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文章
经典散文赏析—徐志摩《泰山日出》
经典散文赏析—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
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①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
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②长戎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濛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③,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
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再看东方——海句力士④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徐志摩散文《偶然》(1)
徐志摩散文《偶然》一、引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深情、纯美著称。
《偶然》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偶然的思考和描绘,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的主题。
本文将对徐志摩散文《偶然》进行解读,分析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二、偶然的意义和象征散文《偶然》以“偶然”为标题,意味着作者想要探讨和探索其中的意义和象征。
偶然是一种无序和随机的发生,它不受人的意愿和控制。
通过描绘偶然的场景和情节,作者呈现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幻无常。
徐志摩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细腻的描写,如“落花的缤纷飘散,像是女孩微笑时的笑意飘散”和“大海中的浪花无端地溅湿着你我”等,这些意象和描写都象征着偶然的力量。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作者将偶然与自然相联系,把人的命运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散文的独特韵味。
三、人生的无常和偶然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是《偶然》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偶然的情节和场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特点。
在散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偶然的相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偶然的情况下相遇并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然而,偶然的命运把他们再次分开,他们再也无法相见。
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现象。
无论是偶然的相遇还是意外的分离,都无法预料和控制。
而正是这种无常使得生活充满了惊喜和不确定性。
四、徐志摩散文的艺术特点徐志摩的散文以清新、深情、纯美著称,他在散文中常常运用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手法。
在散文《偶然》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象征等,丰富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另外,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和偶然的力量。
徐志摩的语言简洁流畅,扣人心弦,使得散文更加生动有趣。
五、结语《偶然》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偶然的思考和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主题。
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多种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徐志摩《陌上花开》原文
徐志摩《陌上花开》原文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位重要代表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他的《陌上花开》可谓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陌上花开》的原文:水莲与荷花共度倩时,初醒巡游未歇,青鞋与红袂盘桓。
鹿毛金辂驰过,表示新婚的花车。
稚奴双背一幅,绣衣无缝,接月无颠,卸愁简练煞人。
一曲千歌万歌,古调当拿呸上。
燕子不歌春声急唤人。
陈琳与锺比母,独上琴箱寄诗书。
路堑儿戏莺声慌错,却是莺归不辞归。
佐佑翩翩入画中,目欲断情长却抱丈人。
飞雁巢还藏戎装,直入云霄归故乡。
粉骨当鸭芙蓉粟,浅斟青甜,板瓷钢尖。
此般月辉锁烟霞,未信裙底是何方?容鬓自成春色侣,来时春夜迫此郎。
二商教坊鹊桥快洛杉矶,骑黄鹂以踏飞灯。
孔玉蝶色如金钱,悉行蹁跹,千载百计其难。
今春不醉落花前,但先销万叠晓烟暗。
黑纱珠帘含泪两伤,月明花满后故乡。
相思为谁断肠长?,几度承云戴月黄。
腰肢似宕带、眉向斜,文章焦注辞程。
命得如才可言。
蛟龙去。
泫舟归。
悬镜洗风星。
弯弓射鹿又将狂,笑百年,哭百年,哀百年。
早知如此尽君王,不负贞良尘。
燃蓬返天,膏血化作红纸烙为弓。
回眸一笑轮嬉弄,浓妆红卧笑中生。
早知如此如梦如逝:花前醉,君尽而我奈何?告别胜空废嫘祝,空斋与迎面相。
回首落花残,忘了十年听。
何处山中人。
知己归何方。
失郭天庐,这知桃李那知春?、辛劳山锺物色千里尘。
多情卧辗转,啼痕滴不尽。
艳阳和烟洲暮,两重泪。
抱明月,忘尘事。
三冬又三冬复三年。
