只有在个体身上发生的那种有规律的心理变化,才能称之为心理发展。
[单选题]4.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单选题]5.如果研究人员要研究照明状况对被试工作效率的影响,可以采取哪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研究人员要研究照明状况对被试工作效率的影响可以采取实验法研究方法。
[单选题]6.下面不属于认知心理学局限的是()。
A.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与复杂性B.过于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结构对人认知活动的影响C.局限于对认识过程的研究D.使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发生了转移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认知心理学局限:首先认知心理学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与复杂性;其次认知心理学过于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结构对人认知活动的影响;在研究范围上,认知心理学主要局限于对认识过程的研究,而对其他心理过程的研究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人成年之前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这为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影响到
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权威性和支配作用非常大。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
行为、成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和谐、民主的家庭容易培养孩子自尊、友善、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 自私、偏狭、暴力倾向的父母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敌视、冷漠乃至反社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和掌握社会生 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定义的六个要点:
(1)主体——个体 (2)场所——一定的社会背景 (3)条件——社会互动 (4)内容——学习、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 (5)目标——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6)性质——过程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厄盖赖尔(1965)对儿童“自私”行为的研
究
研究者让4—16的儿童分核桃,核桃是单数,如5、9、 11、13、15,要求被试和另一位儿童分。
研究者发现他们有三种分法:①丢掉一个成偶数后两人 平分;②给自己多分一个;③给对方多分一个。
孩子的妈妈闻讯赶来,看见自己的孩子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你认为这个妈妈可能会怎么做?
A. 斥责那个工作人员一顿 B. 直接向她的主管投诉 C. 很生气地将小孩带走,再也不参加这里的活动了 D. ???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故事答案D
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4岁的孩子,并且告诉他: “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 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 安慰她一下。”
第一章 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 第三节 个 性 化
思考题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的概念
− 社会化、早期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 社会化目标、内容与过程的多元化 –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 社会化受文化的影响 – 社会化状况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在未脱离原社会背景的情 形下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所谓“未脱离原社会背景”,是指人在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未因 个人或社会的原因脱离原来的社会环境。
是否脱离原社会背景,是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所在。 继续社会化是从青少年时期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到人的生命终结之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早期社会化
人从出生到基本学会和掌握了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 能、规范和经验,初步具备了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心理 与行为模式的过程,称之为“早期社会化”过程。这个 过程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学校是系统社会化的场所 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 亲人的突然离去或亡故虽然会导致个人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 但个体的其他社会关系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此时人所面临的是 继续社会化而非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情形的讨论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再社会化情形讨论
1. 被拐卖的儿童,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后刑满释放的人。 4. 长期服役后转业的军人。 5. 因工作或生活需要,突然置身于一种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如出国工作的人,到
研究结果表明,自私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6岁 儿童中有67%给自己多一个,9岁左右有23%的儿童给 自己多一个,12岁以后没有一个儿童表现出自私行为。 儿童在成长中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
思考题:中国的儿童情形会如何呢?横断/纵向研究?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也是影响青 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各种价 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现象对人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 的影响。
– 雷锋战友乔安山及类似事件引发的思考
问题: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它对人的 社会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估?
日前的一个漫长的时期。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再社会化
由于生活环境发生突然改变,个体必须在新环境中重新 学习新的社会知识、技能、经验和规范,重新适应新的 社会环境并被重新接受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称为“再社 会化”。
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是再社会化的前提。这里所说的 社会环境,是指包含个体大量外部社会关系的整体的社 会环境。
于是,那个脸上还带着泪珠的孩子踮起脚尖,亲了亲蹲 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 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这个妈妈教会孩子的是什么?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学校是系统社会化的场所
人进入学校后,开始系统地接受社会文明和文 化教育,系统地学习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 识、技能、观念、规范、思想和文化等等,学 会和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会的人格特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要克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阻碍通常要比一般人大且多。
故事讨论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故事讨论
在一次儿童活动中,粗心的工作人员把一个4岁的孩子丢在了偏远 的活动场所,等年轻的工作人员发现人数不对赶回去找到孩子时, 孩子已哭得声嘶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