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边界的合理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岩层移动范围 通常用边界角、移动角圈定移动盆地的边界。
图3-3 地表移ຫໍສະໝຸດ Baidu盆地与边界角、移动角示意图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四、覆岩破坏高度 五、地表点的移动轨迹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五、地表点的移动轨迹 (1)当工作面由远处向A点推进、移动波及到A点时,地表下沉速度由小逐
若以σθ=1.1rZ为影响圈边界,则得:r≈3Ro
第二节 单个巷道的影响范围
应力解除试验,常以3R0作为影响圈边界,确定钻孔长度。有限单元 法常在5Ro的区域内划分单元。上述结果为此提供了粗略的定量依据。
考虑到实际岩体的非均质性以及岩体中含有大量的节理裂隙面,建立 数值分析模型时,单个巷道的模型范围可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取5~10R0 或以上。
四、模型下边界的确定 (三)基于采场端部岩体破坏区理论 1.平面应力状态下采场边缘破坏区 采场边缘底板岩体的最大破坏深度:
2.平面应变状态下采场边缘破坏区 采场底板破坏深度h’为: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一、采动岩层的三带
(一)冒落带 (二)裂隙带(又称断裂带) (三)弯曲带(又称整体移动带)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二、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
图3-2 充分采动角及确定方法示意图 (a)走向充分倾向非充分采动;(b)充分采动角确定方法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但在什么条件下,这些简化才是合理的呢?
研究结果表明,当覆岩中无关键层时,上部岩层可以简化为均布载荷, 当覆岩中有关键层时,只有主关键层上部岩层可以简化为均布载荷加在 模型上边界。对于有典型关键层的情况,这一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岩层移 动模拟研究中的加载。
模型上边界应取在导水裂隙带Hli之上,即图3-7中h1>Hli导水裂隙带高度。
第三章 模型边界的合理确定
合理确定模型的边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处理有以下 一些优点:
(1)可以大幅度地减小模型尺寸,大大减小数值模拟的计算工作量。 后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左、右及下边界都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模型的上边界也不需要取至地表。
(2)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 (3)这种处理简便易行,有章可循。 (4)模型范围给模拟结果带来的误差较小。
响范围(3~5Ro)以内的岩体自重可以忽略不计,原岩水平应力可以认为均 匀分布。
(3)深埋的水平巷道长度较长时,通常可作为平面应变问题处理。
第二节 单个巷道的影响范围
图3-6 轴对称圆巷的条件
第二节 单个巷道的影响范围
巷道周边切向应力为最大应力,且与巷道半径无关。周边应力集中系 数k=2rZ/rZ=2,为次生应力场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以σθ高于1.05rZ 或低于0.95rZ为影响圈边界。
(2)保护带h2。是指底板保持采前完整状态及其原有阻水性能不变的那部分岩层。此 带位于第I、Ⅲ带之间。此带岩层虽然也受矿压作用,或许有弹性甚至塑性变形。但其 特点是仍保持采前岩层的连续性,其阻水性能未发生变化,而起着阻水保护作用,故称 其为有效保护层带或阻水带。
(3)承压水导升带h3。承压水可沿含水层顶面以上隔水岩层中的裂隙导升,导升承压 水充水裂隙分布的范围称为承压水导升带。
(4)当工作面远离地表点达到一定距离后,回采工作面对A点的影响逐渐 消失,点A的移动停止,此为移动的第Ⅳ阶段。稳定后,点A的位置在其起 始位置的正下方附近,一般略微偏向回采工作面停止位置一侧。
第二节 单个巷道的影响范围
深埋地下工程的力学特点: (1)可视为无限体中的孔洞问题。孔洞各方向的无穷远处,仍为原岩体。 (2)当埋深z等于或大于巷道半径或其宽、高之半的20倍以上时,巷道影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二、采空侧模型边界的确定
图3-8 半无限开采
实际建立模型时,根据充分采动角和模型的上边界位置确定模型采空侧 的位置,即: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三、煤柱侧模型边界的确定 煤柱侧岩层移动范围,用移动角圈定。 煤柱侧模型边界或全断面模型两侧的煤柱侧边界按下式确定: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四、模型下边界的确定 (二)经验法确定底板导水破坏深度 h1=0.7007 + 0.1079L 或 h1=0.0085H + 0.1665a + 0.1079L + 4.3579
式中: h1——底板导水破坏深度,m; L——开采工作面斜长,m; H——开采深度,m;
渐变大,A点的移动方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相反,此为移动的第I阶段。 (2)当工作面通过A点正下方(如2处)继续向前推进时,地表下沉速度迅速
增大,并逐渐达到最大下沉速度,A点的移动方向近于铅垂方向,此为移动 的第Ⅱ阶段。
(3)当工作面继续向前推进,逐渐远离地表点A后,点A的移动方向逐渐与 工作面推进方向相同,此为移动的第Ⅲ阶段。
a——开采煤层倾角,(°)。 公式适用范围为:采深100~1000m,倾角4°~30°,一次采厚 0.9~3.5m,分层开采总厚小于10m。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四、模型下边界的确定 (三)基于采场端部岩体破坏区理论
图3-9 采场应力计算简图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图3-7 采动影响下模型范围确定示意图 1--冒落带;2--断裂带;3--弯曲带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一、模型上边界的确定 相似材料模型的上边界,所加载荷的大小为未铺设岩层的重量。同样,
数值模拟通常采用与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相类似的简化方法,将未模拟岩层 简化为均布载荷加在数值模型的上边界。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四、模型下边界的确定
(一)基于“下三带”理论
根据“下三带”对底板含水层导水性的影响可分为: (1)底板导水破坏带h1。煤层底板受开采矿压作用,岩层连续性遭受破坏,其导水性
因裂隙产生而明显改变。促使导水性明显改变的裂隙在空间分布的范围称底板导水破坏 带。自开采煤层底面至导水裂隙分布范围最深部边界的法线距离称为“导水破坏带深 度”,简称底板破坏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