以上就是徐志摩《陌上花开》的原文,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赞美,诗句优美动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阅读该诗可以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范文(精选3篇)
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范文(精选3篇)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清新,节奏和谐,隐喻新颖,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思想淡雅,变化丰富。
他追求艺术形式的整洁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第1篇: 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
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文学赏析:对人生的呐喊,对爱与美的追求徐志摩的《偶然》这首诗作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诗人运用多种意像将自己的人生历程融入于此,表明诗人人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偶然,将偶然形象化,不仅充满情趣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
无数次偶然,无数次坎坷,无数次邂逅,似乎都显得如此平常,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记得也好,你忘掉构成诗人的态度。
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与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飞机失事更是偶然。
这些偶然就像一根穿线的珠子。
诗句开始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比喻自己,表明诗人在天涯海角肆意飘忽却高洁不俗,直喻自己为下文作了铺垫,突然一转意"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给人一种舒缓气势却又耐人寻味,两人偶然的相遇就好比云与水的相遇,但都是虚幻的,短暂的相遇更能使其产生了距离的美感,却最终还是昙花一现。
特别是"波心'的"心'字的用得恰到好处,意在表明及时再多么的投入和缘分或许也只是一个偶然罢了。
徐志摩《认识你真好》
徐志摩《认识你真好》《认识你真好》是徐志摩的散文集,其中有一篇写于1927年,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与自己的妻子,爱情和友情,在旅途中共同完成了一部人生交响曲。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看到他如何的一个不自信,但是又渴望认识的女孩,是怎样地存在。
徐志摩曾在《小说月刊》中这样写道:“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懂得浪漫,而是他懂得如何去与她交往;所以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种感动。
感动就像是自己心中一个小小的火苗点着了整个世界;因为一点小事情而感动了世界;因为有她而不去想要放弃;甚至也只因为她给了我一些爱。
因此我才知道“朋友”这个字的涵义!这句话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和尊重,对他人要热情待人,而不是冷冰冰。
在这个现实社会上如果你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一份爱,那你必须与之保持联系。
如果你没有这些联系你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不仅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他人、珍惜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来教会我们做人和处事。
学会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下面介绍一下徐志摩《认识你真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句话:“认识你真好!”———一段不需要解释什么也不要“朋友就是要坦诚相待!我只想让朋友永远都在身边!”“因为我是用心灵来与他们沟通过的”人“所以在生活中才会遇到这些;如果……”对于这个问题徐志摩也这样解释吗?;我想很难相信,但是当我们看到后会为他感到非常感动,那么今天就来看看他写给那个女生的一封信吧!首先对这位朋友以及她所付出的感情表达一些感激之情吧!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所爱着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找下了一份理由;而只有去与别人一、朋友的本质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过程2、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一种选择和权利可言。
而朋友就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3、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
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建立信任;能够及时了解彼此的情况并给予适当帮助。
陌上花开徐志摩主要内容
陌上花开徐志摩主要内容
陌上花开徐志摩散文:《陌上花开》是徐志摩的散文。
整篇文章充满浪漫美感,让人感觉很甜蜜。
徐志摩将花卉与人类历史文化相结合,而吴越王对妃嫔之爱的言说,把外国花卉的艺术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在不断变化,外国花卉的盛衰时时刻刻不停,虽然我们看不到历史是如何发生的,但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陌生人的花朵。
原文: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陌上花开》徐志摩散文原文赏析!
