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国制造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在《跨越中国制造》的开篇的一句话:“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
”让我感觉到中国制造是个世界的制造工厂,制造是个世界的制造工厂,是廉价劳动了的代名词,是廉价劳动了的代名词,是廉价劳动了的代名词,这也意味着中国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核心的技术,需要核心的竞争力。
需要核心的技术,需要核心的竞争力。
从中国打开国门,从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更是近十来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
速发展和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
其中,其中,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也是其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也是其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的人们的生活的改善,物价的上涨,各种原因也导致了中国的劳动力的价值也在不断的上涨。
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然而新一轮的“用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人口红利”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
中国未来的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需要深思的地方。
制造的竞争力制造的竞争力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什么?是物美价廉,是在有限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低廉的劳动力。
多的价值,是低廉的劳动力。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来自廉价的劳动力,美国平均每小时制造业的工资是10美元,而中国只有0.5美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
中国劳动力所拥有的数量足、学习能力快是中国劳动力的特点。
中国制造从小工业作坊渐渐发展,如广东番禺的联亚制衣有限公司,如广东番禺的联亚制衣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出口型企业,是典型的出口型企业,是典型的出口型企业,为美国和欧为美国和欧洲的客户制造服装,只是在外商的设计下生成商品,只是简单的生产,像这样的企业很多,像这样的企业很多,他们都只是简单的为外国公司制造产品,他们都只是简单的为外国公司制造产品,他们都只是简单的为外国公司制造产品,却没有却没有核心,有的只是粗加工技术。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精选文档】

《跨越中国制造》以故事化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该片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将中国的实践进程嵌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让人们在观看之余,面对对中国制造的褒贬不一,冷静下来思考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未来。
《跨越中国制造》开篇就明确,改革开放以后, 在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地区, 中国企业开始为欧美及港台企业进行接单生产及原件组装, 贴有 Made in China标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明显, 很快便走向了世界各地, 中国制造的概念也因此产生。
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洪流中,带有"中国制造"的标签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的同时,传播着中国的形象和影响力。
中国制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中国制造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为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就业, 在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 也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赢得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中国制造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美国, 位居世界第一。
根据联合国世界经济报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其次, 中国的出口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出口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力量。
中国制造为中国及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诸多的困惑和隐忧严重地威胁和阻碍着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
《跨越中国制造》中没有提及的是,在中国制造业依靠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充斥着大量的负面新闻,过去廉价优良的中国制造变成了现在的低价劣质的代名词。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跨越中国制造》读后有感在观看了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中国制造》之后,共有五集,从第一集解释制造业的竞争力,到品牌的逐步发展,再到第三集创新世界观,第四集国际化之路,最后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每一集都浓缩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我立刻想到了一些我以前看过的经济视频或其他书籍,例如“大国崛起”,我刚刚看过的电视连续剧,以及香港和台湾的“无与伦比的商业骄傲”。
虽然是香港和台湾的一系列不太边缘,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创新。
还有《牛奶可乐经济学》和《经济学传奇》,它们很好地表达了中国和外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似性、差异性和距离。
《中国制造》是另一部意义深远的视频。
我是在广东成长的,广东省的清远市,离广州市仅仅只有不足1小时的车程的城市,从2000年到目前,2000年的时候刚刚是中学的时候,可以说是懂事的年代,一直目观着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在房地产,it产品,还有很多一些物品的变化。
记得以前看到的书,都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是多么发达,哪些牌子的东西特别特别的好,像是日本的sony,美国的微软,像是神一样的描述,周围的人都说买电视啊肯定是买索尼的好,质量有保证,视像够清晰!买sony的都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其他的一般都是始终回到康佳,长虹,tcl等的牌子家庭,为什么买sony的就是要贵一点?而康佳,长虹,tcl等就偏偏如同要低劣一等?是的,为什么全球的牌子排行在国内是找不到的?《跨越中国制造》或许已经很好的把这个现象拍摄出来了,第一集说到的中国代工,madeinchina,说到byd,这些是在制造上的技术,中国是代工国,不是技术的所在国,这个是一大重点,重中之重。