《陌上花开》徐志摩散文原文赏析!三月本就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徐志摩笔下的三月将花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吴越王瞩爱妃的话将这陌上花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历史在不断的变化,而陌上花却始终花开花落,我们虽没看见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却能看见陌上花的绚烂。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回归到自然。
不去想世俗间烦恼的事情,看看这个陌上风情,卸下重担,缓缓归,将自己回归自然,回到历史与文化,回归到自己内心深处。
陌上花开,见证了一个个春秋。
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出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是萧瑟……徐志摩才华横溢,诗思泉涌时,天马行空,一曲陌上花开,令人如醉如痴;红尘深处,他挥舞笔墨,锦字素笺,一句“就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徐志摩笔端的佳人仿佛一朵雪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这篇文章的开头也是赞美春天,“阳春三月,风和日暖”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
徐志摩那么希望剪一段时光,留一抹眷恋,于是他忘记悲欢,褪去愁苦,轻松的走进田园,只为看一眼陌上花开,归受一份返璞归真的恬淡。
天高云淡,春暧花开,温暖的三月,怒放的鲜花,让人爱也让人痴,骨子里都沉绽了花影和风韵。
徐志摩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事胜衰的感慨;在栉风沐雨时,也体味着艳丽与沧桑。
徐志摩曾也写过一首诗,表达对人世的感慨,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走着走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所以徐志摩奉劝大家,珍惜当下的美好,让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中,回归历史与文化。
徐志摩悠悠的说: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当春在河畔,柳丝婆娑,不要视而不见;当燕语呢喃,蝴蝶翩跹,更应该感激大自然的馈赠。
缓缓归,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八年级语文: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赏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赏析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原文】泰山日出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
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埃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
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
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美,在其中——美文《天山景物记》赏析
美,在其中——美文《天山景物记》赏析“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于1903年发表于上海《新世界报》上的经典美文。
它是著名作家徐志摩先生以自己登山观赏天山景象为素材,描述天山景物的作品。
文章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语言描绘出天山的美景,表达出徐志摩登山之余的感受,以及他对美的崇尚。
整篇文章以徐志摩先生登山观赏天山景物为起点,生动描写了太行山脉的秀丽景色。
当登上最高峰时,他发现不论西还是东,无论朝南还是朝北,都是一片景致无穷的景象。
文中提及的“百门百户的山湖”,“无边无际的使者”,“褒贬不一的色彩”以及“变化多端的景象”,直击读者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了极具魅力的自然风光。
在描写天山景物的过程中,徐志摩先生不仅表达了对山川景色的陶醉,他还对自然界的纯粹和清新有着深刻的认识,甚至把这种认识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一路落花流水,一路烟雨楼台”这样的文字,已十分准确地描绘了我们在登山观赏天山景物时所感受到的气氛。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荒漠青松绿柳”,“烟波浩渺湖山深”,“万籁俱寂潭若默”等描述,犹如把自然界的宁静与美好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此外,本文还把壮丽的天山景物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文中描绘的“雄篷碧贯”,“灵山雪域”,“灵秀云隐”,更显得清新脱俗,把地精神大气融会贯通了起来。
他把自己心中的灵秀,山水绿意,热情洋溢,都放进了文字里。
让我们看到了徐志摩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他对美的挚爱。
最后,必须说徐志摩先生是一位超越时空,深受读者追捧的伟大作家。
他的作品一直被推崇为经典美文。
他对天山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他强烈的艺术审美以及对美的崇尚,为中国文学艺术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经典美文,它用准确客观的语言勾勒出天山无限的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徐志摩对自然界的崇拜,也感受到了他对美的热爱。
《天山景物记》不仅有着优美的语言,更有着深刻的哲理,是世代传承的经典美文,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典范之作。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读后感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读后感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落叶的美丽与凄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在文章中,徐志摩将落叶比喻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落叶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旅程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徐志摩的笔下,落叶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生命的盛衰和更迭。
他通过对落叶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规律和生命的必然。
这些落叶从树上飘落,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它们从茂盛到衰老,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最终化为春泥,为新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养分。
徐志摩对落叶的感悟不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思考,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他认为,人的生命也如同树叶一般短暂,应该好好珍惜和奉献。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落叶身上得到了体现,它们为了新生命的成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也应该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奉献和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我深受感动。
徐志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落叶的美丽与凄凉,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生命,无论它是盛开还是凋零。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落叶的精神,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奉献自己。
总之,《落叶》这篇散文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它教会了我珍惜每一个生命,感恩每一个生命的付出。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
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志铨,字半山,号雁云。
他是20世纪初中国文坛上的杰出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为主要特点,既含有文化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方文学风格。
他的诗句流畅、意境深远、用词精炼,被誉为“华语现代诗歌的巨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
一、《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表达了徐志摩对英国康桥校园和离别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感性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难舍和回忆,诗歌的意境深邃而感人。
二、《停车场上的黎明》《停车场上的黎明》是徐志摩的一首代表作,写一位在车站等待的女子,曲调悠扬,意境深远,充满着浓郁的静态美和抒情情感,诗歌朴素而极富生活感。
三、《长恨歌》《长恨歌》是徐志摩经过多次重构后完成的一首长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道士因对一位美丽女子的爱而遭遇种种悲惨遭遇的故事,唯美的语言描绘出这位道士的悲剧命运,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徐志摩的一首精彩的长诗。
在诗歌中,他运用鲜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林黛玉的美貌和不幸的命运,表现了对红楼梦中世俗之美的讴歌。
五、《九月的蝉鸣》《九月的蝉鸣》是一首极具诗意的中篇散文,以灵敏的嗅觉、细腻的感受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午后,花香鸟语,蝉鸣萧瑟,诗句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六、《南堂楼》《南堂楼》是徐志摩用散文体叙述经历小事而创作的一篇文章。
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考、感性的表达,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东方哲学的隐喻,使这篇散文读起来有一种深刻的凝重感。
七、《山居吟》《山居吟》是一首清新脱俗、别具匠心的诗篇,凝聚着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出一种深邃而纯净的心境。
诗中充满了作者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八、《赋得古草堂送别》《赋得古草堂送别》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美好回忆,感人至深。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徐志摩陌上花开原文
徐志摩陌上花开原文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其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也向读者展示了他优美流畅的文笔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是徐志摩193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花开似锁、人比黄花的陌上花海为背景,讲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全文情感真挚,描写细致,语言流畅,篇幅短小,但却让人意犹未尽,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中,徐志摩主要通过对陌上花海中的花朵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爱情故事。
首先,他描述了陌上花开的景象,“数里地,花如锦,锦如花,人如画中游。
花如雪,雪如花,可知春色无无尽样美”这一句句美妙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与温馨。
其次,徐志摩通过对花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心情。
比如,他写道:“但求知音解一语,教我如何不自伤。
”这句诗句,表达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让读者感受到其深情款款的心境。
此外,徐志摩还通过对花的颜色和形态进行描写,表现了他在对花色的崇尚中对于生命和自由的向往。
《陌上花开》描绘出了一位女性的崇高形象,她是文学史上经典化的形象之一。
这位女性不仅仅表现为普通女子,更是象征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与憧憬。