中国现在能拿出来的,除了四大发明,还是四大发明。
我这里在想,其他国家,会把技术卖给中国吗,更加不会说共享这个成果,因此,不仅仅需要的是madeinchina,而应该再加上creatinchina!creat,创新,一个词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人才?技术?教育???创新就需要人才,人才需要的是技术,技术来源于开发教育等,中国需要的是一连串一系列的改革升级??也是那里的比尔盖茨billgate说的话:假如让我带走微软的团队,我就可以创建另一个团队。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3创新的世界观

本文由jonathon68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阅读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共建伟大公司——致力于中国成长型企业的正规化、国际化、持续化!第三集《创新的世界观》跨越中国制造第三集《创新的世界观》讲解词:讲解词: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CT、是医院里的稀罕物,因为价钱昂贵,患者的诊疗费用也出奇的高,因此一些在国外已经淘汰的二手CT,一样可以在中国卖高价,在那时,全世界的CT 市场被六家公司垄断,即即是维修的费用在今天看来都是天价。
那时候、在东北大学研究计算机成像的郑全禄老师、因为会修CT,常常会有医院找他帮忙。
采访郑全录————东软集团副总领导采访郑全录——东软集团副总领导郑全录:郑全录:过去都是专用计算机,你像GE、西门子、Toshiba,人家都有计算机的能力,都是专为CT 设计一个计算机…一家医院的CT 机坏了,东芝找他要12 万人民币,而那时一个2G 的硬盘是多少?1000 多人民币。
所以这个医院找到我,说郑老师你就把这个2 个G 的硬盘给我使上40 兆就行。
后来我说不行,它是专用的,不是通用的,口都不对,接口程序都没有,没办法,只能任他拉上车来宰。
讲解词:讲解词:这件事情以后不久,郑全禄和李甲递、江根苗这三位东北大学的老师,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发中国自己的CT。
而在此之前,他们仅仅是帮忙沈阳的几家医院修复过几台入口的CT。
采访江根苗(东软飞利浦公司总领导)采访江根苗(东软飞利浦公司总领导)江根苗:江根苗:在修复CT 的会议上,有些专家学者面对咱们国家庞大的市场需求提出课题,一个是解决CT 维修难的问题,第二个是能不能造自己的CT。
那么一开始的技术线路是完全走仿造,就是有一个原型机,仿造。
可是咱们在这个项目进展四五年以后,发现这个思路往下走比较费力,表现的一个是原来有些核心技术并无真正地转化,原来仿造的原始的机型也存在技术逐渐掉队。
因为他的设计是80 年代初期,70 年代末期的技术,这样很难有一个冲破。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跨越中国制造》是一部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的纪录片。
该片通过对多位企业家和工人的访谈,讲述了中国制造业从1950年代的萌芽期到如今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事、物。
本片采取了线性叙事的方式,先是将焦点放在了毛泽东时代的国营企业和手工业者,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实现了崛起与跨越,也呈现出了由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品牌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整部纪录片自始至终,贯穿着国家发展背景与制造业的演变历程。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触颇深。
我个人认为,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多方面角度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开始的仅仅能够生产一些简单的餐具,改革开放后的转向轻工业、中等技术制造业,以及现在的高科技领域,颇见其步履不停的进化过程。
同时,许多企业已逐渐转向国际竞争领域,通过创新、升级等方式进军市场,以占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中国惊人的制造能力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所有国家所看重的。
本片影像所展现的国内制造业的环境和场景,以及讲述的一系列制造过程,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手工艺环节、机器生产流水线等制造现状,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工人对他们的工作的热爱和自豪感。
他们所付出的汗水、努力和斗争,凝结出了对国家和制造业的信仰。
这种拼搏用世界上共同的语言讲述了制造业的荣耀。
电影人挖掘知识历史并进行展示,周到的文化细节和精致的制作让我很高兴。
这部纪录片中的配乐和画面都完美地符合着它的主题,并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最显著的是它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底层,通过考虑工作和坚实的手工艺术,强调并慷慨地承认了一个制造国家的需要。
在我的心中,本片的最大成功,就是它激发了我对制造业的热爱,并思考着如何在这个领域做好我的工作。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促进,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过程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并呈现出由低端转向高端的趋势。
作为一名观众,我更应该会从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要把握机遇,创新求变,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4》-国际化之路

第四集《国际化之路》解说: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直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的方式,已重新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到21世纪改革开放让这个古老的国家通过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理想,在2004年一些在国内市场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开始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实力,希望将世界先进的商业文化和中国人的智慧实现全面对接,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打造世界级的中国企业,然而这却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
采访李东生——TCL集团董事长李东升:压力太大,因为碰到了很多自己以前没有碰到过的问题。
解说:我们没有理由用一时之得失来衡量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远景,无论这个结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将是中国的财富。
采访杨元庆——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别说外面的人替我们捏把汗,我们自己都替我们自己捏把汗。