文中写到:“我看她走来,那双水晶般的眼睛在我脸上掠过,我心里似有无数的火苗从四面八方涌上来,迸成一个烈焰,一下子消灭了我所有的理智。
”这表达了女性的魅力和内在力量,她在她的行动和想法中展现出了女性的性格和特点。
在散文中,徐志摩用到了很多的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美感。
比如,在词汇方面,徐志摩采用了很多高度形象化的词语来描写花海,比如“锦缎”,“云群”,“画幅”,这些词语不仅生动形象,同时也烘托出了花海的浪漫气氛。
此外,他还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容易打动读者。
《罗曼·罗兰》阅读答案
《罗曼·罗兰》阅读答案《罗曼·罗兰》是徐志摩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罗曼·罗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罗曼·罗兰徐志摩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
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
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
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
我是它们,它们是我。
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
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
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
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
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
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
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
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_徐志摩经典诗集
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_徐志摩经典诗集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一)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三)我等候你我等侯你,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你的笑语,你的脸,你的柔软的发丝,守候着你的一切:希望在每一秒钟上枯死——你在哪里?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我要你的火焰似的笑,要你的灵活的腰身,你的发上眼角的飞星;我陷落在迷醉的氛围中,像一座岛,在蟒绿的海涛问,不自主的在浮沉……喔,我迫切的想望你的来临,想望那一朵神奇的优昙开上时间的顶尖!你为什么不来,忍心的?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教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妒与愁苦,生的羞惭与绝望的惨酷。
这也许是痴。
竟许是痴。
我信我确然是痴;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患都不客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躯策着我! 我也知道这多半是走向毁灭的路;但为了你,为了你我什么也都甘愿;这不仅我的热情,我的仅有的理性亦如此说。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概括
徐志摩的散⽂落叶概括徐志摩的散⽂落叶概括 导语:《落叶》是徐志摩出版的第⼀本散⽂集,其中⼤都是他的演讲稿。
下⾯是徐志摩的散⽂落叶概括的内容,提供给⼤家阅读学习,希望你们会喜欢! 徐志摩的散⽂落叶概括 《落叶》这篇⽂章是徐志摩⼀九⼆四年的在北京⼤学的讲演稿,后收⼊《落叶集》,是⼀篇典型的⾃剖性⽂章。
由于作品是讲演稿,作者似乎更多的着眼于“⿎动”,因此在⾏⽂当中不时⼤笔渲染。
如将枯燥与烦闷⽐作“不成开的不讲情理的怪物”,⽽“我们的全⾝仿佛被⼀个⼤蜘蛛⽹盖住了,”再如讲到⼈与社会时,说“⼈类命运是在⼀架⼤天平上⽐着,⼀个巨⼤的⿊影,那是我们集合的化⾝,在那⾥看着………..”。
作者⽤这种泼墨式的皴染,强有⼒地烘托出⽂章的⽓氛。
然⽽,能紧紧抓着读者⼼灵的,还不在于这种⼿法,却在于透出⽂字扑⾯⽽来的“真的感情”。
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写下此⽂,他与“诸君”同样,对罩在⾝上的巨⽹——⿊暗社会的阴影——深恶痛绝。
他信奉⼈的感情,誉之为“社会组织的基本成分”,宣称信的“感情”,这同他追求性灵的解脱渊源甚深,所以作者写下此⽂是情真意切的。
除切情真之外,《落叶》的另⼀特点是态度坦率,作者勇于解剖⾃⼰,⼀旦认定的真理便咬住不放,颇具童之⼼!他毫不掩饰⾃⾝的弱点,所以,他敢道出“我们是与最肮脏的⼀样的肮脏,与最丑陋的`⼀样丑陋,”敢直接了当的将⾃⼰的命运归咎于⾃⾝。
徐志摩的散⽂落叶原⽂ 我⼜再次见到了那飘散着的⼀⽚⽚落叶。
见到落叶并不稀奇,但是这是在春天,四⽉的春天!春天见得最多的应是傲然怒放的鲜花和春风得意的杨柳,⽽不是这像蝴蝶⼀般在空中翩翩起舞,萦绕的落叶。
我看着地上的落叶,有三种不同的颜⾊:翡翠般绿的,⾦⼦般黄的,⽕⼀般红的,真可以说是⾊彩繁多了。
今年似乎与往年不同,春天的落叶特别多,⼏乎在每⼀棵树旁,都会有⼀⽚⽚落叶静静地躺在那⼉等着清洁⼯⼈来打扫。
有些地⽅的叶⼦更多。
我家附近的⼀个公园⾥,成堆的落叶铺散在⽯路上,没有什么⼈来打扫这⾥。
徐志摩 印度洋上的秋思 赏析要点写作背景
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赏析要点写作背景《印度洋上的秋思》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写于1922年8月10日。
当时,徐志摩正在从香港到上海的轮船上,面对汹涌的海浪,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写下了这篇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徐志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印度洋上的秋天景象。
他用“阳光”、“白云”、“海浪”等自然景物来表现秋天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爱情和自由的向往。
文章中,徐志摩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阳光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白云像是贴在太阳下”,这些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他还通过反复使用“自由”、“飞翔”等词语,强调了自由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印度洋上的秋思》是一篇充满想象力和感情色彩的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徐志摩散文5篇
徐志摩散文5篇
以下是徐志摩的五篇散文作品的简要介绍:
1. 《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描述了他离开剑桥大学的离别之情。
通过诗意的叙述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追忆和离别的伤感。
2. 《黄昏》:这篇散文描绘了一个黄昏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感受的抒发,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3. 《月夜》:徐志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月夜的美丽景象。
通过对月亮、星空和夜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
4. 《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是徐志摩对自己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之作。
通过回忆和描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深的感人之处。
5. 《纪念日》:这篇散文是徐志摩纪念自己妻子陆小曼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逝去爱情的回忆。
文章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
请注意,以上仅是对徐志摩散文作品的简要介绍,具体的作品内容和全文需要您阅读徐志摩的原著或在相关的文学作品集中寻找。
最新徐志摩的散文落叶
最新徐志摩的散文落叶徐志摩(1897-1931),是中国近现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张力而享有盛名,被誉为“诗琴双绝”。
他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描绘出了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
其中,徐志摩的散文作品《落叶》是他创作的一部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以一个纷乱的落叶为主题,通过对落叶的描写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文章开头,徐志摩用幽默夸张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天极其美丽的日子。
金黄的阳光洒落在大地上,一片片叶子像流星一样从天空中落下来。
作者借助这一场景,将目光转向了一片断裂的大地。
他以落叶作为隐喻,寓意着人类生活中的无常与变幻。
在《落叶》中,作者以一个落叶的视角,反思人生的无常和转变。
他写道:“我是一片老了的落叶,从金黄的枝杈凄然飘落。
”徐志摩通过描绘落叶从树上飘落的过程,传达了自己对于岁月流逝、人生悲欢离合的思考。
这一片落叶经历了成长、盛开和凋零,最终融入了大地,化为了一种永恒。
同时,徐志摩还通过描绘落叶与自然界的联系,探讨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他写道:“那是我的同伴——风。
”作者将落叶与风紧密联系,赋予了落叶以生命和情感。
通过这样的描写,徐志摩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自然对人类起到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此外,徐志摩还通过落叶的旅途描写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写道:“我长了泪,为全世界的伤悲感动不已。
”作者在描述落叶拂过大街小巷的过程中,触及了人类的痛苦和悲伤。
这一片落叶经历了人们的踩踏和忽视,最终悄然消失在尘世之中。
这种形象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于生命短暂和珍贵的思考,引发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
通过《落叶》这篇散文,徐志摩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活、人与自然以及生命的深刻思考。
他以一个落叶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隐喻,将读者引领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徐志摩的笔触柔美而犀利,情感深邃而纯粹,使得这篇散文生动而有趣,发人深省。
总的来说,徐志摩的散文《落叶》以其细腻而深刻的描写以及与读者的共鸣,展现了人类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我这一生的弯曲,大都寻得出爱情的头绪。
不管其他,单说肄业。
我到英国是为要从卢梭②。
卢梭来我国时,我现已在美国。
他那不确的死耗传到的时分,我真的出眼泪不行,还做悼诗来了。
他没有死,我天然高兴。
我摆脱了哥伦比亚③大博士衔的诱惑,买船漂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④仔细念一点书去。
谁知一到英国才知道作业变样了:一为他在战时建议平和,二为他离婚,卢梭收康桥给开除了,他原来是Trinity Col-lege的fellow⑤,这一来他的fellowCship⑥也给取消了。
他回英国后就在伦敦住下,夫妻两人卖文章过日子。
因而我也不曾遂我从学的始愿。
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分,我知道了狄更生⑦先生。
狄更生——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是一个有名的作者,他的《一个我国人通讯》(Letters form John chinaman)与《一个现代聚餐说话》(A Modern Symposium)两本小册子早得了我的慕名。
我榜首次会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⑧先生讲演,他做主席;第2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
今后我常到他家里去。
他看出我的愁闷,劝我到康桥去,他自己是王家学院(King’s Col-lege)的fellow。
我就写信去问两个学院,回信都说学额早满了,随后仍是狄更生先生替我去在他的学院里说好了,给我一个特别生的资历,随意选科听讲。
从此黑方巾、黑披袍的风景也被我占着了。
初起我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当地租了几间小屋住下,同居的有我早年的夫人张幼仪女士与郭虞裳⑨君。
每天一早我坐街车(有时自行车)上学到晚回家。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春,但我在康桥还仅仅个陌生人谁都不知道,康桥的日子,能够说彻底不曾尝着,我知道的仅仅一个图书馆,几个课室,和三两个吃廉价饭的茶食铺子。