解说:没有人会把盈利状况很好的企业卖掉,中国企业巨额的投入是不是能够让新的企业组合、继续成为有强大竞争能力的企业?毕竟拥有和经营是两回事!采访刘积仁东北大学校长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我觉得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对我们最大的约束不是我们的资本,而是我们文化的融合,或者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融合的能力…需要我们更多的是改变我们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
全球经济衰退正在给中国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在200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比2007年翻了一倍,达到521亿美元,制造类企业在其中尤其活跃,2009年3月1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鼓励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国际化的方式与世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中国企业国际化先行者们的经历,无疑将会让后来者少走很多弯路。
《跨越中国制造》今天的主题是:以全球应对全球——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冲突与融合第四集《国际化之路》出片名:《跨越中国制造》第五集——《以全球应对全球》片花:太空看地球——北京黑底字幕:2004年6月北京国贸饭店解说:杰克•韦尔奇来了,他曾经一度是中国企业家的楷模,也是这个群体衡量人生成就的一个标准。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个人与家庭用户 | 中小型企业用户 | 政府医疗及教育机构用户 | 大型企业用户来源:文/物流关务中心 桑建军 作者:文/物流关务中心 桑建军 发布日期:2009-12-26类型:Chinese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公司组织各部门观看《跨越中国制造》系列的专题片,这个专题片很精彩,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讲述他们是如何应对挑战取得成功的事迹,也有经济学者,管理大师的见解。
我有幸观看了如此精彩的专题片,看了之后真是五味杂陈,内心感慨颇多。
我记得小时候听别人谈起美国如何如何的发达,感觉美国人都是天才,无与伦比的崇拜;看到汽车杂志,我就对奔驰心心念念,对全球前十个品牌车的所属国也相当羡慕,怎么就没有我们中国?!再看看人家日本,一个弹丸之国却是全球经济第二的国家,这不得不令人佩服,不能不惊叹日本的表现。
在片中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在1994年他带了10个人去日本一家企业学习,准备引进数控机床的新技术,他说日本人如果发现把技术给你,你能在这个技术上再发展的话,他不会转让给你技术,当他考察了给你技术你也做不好的情况下会高价卖给你。
面对这样一种赤裸裸的掠夺,唯有愤怒,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因为当时缺少人才缺少技术。
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带来的人说这家公司是多么的先进,但关锡友突然想过,把日本企业的人请走,让自己的人进去是,这个企业就会死掉,这说明只有人的差别,真正的技术研发还是在人的身上。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发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另外一个微软,这句话可能更为形象的说明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人才创造价值。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砝码,是维护企业内部团结与和谐的润滑剂,是企业长久不衰和永葆活力的保证。
只有做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不间断的变革和高度的不确定性。
“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跨越

“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跨越作者:霍光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第21期2010年3月9日,对海尔电脑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海尔集团收到了来自德国红点奖组委会的正式通知:在2010年的红点奖评选中,海尔简爱7笔记本电脑凭借极限设计和超薄时尚的外观,从全球1636家公司选送的4252件世界级精品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取2010年度德国红点奖这一国际设计界至高桂冠。
中国设计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巅。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虽然遍布世界,但却处在制造产业链的最底层。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转型,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以实现技术和品牌的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设计”是重要的一环。
在自主设计之路上探索即使没有看到MacBook Air上的标识,我们依然能认出这是一款苹果的产品,而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并不具备这么鲜明的个性。
这一点差距,让苹果在这款产品上获得傲视同侪的高利润率,而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厂商只能维持微利的状态。
这就是设计的威力。
好的工业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付出高价。
如果说企业曾经以市场营销为主导,仅仅将设计作为一种战术的话,现在企业到了要制定设计战略的时候了。
但是,在笔记本电脑领域,虽然世界过半的笔记本电脑产地都在中国,但世界上名声响亮的中国笔记本电脑品牌并不多,部分本土笔记本电脑厂商不要说“走出去”,甚至还在为生存挣扎。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内笔记本行业后起之秀的海尔电脑,早在2005年就意识到自主设计的重要性,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2005年,海尔进入电脑市场,那时是PC厂商群雄混战的战国时期。
凭借独创的差异化产品“眼睛不痛、不干、不流泪”的润眼电脑,海尔电脑从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不到一年的时间上升了14个名次,快速成长为国产品牌前四强。
2006年之后,惠普、戴尔等国际巨头加快了在中国布局的步伐,这让包括海尔在内的国产PC厂商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日本制造业复生

《跨越中国制造》是一部大型现实题材纪录片,它记录了中国制造业在新的国际制造业的格局下,中国企业在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下如何实现自身的跨越。
“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
”这是《跨越中国制造》开篇的一句话。
中国入世以来,中国制造业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将标签打到了世界各地,的确,开创了中国制造的新时代。
但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我们做的仅仅是贴牌生产,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依靠心血和汗水获得最低的利润。
此外,中国制造在欧美人的眼中是量多质差。
这样的隐忧在发展过程中一点一点呈现出来,国人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中国制造业,中国的企业家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在积极的做出变革,用自己的努力提高中国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些华侨企业家把加工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众多的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他们从纽扣、拉链以及小螺丝做起,努力成为这些海外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他们以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业市场上逐步拥有的较强的竞争力,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雏形在中国东南沿海逐渐的成长起来,中国制造业也因此拥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王传福领导的比亚迪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厂商之一,在此之前,中国市场上90%的电池都是进口的,三洋、松下的电池也是出奇的贵,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电池生产商,我们不得不依靠进口。
虽然我们自己估算我们自己做的成本很低,依然不得不花费高价进口。
王传福看到了这些,他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电池。
没有足够的资金,他就自己设计制造生产线,依靠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半自动化+人工的生产方式”生产中国的电池。
1995年比亚迪成立,1997年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2001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支,2003年达到4亿支,达到了世界第一。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5》-升级中国制造

/article/ARTI1249633954811841第五集《升级中国制造》1.序言在1978年之后,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正在筹备之中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使人们非常容易地联想到上个世纪的日本奇迹,正是通过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之后崛起的经济强国。
但是人们很容易忽略的是在1973年的全球石油危机,日本经济所遭受的重创,但日本企业却利用了这次危机,全面提升了日本制造的品牌价值,并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构建和强化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地位。
在2009年全球市场的低迷比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还要严峻,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如何实现中国经济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推动的转变,中国制造能成功吗?中国制造的升级能够实现吗?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必须成为引领未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晚《跨越中国制造》的主题是:升级中国制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片头:《跨越中国制造》《升级中国制造》解说:这里就是深圳比亚迪工业园区,人与机器完的美结合是它最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个拥有14万人的中国制造团队,是全世界各大品牌手机的电池供应商,这一双一双手、一块块小小的电池、构筑了比亚迪电池王国最初的神话。
王传福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又有高的品质又有低的成本因为这些竞争点客户才看重这种顶级的客户他们也有成本的压力他要寻找具有这样竞争力的供应商才能是他真正的伙伴比亚迪就是他所希望的这么一个供应商这就是我们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这一点解说:早在2002年的时候、比亚迪的锂电池年产量达到3亿块规模,王传福意识到必须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之外、创造新的竞争力。
“技术为王”的经营理念,使比亚迪在十年间、构建起了1万多人的工程师团队,做到了每12个员工、就有一个工程师。
当优质的低成本人力资源、和足够数量的智力资源组合起来的时候,新的竞争力就凸显出来了,在电池行业的竞争处于低价血拼状况的时候,王传福已经成功地把业务延伸到手机和IT部件制造领域,其品质很快就获得了来自全球一线手机大品牌的稳定订单,……王传福不仅把1万多名工程师团队的人海智慧发挥到极致,而且将代工的性质、从初级的卖体力不断向卖技术的高附加值领域进行推进。
《跨越中国制造》《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公司的力量》观后感最近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跨越中国制造》和《公司的力量》,《跨越中国制造》分为《制造的竞争力》、《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创新的世界观》、《国际化之路》、《升级中国制造》等五集。
每集一个主题,以故事化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探讨“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节目以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的故事为载体,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拥有长久竞争力等内容,解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的提升路径。
同时,该片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将中国的实践进程嵌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去观察、比较,努力达到客观、全面、有效的传播效果,将复杂的观点和经济理论故事化、通俗化,深入浅出,吸引力强。
《公司的力量》第七集《各领风骚》讲述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日本国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
而又以松下、夏普、丰田等多家公司的经营方式和理念的提出和比较总结,使我们看到了日本促使公司在一个世纪内的蓬勃发展。
《跨越中国制造》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如何从小打小闹到以群体方式兴起、再迈出国门、走向全球制造大国的发展历程,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制造业的各路担当者在一个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平台上如何以国家利益为己任,背负重压、革故鼎新,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过程。