狄更生常在伦敦或是大陆上,所以也不常见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文章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徐志摩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想作诗便作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的淋漓尽致出类拔萃;想恋爱便爱的昏天黑地无所顾忌,这便是我们此刻面对的徐志摩。
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那短暂的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有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
但即便如此,他却被长久地谈论着而为人们所不忘。
他的率性天真的短暂比那卑琐而善变的长久要崇高的多。
象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着。
要知道不是每一个写诗的人都能获得这般宠遇的。
也许一个诗人生前就寂寥,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被忘却。
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着这么久,而且谈论的人们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历史要忘掉他,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觉得他以三十五岁的年华而“云游”不返是个悲剧。
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的闪现而益显其光耀:普希金死于维护爱情尊严的决斗,雪莱死于大海的拥抱,拜伦以英国公民的身份而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在一场大雷雨中结束了生命……当然,徐志摩的名字不及他们辉煌。
他的一生尽管有过激烈的冲动,爱情的焦躁与渴望,内心也不乏风暴的来袭,但他也只是这么并不轰烈甚至是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
但这以来一走之间,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也许历史正是这样启示着人们,愈复杂的诗人,就愈有魅力。
因为他把人生的全部复杂性作了诗意的提炼,我们从中不仅窥见自己,而且也窥见社会。
而这一切,要不凭借诗人的笔墨,常常是难以曲尽其幽的。
这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
他与林微因的友情,与陆小曼的婚恋,与泰戈尔等世界文化名人的交往,直至他的骤然消失,那灵动奔放的无羁的一生,都令我们这些后人为之神往。
这是一位生前乃至死后都有争议的诗人。
象他这样一位出身于巨商名门的富家子弟,社交广泛,又在剑桥那样相当贵族化的学校受到深刻熏陶的人,正如他在《吸烟与文化》中说:“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他的思想的驳杂以及个性的凸现,自然会很容易地被判定为不同于众的布尔乔亚诗人,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之交那种革命意识高涨的年代。
徐志摩的文章二:浅谈徐志摩“跑野马”的散文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不仅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在其全部创作中,其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的,除诗歌外,恐怕就要数散文了。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跑野马”的散文比他的诗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过《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和一个单篇散文《秋》,计三十三篇(未收集中还有不少)。
除《秋》篇写于1929年,其余三个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间。
他的散文内容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有对人生理想的漫评,有触及时政的论说;有对往事的怀想和追忆,也对艺术发表见解和评说,有一事一议的小品,也有说长道短的书评。
他的散文表现了很强的个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别一世界”。
第一个散文集《落叶》,完成于他创作的“泛滥”期,共八篇,内容各异,表情达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谈人生,谈社会,谈政治,谈艺术……不受任何约束。
首篇《落叶》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期间,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所作的讲演稿。
他企图回答青年学生提出的如何解决生活的枯燥和苦闷的问题。
《落叶》篇贯串其间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扬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
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
徐志摩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在生活本体与大自然里。
“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就要争得自由发展的“真纯的个性”,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
因此,有人说他“《落叶》诗篇是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
”(穆木天:《徐志摩论》)继《落叶》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继出版了《巴黎的鳞爪》和《自剖》两个散文集。
这两个集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他在1925年出国欧游的所见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灵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这两点上都比《落叶》集更为突出和显露。
《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吸烟与文化》等篇,是属于写景抒情散文一类。
醇厚的兴趣,活泼的情绪,丛集于笔端,便构成了这类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达夫曾把徐志摩散文的特征归结为“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辑《自剖》辑共六篇,大部可以归入这一类。