而更激发我们回味和思考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市场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如何再次寻找确定的位置,最终不断实现更高、更远、更强的新目标。
个人认为一个企业不管是塑造它的竞争力、品牌还是走国际化,有一个中心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必须以尊重客户价值、实现消费者价值的最大化为前提。
客观上,今天的中国制造业面临两大扼颈之痛:一是我们缺乏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一是我们缺乏更多的原创技术和核心制造能力。
跨越中国制造解说

第一集《制造的竞争力》跨越中国制造(一)《制造的竞争力》纪实段落上班前、班长的训话:大家每天开工的时候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每天都有一个产量,但是我们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所以在真正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大家做的过程中也需要大家互相帮助,不能够使任何一个人掉队。
我们的口号是:“确保质量,提高效率!开工!”解说:这一个个年轻的中国人和这一双双手、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呈现过的中国表情,他们看上去太普通、太不引人注目,他们似乎不过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收入状况而工作,但事实是、就是他们的双手、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是每小时16美元,而在中国只是0.50美元。
中国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只是美国的4%,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
采访刘积仁(东北大学副校长、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事实上中国如果从它拥有的对全世界都有吸引力的地方,我认为就是我们中国的人力资源,这个人力资源大概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数量足够;第二个,学习能力特别快,就是他学的东西很快。
还有一个每个人都有梦想,这个是和许多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这个特点,应该成为我们国家一个很重要的竞争能力。
解说:中国制造竞争力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些华侨企业家把加工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千千万万个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开始自筹资金和设备,从纽扣、拉链以及小螺丝做起,努力成为这些海外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开放和竞争、让这些家庭作坊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使外资企业不仅能享受到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给他们带来的利润,而且可以逐步实现零部件的本地低价采购,他们的价格竞争力也因此超越了他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手。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雏形、在中国东南沿海逐渐成长起来,中国制造也因此拥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片花:太空看地球——广州时间:2007年8月解说:这里是香港联亚制衣设在广州番禹的工厂,典型的出口加工型的企业,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他们生产的女式套装占美国总进口量的25%。
跨越中国制造第五集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第五集观后感这一集一开场就像拉开了大幕,把一些超级厉害的制造场景展现在眼前。
我看到那些精密得不像话的机器,在那里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小士兵。
而且那些制造出来的产品,精度高得简直能让我这个有点粗心大意的人自惭形秽。
里面讲到的那些创新科技,真是让我开了大眼。
就好比突然发现以前觉得是天方夜谭的事情,现在人家都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
比如说那种新型材料的制造,就像变魔术一样,把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就弄出了又轻便又坚韧的材料。
这要是用来做超级英雄的装备,那估计也不在话下啊。
还有那些工匠们,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工人哦。
他们对待手里的活儿,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对待稀世珍宝。
每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那专注的眼神感觉都能把手里的零件看穿。
我就在想啊,我要是有他们一半的认真,我做啥事估计都能成了。
从这一集里我还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那种野心。
不是那种坏的野心哦,是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壮志。
它不再满足于制造那些便宜又量大的东西,而是要往高端、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
这就像是一个学生,以前可能只求及格,现在呢,目标可是要拿满分当学霸。
不过呢,这一集也让我有点小担忧。
虽然咱们的制造水平已经很牛了,但是有些关键技术还是被别的国家卡着脖子。
就像在一场赛跑里,虽然我们跑得很快了,可是人家在前面设置了一些小障碍,想要拦住我们。
但是我相信,以咱中国人的智慧和毅力,这些障碍迟早都会被跨越的。
这一集看完啊,我就像打了一针鸡血似的。
我觉得中国制造就像是一艘超级大船,现在正在升级换代,换上新的发动机,新的船帆,准备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而我们作为观众,或者说作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一份子,就应该给这艘大船加油助威,说不定还能上去搭把手呢!。
跨越中国制造

创建中国名牌跨越中国制造随着中国加入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调整呈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世界工厂”之一。
今天,全球经济日益密切化,信息化,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输出商品的同时,也承担着国家软实力输出的要任。
然而中国制造的商品总给人带来“廉价”“粗糙”印象。
如何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今天,跨越中国制造,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国制造发出实质性的声音以此来提升国家形象一直是一个问题。
最近,通过观看大型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我对从提升企业竞争力、品牌意识、创新精神、国际化思想、产业升级跨越中国制造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跨越中国制造》共分为《制造的竞争力》、《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创新的世界观》、《国际化之路》、《升级中国制造》等五集。
《制造的竞争力》叙述了中国制造是如何从不具备竞争力继而在30年的过程中转化为全球市场上低成本高效率的楷模,通过各种类别制造业中的典型案例,表达了中国制造的兴起怎样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
同时为中国制造在下一步的转型升级破题——中国企业的价值取向: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第二集《品牌在缝隙中渐进》,通过几个不同类别的企业案例揭示了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全球市场,为打拼自己的品牌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为正在全球市场低迷过程中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启了一扇可供借鉴的窗口。
第三集《创新的世界观》,其核心是“让创新开拓市场,让市场维系创新”,通过东软、吉利、龙芯等案例,揭示了在全球化时代的创新思维逻辑——“以我为主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这样一个引领中国制造未来的思维方式。
第四集:《国际化之路》,全面分析了TCL、联想和东软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不同境遇和不同结果,并以此透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实力与价值的交换的信任,以及企业文化的全面融合。
第五集:《升级中国制造》,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收到了了空前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建立高技术含量的低成本,放弃单一的低价优势构建未来的国家竞争优势。
跨越中国制造有感

《跨中国制造》观后感《跨越中国制造》是一部介绍如何升级中国制造,如何把中国制造进行国际化、如何使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纪录片。
谈及中国制造,相信许多人对制造业的概念还是不甚清楚。
何为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进行了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按其用途属性,大体可分为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三大部分。
早在50多年前的建国初期,中国已经开始发展中国自己的制造业。
年轻的共和国制定了最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赶超目标。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能够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群众激情,在短期的时间内疚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我们很快建成了自己的纺织、机械、机床设备等基础制造业体系,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主建起了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大工厂”。
这可以说,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而真正的跨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个世纪末加入WTO组织以来,经济主体由“工厂”向“企业”的转变,市场经济概念的引入即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利润原则、价格发现和竞争规律使得中国制造业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雏形在中国东南海沿海地区逐渐成长起来,中国指在也因此有了新的意义和内容。
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制造业的有哪些竞争力呢?正如纪录片上所说的,除对东南沿海地区一些财政政策上的优惠外,中国制造业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刚刚起步的中国制造业,中国有充足的劳动力,充裕的劳动时间和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劳动者。
显然,初期的中国制造形象是廉价的、低品质的。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现在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中国品牌的制造体系,还停留在“代理加工厂”这样的层面上。
随着世界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也渐渐陷入了低潮,而世界三大经济主体美国、日本、欧洲的需求量也因此大幅度减少,自然中国出口制造业的外贸订单也随之减少,中国的制造业也渐渐走入了困境,仅凭接受订单已经使一些企业无法继续生存。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曾几何时,中国制造这一概念早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加强而深入世界,走向千家万户。
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环境日趋险恶,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跨越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成为很多企业新的发展目标。
海尔这个全球最大的家电品牌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不断创新的价值口号。
在叫响“海尔——中国造”之初,公司主要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说过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国门之内无名牌。
海尔人解释说,中国市场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国际市场的竞争。
要想成为世界名牌,必须在每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国际化名牌。
海尔进行“本土化的国际化名牌”实验是从最发达的美国开始的。
1999年海尔集团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诞生,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罗来纳州。
这一当时引起极大争议的做法,现在已成为海尔实现本土化国际品牌的里程碑。
如今,海尔已拥有30个海外制造基地和海外贸易公司。
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企业。
2004年初,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成为国内唯一入选的品牌,实现了中国自主品牌零的突破。
尽管十几年过去了,但海尔中试事业部部长陈志海至今仍记得当年225冰箱的研发情景。
225冰箱是第一个整套外观使用注塑材料的冰箱,是海尔自主开发的首套塑料模具的首个成果。
为了这套模具,技术人员日夜忙碌,每天睡不了几小时,终于在很短时间内研制成功,像225冰箱一样,在海尔创新的故事很多,海尔创新涉及的范围也极其广泛,大大小小不计其数。