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畅露的,文笔也是生动的,然而,调子是低沉的,认识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具有启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浓郁的诗情,使得哲理和诗情两相融合,这构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点。
作者在独自领略风光妙处的同时,总在宣扬他那“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的观点。
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徐志摩散文艺术上另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诗很难严格的区分。
他将诗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是他“自己的另创一格的诗的散文”(赵家璧:《写给飞去了的志摩》)。
是一种诗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诗化。
徐志摩这种散文诗化的倾向,是与他在接触社会现实过程中,思想产生振动和郁积,而又急于表达的一种“急不可待”情绪的反映。
他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徐志摩的文章三: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徐志摩是我所喜爱的一个充满血性的现代诗人。
他的诗,他的散文,他的小说,还有他的日记,他的书信,都是我今生读书生涯中的最爱。
徜徉在他的诗文所营造的浓厚的缠绵又炽热,秾丽又肉艳,清新又飘逸,奇谲又谐和的情感氛围里,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
而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不顾一切的情事,更是让人感到限的感慨。
徐志摩生命中的第一个女性是张幼仪女士。
这场婚事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就是那种门庭相当,户院相对的,张幼仪女士如果作为生活中伴侣,那是相当的够格的,娴淑温顺,善良勤劳,那是没得说的,但是这些并不是徐志摩内心所真正追求的,徐志摩内心所真正追求的的伴侣是心灵上的应和的那种,所以他跟张幼仪女士的感情,该怎样形容呢,有情无爱,或是有爱无情,或是无情无爱,不管怎么说,反正两人就是意气不合,志趣不投,想想看,在一个家庭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一个说东,一个道西,一个津津有味地说着他所喜爱的事情,一个在旁边听一头雾水,无以应和,这是哪门子的调啊,根本就是不合拍嘛。
可以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这场婚事一开始可能就是一个错,最后无疾而终(或是有疾而终,因徐志摩上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让人感喟的是她还不计前嫌,一心一意为徐志摩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真难为这个柔弱又坚强的女子了。
徐志摩生命中的第二个女性是林徽因女士。
徐志摩遇上林徽因女士时,她已是一个名门之妇,就是当时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夫人,而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这件事因为这种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你说,自己的学生“勾引”自家的儿媳妇,这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忍受得了的。
徐志摩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层,所以虽然心里对林徽因爱得肝肠寸断,也只能把那洋溢的热情压制在心里。
而梁启超和梁思成虽也知道徐志摩和林徽因这一层关系,也“懒得明挑”,毕竟是家丑不可外扬的,彼此之间仍相互来往,“相安无事”,但这可苦了徐志摩和林徽因,情感的煎熬,让人憔悴,特别是对于徐志摩,林徽因已然成为了他梦中的情人,就像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爱得隐晦曲折,但又没有像他们那种大团圆的结局。
徐志摩生命中的第三个女性是陆小曼女士。
陆小曼的情事经历可以说和徐志摩的有相似之处。
1922年,陆小曼19岁的时候,面目长得清秀可人,身材也显得更加的婀娜娉婷,出落得更加漂亮了。
也就在这一年,她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
但在这桩婚事中,陆小曼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被风浪颠来颠去,完全是被动的。
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未因为新婚而快乐,她觉得自己和王赓之间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到了结婚第三年,王赓荣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陆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
据说由于陆小曼当时是名满京城的社交界人士,因此她到哈尔滨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她的海报。
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得很是不习惯,过不多时,就回到北京娘家去居住了,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由于性情不投,结婚半年后,两人失和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
但心高气傲的陆小曼,绝不肯让人知道她是一个失意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于是她过着隐瞒性情、忍泪假笑的生活。
就在这种心态下,徐志摩似天外来客,闯进了陆小曼心扉。
你听说过什么叫做干柴碰着了烈火吗?你知道什么是狂蜂恋上了娇花吗?看看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就全都释然了。
你看徐志摩的爱情誓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求我唯一的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再看看1925年徐自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信的几行:“咳,我真不知道你申冤的日子在哪一天!实在是没有一个人能明白你,不明白也算了,一班人还来绝对的冤你,啊呸,狗屁的礼教,狗屁的家庭,狗屁的社会,去你们的,青天里白白的出太阳,这群两脚,血管的水全是冰凉的。
我现在可以放怀地对你说,我腔子里一天还有热血,你就一天有我的同情与帮助;我大胆的承受你的爱,珍重你的爱,永保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