从当初的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大脚印促使员工成绩分享,失误互帮,到眼下正在进行的SBU(策略、事业、单位)流程再造,海尔的每名员工都以一个自负盈亏的创新主体对市场负责,对海尔品牌负责。
2004年5月,在巴黎举行的第95届法国列宾国际发明展览会上,由中国海尔集团推出的世界第四种洗衣机——“双动力”洗衣机,在G E、西门子、惠尔浦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参展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唯一的国际发明金奖,开创了中国家电产品的先河。
关于中国制造

“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
”这是前不久,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一部全景描述中国制造业的电视系列片《跨越中国制造》开篇的一句话。
该片视野宽阔,夹叙夹议。
从一系列访谈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如何从小打小闹到以群体方式兴起、再迈出国门、走向全球制造大国的发展历程,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制造业的各路担当者在一个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平台上如何以国家利益为己任,背负重压、革故鼎新,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过程。
而更激发我们回味和思考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市场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如何再次寻找确定的位置,最终不断实现更高、更远、更强的新目标。
的确,这是一个能够寻梦和可以梦想成真的时代。
的确,这是一个中国制造业能够不断跨越和实现凤凰涅磐的时代。
我们实现了怎样的一个跨越?其实,从共和国建国初始,我们便开始了中国制造业的寻梦过程。
那还是50多年前,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个年青的共和国,要把“洋帽子摔倒太平洋”里,最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赶超目标。
在国家强烈主导下,发挥社会主义能够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群众激情,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我们很快建成了自己的纺织、机械、机床设备等基础制造业体系,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主建起了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大工厂”。
这可以说,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而真正在内驱动力下形成中国制造体系的一种自觉,还是改革开放甚至可以说是在上个世纪末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事。
随着经济主体由“工厂”向“企业”的转变,从市场概念的引入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利润原则、价格发现和竞争规律,也就成了中国制造业彻底完成市场转型的基本法则。
可以说,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第二次跨越,时间又延续了30年。
这次,我们跨越了什么?首先是生产能力的跨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 号:
专 业: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2012年11月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跨越中国制造》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故事化
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探讨“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了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奋斗过程,也看到了在国际制造业的新格局中,中国制造正面临着的挑战以及深刻的变化。
“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
”这是《跨越中国制造》开篇的一句话。
的的确确,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制造”的标签也走向了全世界。
中国制造竞争力最初的萌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那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些华侨企业家把加工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千千万万个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开始自筹资金和设备,从纽扣,螺丝等作起,努力成为这些海外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开放和竞争让这些家庭作坊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各产业集群的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逐渐成长起来,中国制造也因此拥有了跟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存在着大批这样的企业,他们自己不做设计,只为海外的客户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包罗万象,从服装家电到高科技产品,几乎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产品都可以生产。
他们都拥有一流的制造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但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因为没有品牌,没有研发,没有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消费者渠道,他们只能按照采购方提供的款式和规格的要求,靠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通过产品的数量积累利润。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开始向全球市场表达自己的能力,中国东南沿海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2004年圣诞节一位叫撒拉的美国记者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有26件来自中国制造,于是,一本《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引起了全球经济学者的关注。
到2008年,中国
已是全球170多项产品产销冠军,产销产值已经占GDP总值40%,但隐藏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是努力构建和经营中国企业长期生存能力,去发现消费需求,去创造市场,创造客户,还是继续靠单一的价格优势被动的跟着订单沉浮。
在2004年,一些在国内市场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开始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实力,希望将世界先进的商业文化和中国的智慧实现全面对接,力图用最短的时间打造世界级的中国企业。
然而,这却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
2004年,TCL并购了法国的汤姆逊电视业务。
杰克·韦尔奇很坦诚的告诉大众,之所以卖掉它是因为证明了它不能赚钱。
显然,这句话李东生好像并没有明白真正的意思。
TCL在并购汤姆逊电视业务的同时,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也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把手机业务并购给TCL,这当时在双方看上去都是非常好的资源互补。
协议很快达成,TCL集团所有的员工,都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中。
但始料未及的是,与阿尔卡特组建的新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财务黑洞,并购后的汤姆逊电视机业务,由于显像管技术的变革使得自己大大落后于市场。
TCL从04年以后的3年间,在欧洲市场的业务全面陷入泥潭。
李东生原先是试图把并购当作一次学习机会,但这次学习的成本和代价都过于高昂了。
终于,在结束了3年的低迷期之后,李东生用鹰的重生来重新给TCL定位,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从18个月完成汤姆逊的扭亏,到十年磨一剑的务实,李东生和TCL用挫折印证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
从200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了全球战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华为沿着中国的外交线路前行,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渐进;联想则是蛇吞象,一夜之间闯入了全球个人电脑的三甲;而海尔将生产线推进到了全球最前沿的市场——美国。
我们没有理由用一时之得失衡量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远景,无论这个结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将是中国的财富。
全球经济衰退给中国制造带来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机会。
在200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
比2007年翻了几倍,金额达到520亿美元,制造类企业在其中尤其活跃。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国际化的方式与世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中国企业国际化先行者们的经历无疑将会让后来者少走很多弯路。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严峻市场形势下,世界经济格局在发生着变化,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我们的企业如何再次寻找确定的位置,在我们保持低成本的优势下,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最终不断实现更高、更远、更强的新目标。
《跨越中国制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掌握与世界同步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优化升级管理模式,启用优秀的人才,是跨越必不可少的条件。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发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另外一个微软。
这句话可能更为形象的说明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人才创造价值。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砝码,是维护企业内部团结与和谐的润滑剂,是企业长久不衰和永葆活力的保证。
只有做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不间断的变革和高度的不确定性。
在这一环境下,企业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关键是要通过管理找到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最佳途径。
当今世界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式和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正确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已成为企业不断发展和长期生存的迫切要求。
“战略”一词是军事上的一个概念,来自于战争的实践,原指将帅指挥战争或战役的谋略和艺术。
军事家靠正确的军事战略决胜于战场,而企业家也正是靠正确的经营战略决胜于市场。
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也纷纷开始研究企业经营战略问题,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力度加大,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由内向型企业转变为外向型企业,即国际化经营企业,面对着比国内市场更为
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国际化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就尤为重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
中国制造在成长中的优势和缺陷、来自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以及全球市场不同的分工。
“中国价格”的竞争优势在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从无到有的原始积累之后,迫切地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去补足在价格竞争力中存在的缺陷。
尽管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中国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如何在使中国市场持续获得认同的同时,也能获得全球消费者的拥抱和信任,这不仅关系到企业长久的竞争力,也是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的表达。
我相信在培养人才、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做好管理的基础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之路。
我们不仅会做大中国制造,而且会做好中国制造。
届时,全世界将为“中国制造”而瞩目!
以上便是我观看《跨越中国制造》的一些收获和启发。
我意识到,中国制造企业要想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和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为所有类型人才的长期稳定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就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职业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只有这样,跨越中国制造才能在我们手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